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742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更大的数

第1课时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出示课件: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

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2.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

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

“再加上一万是多少?

”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

“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1.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

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

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三、练习活动。

1.说一说,拨一拨。

学生通过拨珠活动,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

在学生多次尝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第2、3、4、5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

3.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7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实践作业。

1.读数你知道吗?

小组交流想法。

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计数单位

亿亿亿万万万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第2课时人口普查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难点:

1.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活动过程:

一、读、写更大的数。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归纳读数的方法。

同样,在写数方面,可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

(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2)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7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

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第8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可以先安排比较一些“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

然后,出示一些数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比较、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

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与交流,让他们自己概括出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第3题,本题的练习首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

第8页“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新授学习前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后进行,这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计数单位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第3课时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认识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3)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

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

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第4课时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计数器。

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

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

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

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二、第12页“试一试”第3题。

1.先出示三种近似数,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精确的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

2.讨论这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出示这些题目时,重点可以展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原数有几种可能的特点。

三、实践练习。

第12页第1、2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运用到各种近似数。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994年至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

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

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

约2亿公顷。

 

第5课时数学阅读

教学目标:

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一、呈现材料,创设情境。

二、看图渗透思想教育。

1、介绍远古时代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的方法,体会对应思想。

2、了解按群计数的做法,感受人类对数学的进步思想。

3、感受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体会人类的进步。

三、了解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制计数起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式。

教学反思:

本单元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读、写大数时学生依靠彼此的帮助和题型完成学习任务;在读写中间有零的大数的时候,碰到的困难比较多,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会借助以前学习的经验和基础,较快较好地掌握了关于“零”的读写。

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效果比较好,但学生粗心的毛病还比较严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1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具准备:

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

教学难点: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一、阅读。

让学生通过读书,从现实中的铁轨、课本、射灯的光柱等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二、“认一认”

a通过活动,动手操作,体会到他们都是直的。

b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c将三个图形进行对比,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说一说”。

注意:

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一般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四、画一画,按要求完成。

(第17页“试一试”的第1、2题)

五:

练一练。

(第17页“看一看,量一量”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第2课时:

平移与平行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观察图中的有很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二、移一移。

1.用小棒,放在第18页第一题的一条线段上平移,说一说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2.观察第18页的小鱼图,小鱼向哪个方向移动?

移动了几格?

那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三:

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1.自己折一折。

2.讨论:

你折的是平行线吗?

3.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

四:

画一画。

1.观察老师如何画一组平行线。

2.自己尝试着画一画。

3.相互交流画平行线的心得。

4.展示自己所画的一组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第3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具准备:

两支铅笔或小棒,三角尺,一张正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1、用两个小棒相交,可以摆出哪些图形?

2、相交的图形的线与线之间形成的是什么角?

3、用三角尺验证直角时引出: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标出垂足“0”。

二、折一折。

1、自己折一折,使两条折痕垂直。

2、相互看一看,你折的是互相垂直么?

3、介绍你是怎么折的?

4、用三角尺量一量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两条折痕的关系。

三、说一说。

完成第22页的“说一说”的要求。

四、练一练。

按要求完成。

五、画一画。

1、教师演示画垂线的方法,并讲解。

(完成第23页“画一画”第1题。

2、分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学画法。

3、完成第23页“画一画”的第二题。

4、小实验。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第4课时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辨认平角与周角。

教学过程:

一、旋转角。

1、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各种角。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引出平角,周角,说明是如何构成的。

4、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自己看到的平角和周角。

二、练一练。

1、观察表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第25页)。

2、画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三、交流本节课的体会和感受。

 

第5课时: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二:

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1)第28页第2题。

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的角是什么角?

大约是多少度?

这是培养学生估计能力的一个载体,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

因此,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2)数学游戏。

本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估计角度的能力。

利用附页上的材料,组织学生制作一个活动角的学具。

学生开始猜角度时可以作一些指导,如看到这个角,想一想大概是什么?

以缩小学生猜角度的范围。

学生有了一些经验后,可以放手组织同桌的两个学生进行互相猜角度的活动。

 

第6课时:

画角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的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有了量角的基础,学生在画角时的困难相对来说已减少了。

因此,指导学生画角时,重点放在让学生的自主探索上,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总结画角的基本方法。

画角后,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示方法。

如∠AOB=60°等。

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1)第1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答案可以选择。

(2)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载体。

(3)第4题第

(1)题。

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应指导对比前后两次折纸所得角的度数的变化,从中使他们发现每折纸一次,所得的角的度数均是前一次的一半。

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仍可以让他们用这张纸找一找纸上不同的角,各是多少度?

以便为第⑵题作铺垫。

第⑵题的“用长方形纸折出45°,135°的角”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的尝试操作,然后进行交流。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对学生折出的各种角都应充分地肯定。

单元教学反思:

线段、直线、射线与平行线、垂线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在感受方面也是比较薄弱的。

教学时,精心设计了学生的操作活动,每一个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

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学习概念。

虽然,本单元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时有一些困难。

但通过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学生独立、相互交流的方式,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从而提高他们探索的能力。

总之本单元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第一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

卫星运行时间。

(课文第33页的内容,第34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关键:

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揭示课题,板书:

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

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3圈、4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结果。

(4)114×2=228分114×5=570(分)114×10=1140(分)

说一说:

“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

114×21=_____(分)

估算结果:

①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学生可以把114看做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

比2000分多

学生:

“比2400分少

(3)具体计算: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小组中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114×7×3(用21看成“7×3”)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2394

解决方法3

114(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21

114……114×1

228……114×20

239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1、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反馈运算结果

312

①54×312列竖式时的注意点:

写作:

×54

②408×25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408

×25

2040

816

③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47

×210

课堂活动: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

“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电脑课件114×21=分竖式

 

第二课时:

体育场

教学内容:

体育场。

(课文第35页的内容,及第36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重难点:

两、三位数乘法的估算的方法

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关键:

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主题图片。

2、提出:

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

你有什么感想?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4)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3、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

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

12×6×28或72×28

4、估算扮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

70×30=2100

5、小结:

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6页“练一练“的第1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6页“练一练”的第2-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四课时: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课文第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

1、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2、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

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提问:

同学们猜一猜,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

认识计算器。

板书:

神奇的计算工具。

2、教师:

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3、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4、认识一些功能键。

5、尝试练习。

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1)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实物投影呈现:

菜单

酒14元

凉拌豆腐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

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反馈计算结果。

6、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1+2+3+4……+98+99+100

②999×99999×9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1+2+3+4+……+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

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

×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

课文第41页的“试一试“。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

计算器图四则运算题

 

第五课时:

有趣的算式

教学内容:

有趣的算式。

(课文第42、43的“探索发现

(一)”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关键:

借助计算器计算,对比算式结果。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提示课题

板书:

探索与发现

(一)有趣的算式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第一关:

奇妙的宝塔。

(1)实物投影呈现:

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讨论:

1111×1111的结果。

(4)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