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078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7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docx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枇杷主要病虫害防治

 

枇杷叶斑病

常见的枇杷叶斑病有:

灰斑病(轮斑病)、斑点病、角斑病和胡麻色斑病。

发病重时造

成早期落叶,果树长势弱,影响新梢抽发。

灰斑病还危害果实;以上 4 种病害常混合发生,

症状和发生特点都有相似之处。

一. 症状 (Symptoms)

1.  灰斑病:

叶片上初为淡褐色圆形病斑,后转为灰白色,表皮干枯,易与下部组织脱离。

病斑常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

病斑中央灰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

病斑边缘有明显

的黑褐色环带。

果实受害产生紫褐色圆形病斑,后期凹显,散生黑色小粒点。

2.  斑点病:

叶上初为赤褐色小点,扩大后近圆形,病斑比灰斑病小,中央灰黄色,后期产

生黑色小粒点,有时排列成轮纹状,小黑点细而密。

病斑也会愈合为不规则大病斑。

3. 角斑病:

叶片上初为褐色小点,扩大后以叶脉为界,呈多角形病斑。

也可愈合成大病斑。

病斑赤褐色,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中央稍

褪色,其上长出黑色绒状小粒点。

 

灰斑病斑点病

角班病

 

4.胡麻色斑病:

叶片上产生很多小圆形病斑,芝

麻大小,紫褐色,边缘红紫色。

后期病斑中央灰

白色,上生小黑点,病斑也会扩大、愈合成不规

则大病斑。

 

二. 病原 (Pathogen)

1. 灰斑病:

 Pestalozzia funerea

盘多毛孢属,分生孢子盘埋生在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而外露。

分生孢子纺锤形,

中央三个细胞茶褐色,二端细胞无色,顶端细胞的末端有 3 根刺毛。

2. 斑点病:

 Phyllosticta eriobotryae

叶点霉属,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黑色,孔口突出在寄主表皮上。

分生孢子椭圆

形。

无色,单孢。

3. 角斑病:

Cercospora eriobotryae

尾孢属,分生孢子梗着生在子座上,丛生,直立,单胞,淡褐色,老熟后有 1-5 个隔

膜。

分生孢子无色,鞭状,直或稍弯,3-8 个隔膜。

4. 胡麻色斑病:

 Entomosporium eriobotryae

虫形孢属,分生孢子盘皿状,成熟后露出表皮外,盘下一般可见菌丝体,分生孢子梗

短而细。

分生孢子形态似虫状,有 4 个细胞组成,除基部细胞较小外,3 个细胞前端都有

一根细毛。

三. 侵染循环 (Infection cycle)

  病菌在病叶上越冬,莆田、长乐和福州等地无明显越冬现象。

春季温度回升、雨季来

临时,休眠的病菌开始活动,靠气流、风雨传播,有的也靠昆虫传播。

5-6 月是发病高峰,

9-10 月是另一个小高峰。

四. 发病条件 (Contributing conditions)

1. 湿度:

 雨季湿度大,或秋旱后下雨,都易诱发病害发生。

 角斑病在干旱条件下发生也

较严重,因为干旱降低寄主抗病性。

排水差的果园病害发生严重。

2. 土壤:

瘠薄土壤发病较重,质地粘重的果园排水都很差,植株生长不良,抗病性差。

3. 树龄:

苗木发病比成株重,尤其是角斑病和胡麻色斑病,主要为害苗木, 在苗木生长

不良时发病更严重。

4. 品种:

不同品种对各种病害的抗病性表现不同。

一般来说,白色品种感病, 红色品种

抗病;品质好的品种发病往往较重;本地的老品种一般较抗病、耐病。

5. 栽培管理:

 管理不良的果园发病重。

五. 防治措施 (Control)

1. 育苗:

 选择有机质多的砂质壤土育苗,苗圃要远离枇杷园、未做过苗圃的地。

 苗圃要

加强管理,育壮苗、健苗。

及时防治病虫害。

2. 冬季清园:

剪除病叶,与落叶一起烧毁,清园后及时喷药。

3. 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肥料,树势强壮则抗病性强,雨季要做好排水工作, 尽量降低地

下水位;干旱时则要及时灌溉。

4. 药剂防治:

