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8632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8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

本试卷24小题,分值: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纰漏/毗邻后裔/益智歼灭/渐染B.颀长/绮丽编辑/缉拿放肆/肄业

C.不啻/整饬沏茶/雕砌擂鼓/羸弱D.着数/着凉跻身/茶几负荷/干涸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安倍上台以来,玩弄两面派手法,接连损害中日关系大局,此次又不顾各方坚决反对和严正交涉,执意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悍然背弃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充分暴露了其虚伪面目。

对此,中国应该改变韬光养晦的政策,当仁不让,对各国共同维护东亚和平稳定的事业鼎力相助,大胆担负起领导亚洲各国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重任。

A.执意B.悍然C.韬光养晦D.鼎力相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单佳欣小朋友是此次成语大会的主持人,她的母亲徐女士也来到比赛的现场,给女儿加油鼓劲:

“这次比赛不但锻炼了孩子的组织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同时还考验了孩子对成语知识的储备。

B.记者3日从江苏省苏州市政府在昆山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8·2”昆山市中荣金属制品厂特别重大爆炸事故遇难人数上升至71人,近200多名伤者正在接受救治。

C.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山东户籍的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D.“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中央决定对于周永康立案审查,再次有力表明了这一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        。

         ,          。

          。

        ,         。

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① 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②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③ 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

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④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⑤ 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⑥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意味着人丁兴旺

A、①④⑥⑤②③  B、①⑥③⑤②④   C、③⑤⑥①②④   D、③⑥①⑤②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小题。

(22分)

董仲舒,广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

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

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

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口。

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口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弘疾之,乃言上曰:

“独董仲舒可使相繆注西王。

”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

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

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

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

褚大至梁相。

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口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注]繆:

狠毒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治:

研究B.主父偃疾之疾:

嫉妒

C.董仲舒以弘为从谀从:

跟从D.仲舒弟子遂者遂:

成功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口。

口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不报,口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A.

以B.

C.

因D.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B.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C.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D.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讲究礼仪,出入仪容举止无不合礼度,学生们都很尊重他。

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之记》。

这时辽东高帝庙火灾,主父偃就窃其书上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奏天子,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

C.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因此就憎恨董仲舒,故意推荐他担当狠毒暴戾的胶西王之相。

D.吕步舒对《春秋》很精通,他学以致用,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⑴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4分)

②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

(3分)

⑵从文章中找出能表现董仲舒“专心治学”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7分)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早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

 ②琼瑶:

美玉。

(1)诗中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天山什么特点?

(4分)  

(2)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笑”的含义。

(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作答,多答只按前3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子曰:

“夫仁者,,己欲达而达人。

,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十则)

(2),申之以孝悌之义,。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4),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

(氓《诗经》)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语言与文字

袁行霈

①我们在广东或香港旅行时,言语不通,遇到困难,以纸笔来作“笔谈”,却是最简单的一种解决的方法。

原来,不管语言的如何分歧,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很早的时候便已寻找到一种统一的工具了,那便是“文字”的统一。

在远东大陆上的这个大帝国,所以会有那么长久的统一的历史者,“文字”的统一,当为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②正同每个野蛮民族之必有其语言一样,最野蛮的民族也必各有其最幼稚的文字的萌芽。

语言只是诉之于听觉的,其保存,只是靠着人的记忆,其传达,只是靠着人的口说,未必能传得远,传得久,传得广,或未必能够正确无讹。

但文字则不同,她是有语言所未高三语文第3页(共8页)

必有之传达的正确性和久远性的。

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往古的文化得以传述下去,异地的文化,得以输传过来,所取用者益广,益博,于是所成就者也就愈伟大,愈光荣了。

③语言和文字同为传达思想和情绪的工具。

却一则诉之视官,一则诉之听官,其发展并不是同循一辙的。

在那时,文字还不过是绘画的或象征的符号,其作用至为简单,只是帮助记忆而已。

今日非洲及澳洲的土人们,每遣使人他适传达意志时,则用一种树枝造成的木棒,以种种样式的符号刻划于上,以备遗忘;或对方见了这棒也可以明了其意。

秘鲁的土人昔尝用结绳的制度;这正与《易系传》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话相应。

但较进步的民族,则应用到更复杂的绘画或和绘画相类似的方法,以传达或记载某意或某事。

最初的文字,大都和实物是相差不远的。

中国古代的象形字,如日、月、山、川、鸟、马等等,皆不过是绘画而已。

埃及的象形字,像说两匹马,便是实在的绘着两匹马的。

但后来,这些绘画的字形,渐渐的简单了,离开图画便一天天的远了。

同时,许多抽象的观念,也能以会意的字表之,如上下等字,都是由象征文字而出来的。

  ④但文字如果不能和语言连合的话,便永远只会是一种绘画或象征的符号而已。

人类文化愈进步,于是文字不仅是实物的绘画的或象征的记录,而也是语言的代表或符号了。

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一面语言渐渐的得以统一了,一面文字也更趋于复杂,滋生得更多,而同时,离象形字的状态也益远,更有许多象音、会意的字创造出来。

在这种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之下,千万年来,是那样精致的记录下,或传达出人类的伟大的思想与情绪!

