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课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357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剂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药剂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药剂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药剂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药剂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剂学课件.docx

《药剂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课件.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剂学课件.docx

药剂学课件

药剂学

1.掌握:

(1)重要概念与常用术语

(2)常用剂型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

(3)典型剂型的制备

(4)制剂的常用辅料、处方设计

(5)新技术与新剂型的概念

(6)影响制剂稳定性因素及常用稳定化措施

(7)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的主要内容

(8)药物制剂的配伍与相互作用

2.熟悉

(1)制剂的基本理论

(2)一般剂型的制备

(3)制剂的包装和贮存

3.了解

(1)药剂学的任务和发展

(2)制剂中的常用设备

第一章绪论

一、药剂学基本概念

1、制剂和剂型的概念

剂型:

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药物应用形式

    (某一品种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

 制剂:

根据标准,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某一剂型中含有不同的具体品种)

2、方剂和调剂学的概念

3、药剂学的概念

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二、药物剂型概论

1、剂型的重要性

1)改变作用性质、作用速度;

2)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

3)提高靶向性、影响疗效;

4)提高药物稳定性

2、剂型分类

1)按给药途径(临床)

•胃肠道

•非胃肠道(注射、呼吸道、皮肤、粘膜、腔道)

2)按分散系统(研究)

•按药物粒子大小(分散度)排序:

低分子溶液<高分子溶液<胶体溶液<乳剂<混悬剂<固体制剂

•气体分散型(溶液、乳剂、混悬剂)

3)按形态(大众化)

•固、液、气、半固体

(本药剂学为综合分类)

三、药剂学的任务

1)基本理论的研究;

2)六个研发:

新剂型;新辅料;新设备;中药;生物技术制剂;医药新技术。

四、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1)物理药剂学

2)工业药剂学

3)生物药剂学

4)药物动力学

5)临床药学

五、药剂学的发展

六、药典与处方简介

1、药典

1)药典的概念:

一个国家收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

2)药典的特点

A、权威编辑出版;

B、政府执行,有法律约束力;

C、收载药品--------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

(制剂3要素);并且明确质标;

D、反映医药科技与生产的水平。

3)中国药典的主要构成

•凡例(总说明)

•正文(主要内容)

•附录(制剂通则和通用检查方法)

(制剂通则:

剂型的概念、一般标准、常规检查方法等)

2、处方

处方的概念

    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剂的重要书面文件。

  

类型

•法定处方:

药典、部标、国标收载的,有法律约束力;

•协定处方:

根据本医院或本地区需要制定,医院药剂科用于常用

药物大量配置和贮存;

•医师处方:

医师对个别病人用药的书面文件,具有法律、技术、

经济意义;

第二章液体制剂

一、概述

(一)概念、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

1.概念:

药物分散于适宜介质→液体型制剂(内、外用)

2.特点:

(1)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

(2)给药途径广,可内服也可外用(3)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4)能减少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5)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不足:

(1)稳定性差;

(2)携带、运输和贮存不方便;(3)水性液体易霉变;(4)非均匀性液体易分层或沉淀。

3.质量要求

(1)均相液体应澄明;非均相应粒子均匀;

(2)浓度准确;(3)口服应外观口感好;外用应无

刺激、过敏等;(4)应具有一定的防腐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5)包装容器适宜.

4.分类:

(1)按分散系统分类

溶液(低、高分子)<溶胶<乳剂<混悬剂(粒子)

↘均相液体↘非均相液体且低分子溶液剂也称溶液剂

溶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

(2)按给药途径:

口服、外用(皮肤、五官科、腔道等)

溶剂的作用和条件

1.溶剂(溶解药物、提高稳定性、增加溶解度)

1:

作用:

溶解和分散药物(液体制剂的溶剂,对溶液剂来说可为溶剂,对非均相液体制剂来说作为分散介质)

2:

条件;

(1)对药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

(2)化学性质稳定,不与药物或附加剂发生反应,

(3)不影响药效的发挥和含量测定;

(4)毒性小、无刺激性、无不适的臭味。

药物+液体分散介质附加剂液体制剂(基本组成)

防腐、着色、调味剂

均相:

溶液剂=基本组成+增溶剂+稳定剂

助溶剂

潜溶剂

非均相:

混悬剂=基本组成+助悬、絮凝、润湿剂

乳剂=基本组成+乳化剂

二、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液体制剂常用的附加剂

1:

增溶剂: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

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常用的增溶剂为:

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2:

助溶剂:

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S。

这第三种物质就是助溶剂。

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不是表面活性剂),与药物形成络合物。

3:

潜溶剂:

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S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潜溶。

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

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

4:

防腐剂:

(1)防腐措施:

防止污染(处方和工艺、环境和人员、贮存和使用)

(2)加抑菌剂

a: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亦称尼泊金类。

抑菌作用随烷基C数增加而增加,但S则减小,丁>丙>乙>甲酯,丁酯的抗菌力最强,S却最小;混合使用有协同作用;

b:

苯甲酸及盐:

分子型作用强,通常在酸性条件下使用效果好,最适PH是4,PH增加,抑菌作用降低;常与羟苯酯合用(防霉、发酵),苯甲酸0.25%和尼泊金0.05%--0.1%联合应用防止发霉和发酵最为理想;

c:

山梨酸及其盐:

本品的防腐作用是未解离的分子,在PH4水溶液中效果较好;

d苯扎溴铵:

(新洁尔灭):

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e:

醋酸氯己定:

(醋酸洗必泰)广谱杀菌剂

f:

其他防腐剂:

挥发油等

5:

矫味剂(矫苦、咸味)

甜味剂:

天然(甜菊苷)和合成(糖精钠);糖和无糖(甜菊苷、阿司帕坦---蛋白糖/糖尿病/肥胖患者,糖精钠、甘露糖、甘油、山梨醇等)

芳香剂:

改善气味

胶浆剂:

粘稠缓和,干扰味觉

泡腾剂:

将有机酸与碳酸氢钠混合后,遇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麻痹味蕾(对盐类的苦、涩、咸有改善)。

6:

着色剂:

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

7:

其他附加剂:

抗氧剂、PH调节剂、金属离子络合剂等

低分子溶液剂(必备条件:

药物要有治疗所需的S)

包括:

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酊剂、醑剂、甘油剂、涂剂等

醑剂:

系指挥发性药物的弄乙醇溶液。

可内服或外用。

凡用于制备芳香水剂的药物一般都可以制成醑剂。

(溶解法,蒸馏法)

甘油剂:

系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

(溶解法,化学发应法)

涂剂:

指用纱布、棉花蘸取后涂搽皮肤或口腔,喉咙黏膜的液体制剂。

大多数为消毒、消炎药物的甘油溶液。

酊剂:

系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可供内服或外用。

[酊剂的浓度除另有规定外,含有毒剧药品(药材)的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物10g,其他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物20g]

酊剂中乙醇最低浓度为30%;酊剂久贮会发生沉淀,可过滤除去,再测定乙醇含量、有效成分含量,并调整至规定标准,仍可使用。

(溶解法或稀释法、浸渍法、渗漉法)

增加S的方法

成盐;引入亲水基;加入助溶剂

三、溶液剂、糖浆剂、芳香水剂概念、有关特点及制备方法

四、溶胶剂和高分子溶液剂概念、性质及制备方法

高分子+溶剂(水、非水)——均相液体

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胶浆剂)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

溶胶的构造和性质:

(1)结构:

溶胶的双电层构造

双电层[Fe(OH)3]m·nFeO+(n-x)CL-x·xCL-

*溶胶剂对带相反电荷的溶胶及电解质极其敏感,将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或电解质加入到溶胶剂,由于电荷被中和使ζ电位降低,同时减少了水化层,使溶胶剂产生聚结进而产生沉降。

向溶胶剂中加入天然的或合成的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使溶胶剂具有亲水胶体的性质而增加稳定性,这种胶体称为保护胶体。

亲水性高分子溶液的胶凝性

四、混悬剂

概念、质量要求、稳定性、常用稳定剂及质量评价

1.概念:

难溶性固体微粒(0.5~10um)、非均相、不稳定体系

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分散截肢大多是水,也可用植物油.

