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011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

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苏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考试

生物

1.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磷是核糖及核苷酸的组成元素B.二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不呈现紫色

C.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D.糖类在细胞内的氧化速率比脂肪快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点,熟记细胞中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及含量,即可解答。

【详解】核糖只含C、H、O三种元素,核苷酸含C、H、O、N、P等五种元素,A错误;二肽只含一个肽键,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不呈现紫色,至少含两个肽键才有紫色反应,B正确;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C正确;糖类中氢的比例比脂肪少,耗氧量低些,故在细胞内的氧化速率比脂肪快,D正确,所以选A。

【点睛】可能会误以为有肽键,就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

2.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应在最适温度条件下保存,以维持其最高活性

B.ATP的合成需要酶参与,酶的合成需要ATP参与

C.活细胞中的放能反应一般都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

D.酶合成后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备特定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特性及ATP的作用特点。

酶在低温下结构稳定,不易被破坏;ATP水解和合成都需酶催化,放能反应可用于合成ATP,吸能反应需ATP供能,分泌蛋白需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才成熟,胞内蛋白无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详解】酶应在较低温度条件下保存,以维持其结构稳定,A错误;ATP的合成需要ATP合成酶参与,酶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要ATP直接供能,B正确;活细胞中的放能反应一般可用于ATP合成,活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都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C错误;胞外酶合成后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备特定功能,胞内酶无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D错误,所以选B。

【点睛】误以为酶都是分泌出细胞,都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才成熟。

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仁的存在使得细胞核成为细胞的控制中心

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细胞内相对稳定的微环境

C.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能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

D.中心体的周期性变化有利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有关知识。

熟记了有关知识,即可正确选出答案。

【详解】细胞核成为细胞的控制中心是因为具有DNA控制代谢和遗传变异,A错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对细胞有用的物质能够进来,代谢废物能排出细胞,维持细胞内相对稳定,B正确;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只能转录成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蛋白质,C错误;中心体的周期性变化有利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D错误,所以选B。

【点睛】由于不清楚核仁的功能,想当然认为有核仁,就是控制中心。

4.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B.衰老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减小,物质运输速率降低

C.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可避免或减少患癌风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的有关知识。

要注意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知识点,才能准确判断。

【详解】细胞分化导致细胞各自分工,执行不同功能,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A正确;细胞衰老的特点有:

水分减少,代谢减慢,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等,B错误;细胞凋亡是受遗传物质控制的程序性死亡,有与凋亡有关的蛋白质合成,同样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提高免疫调节能力,尽可能减少与致癌因子接触,可避免或减少患癌风险,D正确,所以选B。

【点睛】误以为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衰老了,没有基因表达,没有蛋白质合成

5.某兴趣小组探究了水溶性物质M对光反应的影响,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蓝色氧化剂DCPIP被还原后变成无色。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分离细胞中叶绿体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B.实验乙、丁中的Y为2mL细胞等渗溶液

C.实验说明水溶性物质M能促进光反应

D.若实验条件不变,蓝色消失后氧气仍可持续产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照强度和水溶性物质M对光反应影响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实验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

据表分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因变量是氧化剂蓝色的消失时间。

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分离细胞器一般用差速离心法,A正确;叶绿体离开细胞后需放在细胞等渗溶液中才能维持正常形态,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因而实验乙、丁中的Y应和甲、丙一致,均为为2mL细胞等渗溶液,B正确;分析表中数据,甲与乙(或丙与丁)比较,可知加入水溶性物质M则蓝色消失的时间变短,说明物质M能促进光反应,C正确;蓝色氧化剂DCPIP被还原后变成无色,是因为光反应产生了还原剂[H]。

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是光反应产生的氧气。

因实验未通入CO2,暗反应不能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所以光反应不能持续进行产生氧气,D错误,所以选D。

【点睛】要注意实验给出的条件,充分利用条件,结合光合作用的知识进行分析。

蓝色氧化剂DCPIP被还原后变成无色,是因为光反应产生了还原剂[H],将DCPIP还原。

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是光反应产生的氧气。

因本实验未通入CO2,暗反应不能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所以光反应不能持续进行,产生氧气。

6.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不相符的是(  )