所谓文学便是用这种特创的符号记录下或传达出的人类的情思的最伟大的、最崇高的和最美丽的成就。

  ⑤中国古代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至少,在中原的民族是合一的。

其他各地,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像在春秋的时候,楚地呼“虎”为“於菟”,便是一例);至于是否有不同的文字,则不可知。

我们观于秦始皇帝的屡次提到“同书文字”(《琅琊台立石》),或“书同文字”(《始皇本纪》),臣下们至以此和“车同轨”,“器械一量”同为歌功颂德之语。

或当时各国所用的文字说不定竟未必是相同的(或至少是有着各种不同的书写方法)。

惟就殷虚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观之,又确知很早的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

这种共同的文字,或其初只是占据于中原的民族之所用;后来才因了他们的势力的渐渐扩大,而流传到各地去。

总之,在很早的时候,中国的文字大约便已是统一了的。

惟语言,则如上文所述,在南方各地就未能统一。

又,即在古代,因了语言的时代的变异,而文字则成了一成不变的固体,故中原民族所用的文字,便也渐渐的和语言不能合一。

文字很早的便成了典雅的古文;而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仍然继续存在。

总有两千年以上的时间了,中央政府都在维持着“文字”的统一。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填写在答题卷上。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相对于语言而言,文字能传播的范围更广,时间更长,而且不会有错误。

B.早期的文字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记忆,现在还有一些土著在派人往其它地方传达意志时用树枝造成木棒,将符号刻画在上面,以备遗忘。

C.最初的文字和实物相差不远,如中国古代的象形字日、月、山、川等,原先都不过是绘画而已,后来才逐渐简化远离了绘画。

D.早期的文字具有象形性的特点,故而阅读起来比较容易。

高三语文第4页(共8页)

E.就殷墟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来看,中国古代的确很早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了。

13.关于“语言和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感觉到语言不通时候,有时可以凭借文字来解决思想交流上的障碍。

B.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使得语言逐渐趋于统一,而文字则趋于复杂。

C.在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而其它各地则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字。

D.文字或许可以通过官方进行规范统一,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未必能消除。

14.请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

(4分)

15.据考证,潮汕人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逐步迁徙来的。

在潮汕方言中,“食饭(吃饭)、姿娘(姑娘)、书册(书本)、厝(房、屋)、伊(他、她)”这些口语词汇在秦汉以及唐宋的古文典籍中时可见到。

而在今天规范的普通话口语表达中,上述词汇已不再使用。

请据文章第⑤段的相关观点简要解释上述现象。

(4分)

4、(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须在四

(一)、四

(二)两组题中选做一组,并在题号指定的空白位置作答。

选做四

(一)

题组的须作答16、17、18题,选做四

(二)题组的须作答19、20、21题。

作答前须将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漏涂、错涂、多涂答案无效。

(1)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    

迟子建

  这滴水诞生于凌晨的一场大雾中。

人们称它为露珠,而她只把它当作一滴水来看待,它的的确确就是一滴水。

最初发现它的人是这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她不是在玫瑰园中发现它的,而是为了放一只羊去草地,在一片青草的叶脉上发现的。

那时雾已散去,阳光在透明的空气中飞舞。

她低头的一瞬发现了那滴水。

它饱满充盈,比珠子还要圆润,阳光将它照得通体透亮。

  她在敛声屏气地盯着这滴水看的时候,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她的眼睛被水珠吸走了,这使她很惊讶。

我有三只眼睛,两只在脸上,一只在草叶上,她这样对自己说。

然而就在这时,她突然打了一个喷嚏,那柔软的叶脉随之一抖,那滴水骨碌一下便滑落了。

她的第三只眼睛也随之消失了。

她便蹲下身子寻找那滴水,她太难过了,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未发现过如此美的事物。

然而,那滴水却是难以寻觅了。

它去了哪里了?

它死了吗?