2.制备条件:

大剂量(药物的剂量超过了S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时)、难溶性药物、混合析出沉淀、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

不宜:

剂量小的药物、毒剧药

3.物理稳定性(混悬剂主要存在此问题,混悬剂中药物微粒的分散度大,使混悬的微粒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而处于不稳定状态,疏水性药物的混悬剂比亲水性药物存在更大的稳定性问题。

1)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

(Stokes定律)(注意变形)

V=2r2(ρ1-ρ2)g/9η

ρ1微粒的密度;ρ2介质的密度。

V越大,动力稳定性越小。

增加动力稳定性的方法:

①尽量↓微粒的r,以↓V;

②↑分散介质的η,以↓ρ1-ρ2;所以要加入高分子助悬剂,这样在增加介质黏度的同时,也减小固体微粒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同时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性。

2)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电解质敏感,亲水性药物水化稳定作用;(a:

微粒荷电产生排斥作用b水化膜存在,阻止微粒间的聚结)

3)絮凝与反絮凝:

ζ电位控制在20~25mv,恰好产生絮凝。

(加入适当的电解质,使ζ电位降低,以减小微粒间电荷的排斥力,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混悬剂的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使混悬剂处于稳定状态)絮凝

絮凝剂(电解质):

降低ζ电位(引力稍大于斥力)

反絮凝剂(电解质):

增加ζ电位(斥力>引力)(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反絮凝状态的这一过程叫反絮凝)

电解质为中性,以高价离子为主因为:

价数增加1,效果增加10倍

4)结晶增长与转型(加抑止剂:

高分子材料或表面活性剂)

微粒↓,溶解度↑,小→大粒子;多晶型溶解度不同

5)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同一分散介质中分散相的浓度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

温度影响更大,冷冻可破坏混悬剂的网状结构,使稳定性降低。

4.制备方法:

1)分散(粉碎→液体介质中分散)

2)凝聚法(物理法→药物溶液中使药物结晶、化学法→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药物微粒)

5.常用稳定剂

1)助悬剂:

(增加分散介质粘度;微粒亲水性↑;防止结晶转型)

低分子[甘油<外用>、糖浆<助悬矫味>];高分子(树胶、纤维素类)

硅皂土(PH>7,更好)和触变胶(单硬脂酸铝+植物油,触变性----凝胶与溶胶恒温转变的性质)

2)润湿剂:

增加微粒润湿性(HLB7—11之间的表面活性剂,eg:

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蓖麻油类、泊洛沙姆等)

3)絮凝剂和反絮凝剂(用量不同絮凝剂也可是反絮凝剂;过量絮凝剂→反絮凝剂)

6、质量要求

1)药物化学性质稳定,使用和贮存期间含量合格;

2)粒径根据需要而不同;

3)粒子沉降应很慢,不应结块,轻摇后应均匀分散;

4)粘度适宜;

5)外用应容易涂布

7、质量评价

1)粒子大小的测定及分布

2)沉降容积比的测定(F=1~0):

F↑,稳定性↑;F=V/V0=H/H0(V0、H0为沉降前混悬液的体积和高度,相应其他的是后的)以H/H0为纵坐标,沉降时间t为横坐标作图,得沉降曲线比较缓慢降低可认为处方设计优良,但较浓的混悬剂不适用于绘制沉降曲线,

3)絮凝度的测定(β>1):

β↑,稳定性↑[β是比较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参数,

β=F/F=V/V0=V]

V∞/V0V∞β表示由絮凝引起的沉降物容积增加的倍数,β越大,絮凝效果越好。

4)重新分散试验

5)ζ电位的测定:

ζ电位<25mv-----混悬剂呈絮凝状态;50-60mv---反絮凝

6)流变学

五、乳剂

概念、特点、稳定性和常用乳化剂

1.概念:

微小液滴(0.1~10um)分散于不相混溶的液体、非均相

分散相→内相→非连续相(形成液滴的液体)

分散介质→外相→连续相(另一液体)

基本组成:

水相(W)+油相(O)+乳化剂

2.分类:

o/w、w/o;复乳(多重乳剂):

o/w/o、w/o/w(我认为区别主要是看外层)