A.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细胞并建立了细胞学说

B.达尔文通过构建概念模型解释了自然选择学说

C.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恩格尔曼通过水绵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要学生熟悉课本上介绍的历史上生物学家的科学故事,就能正确选出答案。

【详解】胡克发现了细胞,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A错误;达尔文通过构建概念模型: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建立了自然选择学说,B正确;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恩格尔曼通过水绵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D正确,所以选A。

【点睛】注意不能混淆了发现细胞和建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

7.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加快本地物种的进化速度

B.自然选择可能导致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C.个体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则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D.变异是不定向的,故生物进化与变异的方向不可能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

其基本观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据此分析选项,得出合理答案。

【详解】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使本地某些物种的灭绝,A错误;自然选择导致不适应的个体被淘汰,适应的个体大量繁殖,使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种群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留下那些适应环境的变异,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生物进化与变异的方向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D错误。

【点睛】本题可能误以为个体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导致错选C。

8.下表为某成年人体检表上的几项血常规指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名称

检查结果

参考值

单位

红细胞计数

3.20↓

4.09~5.74

1012/L

血红蛋白

100.78↓

131~172

g/L

甘油三脂

4.21↑

0.48~1.88

mmol/L

葡萄糖

8.48↑

3.6~6.1

mmol/L

甲状腺激素

201.31↑

50~160

nmol/L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B.甲状腺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的

C.此人体内胰岛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D.此人可能患贫血、甲亢、高血脂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稳态维持的调节机制。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过少,导致贫血;血脂过高导致高血脂症;甲状腺激素过高,导致甲亢。

【详解】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稳态,当干扰过大,会导致稳态失调,故调节能力是有限的,A正确;甲状腺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的,B正确;据表中数据可知,此人血糖偏高,可能是一次吃糖过多,也可能是体内胰岛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也可能是胰岛素的受体被破坏,C错误;表中数据显示,此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偏低,甘油三脂和甲状腺激素偏高,故可能患贫血、甲亢、高血脂症,D正确。

【点睛】只要仔细看表中数据,结合相关知识,即可做出判断。

9.T细胞易被HIV破坏,与其表面的CCR5(由CCR5基因编码的特殊蛋白质)有关。

某医疗团队从一名先天抗HIV且CCR5基因异常的捐献者身上取得骨髓,并将其移植到一名患有白血病、并感染HIV十多年的患者身上。

结果不但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身上的所有HIV。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通过增殖与分化产生多种血细胞

B.HIV不侵染B细胞的原因是B细胞内没有编码CCR5的基因

C.受捐的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异常CCR5基因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D.被HIV感染的细胞表面因无HIV蛋白而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艾滋病的治疗为背景,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免疫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HIV的致病原理,HIV侵染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

紧扣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能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多种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A正确;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细胞内编码CCR5的基因不表达,B错误;受捐的白血病患者的异常CCR5基因在骨髓细胞中,不存在生殖细胞中,不能遗传给下一代,C正确;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无HIV蛋白,所以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D正确。

【点睛】紧扣题干信息“T细胞易被HIV破坏,与其表面的CCR5(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有关”可以顺利答题。

10.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刺激a点,电流表①可能偏转1次,电流表②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B.若刺激c点,电流表①、电流表②均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C.若刺激d点,电流表①、电流表②可能都不发生偏转

D.若刺激e点,电流表①不发生偏转,电流表②仅偏转1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以及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示意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在突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突触,神经冲动是单向传递的.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是双向传导的

【详解】刺激a点,因a点位于电流表①两极的中间,兴奋同时传到两极,无电位差,不偏转,兴奋先传到电流表②左边一极,偏转一次,然后传到右边一极,再反方向偏转1次,A错误;刺激c点,兴奋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表①不偏转,兴奋先传到电流表②左边一极,偏转一次,然后传到右边一极,再反方向偏转1次,B错误;刺激d点,兴奋向左传导,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表①不偏转,兴奋能先传到电流表②左边一极,偏转一次,同时向右边通过突触,比到电流表②左边一极稍慢,传到右边一极,再反方向偏转1次,C错误;若刺激e点,兴奋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表①不偏转,兴奋传到电流表②右边一极,导致电流表②两极出现电位差,偏转一次,D正确。