  后来她发现那滴水去了泥土里,从此她便对泥土怀着深深的敬意。

人们在那片草地上开了荒,种上了稻谷,当沉甸甸的粮食脱去了糠皮,在她的指间矜持地散发出成熟的微笑时,她确信她看见了那滴水。

是那滴水滋养了金灿灿的稻谷,她在吃它们时,意识里便不停地闪现出凌晨叶脉上的那滴水,它盈盈欲动,晶莹剔透。

她吃着一滴水培育出来的稻谷

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

一天天地长大了,有一个夏日的黄昏,她在蚊蚋的歌唱声中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女人。

  她开始长高,发丝变得越来越光泽柔顺。

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种地的男人。

她喜欢他的力气,而他则依恋她的柔情。

她怎么会有这么浓的柔情呢?

她俯在男人的肩头老是有说不尽的话,后来她明白是那滴水给予了她柔情。

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孩子,孩子在她的哺育下长大。

后来,她又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她渐渐地老了,她在下田时常常眼花,即使阴雨绵绵的天气也觉得眼前阳光飞舞。

她的子孙们却像椴树林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

  她开始抱怨那滴水,你为什么不再给予我青春、力量和柔情了呢?

难道你真的死去了吗?

她步履蹒跚地走向童年时去过的那片草地,如今那里已经是一片良田,入夜时田边的水洼里蛙声阵阵。

再也不见碧绿的叶脉上那滴纯美至极的水滴了,她伤感地落泪了。

她的一滴泪水滑落到手上,她又看见了那滴水,莹白圆润,经久不衰。

你还活着,活在我的心头!

她惊喜地对着那滴水说。

  她的牙齿渐渐老化,咀嚼稻米时显得吃力了。

儿孙们跟她说话时要贴着她耳朵大声地喊,即使这样,她也只是听个一知半解。

她老眼昏花,她的男人看上去也畏畏缩缩,终日垂头坐在门槛前的太阳底下,漠然而平静地看着脚下的泥土。

有一年的秋季,她的老伴死了,她嫌他比自己死得早,把她给丢下了,一滴眼泪也不肯给予他。

然而埋葬他之后的一个深秋的月夜,她不知怎的格外想念他,想念他们的青春时光。

她一个人拄着拐杖哆哆嗦嗦地来到河边,对着河水哭她的伴侣。

泪水落到河里,河水仿佛被激荡得上涨了。

她确信那滴水仍然持久地发挥着它的作用,如今那滴水幻化成泪水融入了大河。

而她每天又都喝着河水,那滴水在她的周身循环着。

直到她衰老不堪即将辞世的时候,她的意识里只有一滴水的存在。

当她处于弥留之际,儿孙们手忙脚乱地为她穿寿衣,用河水为她洗脸时,她的头脑里也只有一滴水。

那滴水湿润地滚动在她的脸颊,为她敲响丧钟。

她仿佛听到了叮当叮当的声音。

后来,她打了一个微弱的喷嚏,安详地合上眼帘。

那滴水随之滑落在地,渗透到她辛劳一生的泥土里。

她不在了,而那滴水仍然活着。

她在过世后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

有一天凌晨大雾消散后,她来到一片草地,在碧绿的青草叶脉上发现了一颗露珠,确切地说是一滴水。

她还看见了一只黑亮的眼睛在水滴里闪闪烁烁,她相信她与一生中所感受到的最美的事物相逢了。

(选自《迟子建散文精选》)

16.请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分)

17.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她”对“这滴水”的感情发生着变化,请结合全文分析。

(5分)

18.读完文章后你认为“这滴水”有什么象征意义?

作者对“一滴水可以活多久”作出

了怎样的回答?

(6分)

(2)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巴金:

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

李致

①粉碎“四人帮”以后,巴老开始在四川出书。

出第一本书起,他就宣布不要稿酬。

当时向巴老要书的人很多,样书不够,他就出钱买;出版社为他冲洗照片,他从上海寄钱来付费。

高三语文第6页(共8页)

②留在出版社的稿费怎么办?

③一九八一年,出版社党委讨论了这个问题。

多数同志主张用巴金的名义设立奖金。

我在转达这个意见的同时,建议把稿费用来帮助某些有困难的作者。

不久,巴老回信说:

“稿费问题就按你所说用来帮助作者吧。

设立奖金我不赞成,我反对用我的名字。

④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巴老给四川省作家协会写信,再次表明态度。

他说: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写作六十几年,并无多大成就,现在将我的名字和我省文学事业联系在一起,对我实在是莫大的荣誉。

我非常感谢。

但是建立‘巴金文学基金’,设立‘巴金文学奖’,又使我十分惶恐。

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⑤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巴金全集》时,拟编两卷巴金的日记。

巴老委托我替他校看日记原稿。

四川出版界一位朋友知道这个情况后,建议由四川出版日记的单行本。

  ⑥一九九一年冬我向巴老转达了这位朋友的请求。

巴老有些犹豫,我说:

“《鲁迅日记》也有单行本,您的日记也可以出单行本。

”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巴老勉强同意了。

  ⑦我回成都不久,外甥李舒给我带来巴老的信。

“日记我考虑了两个晚上,决定除收进《全集》外不另外出版发行,因为这两卷书对读者无大用处。

我没有理由出了又出、印了又印,浪费纸张。

我最近刚看过这些日记,里面还有些违心之论,你也主张删去,难道还要翻印出来,使自己看了不痛快,别人也不高兴?