乳剂的类型:

(1)普通乳:

1—100um

(2)亚微乳:

0.1~0.5um、iv用乳剂应为亚微乳(0.25—0.4um)

(3)微乳(胶团乳、纳米乳):

0.01~0.10um

3.特点: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分散度大、生物利用度↑;

(外用)渗透性↑、刺激性↓;

(iv、im)缓控释和靶向性

口服、外用、肌肉或静脉注射

4.常用乳化剂

乳化剂应具备:

(1)应有较强的乳化能力,并能在乳滴周围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2)应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

(3)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

(4)稳定性好

乳化剂的种类:

1)表面活性剂:

具有叫强的亲水基和亲油基,乳化能力强,性质比较稳定,易在乳滴周围形成单分子乳化膜。

阴离子型乳化剂:

毒性大不常用,eg:

硬脂酸钾,十二烷基硫酸钠

非离子型:

单甘油脂肪酸酯、脂肪酸梨坦(span司盘)、聚山梨酯(tween吐温)、卖泽(myrj)、苄泽、泊洛沙姆

2)天然乳化剂:

亲水性强,能形成O/W型乳化剂,有较的粘度,能增加乳化剂的稳定性,需加入防腐剂。

eg:

阿拉伯胶(常与西黄耆胶、琼脂等混合使用)、西黄耆胶、明胶、杏树胶、卵黄

3)固体微粒:

固体微粒膜,亲水为o/w(接触角Θ<90),eg:

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皂土等

亲脂为w/o(>90),eg:

氢氧化锌、氢氧化钙

4)辅助乳化剂:

增稠(水相、油相)

5.乳化剂的选择原则:

1)乳剂类型:

HLB

2)给药途径(口服:

无毒的天然乳化剂和亲水性高分子乳化剂

注射:

磷脂、泊洛沙姆等

外用:

对局部无刺激性,长期使用无毒性);

3)乳化剂性能(乳化剂性能强、性质稳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小、无毒无刺激性)

4)混合乳化剂(HLB值的加和性)(调整乳化油需要改变的HLB值;增加乳化膜牢固性;增粘增稳定;非离子型乳化剂可以混合使用如司盘+吐温、非离子可以跟离子型混合使用;但必须符合油相对HLB值的要求)

6.乳剂形成条件:

•降低界面张力;适宜乳化剂;形成牢固乳化膜(单和多分子、固体微粒);相体积比(<50%)

7.制备方法

•药物加入:

脂溶性物质溶油相;水溶性物质溶水相

1)干胶法(油中乳化):

乳化剂先加入油相

2)湿胶法(水中乳化):

乳化剂先加入水相

3)两相交替加入法、新生皂法和机械法

•制备机械:

搅拌装置、乳匀机、胶体磨、超声波乳化

•微乳制备:

含辅助成分(表面活性物质)

•复乳制备:

一级乳→二级乳(二步乳化)

8.稳定性(4个阶段的概念)

•分层→絮凝→转相→合并与破裂

•分层:

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

•絮凝:

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

•转相:

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乳剂的类型;

•合并与破裂:

乳滴表面乳化膜破坏导致乳滴变大。

9.质量评价:

•粒径大小及其分布(与类型有关)

•分层(加热、离心→加速试验)

•乳滴合并速度和稳定常数

六、其他液体药剂及包装与贮存

合剂、洗剂、搽剂、滴鼻剂的概念及应用

1.合剂:

一种或一种以上药物成分、水为溶剂、内服液

•滴剂除外;

•有溶液、混悬和乳剂型(应具有防腐力)

2.洗剂:

专供涂抹、敷于皮肤、外用液

•介质:

水和乙醇

•应用:

消毒、消炎、止痒、收敛、保护等局部作用

3.搽剂:

专供揉搽皮肤表面用

•镇痛、抗刺激的搽剂多用乙醇为溶剂

4.滴耳剂:

滴入耳腔道、外用

•最好为弱酸性(炎症时碱性)

5.滴鼻剂、含漱剂、滴牙剂、灌肠剂、灌洗剂、涂剂概念与应用

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一、注射剂

(一)概念、分类和特点

1.概念:

注入体内、灭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无菌粉末或浓溶液(使用前溶解或稀释)。

2.分类:

溶液、乳剂、混悬、无菌粉末

(油溶液和混悬液具有缓释性)

3.特点:

(吗啡为第一个注射剂)

•优点:

药效迅速、作用可靠、剂量准确;不宜口服药和不能口

服病人;定位、缓控释、定向等

•缺点:

使用不便、疼痛;过程复杂、价高;安全性差等

4.、给药途径

iv(5~50ml,可>50ml,不含抑菌剂)>锥管

(<10ml,渗透压、pH、微粒)>肌注im(1~5ml,刺激性)>皮下(1~2ml、水溶液)>皮内(<0.2ml皮试)

5、质量要求

无菌、无热原、pH(4~9)、渗透压(等渗或高

渗)、澄明度和澄清度(浊度)、不溶性微粒、

安全性(降压、刺激等)

(二)常用溶剂和附加剂

1.注射用水概念及质量要求

•纯化水:

原水经蒸馏、离子交换、反渗透等方法制备的供药用,不含任何附加剂。

•注射用水:

纯化水经蒸馏,无热原水。

•灭菌注射用水:

注射用水经灭菌,临床用。

注射用水:

>80℃或灭菌后保存、>65℃循环保存

•制备方法:

多效>汽压式>塔式蒸馏水器

质量要求:

一般蒸馏水质标+热原合格

2、其它注射用溶剂

1)注射用油(外观和内在质量)

•外观:

无异嗅和酸败;澄明(10℃)

•内在:

碘值(126~140)、皂化值(188~195)、酸值(≤0.1);过氧化物等(内控指标)

2)其他(增溶、提高稳定性)

乙醇(iv<50%,im<10%)、甘油(1~50%)、

丙二醇(1,2-PG)(1~30%)、PEG(300~400,1~50%)、

苯甲酸苄酯和二甲基乙酰胺DMA(慢性毒性)

4.附加剂

(三)热原(概念、性质、污染途径、除去方法)

1.热原概念:

微量→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G-最强)

•组分:

热原=微生物代谢产物=内毒素=脂多糖

2.性质:

耐热、水溶、可滤、不挥发(雾滴)、

易吸附和不耐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和超声波(除去方法)

3.污染途径(处方、工艺环境、使用中)

1)溶剂、原辅料

2)容器、管道、器具、设备和环境

3)输液器附件等

4.除去方法

•器具:

强酸、碱和氧化剂、高温

•药液:

吸附(注射用活性炭)、滤过(石棉板和<10nm微孔滤膜)

•制水:

离子交换、凝胶滤过、反渗透法

(四)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1.溶解度概念、影响因素和增加溶解度方法

1)溶解度概念:

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一定量溶剂、最大溶解量(饱和溶液);

中国药典分成7类:

极易溶、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几乎不溶或不溶。

2)影响因素

•药物和溶剂特性(相似相溶)、温度(吸热、放热)

•晶型(无定型>亚稳态>稳态)、粒子大小(微粉化时)

•第三种物质(增溶剂、助溶剂等)

3)增加溶解度的方法

•制成可溶性盐和亲水性修饰(药化方法)

•调节pH和混合溶剂(潜溶性)

•加助溶剂(络合物、复合物)和增溶剂(表面活性剂)

影响增溶的因素:

药物和增溶剂(表面活性剂)性质、用量、加入次序

概念:

助溶、潜溶、增溶

2.溶解速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溶解速度:

单位时间的溶解量;单位时间内溶液浓度的增加量

影响因素:

温度、粒度、搅拌速度

(五)滤过

1、滤过的概念

固液混合物强制通过多孔性介质→固-液分离

2、滤过的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和滤过器

1)原理:

介质滤过:

表面和深层截留(固含量0.1%),如滤膜;

滤饼滤过:

逐渐增厚的滤饼层的拦截颗粒作用(固含量1%)如砂滤棒、垂熔玻璃滤器。

2)方法:

常压、减压和加压(包括高位静压)

3)影响因素:

Poiseuile公式(表述液体的流动)

