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家长手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449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docx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小衔接家长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docx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城中区教育局教研室编制

一、认知篇

(一)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何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幼儿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小学教育则属于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即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

因此,家长必须将适龄孩子送到小学接受小学教育。

2.幼儿园教育是“教养并重”,小学教育则是“以教为主”。

幼儿园除了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启蒙教育外,还要给儿童以生活照料和养育等。

小学则要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包括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每门课程不仅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还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小学课程则以分科为主。

幼儿园课程将和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方式呈现。

小学则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自然、体育与健身、唱游、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学科,还有各类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等。

4.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以游戏为主、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

幼儿园教育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

小学教育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二)面对幼小衔接,家长应持怎样的态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每件事情都可能是他成长的契机。

因此,面对幼小衔接中的种种问题,家长虽然要予以重视,但也不要过分焦虑。

您应该做到:

1.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在关心孩子入学准备是否充分的同时,您也应关注一下自己的言语与态度。

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收骨头”等话来吓孩子,而应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

“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个小学生了”、“我们家要有个小学生了”……这样,孩子会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值得自豪。

2.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

一般而言,对学习是否感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往往影响孩子入学后的适应情况。

家长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如:

让孩子自己起床、吃饭、收拾房间、整理物品,学会负担起应有的责任。

3.面对问题时积极与孩子沟通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您应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仔细观察他的行为,并给予积极的暗示,如:

“你真有毅力呀”“你做得不错,但如果……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总之,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但不要包办,也要尽量避免消极的暗示,如:

“你为什么每件事情都做不好呢”“你真是不争气”。

每一个孩子都在以他独特的方式进步着,在幼小衔接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孩子更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鼓励,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成长过程吧。

(三)关于幼小衔接,家长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在幼小衔接时期,家长往往特别关注孩子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您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全面了解孩子在心理、情感、自理生活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以下这些方面,可以帮助您分析、了解孩子的情况:

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

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

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

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

在阅读一遍故事后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

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整理书包等事情?

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

主动饮水、根据冷热穿脱衣服、独自按时睡眠?

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

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孩子是否能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

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

……

请考虑以上这些问题,看看您的孩子做得怎么样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的培养和教育。

请记住,绝不要期望所有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

二、准备篇

(一)入学前,家长应该做好哪些心理准备?

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除了孩子,还有您——孩子的家长。

为了在这个时期能给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勇敢向前的坚实后盾,您需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

以下,是我们给您的一些建议:

1.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转变。

告诉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父(母)亲了,并积极获得与此相关的经验积累,如:

主动向周围家有小学生的亲友询问和请教,了解他们作为小学生父(母)亲的心理感受和各类教育问题的处理经验等。

2.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为孩子入学做充分准备。

孩子要入小学了,每天的作息要有序、有规律,如:

用餐、学习、休息都应安排在相对稳定的时间。

为此,您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新的家庭作息时间表,在原来的作息时间中增加和孩子共同学习的时间。

最重要的是,您要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理智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进入小学后,面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波动,您应镇定而理智地分析情况和原因,找有经验的朋友或老师商榷。

千万不要让孩子独立承担学习的压力。

您应成为孩子的知音和朋友,和他一起面对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4.清楚了解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客观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即自己的孩子在个性、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长处和短处。

您还应对孩子入小学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分析自身的优势,结合孩子的情况,帮助他扬长避短,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补救。

(二)如何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入小学前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对孩子入学后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因此,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入学准备的必要内容。

入学前,孩子需要具备哪些生活自理能力呢?

以下内容可以为您提供参考:

1.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

2.能将用过的物品及时归位,保持整洁。

3.能独立处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

4.能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5.能比较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

要让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您可以尝试这样一些方法:

1.相信孩子,给他们创设独立解决小问题的机会。

孩子们都有独立的愿望,当孩子第一次有了“我自己做……”“我会……”的表示时,您不可小视孩子,更不可拒绝孩子,而是要及时肯定。

这样做给孩子的信号是“爸爸妈妈喜欢我这样”。

长此下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信态度就会得到保持,即使在做事时真的遇到了困难,孩子也不会退缩。

2.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尝试错误,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替代孩子做事,等于亲手为孩子挖了一个温柔的陷阱,掉进这个陷阱的孩子,连尝试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也谈不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更无法树立自信心。

3.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但不要强迫孩子服从家长。

您可以事前先做示范,教会孩子怎样做;孩子做事遇到困难时,可帮助孩子一起寻找原因;事后与孩子交流自己的体会,分享成人的经验;适当听取孩子的意见,让他知道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如:

他可以自由地设计自己的小天地,但要保持整洁;可以自己安排入睡前的活动,但不能影响休息。

三、适应篇

(一)入学前,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1.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