苗圃在新叶长出时,成年树每年春梢大量抽发时, 都要及时根据病情喷药

防治。

我省一般在 4 月下旬-5 月上旬开始喷药,10-15 天后再喷一次。

药剂可用 0.5%等

量式波尔多液,70%托布津可湿粉 800 倍,65%代森锌可湿粉 600 倍。

              枇杷炭疽病

一. 症状

为害近成熟的果实,在储藏期发生较多。

果面上褐

色圆形病斑,后扩大凹陷,病斑上密生小黑点,在潮湿

条件下溢出淡红色粘质物(分生孢子)。

病斑扩展快,3-

5天蔓延到整个果实,果肉腐烂。

病果可成为僵果悬挂

在树上或落在地上。

二. 病原

  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果生盘长孢菌,有性阶段是小丛壳属。

三. 发生规律

1. 以菌丝体在树上的病果上越冬。

2. 果实成熟时高温多雨则发病重。

3. 果树栽植密度大、不通风的果园发病较重。

4. 害虫为害严重的果园病害重,因为昆虫携带病菌,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而炭

疽病菌一般是弱寄生的。

四. 防治措施

1. 摘除病果,剪除病梢并烧毁。

地面上的僵果也要深埋或烧毁。

2. 防治害虫,用通常的杀虫剂即可。

3. 果实成熟前一个月喷一次药,可用 0.5%等量式波尔多液,可以兼治叶斑病。

枇杷疮痂病

症状:

可为害果实、叶片和茎,发生普遍,但危害性较轻,主

要影响果实外观,降低果品商品价值。

果实受害后,果面上形

成许多褐色锈斑或形成连片的绒状暗色斑块。

叶片受害,叶柄

或叶脉上出现长形褐色锈斑,或叶面形成棕褐色绒斑。

嫩茎受

害,症状与果实相似,但多为长形,后期随着枝梢表皮的木栓

化而消失。

病原菌:

国内报道为 Fusicladium eriobortyae,国外报道有

Fusicladium eriobotryae(Cavara)Sauardo、Spiblaea

eriobortyae 和 Spilocaea pyralanthae(Otth)Arx.等。

防治方法

可在果实生长期试用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400―600 倍

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进行喷雾保

护防治。

可每隔 15 天左右一次,连续 2―5 次。

枇杷灰霉病和软腐病

一、发生特点及症状

1.发生特点。

该病发生于 4 月上中旬,临近枇杷收获时节,一般在气温 15℃以上,降

雨偏多的条件下易于流行。

其特点是发病快,来势猛,蔓延十分迅速,发病轻的果园烂果

率 2%~5%,严重的果园烂果率达 25.6%,如不及时防治,将使即将收获的枇杷果实毁于一

旦,给果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症状。

该病病状是果实腐烂,通过观察,症状呈两种类型:

一是果实染病初期呈淡

褐色水浸状,很快变为暗褐色,软腐,潮湿时长出一层灰色霉层,迅速腐烂,遇干旱时果

实干缩呈僵果;二是染病组织软化,呈水溃状,浅褐色,有黄色菌脓溢出。

综上所述,该

病由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共同危害所致。

二、发病条件

灰霉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是中温高湿性病害,病原借气流、雨水传播。

气温

16~21℃,相对湿度 92%以上,降雨偏多易于流行危害,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病原借雨

水、灌溉水、肥料、昆虫传播,遇 15~20℃,降雨偏多条件易于流行危害。

三、防治措施

1.开沟排水。

枇杷果园要注意开好排水沟,外沟深度 80 厘米以上,保证果园捧水,防

止病原随水传播。

2.清洁果园。

结合修剪清除病枝残体,摘除病花穗和病果,减少菌原量,减少病原基

数。

3.加强管理。

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控制速效氮肥使用量,防止徒长,对生长过

旺枝蔓适当修剪,使枇杷园通风降湿,抑制发病。

4.加强花腐病防治。

据观察,枇杷灰霉病、软腐病在花期浸入危害,导致花腐病,因

而要加强枇杷花腐病防治,减少病原基数。

一般使用信生 6000~8000 倍液加 72%农用链霉

素 5000 倍液,结合治螨加螨即死 3000 倍进行防治。

5.药剂防治。

4 月上旬,要加强果园观察,一旦发现病情,及时施药防治。

72%农用链

霉素 5000 倍加 40%施佳乐悬浮剂 800~1200 倍液或 72%农用链霉素 5000 倍液加 65%克得灵

800~1500 倍液防治,根据病情间隔 5~7 天连续防治 2~3 次。

 

枇杷溃疡病

这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由田间带入贮运中。

症状:

果面呈溃疡粗糙,果梗表面纵裂,病菌主要从剪刀口、采果痕和虫害伤口侵入。

病原菌:

Pseudomonassyringfaepv.eriobotryae(Takimoto)YoungDyeWilkie.11215 枇杷灰

霉病

症状:

果实发褐腐烂,病部表面长出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子实体。

 

枇杷疫病

【症状特征】:

主要为害果实。

果实局部或全部生褐色水渍

状斑,与健部无明显分界,潮湿时病部生白色稀疏霉层,即

病菌子实体。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越冬。

在适温、高湿

的条件下发病较重,以湿度对此病的发生影响最大,病菌可

借气流、雨水、灌溉水等传播。

【防治方法】:

 1、不宜选择地势低洼的地块种植。

 2、加强枇杷园管理,雨后注意排水,

防止湿气滞留。

及时清除果园周边和果园内的小灌木杂草,以利于通风透光,降低果园的

环境湿度。

 3、平时农事操作及采收过程应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枇杷细菌褐斑病

【主要特征】:

叶上病斑初发生在叶面,呈褪绿小黄点,继

转为小褐斑、褐斑至赤褐斑。

病斑大小 1-3 毫米,近圆形、

角状或不规则形。

后期病部透过叶两面,叶面病斑中央色

褪为灰褐,长出黑色霉粒状物,即为病原分生孢子及子座。

本病斑的最大特点是外缘有一黄色晕圈,在绿色叶面上显

得格外醒目。

【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

(2)即使清楚病落叶,

减少病菌侵染源。

 

枇杷白纹羽病

分布与危害

白纹羽病分布很广,为害苹果、梨、葡萄及核

果类果树等多种果树。

主要危害根部

症状

在根尖形成白色菌丝,老根或主根上形成略带

棕褐色的菌丝层或菌丝索,结构比较疏松柔软。

菌丝索可以扩展到土壤中,变成较细的菌索,

有时还可以填满土壤中的空隙。

菌丝层上可生

长出黑色的菌核。

菌丝穿过皮层侵入形成层深

入木质部导致全根腐烂,病树叶片发黄,早期

脱落,以后渐渐枯死。

病原

白纹羽病菌为褐座坚壳菌,属子囊菌亚门,座

坚壳属。

在自然条件下,病菌主要形成菌丝体、菌索、菌核,有时也形成子囊壳。

子囊壳

黑褐色、炭质、近球形,集生于死根上。

子囊圆柱形,内含 8 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单胞,

纺锤形,褐色至黑色。

子囊孢子作用较小,主要靠菌丝体及其变态来繁殖和传播。

发生规律

病菌的菌丝残留在病根或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并且能寄生多种果树,引起根腐,最后导

致全株死亡,是重要的土传病害。

主要以菌丝越冬,靠接触传染。

凡树体衰老或因其他病

虫为害而树势很弱的果树,一般多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白纹羽病寄主范围很广,最好不在新伐林地开辟果园,若在新伐林地建果园,一定要把烂

根清拣干净;发现病树应及时挖除,并开沟隔离,以防蔓延;果园内应经常追施有机肥料,

注意中耕排水,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对受病轻的树可以用 300~500 倍的托布津

液淋蔸。

枇杷白绢病

发病症状

发病部位主要在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以距地表

5―10cm 处最多。

发病初期,根颈表面形成白色菌丝,表皮

呈现水渍状褐色病斑。

菌丝继续生长,直至根颈全部覆盖如丝

绢状的白色菌丝层,故名白绢病。

在潮湿条件下,菌丝层能蔓

延至病部周围地面,后期在病部或者附近的地表裂缝中长出许

多棕褐色或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

病株地上部的症状为叶片

变小发黄,枝条节间缩短,结果多而小。

颈基部皮层腐烂,病

斑绕干一周后,在夏季会突然全株枯死。

病原

为白绢薄膜革菌 Pellicularia rolfsii (Sacc.) West.,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

无性时期为齐整小核菌 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树根颈部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菌核越冬后,翌年再生出菌丝侵

染寄主植物。

菌核在自然条件下,在土壤中可存活 5―6 年。

病菌主要靠菌核通过雨水或

灌溉水近距离传播,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病苗木。

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地育苗建园:

育苗建园时,应避免在发病和种植过易感植物的地块育苗建园。

2.春秋季扒土晾根:

植株地上部分出现症状后,将树干基部主根附近土扒开晾晒,

可抑制病害的发展。

晾根时间从早春 3 月开始到秋天均可进行,雨季来临前可填平树穴以

防发生不良影响。

晾根时还应注意在穴的四周筑土埂,以防水流入穴内。

3.选用无病苗木:

调运苗木时严格进行检查,剔除病苗,并对健苗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药剂可用 7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 800―1000 倍液,2%的石灰水,0.5%硫酸铜溶液

浸 10―30 分钟,然后栽植。

也可在 45℃温水中浸 20―30 分钟,以杀死根部病菌。

4.病树治疗:

根据树体地上部分的症状确定根部有病后,扒开树干基部的土壤寻找

发病部位,确诊是白绢病后,用刀将根颈部病斑彻底刮除,并用抗菌剂 401 的 50 倍液或

1%硫酸铜液消毒伤口,再外涂波尔多浆等保护剂,然后覆盖新土。

5.挖隔离沟:

在病株外围,开挖隔离沟,封锁病区。

枇杷赤衣病

症状

4-5 月间温度升高时发生,被害新枯萎。

先是树干先端枯死,在树干上附着 1 层白色

至粉红色丝状薄膜,树皮龟裂枯死,有时生白色点状孢子丛,梅雨前后产生担孢子。

病原

异名 Erytricum salmonicolor 称鲑色伏革菌或红网膜革菌,属担子菌门真菌。

主要特征

枇杷被感染后,病枝上的叶片萎凋,病枝外表附着一层粉红色或白色菌丝或有稍隆起

的小块点。

严重时树皮裂开、剥落,呈溃疡状,最终导致枯死。

防治方法

田间一旦发现被害枝条,就应立即剪除并烧毁,以减少传染源。

适当修剪过密枝条,

以利通风透光。

药物防治

药剂防治应在 3~4 月间、菌丝尚未侵入树体组织前进行。

可用 50%多菌灵

800~1000 倍液,每隔 14 天防治 1 次,连续 4 次。

枇杷黄毛虫

为鳞翅目,灯蛾科。

分布在中国境内北起南京、安徽、江西、湖北、四川,南至台湾、

海南、广东、广西。

寄主枇杷、白格、菠萝蜜。

 幼虫食芽、嫩叶,猖獗时也为害老叶、嫩

茎皮和花果,被害叶残留上表皮和叶脉。

成虫

 

体长 9mm,翅展 2l 一 26mm。

前翅灰色,中室

中央有由立起的褐色鳞片组成的瘤;内线和外线黑色,

自前缘至 M z 脉弯曲似弓形,然后直向后缘;亚端线

为黑色齿状纹;外缘毛上有 7 个排列整齐的黑色锯齿

形斑。

后翅灰褐色。

扁圆形,直径 0.6mm,淡黄色表面具纵刻纹。

幼虫

体长 22mm,黄色,各体节侧面及背面有毛瘤

 

3 对,第 3 腹节亚背线上的 l 对较大呈蓝黑色,具 4 对腹足,第 3 腹节上无腹足。

生活习性

浙江黄岩一年生 3 代,福州 5 代,以蛹 在树体上茧内越冬。

翌年 4—5 月羽化为成虫。

黄岩各代发生期:

第 1 代 5—6 月,枇杷春梢抽出后至采收前;第 2 代 7—8 月,夏梢抽出

后;第 3 代 9—10 月,秋梢油出后花蕾吐露前。

福州第 1 代始发于 4 月上旬,第 5 代为害

至 10 月下旬。

均以末代蛹于茧内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多产在嫩叶背面,

卵期 3—7 天。

初龄幼虫群聚在嫩叶正面取食叶肉呈现许多褐斑点,2 龄后分散,取食时先

将叶背绒毛推开取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和叶脉。

嫩叶被吃完后,转害老叶、嫩茎表皮及花果。

幼虫期 15—31 天,老熟幼虫在叶背主脉或枝干上结茧化蛹,蛹期 12—30 天,越冬蛹期

190 多天。

天敌有姬蜂、茧蜂、金小蜂等。

防治方法

(1)初龄幼虫群聚新梢叶面取食时,可人工捕杀。

(2)冬季从树干上收集虫茧,然后置于寄生蜂保护器中,以保护天敌,控制害虫。

(3)幼虫初发时喷 2.5%天王星乳油 2500 倍液或 80%敌百虫晶体 800 倍液、50%敌

敌畏乳油 1000 倍液、25%爱卡士乳油 1500 倍液、30%桃小灵乳油 2500 倍液、21%灭杀

毙乳油 2000 倍液。

黄星天牛

分布与危害

广布于我国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

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各地。

成虫为害皮层、树叶,致枝条枯死;幼虫蛀食枝条皮层,

后从上而下向木质部蛀食形成盘旋状食道,隧道中堆满排泄物,造成皮层干枯破裂及枝干

干枯,植株被蛀通则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15-23mm,体黑褐色,密生黄白色或灰