•压力、滤液粘度、滤材孔径及长度

•助滤剂(防止空隙堵塞,提高滤过效率):

纸浆、硅澡土、滑石粉和活性炭(铺层或混入)

4)滤过器:

砂滤棒(钛棒)、垂熔玻璃滤器、微孔滤膜

A、砂滤棒(粗、中、细号):

粗滤用,滤速快,价廉

•易脱砂、吸附、pH改变、难清洗

B、垂熔玻璃滤器:

精滤或膜滤前的预滤

•特点与砂滤棒相对应

•3号:

常压滤过;4号:

加压或减压;6号:

无菌滤过

C、微孔滤膜:

精滤或终端滤过(超滤膜)

•孔小、均匀、截留强、稳定;轻薄、滤速快;一次性使用,无交叉污染

•可分:

耐水、耐有机溶剂膜(聚四氟乙烯:

耐酸碱和有机溶剂)

•滤前在注射用水中浸泡>12h(70℃)

•应用:

提高澄明度,除菌(0.22和0.3um),提高安全性(临床用)

(六)注射剂的制备

1.容器及处理方法(甩水、加压喷射)

1)材质:

硬质中性玻璃、钡和锆玻璃(耐酸碱)

(棕色、琥珀色)含氧化铁(注意相互作用)

•要求:

无色透明(棕色除外);低膨胀、耐热;物理强度和化

学稳定;熔点低,不得有气泡、麻点、砂粒。

•灭菌:

120~140℃干燥;180℃干热灭菌1.5h

(冷却在洁净区,存放时间<24h)

2.注射液配制、滤过、灌封、灭菌和检漏

1)原辅料应为注射级(小样试制)

2)投料量:

含量折算;结晶水;酌情增加投料

3)配制方法:

稀配法(质量好)、

浓配(加活性炭:

脱色、除热原、助滤、提高澄明度;注意碱性液中“胶溶”)

4)滤过:

高位静压和加压,减压(易污染)

5)灌封:

拉封>熔封(通N2>CO2,pH问题)

6)灭菌和检漏(用色水)

•1~5ml:

100℃,30min;10~20ml,100℃,45min;

•F0>8进行验证

•从配制→灭菌生产时间应≤12h(一般)

•一般宜采用115℃以上30min灭菌(耐热药物)

3.质量检查:

•澄明度、无菌、热原(鲎试剂:

0.0001ug;家兔:

0.001ug)、降压物质检查

•一般项目(装量、pH、鉴别、含量和有关物质、刺激性、毒性等)

(七)空气净化技术

1.概念:

创造洁净空气为主要目的的空气调节措施

•工业净化(尘埃)生物净化(尘埃+细菌)

2.标准与测定方法

洁净室:

正压;18~26℃;40~60%RH

•测定方法:

光散射、滤膜显微镜、比色法等

3.空气滤过的原理及影响因素(粉尘与空气分离)

1)分类:

表面和深层滤过(0.5um和5.0um为标准)

2)原理:

惯性、扩散、拦截、静电、重力和分子间力等

3)影响因素:

粒径、风速、纤维直径和密实性,附尘

(再飞散,定期清洗)

4.滤过器:

初效(>5um);中效(>1um);高效(<1um)

5.洁净室的设计

•洁净区域总体要求(4区域)

生产区:

无要求;控制区:

10万级;

洁净区:

1万级(一般无菌);无菌区:

100级

•洁净室的布置与内部结构

•人、物流及其净化

•气流形式

层流(平行流,用于100级;分水平和垂直流)

乱流(即紊流)

•送风与回风

(八)注射剂的灭菌及无菌技术

1、灭菌的概念和物理灭菌法

概念:

用热力或其他适宜方法将物质中的微生物杀

灭或除去的方法。

防腐(抑制繁殖)和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

2、分类:

3、物理灭菌法

(包括:

干热、湿热、射线和滤过灭菌)

1)干热:

火焰(耐火器具);

干热空气(耐热器具、油脂类和耐高温物质,一般温度>160℃)橡胶、塑料等不适用。

2)湿热(穿透力强、效率高)

•煮沸:

30~60min(效果差,加抑菌剂提高)

•流通蒸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