对于部分孩子来说,小学陌生的环境可能会引起紧张和焦虑。

为减少孩子刚入小学时的陌生感、焦虑感,您可以向孩子介绍自己当年上小学时的趣事;可以带孩子到即将就读的小学参观,观察小学生上学、放学、升旗仪式的情景;还可以让孩子认一认即将就读的小学的校名和门牌号……总之,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了解小学生活。

2.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和憧憬

孩子在入学前夕,会对上小学产生一种兴奋感。

您可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兴奋心情转化为对小学的渴望与憧憬。

您可以和孩子玩“倒计时”游戏:

在挂历或台历上圈出上学日期,每天算算距离上小学的天数。

随着时间的日益接近,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会越来越强烈。

您还可以带孩子挑选他喜欢的书包和学习用品。

崭新的书包、漂亮的文具可引发孩子入学的兴趣和愿望。

3.鼓励孩子进行角色转变的演练

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小学生,需这角色意识的大转变。

为了尽早唤起孩子小学生的角色意识,您可以有意识地称呼孩子“某某同学”,促进他形成作为小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和孩子玩“上学”的模拟游戏:

家长扮演老师,孩子扮演小学生,让孩子背着书包模拟小学生上学的情景,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的角色内涵;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契机,激发孩子做“小学生”的自豪感,如:

称赞孩子“你长高了,就真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祝贺你”!

“你能自己整理学习用品了,真能干,像个小学生!

(二)如何使孩子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孩子从幼儿园来到小学,作息时间发生了变化,每一节课的时间较幼儿园时长了不少,因此刚入学的孩子会不太适应,他们活泼好动,很难坚持较长时间保持专注和安静的学习状态,具体的表现就是“坐不定”。

家长该如何帮助幼儿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呢?

首先,对孩子提出的习惯培养要求不能太空洞、笼统、要具体、直观、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一听就懂、容易模仿。

其次,家长要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下面这些做法您不妨试试:

1.利用故事启迪

不妨给孩子讲讲《小猫钓鱼》等有关“做事要一心一意”的故事,这样有助于启迪您的孩子养成坐定、精心、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2.创建良好的环境

在家中,您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习惯,如:

孩子做功课时督促他不要边做边玩边说;平时在家可以让孩子多进行下棋、画画、写字等相对要花费一定时间的、要求比较专注的、安静的活动、并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一定的“任务”。

3.及时展开评价

您对孩子在家里学习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进步情况要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最好定期再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还存在哪些问题、不足等。

这样,家校联手、有的放矢、双管齐下地进行培养,必将取得明显效果。

(三)孩子做作业遇到困难怎么办?

一年级新生做作业遇到困难时,有些孩子往往不肯动脑筋,遇难而退,转向父母寻求现成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怎么办?

1.千万不可代替孩子解答难题,直接告诉他答案;也不可置之不理,漠不关心。

2.用坚定的神色鼓励孩子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他敢于攻克困难。

同时,可以给孩子出出主意、提提建议,帮助他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比如:

帮助他回忆老师讲课时说过的话,再引导他仔细看教材;鼓励他查看有关书籍,或找同学讨论;与孩子一起分析题意,启发他动脑思考。

3.适当采取一些激励措施。

当孩子经过努力攻克了困难,完成了作业,可以给予适当奖励,如:

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赠送一个小礼物,奖励一颗五角星。

四、沟通篇

(一)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健康快乐成长的孩子,都能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为了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您可以尝试:

1.挤出时间陪伴孩子

您可以在接送孩子的途中,找些话题与他交流;吃完晚饭后,可以与他一起做手工;临睡前给他讲故事;节假日优先考虑陪孩子活动,然后再处理自己的事情。

2.创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和谐的气氛永远是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最好催化剂。

家长要专心听取孩子的意见和看法,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一起吃饭、一起郊游、一起参观展览,都是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最佳方式。

3.尝试平行的对话艺术

聪明的家长与孩子谈话时,不是面对面,而是并肩偕行,朝着一个方向。

这样谈起话来,显得轻松自然,很有人情味,孩子愿意听,也乐意接受。

4.给孩子留点独立空间

明智的家长要让孩子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

当孩子愿意把心里话掏给您,主动请您帮他出谋划策时,您可以给他提供正确的处理方法,但不必强求孩子“掏心底”。

(二)孩子入学后,家长应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小学是孩子一生学习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孩子在思想品质、兴趣爱好、性格养成、学习态度和习惯等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保持家校联系非常重要,您不妨采取以下方法与老师沟通:

1.通过多种方式与老师保持联系

您除了可以利用家长会、老师家访与老师做个别交流外,也可以利用便条、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及时与老师互通信息,使双方及时地、更多地了解孩子近阶段在家庭及学校中的一些表现。