你刚来信说你尊重我的人品,那么你就不该鼓励我出版日记,这日记只是我的备忘录,只有把我当成‘名人’才肯出版这样东西,我要证明自己不愿做‘名人’,我就得把紧这个关,做到言行一致。

对读者我也有责任。

我出一本书总有我的想法。

为什么要出日记的单行本?

我答应你,也只是为了不使你失望。

几十年前我曾经责备自己拿作品应酬人,因此大发牢骚,今天在我搁笔的时候我不能再勉强自己了,何况《全集》出版之后另出日记单行本还要同人文社办交涉。

  ⑧一句话,日记不另出单行本。

  ⑨回想起来,我当初想得太简单。

《鲁迅日记》是在鲁迅逝世后多年出版的,他在世时也可能不同意。

惭愧之余,我立即给巴老去信表示尊重他的决定,并把巴老的决定转告给出版界的那位朋友。

  ⑩一九九一年秋,原成都市第二中学校长张珍健同志来到我家。

他是巴老的读者,十分崇敬巴老的作品和人品。

为迎接“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举行,他用了半年时间把巴老作品的书名刻成五十六方印章,并请艾芜老人题签。

他希望到上海把这些印章送给巴老。

  ⑾珍健同志双腿残疾,一生拄着双拐。

看见他诚恳的态度和辛苦的劳动,我委实被感动了。

我找了一个折衷方案:

我去信征求巴老的意见,能否用十五分钟时间会见他。

珍健同志表示愿意静候佳音。

  ⑿不久巴老即回了信:

张珍健同志要送我五十多个印章,我感谢他的好意,但是我不愿意举行一种接受的仪式,让人们谈论、看热闹,也不愿意让他把印章送到上海亲手交给我,只为了一刻钟的会见,这样做,我觉得不近人情。

总之烦你告诉张同志,不要来上海送印章,他的好意我心领了。

我看由慧园代收,不好吗?

将来还可以在慧园展览。

  ⒀读完信,我感到自己考虑很不周到。

我尊重巴老的意见,便给珍健同志打了电话,委婉地作了解释,请他谅解。

  ⒁一九九三年我回到成都,偶然在《读书人》杂志上看到珍健同志的文章《巴金访问记》。

原来珍健同志已在一九九二年秋到上海看望巴老。

巴老收到《印谱》以后,既高兴又谦虚地说:

“你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和功夫,我过去那些书都是乱写的,没有多大意思。

”巴老和珍健同志交谈了五十多分钟,送了一部《激流三部曲》给他,并题字签名。

临别的时候,八十七岁高龄且举步维艰的巴老,坚持把珍健同志送到大门外。

珍健同志一再请巴高三语文第7页(共8页)

老留步,巴老却说:

“你不远千里专程来访,我送送你是应该的。

  ⒂巴老就是这样对人对己。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日

(节选自《我的四爸巴金》,有删改)

19.本文叙写了有关巴金的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4分)

20.文中第④自然段引用巴金先生的信件内容有何作用?

(5分)

21.依据全文,简要分析巴金在“对人对己”方面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每个方面答出两点即可)(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下面是某中学为勉励学生珍惜时间,在教学楼显眼位置贴出如下的数学公式,请你谈谈对公式的理解。

(先指出每个数字分别代表什么,然后再把这两个公式所包含的意义阐述出来。

1.01365=37.8

0.99365=0.03

23.请看以下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发布了高考改革方案,从2016年起,将语文分值从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分值从150分降低到100分。

另外,英语一年两次考试,考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成绩三年有效,如高一己考了100分,高二高三可不考英语了。

这个方案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以下是某校师生的一段对话,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要求:

符合情境,简明得体。

每空不超过30字(含标点符号)。

生甲:

为英语降低到100分叫好,有利于我们学习减负。

生乙:

①?

即使英语只考50分,竞争一样会很激烈。

生甲:

高一已考了100分,高二高三可不考英语了。

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工具,是回归理性的时候了。

生乙:

也是,②。

老师:

这次高考改革不是简单的分值增减,而是③。

6、(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四川小伙邓启明硕士毕业后,担任华为海外技术部经理,虽然要常在海外工作,但待遇优厚。

然而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为了照顾好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