【点睛】要注意两点:

1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2兴奋以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化学信号在突触中传递,所以在突触中速度慢些。

11.γ-氨基丁酸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前膜释放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Cl-的通透性(如右图所示)。

Cl-进入膜内,持续时间约10毫秒。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γ-氨基丁酸是一种神经递质

B.Cl-通过离子通道进入膜内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γ-氨基丁酸作用后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变大

D.γ-氨基丁酸作用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突触传递的特点的有关知识。

结合题干γ-氨基丁酸作用的介绍,符合神经递质的功能,且导致Cl-离子通道打开,Cl-进入膜内,外正内负的电位差更大,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详解】γ-氨基丁酸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它是一种神经递质,A正确;Cl-通过离子通道进入膜内,不需要消耗能量,其方式属于协助扩散,B正确;γ-氨基丁酸作用后,使Cl-内流,膜内负电位更大,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变大,C正确;γ-氨基丁酸作用后,使Cl-内流,膜内负电位更大,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变大,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抑制,D错误。

【点睛】关键要理解γ-氨基丁酸作用于后膜,使Cl-通道打开,Cl-内流,膜内负电位更大,使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的绝对值变大,导致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12.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培养酵母菌,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酵母菌有一个适应过程

B.40小时内,酵母菌数量呈J型增长

C.60h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每个计数室,平均约为12个

D.若继续培养,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空间有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S型增长的规律。

酵母菌进入一个新环境需要调整、适应,该培养体系是一个封闭的,且只有10ml培养液,是一个有限的环境,酵母菌呈S型增长。

【详解】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酵母菌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增长较慢,有一个适应过程,A正确;酵母菌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且培养液只有10ml,故其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

据图可知,60h时酵母菌为12×105个/ml,则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每个计数室,平均约为120个,C错误;若继续培养,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养料有限,代谢废物积累,D错误。

【点睛】关键要抓住题干条件:

10ml培养液、封闭体系,使得酵母菌不可能呈J型增长。

13.图为“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以鸡血细胞液为实验材料)中部分操作步骤示意图,图中装置可以进行该实验的多个步骤。

若下列操作之前甲烧杯中已加入相应的实验材料或溶液,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向甲烧杯中倒入蒸馏水并快速搅拌,则在装置乙完成过滤之后弃去滤液

B.若向甲烧杯中加入2mol/L的NaCl溶液,则在装置乙完成过滤之后保留滤液

C.若向甲烧杯中缓缓加入蒸馏水并轻缓搅拌,则在装置乙完成过滤之后保留粘稠物

D.若在甲烧杯中加入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并轻轻搅拌,则玻棒上会出现丝状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有关知识。

利用DNA和蛋白质在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

DNA在氯化钠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溶解度最低,在2mol/L时会溶解,在95%的酒精中会析出,而蛋白质恰好相反。

【详解】若向甲烧杯中倒入蒸馏水并快速搅拌,则在装置乙完成过滤之后,应留下含有细胞核物质的滤液,A错误;若向甲烧杯中加入2mol/L的NaCl溶液,则在装置乙完成过滤之后,DNA溶解在滤液中,要保留,B正确;若向甲烧杯中缓缓加入蒸馏水并轻缓搅拌,降低NaCl溶液浓度,使DNA析出,在装置乙完成过滤之后要保留粘稠物,C正确;若在甲烧杯中加入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并轻轻搅拌,DNA不溶于酒精,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地分离,则玻棒上会出现丝状的DNA,D正确。

【点睛】要明确三种重复操作的目的和作用:

加2次蒸馏水,第一次是使血细胞破裂,第二次是降低氯化钠溶液浓度,使DNA析出;用纱布过滤3次,第一次获得含细胞核物质的滤液,第2次获得DNA粘稠物,第3次获得含DNA的2mol/L的氯化钠溶液;用4次氯化钠溶液,第1次用2mol/L的氯化钠溶液,除去不溶解的杂质,第2次用0.14mol/L的氯化钠溶液,析出DNA;第3次用2mol/L的氯化钠溶液,溶解DNA;第4次用2mol/L的氯化钠溶液,溶解丝状物,用于DNA的鉴定。

