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两首归园田居饮酒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8514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诗两首归园田居饮酒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陶渊明诗两首归园田居饮酒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陶渊明诗两首归园田居饮酒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陶渊明诗两首归园田居饮酒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陶渊明诗两首归园田居饮酒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渊明诗两首归园田居饮酒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

《陶渊明诗两首归园田居饮酒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诗两首归园田居饮酒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渊明诗两首归园田居饮酒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

陶渊明诗两首归园田居饮酒高三语文教案模板

陶渊明诗两首(归园田居-饮酒)..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有关田园诗及其代表作家的知识;

(二)体会“陶诗两首”的意境和思想意义;

(三)领会“陶诗两首”的风格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字词释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年少,从小。

适,适应。

俗,世俗。

韵,气质、性格、情趣。

性,本性,性格。

本,本来。

丘山,这里指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大自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

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这里作动词,遮蔽。

罗,排列。

在“后檐”和“堂前”的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户庭,门庭,家里。

尘杂,灰尘杂物,这里比喻做官时乱糟糟的繁杂之审。

虚室,空室,静室。

余闲,空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房子。

人境,人居住的地方。

车马,这里泛指人世间的繁杂之事。

喧,喧闹,干扰。

(二)难句注译。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被束缚于笼中的鸟。

池鱼,被养于池中的鱼。

这里是诗人以羁鸟和池鱼来比喻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在。

旧林、故渊,比喻诗人向往的田园,即下文的“自然”。

全句可译为;被(从树林里抓回来)关在笼子里的鸟想回到原来的林子里去,被(从大河里捕回来)养在池塘里的鱼想回到原来的大河里去。

(三)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分析:

从这两首诗看,陶渊明的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就是平淡自然。

这是和他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

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

在《归园田居》中,诗人笔下的田园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摄取的全是日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再平常不过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的,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四)《归园田居》和《饮酒》在.写作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

首先,在选取角度上,《归园田居》着重描绘客观环境,借客观来表现主观;而《饮酒》则着重写诗人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感受。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归园田居》主要用反衬、对比的方法,显得质朴而坦露;而《饮酒》多用比兴之法,显得婉曲含蓄。

(五)《陶渊明诗两首》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

(1)《归园田居》全诗20句,可分三层。

1~6句:

.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

形象地表达了陶渊明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归农的急迫心境。

7~18句:

描写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表现了作者鄙视利禄、洁身自好的清高品格。

19~20句:

写诗人回答人们的疑问,说明官场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只有冲破它,回归自然,才会乐趣无穷。

(2)《饮酒》全诗10句,共分两层。

1~4句:

第一层,.写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

第二层,说明美丽自然的景物欣赏,能获得无限意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

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诗歌古体诗中最优秀的几篇代表作。

古体诗指唐朝以前包括春秋战国、秦汉、魏晋这一历史阶段的诗歌作品,其体裁主要包括四言、五言、杂言、乐府、民歌、楚辞、七言诗等。

其发展的轨迹主要是由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其中又包括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作→陶诗等田园诗一类的明显足迹。

我国的古体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成就辉煌,群芳斗艳,绚丽灿烂。

如果按题材分类,它有田园诗、山水诗、政治诗;如果按情节分类,它有叙事诗和抒情诗;如果按创作分类,它有文人创作和非文人创作(民间收集)等等。

[1] [2] [3] [4] [5] 下一页  

陶渊明诗两首(归园田居|饮酒)..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的

  一、领会本文笔锋中饱含强烈感情,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二、掌握本文中一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理解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学习革命烈士们为民主主义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

教学设想

  一、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然后进行译成现代汉语的口头练习,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

  二、本文的重点是着重赞扬先烈的革命精神,勉励国人继承先烈遗志和完成革命事业,难点是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关于黄花冈起义的经过和烈士的事迹,只宜简略介绍,目的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作者写这篇序时的时代背景的教学,可结合讲读第3段进行。

  三、课前布置预习作业;看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将“思考和练习”题二做在练习本上。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口译第1段和第2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结合注释①解题,介绍课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记叙了烈士生平和死难的大略情况。