绿色短绒毛,体上生黄色点纹。

头顶有 1 条黄色纵带,

触角较长,雄为体长 2.5 倍,雌为 2 倍。

前胸两侧中

央各生一个小刺突,左右两侧各具一条纵向黄纹与复眼

后的黄斑点相连,鞘翅上生黄斑点十几个。

胸腹两侧也

有纵向黄纹,各节腹面具黄斑 2 个。

卵长 4mm,圆筒

形,浅黄色,一端稍尖。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 22-

32mm,圆筒形,头部黄褐色,胸腹部黄白色,第一胸

节背面具褐色长方形硬皮板,花纹似“凸”字,前方两

侧具褐色三角形纹。

蛹长 16-22mm,纺锤形,乳白色,

复眼褐色。

发生规律

江苏、浙江年生 l 代,广东 2 代,均以幼虫越冬。

翌春 3 月中旬开始活动,6 月上旬

化蛹,7 月上旬羽化。

成虫寿命 80 多天,羽此后先在梢端食害枝条嫩叶,经 15 天开始产

卵,7 月下旬进入产卵盛期,多把卵产在直径 28-45mm 分枝或主干上,产卵痕约 3mm,

呈一字形,每痕内产卵 1-2 粒,每雌产 182 粒。

卵期 10-15 天,8 月上旬进入孵化盛期。

初孵幼虫先在皮下蛀食,把排泄物堆积在蛀孔处,长大后才蛀入木质部,形成隧道,到 11

月上旬在隧道里或皮下蛀孔处,用蛀屑填塞孔口后越冬。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成虫发生期人工捕杀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根据成虫产卵场所,

产卵盛期后挖卵和初龄幼虫;还可用细铁丝刺杀木质部内的幼虫,找到新鲜排粪孔插入,

向下刺到隧道端,反复几次可刺死幼虫;结合修剪除掉虫枝,集中处理。

(2)保护天敌。

未孵化的天牛卵,多为啮小蜂寄生,应加以保护。

(3)药剂防治。

成虫发生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喷洒 40%乐果乳油 500 倍液,枝干上要喷周到。

毒杀幼虫初龄幼虫可用敌敌畏或杀螟松等乳油 10-20 倍液,涂抹产卵刻槽杀虫效果很

好。

蛀入木质部的幼虫可从新鲜排粪孔注入药液,如 50%辛硫磷乳油 10-20 倍液或上述药

剂,每孔最多注 10mL,然后用湿泥封孔,杀虫效剃良好

试用长效内吸注干剂,可用 YBZ-B 型树干注射机,注入长效内吸注干剂,也可用直

径 4-5mm 钢钉在距地面 50-80cm 处斜向 45 度打孔,孔深 3-4cm,然后再用橡皮头滴管

或兽用注射器注入注干剂。

用药量计算暂借用林木计算法,即先量树干胸径,然后换算或

查出直径,每厘米直径注入药量 0.5mL,直径 10cm 以上油桐,应通过试验适当加大药量。

这种方法除防治天牛有效外,还可兼治其他蛀干害虫和介壳虫、蚜虫等。

枇杷舟蛾

属于鳞翅目,舟蛾科,初龄幼虫紫红色,有群集性,丝线发达,多食害叶肉,被害叶

成纱网状。

虫口多,食量大,常将整株叶片吃光。

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假死性。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约 25 毫米,翅灰白色,前翅近基部有一眼状斑,近外缘有 1 列眼状斑。

 

●卵:

近球形,初产时淡绿色,后转灰褐色。

常数十粒至百余粒产成卵块。

●幼虫:

体紫红色,全体有黄白色的长毛。

静止时头尾举起。

幼虫常群集在叶片上

成排排列。

●蛹:

体长 20-25 毫米,红褐色,密布点刻,尾端有 4-6 个臀棘,中间 2 个粗大。

 

