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113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docx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docx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

00529?

文学概论?

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

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开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

是一门历史地和详细地考察文学开展状况、经历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

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

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表达人与客体的对象性,表达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

狭义文化概念:

?

现代汉语词典?

;符号论文化概念:

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著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阐述:

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那么要联络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

“与心彷徨,随物婉转〞。

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的效劳。

4.客观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

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假设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那么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表达的理解。

9.价值阅读: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1.审美: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泼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浸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2.审美意识形态:

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3.经历和体验:

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历。

所谓体验是经历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历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那么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4.移情说:

感情外射,本来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15.间隔说:

拉开功利间隔的体验。

对已有的经历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16.出入说:

王国维提出的。

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17.情致:

由黑格尔提出。

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浸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详细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别离。

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1、文本:

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接规那么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

2、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

文学文本是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详细语言形态。

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好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

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被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3、文学文本的层面:

中国古代:

言象意三层面〔周易庄子王弼刘大櫆姚鼐〕;西方:

但丁黑格尔;波兰英加登四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示化相貌、再现的客体〕现代: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

4、文学文本的语言性:

文学文本所具有的根本的语言特性。

5、文学语言组织:

是文学文本的最根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它有三个根本特性:

语言性、整体性和表现性及个性。

 

6、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三个,分别是语音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

7、语音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根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8、节奏:

是文学语音层面的根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上下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节奏有三种类型:

长短型、上下型和轻重型。

 

9、音律:

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根本形态之一,是由腔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10、文法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根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那么。

文法通常有三类:

词法、句法和篇法。

11、词法:

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那么。

 

12、句法:

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那么。

13、篇法:

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那么。

14、辞格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根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5、三对六种根本辞格:

比喻〔明像暗是借没有〕和借代〔部分代替整体〕;对偶〔当邻隔句对〕和反复;倒装和反讽。

16、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表达在内指性、音乐性、生疏化。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1、文学形象:

文本呈现的详细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表达作家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2、文化形象的系统性:

其一是就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3、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文学形象可以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

4、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文学形象的详细可感性;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5、文学典型:

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根本形态之一。

西方创立。

6、西方典型论开展三阶段:

17世纪前狄德罗类型说;18世纪后黑格尔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中国:

五四后传入,陷入哲学视角。

7、典型:

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8、文学典型的特征:

特征性:

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及总特征制约下丰富多彩的部分特征;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效果:

生命形式真实性新颖性。

9、特征化:

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根本方法。

10、典型环境:

指充分表达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详细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详细环境。

11、文学意境:

是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

中国古代文学创立。

12、意境论的形成:

?

庄子?

、刘勰、王昌龄、刘禹锡、王国维。

13、文学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

14、意境分类法:

刘熙载分类法、王国维分类法〔有我无我〕。

15、文学象征意象:

哲理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

16、意象的四种含义:

心理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根底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内心意象〔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泛化意象〔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17、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哲理性〔本质特征〕、象征性〔根本表现手段〕、荒谬性〔形象特征〕、求解性〔审美特征〕。

18、象征意象化的方法:

第一是努力捕捉客观物象与主观意念的对应关系,选择好最正确的象征物、第二是准确把握对应点、第三是运用拟人化的方法。

19、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

寓言式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符号式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

20、诗有三境:

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提醒思想与事理〕。

21、意境:

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泼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22、文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展开,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便形成了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象征意象三者构成的互补性形象系统。

23、文学形象的一般形态:

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

第四章叙事作品

1、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梁启超、王国维。

2、西方现代叙事理论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诗学?

,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

诗艺?