孙中山为该书写的序,着重表达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所引起的感想。

  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对黄花冈起义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决定4月13日(农历3月15日)首先在广州起义,然后向北进军。

但是快到起义的日期了,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

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

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参加起义的都是革命党人的优秀分子,林觉民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在由日本回国的途中曾说,这次起义如果失败,死伤一定很多,但是自己所以愿意牺牲一切,无非是希望感动国人,同心奋起。

如果这个目的能够达到,那就虽死犹生了。

起义时,他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

他在给父亲的绝笔书中写道:

“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充满了为国牺牲的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党人的浩然正气。

  

(二)指定三位学生分别朗读3段课文,注意纠正读音。

  (三)检查订正预习作业。

  让一位学生将答案抄在黑板上,要求书写清楚、整齐,评议、订正后明确:

  词本义引申义

  艰难险巇xī险阻崎岖道路危险难行

  踬(zhì)踣(bó)者屡跌倒革命遭受挫折

  吾党菁华草木之花革命党中的中坚分子

  久蛰之人心虫子冬眠受压抑、不奋发

  贼氛方炽(chì)火势旺盛敌人势力强盛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

引申义就是本来义引申、发展出来的词义,意味着语言的使用范围扩大了。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

  (四)补充注释:

  末造、肇造:

两个“造”,都是建立的意思,说一个朝代的末期为“末造”,含有衰乱的意思。

  碧血横飞:

革命者的血四处飞溅。

传说周朝的苌弘是个忠义的人,无辜被杀害,后来他的血变成青色的美石,所以后人称忠义人的血叫“碧血”。

  史载田横事:

史书记载田横的事。

秦朝末年,原齐国的贵族田横自立为齐王,参加反秦斗争。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田横带领500壮士逃到海岛上去。

刘邦叫他入朝,他不敢不来,但是又不愿意做汉朝的官,快到洛阳时他自杀了。

留在海岛上的500人听到这一消息,也都自杀了。

  (五)口译第1段和第2段。

  学生读、译,教师点拨、纠正。

  死事之惨:

牺牲的惨重。

不宜译成“惨状”或“悲惨”。

  语焉不详:

说得不详细。

焉,助词。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材料缺少得)更严重的是,有的连姓名都查不出来。

注意把语意补充完整。

  滋可痛已:

越发令人痛心了。

已,同矣,语气词。

这里主要是对材料缺少这件事,不宜译成“悲痛”或“哀痛”。

  (六)布置作业:

  1写出各段的大意。

  2思考:

“思考和练习”题一。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口译第3段,讲析课文,朗读全文。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口译第3段:

  指定学生读、译,教师点拨、纠正。

  丐于余:

请求我写篇序文。

  “而余……也如故”;而我在30年前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就是为先烈们不惜牺牲生命来争取实现的这些主张,没有得到实行,还像从前一样。

要明确“争”的是什么,注意落实。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并且用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们。

  

(二)讲析第1段:

  提问段意,明确:

第1段,赞扬黄花冈烈士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

  要求学生根据感情变化划分层次。

  提问。

明确:

“然是役也”之前为第1层,其余部分为第2层。

  讲析:

文章开始,作者以凝练的语言,追述中国革命经历的艰难曲折的路程,笔锋自然地转入正题。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凝聚着作者对烈士牺牲的无比沉痛、对革命党的损失无比痛惜。

  问:

第1段的两层,哪一层的感情更为强烈?

为什么?