世代及越冬

枇杷舟蛾在福建一年发生 1 代,(现在莆田调查发现,该虫在莆田一年可发生 3 代),

以蛹在树冠下较松的土层(约 7-10cm)当中或在枯草落叶等场所越冬。

一般于每年 7-8 月越

冬蛹羽化为成虫,7月下旬-8 月幼虫孵化,9-10 月化蛹越冬。

主要的生活习性

成虫多在雨后黎明羽化,成虫昼伏夜出。

有一定假死性,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

交配后 1-3 天开始产卵,卵多产在叶背面,每雌可产 1-3 块,每雌平均粒,多者可达

600 多粒。

卵期 6-13 天。

幼虫其 5 龄。

1-2 龄幼虫群集在叶背为害,沿叶缘整齐排列,头皆向外,早晚信夜间

从叶缘向内取食,白天不活动,若受惊动则成群迅速吐丝下垂。

三龄起逐渐分散成小群取食,白天多停在吃剩下的叶柄上或在枝条上,用腹足固着其

上,头胸部和尾部举起,形似小船,故称舟形毛虫。

幼虫在 4 龄前食量较小,到 5 龄幼虫食量骤增。

老熟幼虫沿树干爬下,入土做土室化

蛹而进入越冬。

防治方法

1、耕翻灭蛹:

掌握在越冬幼虫入土后,结合冬季松土或施肥,进行翻耕灭蛹。

2、人工捕杀幼虫:

在幼虫处于低龄期,利用其群集性和受惊下垂的习性,人工摘除虫

叶,或摇树振落幼虫就地杀灭。

3、药剂防治:

掌握在幼虫低龄期盛发期进行药剂防治(同枇杷黄毛虫)。

若已分散危害,

可选用 50%敌敌畏 800 倍液或 20%杀灭菊脂(速灭杀丁)5000 倍液或 90%敌百虫 1000 倍

液喷杀。

枇杷果实象甲

鞘翅目,象甲总科,卷象科。

新害虫。

别名 枇杷象甲、枇杷象鼻虫、枇杷黄虎象、

枇杷虎。

分布 贵州。

寄主

枇杷。

为害特点

幼虫和成虫都可为害。

成虫啃食幼嫩叶片,将其咬成缺刻或孔洞;嫩茎受害后,枝梢

表皮被啃成一个个凹槽,伤口呈黑褐色,严重时萎蔫下垂;老叶受害,主脉被咬断成一段

段缺刻,影响水分输送。

幼虫蛀害果实,导致被害果呈“早黄”,蛀孔处变褐,引起全果褐

腐脱落。

生活习性

年发生 1 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夏或越冬。

翌年 2 月下旬至 3 月上中旬化蛹;3 月

下旬至 4 月上旬,成虫羽化出土,爬行或飞到枇杷树上为害嫩叶;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产

卵,产卵前成虫在果腰或果脐附近先将果皮咬成浅孔,产 1~2 粒卵于其中,再分泌黏液封

口。

幼虫孵化后在果内蛀食,先食果肉,再啃种籽。

5 月下旬至 6 月初,枇杷果实成熟,

幼虫近老熟时,从孔口钻出或随落地果脱出,入土越夏和越冬。

成虫寿命较长,6 月下旬

至 7 月初,仍可在夏梢上见到成虫。

成虫产卵期约 2 个月,每头可产卵近百粒。

有假死性。

 

防治方法

(1)冬季翻土杀灭幼虫。

可结合冬季施肥,将树冠下的表土翻埋于 15cm 以下,使分布

在土表 4~8(cm)深层的越冬幼虫,在更深层土中难羽化出成虫。

(2)人工捕杀成虫。

根据成

虫有假死的习性,清晨用报纸或塑料布垫在树冠下,用棒拍打或剧烈摇动树枝,震落成虫,

捕杀之。

(3)药剂毒杀成虫。

春梢和夏梢抽发生长期向树冠喷洒 52.25%农地乐乳油 1500

倍液或 2.5%功夫、敌杀死等乳油 1000 倍液,也可用 90%晶体敌百虫加 80%敌敌畏乳油

或 40%乐果乳油 1000 倍液喷雾,效果也很好。

(4)及时从树上摘除被幼虫蛀害后出现的

“早黄果”和褐腐果,丢人清粪水中浸杀幼虫。

螨类

主要有枇杷始叶螨和枇杷全爪螨,以红螨和

若甲螨危害较重。

以成、若、幼螨刺吸芽、叶、

果的汁液,使叶片出现许多失绿小斑点后逐渐扩

大连成片。

严重时全叶苍白枯焦早落。

春季危害

嫩芽,形成“赤蚜”,也可危害秋梢和花蕾,造成

花朵萎蔫并呈煤污状,易引起花穗脱落,危害果

实时,印象果实外观,影响商品价值。

发生规律

以成螨在树干翘皮内或新梢绒毛内越冬。

翌年新梢抽发 时,开始繁殖为害。

每年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