,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3、叙事:

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4、叙事的层面: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

包含表达语言、表达内容、表达动作。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三分法〕

5、文学叙事的意义:

建立在两个方面上,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又是作者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6、表达语言:

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包括表达时间、表达视角、表达标记。

7、表达时间:

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互相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

主要包含时距、次序、频率。

8、时距:

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

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9、次序:

故事时间中事件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顺叙倒叙插叙。

10、频率:

文本中的表达语言和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

11、表达视角:

表达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展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表达人称决定。

12、第三人称表达:

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展表达。

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究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表达:

既是表达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表达:

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13、表达视角与人称的变换:

对两种以上表达交替出现的表达。

14、表达标记:

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表达手段。

意义:

有时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得以凸显出来。

15、表达内容:

文学文本所表达的东西,即故事本身。

包含人物、构造、行动。

16、故事:

表达内容的根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17、事件:

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18、情节:

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18、情景:

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19、人物:

推动故事的进展和详细生动的形象。

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20、扁平人物:

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

21、圆形人物:

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22、行动:

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

包含表达功能、表达逻辑、符号矩阵。

23、表达动作:

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

表达者、承受者。

24、真实的创作作品的人。

25、隐含的进入作品的表达活动后的作者。

26、表达者:

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27、表达声音:

表达表达者表达动作的口气或根本态度。

分为显在表达者和隐在表达者。

28、显在表达者:

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听到表达者声音的情形。

29、隐在表达者:

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表达者声音的情形。

“隐在表达者〞并不是不存在表达者,“隐在〞的表达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表达者需要表达的东西。

30、承受活动的参与者分为三个方面:

承受者、隐含的读者和真实读者。

31、真实读者:

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阅读作品的人。

32、承受者:

与表达者相对的概念。

隐含的承受者:

表达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表达者在表达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承受者。

这种由表达者所设定的,隐含在表达动作中的承受者就是隐含的承受者。

第五章抒情作品

1、三分法:

把文学作品分成三大类:

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阐述文学抒情的重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诗学?

、黑格尔?

美学?

、雨果?

<克伦威尔>序言?

2、抒情作品的内涵:

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以情感为本位。

3、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把狭义情感转化为广义情感,把日常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把个人情感转化为公共情感。

4、情感:

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情感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狭义情感仅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响。

5、抒情的本质:

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法国学者欧盖尼,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论〕;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托尔斯泰的传达伦〕;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罗斯金投射论〕。

6、抒情的原那么:

古典主义的抒情原那么:

强调理性主义,凭借理性抑制感情的冲动。

浪漫主义的抒情原那么:

强调直抒胸臆,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

象征主义的抒情原那么:

强调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

一般性原那么:

诚挚性原那么;独特性原那么;感染性原那么。

7.抒情的途径:

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8.抒情的策略:

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上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到达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有两种:

语法策略和修辞策略。

9.语法策略:

从语言的构造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10.修辞策略:

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意象、隐喻、典故、悖论。

11.意象:

心理画面。

12.隐喻:

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议论此类事物的文化行为。

13.典故:

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议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4.悖论:

是指那种外表上自相矛盾而本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

15.抒情的传统:

中国:

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西方:

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

16.抒情作品的特征:

①题材与构造特征:

选择特定的题材、特定的原型意象表达特定的主题;表现为跳跃性。

②意象与主题特征:

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表现为抒情母题生成。

〔伤春与悲秋、离情与别绪、思想与怀远。

〕原型意象:

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形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

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③文体特征:

抒情诗:

指任何旨在表达情感的短诗〔分为颂诗、情诗、哀诗〕;

抒情小品文:

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内容上高度自由;在形式上灵敏多样。

17、传达与表现的区别:

艺术家在表现时不知道这种情感是什么,而在传达时知道这种情感是什么。

表现的目的是使我们明白自己的情感,传达的目的那么是使别人明白我们的情感。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

1.阐述风格问题的重要理论家:

东方:

印度伐摩那、毗首那他;西方:

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威克纳格、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瑞士语言学家巴依、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

2.风格的诸种理论:

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着眼作品外在形式〕

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着眼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从结合和统一方面看,强调有机性〕