  讲析:

“然是役也”一句,急剧转入第2层,表示作者的感情并不停留在悲痛上。

黄花冈起义,革命党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条件下,仍然不顾一切地奋勇苦战,流尽最后一滴血。

这种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使人深深感动。

所以作者抑制不住悲壮激昂的心情,热烈地赞颂他们: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这组对偶句盛赞烈士的忠义壮烈。

“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这一组对偶句极写起义震动之大,影响之深。

起义如惊蛰春雷,召唤国人同心奋起,终于迎来了不可阻挡的民主革命的洪流。

作者对起义的评价极高,说是“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因为起义虽然失败,却为武昌起义奠定了胜利基础,理所当然地应当同武昌起义一起载入史册。

作者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揭示了两次起义之间的必然联系,评价令人信服。

  第2层,先赞烈士精神,后昭烈士功绩,或用对偶句铺陈,或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抒写,使赞颂的感情极为强烈。

  

(二)讲析第2段:

  问:

既然烈士们精神伟大,功绩卓然,为什么拖到10年之后才编纂他们的事略呢?

  学生回答。

讲析:

  第2段,说明了《事略》迟编的原因。

  先说由于时局混乱(变乱纷乘)。

作者沉痛地指出,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中华民国,建立虽然已经10年,以致“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连用两个“始有”,是作者对烈士的追怀和对时局的愤慨之情。

  后说材料短缺。

“或……或……甚者……”,说明材料短缺的三种情况;又以史载田横事作类比,说明《事略》不能详细记述烈士事迹,也同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不能为500人立传有同样的苦衷,这就使作者更加痛心了。

  (三)讲析第3段:

  指定学生朗读作者写《序》时的时代背景部分,再指定学生朗读作者对国人的希望和告诫部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2层意思归纳段意。

  提问。

明确:

第3段,反复说明.写作目的,指出当前国内形势混乱,勉励国人继承先烈遗志完成革命事业。

  问:

第3段的2层,哪一层直接体现.写作目的?

  明确:

第2层。

  问:

为什么要先写第1层的内容呢?

  明确:

作者指出当时的国内局势,“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

这就是说,武昌起义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并未根本动摇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各地军阀在帝国主义的主使下互相倾轧,长期混战,局势之混乱,较清末更甚。

在这种情况下,“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的,也就是作者“30年前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当然无法实现了。

这就从形势严峻和革命主张没有实现两个方面,说明这次“讨贼督师”的革命任务,确实“尤倍重于三十年前”,说明当前革命的任务尤重于30年前。

  第1层对时局和任务的精辟分析,正是第2层对国人提出希望的有力根据。

  问:

第2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议论。

明确:

  作者先从正面提出希望,勉励国人学习先烈们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帮助他“完成此重大之责任”,接着从反面发出告诫,如仅对先烈遗事空发感慨,而无投身革命实践的实际行动,则有负于烈士,无益于革命。

文章连用两个感叹号,前者显示希望之殷切,后者显示告诫之郑重。

这一层与上文一样都是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只是赞颂之情显得更内蕴了,也更深沉了。

  最后,作者语重心长地说: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从这里,可见作者写这篇序的真正目的,也可见作者当时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了。

  (四)小结:

作为一篇书序,当然应与《事略》一书有紧密联系。

第1段赞颂烈士精神,与《事略》的主要内容有关,第2段说明迟编与《事略》的编纂经过和困难有关。

第3段对国人的勉励,则与如何读《事略》有关。

全文3段,贯穿赞颂之情,而又因势利导,归结于https:

///ws/Index.>http:

//https:

///ws/Index.

                      文/李振林 

 

  [导学新概念]

 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流派。

它的特点是在 反 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用或者插入神奇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部经典性作品。

小说通过 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展示了拉丁美洲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进程,从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探讨了拉美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

课本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一章,叙述了布恩地亚 和乌苏拉夫妇在马贡多创业时期的生活。

  小说篇幅较长,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熟悉故事情节。

小说描写的马贡多的创业经历 ,具有鲜明的现实性,这些描写又被作者放置在一个精心营造的魔幻氛围之中,从而展现了 一个真实与虚幻、现实与超现实并存的艺术世界。

这一点是自读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还要思 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

 [资料显示屏]

 1966年,马尔克斯的长篇力作《百年孤独》分别在拉美和欧洲的多家报刊上连载 ,引起强烈反响,从而为作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982年,马尔克斯由于在小说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 丰富多彩的梦幻般的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活和斗争”,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修订本·下)》,崔宝衡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 19页、320页]