您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也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议。

2.向老师客观地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

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往往是最真实的,他在家中的学习、饮食、娱乐和休息等各种习惯,以及在向家人叙述学校发生的事件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您都可适当地向老师反馈,以便老师更多地了解您的孩子。

3.倾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并正确看待老师对孩子的批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老师出于对孩子的爱,往往会直截了当地向家长反映。

您如果能从事情本身出发,真诚地听听老师对孩子不足之处的分析,往往会提高与老师沟通的效果,使双方在教育方法上取得一致。

其实,老师的批评是一种爱的表达,也是促进孩子发展的一种手段。

总之,您要明白,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教育好孩子。

(三)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

孩子们每天在学校都有相当长的活动时间,他们在一起学习、交流和游戏,彼此间难免会产生一些小矛盾。

加之孩子年龄小,又大多是家中的“小宝贝”,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想法考虑问题,这就造成了和同学相处时更容易产生摩擦。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之间的小矛盾只需一点点时间就会自然而然地化解,通常也不需要任何人的调解。

当孩子在学校与同学相处遇到矛盾不能解决而回家告诉家长时,家长应注意“两宜”和“两不宜”:

1.“两宜”:

①宜认真倾听孩子的叙述以了解事情全貌,从中客观地分析问题;②宜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一起寻找原因和对策。

比如:

问问孩子“对今天的事情你是怎么看的”、“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有没有不当之处”、“你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等等,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引导孩子从中吸取教训。

2.“两不宜”:

①不宜采取过激的态度或冲动的方式。

用简单的“不理睬”的办法来处理问题,或干脆亲自到学校去教训对方的孩子,这些做法容易产生其他负面效应;②不宜指责孩子“你真没用”、“你活该被人家欺负”等,这样孩子会对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力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

总之,您应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孩子:

待人要热情诚恳、谦虚友善;要懂得尊重别人、关心别人;要正确认识自我,具有包容之心。

当然,有时也可以与老师取得联系,让老师了解您的处理方法,使学校、家庭的教育相一致。

五、习惯篇

(一)要培养孩子哪些必要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其终生受益。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您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有利于他学习和学校生活的习惯,如:

倾听和提问的习惯、表达和发言的习惯、阅读和书写的习惯、遵纪和守时的习惯、合作和分享的习惯。

相信您对培养孩子这些基本的学习习惯也会持赞同的态度,如:

遵守纪律、遵守作息时间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会使他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好好休息,按时完成作业,劳逸结合,还有助于培养他的责任心,提高他的学习效果,体验学习的快乐。

又如:

养成合作和分享的学习习惯可以使您的孩子更有效地参与一切教学活动,在和老师、同学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学得更加主动、活泼,既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融洽和老师、同学的感情。

(二)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既要有心理上的正确引导,还要在行为上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

您不妨参考以下建议:

1.尊重孩子的意见,并使培养好习惯成为孩子的主观愿望和自觉行为。

2.对孩子的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细致的要求,便于检查、督促。

3.经常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配合,做到校内外要求一致,相辅相成。

4.帮助孩子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欢乐,以此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5.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来影响孩子。

6.用恰当的“惩罚”来作为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辅助手段。

7.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持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要有耐心,切忌随心所欲、有始无终。

(三)如何培养孩子做事专注的习惯?

做事专注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很重要。

做事时注意力不集中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学习效果与身心发展。

如何训练入学初儿童集中注意力,做事专注呢?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精心挑选学习用品。

您应在家里为孩子留出一块自己的空间,避免用鲜艳的色调装饰,也不要把玩具放在书桌边。

在为孩子选购学习用品时,不宜买容易分散孩子注意力的造型特别、功能以及色彩过于丰富的文具。

除此以外,家长还要注意您的活动是否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如:

大声喧哗、任意走动、开展有声响的娱乐活动,都是很不妥当的。

其次,您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

可建议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再在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做有难度的作业。

再次,您要严格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整理好书包。

如果孩子按时完成,则需要您及时地帮助孩子分析顺利完成的原因,并予以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奖励;如果孩子没有按时完成,那么,您应该和孩子总结拖拉的原因,并且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做一遍,您可在一旁适当指导,直到孩子按时完成为止。

日常生活中,规定吃饭时间或做一件小制作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专注习惯。

此外,玩是入学初的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

因此,您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做事的专注力,例如:

1.视觉注意力的培养。

让孩子看一些照片或图片,并提出一些问题。

如:

给孩子看一张照片,让他说说照片里都有什么人:

几个男的?

几个女的?

几个大人?

几个小孩?

他们每个人都在干什么?

......

2.听觉注意力的培养,给孩子讲故事,讲完之后提出问题让孩子回答。

如果能够在讲故事之前就把要问的问题告诉他,效果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