风格是读者识别出的一个风格。

〔从读者鉴赏的角度理解〕

3.文学风格定义:

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构造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4.创作个性:

是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兴趣、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5.日常个性:

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构造方面的独特性。

是创作个性形成的根底。

6.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关系:

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风格;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7.文体:

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款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

分为三层面:

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

8.文学语体:

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

分为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

9.抒情语体:

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

〔多用于诗歌〕

10.表达语体:

用于表达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

11.对话语体:

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

〔多用于戏剧文学。

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12.自由语体:

在标准语体的根底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

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开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

13.风格是言语构造显示出特色和稳定性的表现,是某种语体开展到极致的结果。

14.语言的编码和超码:

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15.文采:

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文学风格的外表。

16.情调:

作品中的情感风格。

17.气势:

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18.气氛:

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

19.韵味:

作品言语构造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

20.文学风格的特征:

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21.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风格在审美的形式中凝聚了生命的内质,表达了人的各种生命状态、丰富的个性和创造力量,表达了对人生和艺术的价值取向。

22.时代风格:

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3.民族风格:

指反映出各种民族文化特点的文学风格。

24.地域风格:

指反映出各种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学风格。

25.流派风格:

是指一些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

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26.婉约派:

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

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

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风格温雅。

代表作有柳永的?

雨霖铃?

、秦观的?

踏莎行?

、李清照的?

声声慢、寻寻觅觅?

27.豪放派:

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

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人那么认为是苏轼发其端。

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故有“苏辛词派〞之称。

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

苏轼的?

念奴娇、大江东去?

 

第七章文学创作

1、关于文学创作的几个重要理论

养气说:

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感物说:

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之间互相作用的重要性。

287

胸有成竹说: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认为作家、艺术家在动手创作之前要先使描写对象的特征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间隔说:

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间隔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285

表现说:

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

无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内指性〕

深层心理说:

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镜子说:

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

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2.作家要具备哪些根本素质?

一方面是文化修养:

生活积累、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爱好。

另一方面是独特素质:

常处于创作激情中、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有着超常的敏感和驾驭才能。

3.文学创作主体:

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

有哪些特点:

1、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

2、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3、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

4.文学创作客体: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5.艺术直觉:

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才能。

由感性直观因素、理解因素和与二者相伴随的情感体验三方面交织而成。

6.艺术灵感:

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冲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三大特征:

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7.艺术情感:

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8.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响。

9.艺术想象:

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三类型:

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10.再现性想象:

主体对他所要描写的事物形象的复现。

11.创造性想象:

在再现记忆表象的根底上,对对象进展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2.相似性想象:

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13.艺术理解:

指作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展的分析、判断、识别、比拟的理性思维活动。

14.创作动机:

作家、艺术家从事详细创作活动的目的。

构成分为个体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15.创作冲动:

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时的心理驱动力。

16.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本质〕。

17.艺术构思:

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选定创作对象的根底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并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整个思维过程。

根本阶段:

作品整体架构的形成;详细艺术形象的设计;情节的演变开展。

18.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艺术概括和艺术变形。

19.艺术概括:

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展提炼加工的过程。

包括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20.艺术综合:

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展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21.艺术简化:

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

22.艺术变形:

为到达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传达:

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

第八章文学承受

阐述文学消费、文学承受和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家:

马克思:

文学产品也会商业化;人类学家爱德华·萨皮尔:

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涉及传播;反响批评代表人物费什:

谁是读者;鲁迅:

读者也有相当的程度;反响批评代表人物卡勒:

读者的潜在才能与接收方式;卢卡契:

承受者具有自由的承受动机;叔本华:

“静观说〞〔纯感觉鉴赏的完全无欲望状态〕;布洛“间隔说〞;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应文学的真善美。

1、文学消费:

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二重性。

2、文学消费:

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3、文学传播:

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经历了口头传播。

书写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

4、文学承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