 魔幻现实主义被应用于拉丁美洲文学评论,则始于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 亚·马尔克斯于196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这部小说以虚构的小镇马贡多以及居住 在马贡多的布恩地亚一家100年间的变迁,反映哥伦比亚的历史。

其中充满离奇怪诞的情节 和人物,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

这种独特的风格,引起读书界和评论界强烈的兴 趣,认为是现代小说创作中一种新流派的代表,因而借用美术上与此近似的新流派的名词, 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近年来,拉丁美洲文学评论界趋向于认为:

魔幻现实主义已经成为当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的主要潮流。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

(一)》第723页、724页]

  这手稿上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百年孤独》结尾)

  《百年孤独》故事梗概:

  很久以前,布恩地亚和他的妻子乌苏拉为了逃避厄运的纠缠,和朋友们一同来到一处渺无人 烟的地方,创建了马贡多小村镇。

布恩地亚作为年轻的族长,跟大伙一块劳动,为全村谋福 利。

由于吉卜赛人的引诱,他迷上了磁铁和天文探索,幻想采到金子和发现世界奇迹。

失败 后,他又打算开辟一条道路,让马贡多和那些发明连接起来,结果又失败了。

他想离开这个 与世隔绝的小村镇,但由于乌苏拉的反对,也失败了。

从此他沉溺于幻想之中,不再理睬家 务和公益活动。

  布恩地亚家族在乌苏拉的主持下日益发展。

他们盖起了迷宫一样的住宅,积聚了不少财产。

  乌苏拉坚持要寻找因与情妇皮拉有了孩子而随吉卜赛人出走的大儿子阿卡迪奥,无意中打通 了马贡多与外界的联系。

马贡多开始出现了机器、镇长、教会、自动钢琴……

  由于布恩地亚的二儿子奥雷良诺在国内战争中成了自由派领袖,他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变得 残酷、乖戾、衰老,在停火协议签订后,他开枪自杀未遂,从此蜗居小作坊。

他的17个儿子 长大后均被敌人杀害。

  到了布恩地亚家族第四代时,马贡多来了许多外国人,他们残酷剥削本地居民,激起了强烈 反抗,政府军奉命镇压罢工者,马贡多在天灾人祸中萧条得可怕。

  布恩地亚家族的女儿阿玛兰塔在接受了外国文明的熏陶后,偕丈夫回到马贡多,满腔热情地 要重建马贡多,但她又堕入情网,与自己的外甥奥雷良诺发疯似地相爱,并且生出了一个 带着一条猪尾巴的儿子。

阿玛兰塔因大出血丧命,婴儿则被蚂蚁咬死。

小奥雷良诺在惨象 环生的刺激下,终于解读了吉卜赛人在一百年前写下的羊皮书,上边记载着马贡多和布恩 地亚家族的历史,记载着这个家族每个人的归宿。

当他全部译完的一瞬间,一阵飓风把马贡 多从地面上一扫而光,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再出现第二次了。

  《百年孤独》以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过程为经线,浓缩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 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演变,以魔幻的方式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1966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出版,首印的8000册仅在布宜诺 斯 艾利斯一 地半月内便抢购一空。

随后一版再版,拉美凡能看书的人差不多都读过这部小说。

小说很快 被译成30多种文字,席卷欧美,轰动世界。

  一部小说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年孤独》,去探求它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作者及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三、学生自读小说,熟悉故事情节,编写故事梗概。

  四、把握布恩地亚怪诞、夸张的行为和乌苏拉理智、坚定的表现,从而体会乌苏拉在家庭中 所起的作用。

  对布恩地亚来说,科学的探索曾经是高于一切的。

他“想象力极其丰富”“想象常常超越大 自然的智慧,甚至比奇迹和魔术走得更远”。

为了证明磁铁的采金功能,“信不过吉卜赛人 的诚实”,用一头骡子和一群山羊从吉卜赛人墨尔基阿德斯手中换来两块磁铁。

他查遍了整 个 地区,只发掘出一副15世纪的盔甲。

这骡子和山羊是乌苏拉要振兴家业的,“但她劝阻不 了他”。

为了证明放大镜的战略威力,布恩地亚“以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不惜冒生命的危 险”“亲自置身于太阳光的焦点之下,结果多处灼伤”。