14.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子代噬菌体中含32P的占少数

B.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子代噬菌体全部含有35S

C.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在细菌的核糖体和细胞核中合成

D.实验中充分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颗粒和细菌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有关知识。

该实验的实验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思路: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

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详解】若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因子代噬菌体的DNA的新链不含32P,只有亲代噬菌体注入的DNA含32P,故只占少数,A正确;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利用细菌中含35S的氨基酸合成的,故全部含有35S,B正确;细菌没有细胞核,C错误;实验中充分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颗粒和细菌分离,D正确。

【点睛】要注意放射性元素标记的部位及生物个体,还要注意细菌无细胞核。

15.下图是两种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乳酸菌和酵母菌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分别对应图中的甲细胞和乙细胞

B.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可提高每条多肽链的合成速度

C.两种细胞的细胞质基质都可以为图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提供能量

D.甲细胞中的DNA都是裸露的,乙细胞中也有裸露的DNA存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本题结合两种细胞中主要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图中细胞结构特点,准确判断出甲为原核细胞,乙为真核细胞;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转录和翻译的区别,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图甲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因此代表乳酸菌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图乙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代表酵母菌遗传信息表达过程,A正确;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可提高多肽链的合成效率,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B错误;两种细胞的细胞质基质都可以为图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提供能量,C正确;甲细胞是原核细胞,其DNA都是裸露的,乙细胞是真核细胞,细胞核中的DNA存在于染色体上。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是裸露的,D正确。

【点睛】关键要辨别出甲是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乙是真核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裸露的DNA。

16.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方法一:

AABB×aabb→F1(自交)→F2(自交)……→AAbb植株

方法二:

AABB×aabb→F1,并将F1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植株→秋水仙素处理,获得AAbb植株

A.方法一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该方法操作简便

B.方法一获得AAbb植株,应从F2开始筛选

C.方法二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该方法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方法二秋水仙素处理的对象是单倍体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有关知识。

杂交育种的原理使基因重组,操作简单,耗时长;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操作技术难度大,时间短。

【详解】方法一是杂交育种,其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该方法操作简便,只需杂交,然后不断自交、从F2开始筛选出具有两种优良性状的植株,再多次自交、筛选,最终获得纯合子,A、B正确;方法二是单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该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材料是花粉培育的单倍体幼苗,只需两年时间,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D错误。

【点睛】要能从原理、方法、过程、时间等方面区别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17.果蝇的短刚毛与长刚毛是一对相对性状,且短刚毛对长刚毛为显性,由基因A、a控制(位于X染色体上),现将一只短刚毛雄果蝇用紫外线照射,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缺失了一个片段,但不影响A基因的功能。

假如将该果蝇与长刚毛雌果蝇杂交,得到的子代全是雄果蝇。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雄果蝇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

B.经紫外线照射后,该变异果蝇所有细胞的基因种类减少

C.子代全是雄果蝇的原因可能是X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雄配子致死

D.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该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无法联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和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

染色体变异包括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据题意可知,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缺失了一个片段,属于结构变异,再据子代全是雄果蝇的信息,推知变异的果蝇只产生含Y的雄配子,含X的雄配子致死。

【详解】该雄果蝇发生的变异是缺失一个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经紫外线照射后,该变异果蝇并不是所有细胞的X染色体缺失片段,可能是生殖细胞的X染色体缺失,导致基因种类减少,B错误;子代全是雄果蝇的原因可能是X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含X的雄配子致死,只有含Y的雄配子,C正确;染色体片段缺失,X染色体还是存在,该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和其他常染色体一样,可以联会,D错误。

【点睛】关键要抓住“子代全是雄果蝇”这一信息,推知变异的雄果蝇只产生含Y的雄配子,含X的雄配子致死。

18.水稻抗稻瘟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抗病(R)对易感病(r)是显性,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B、b对稻瘟病的抗性表达有影响,BB会使水稻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弱抗病),bb不影响抗性表达。

现有两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rrbb、RRBB

B.F2的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1/3,弱抗病植株中杂合子为2/3

C.F2的抗病植株相互授粉后代中抗病占5/6,自交后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