这放大镜是用两块磁铁和三块殖民 地时期的金币换的,为此乌苏拉“伤心地哭了”,因为“金币是她父亲劳累一生积攒下来的 一盒金币的一部分”,她是“等个良机作本钱用”的,她被布恩地亚“这危险的发明吓坏了”。

试验失败后,布恩地亚收下了诚实的吉卜赛人送来的地图和航海仪器。

他“长达数月的雨 季闭门不出”“当他能熟练地操作仪器时,他对空间有了认识”“他发着高烧,抖抖索索地 向他们透露了自己的发现:

‘地球是圆的,像一个橘子一样。

’”。

此时全村的人都以为他“已经精神失常”,乌苏拉“再也忍不住了”,一气之下把他的观象仪摔碎。

当吉卜赛人送 给布恩地亚一间炼金试验室并做了演示后,布恩地亚见炼金术配方简单,又被迷住了。

本来 乌苏拉对吉卜赛人没什么好印象,也不信那一套,但“拗不过丈夫,又让了步”。

结果,“乌苏拉的这笔珍贵的祖产变成了一团粘在锅底里挖不下来的锅巴”。

当吉卜赛人把假牙的原 理告诉布恩地亚后,他的情绪又变坏了,他意识到“世界上正在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可我们还在过着毛驴似的生活”。

长期以来,对马贡多的社会创造精神,此时已“烟消 云散”。

原来的“富有闯荡精神的、整洁的”布恩地亚,已经变成了“一个外表怠惰、衣着 马虎的人”。

他带上了几个人,为了“把马贡多同伟大的发明联系起来”“轻率地开始了冒 险”。

他设想出把马贡多“迁移到更合适的地方去的.计划”。

对此,乌苏拉“抢了先”“像蚂蚁似地通过秘密而又不懈的工作”“布置好让全村妇女反对男人们随心所欲的.计划”“以一种局外人的态度观察着他”“对他的远见毫不动心”。

小说细腻地表达出布恩地亚天才 的想象力已经超越了大自然的创造力和人类科学认识的极限,从而步入了高高在上的神秘的 无人之境。

乌苏拉始终理智地看待在丈夫身上发生的一切。

她由“劝阻不了”“伤心地哭” “被这危险的发明吓坏了”;进而“忍不住了”“吼叫着”“把观象仪摔在地上打得粉碎”;继而“对吉卜赛人没好印象”“不理他那一套,带孩子祈祷去了”,组织“全村人反对他 们(吉卜赛人)”;对布恩地亚的冒险,“布置妇女反对”“以局外人的态度观察”“柔中有 刚 地顶了他”。

由于乌苏拉的理智和坚定,最终挽救了布恩地亚家族。

乌苏拉在家庭中的地位 越来越重要,在乌苏拉的主持下,布恩地亚家族才得以日益发展。

  五、思考:

作者如何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奇异的幻像的。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因此让学生反复品味,教师只稍加点拨 ,学生能理解就可以了。

  明确:

魔幻与现实相结合是这部作品最大的艺术特色。

小说生动地描写了 拉丁美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以及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现实性 。

而这些描写又被作者放置在一个精心营造的魔幻氛围之中。

荒诞不经的情节、扑朔迷离的 奇迹,使小说笼罩着浓厚的魔幻气氛,从而展现出一个真实与虚幻、现实与超现实并存的艺 术世界。

  设计B

  探究性学习:

探讨小说的主题。

  小说为何定名为“孤独”,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

  方法:

学生阅读全文、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

小说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 贡多的开拓、发展和毁灭。

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所特有的,就是一种“孤独”精神。

在 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 讨,没有心心

 教案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认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3了解屈原坎坷的人生经历,学习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的重点在于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认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而难点却在于字词的疏通,因而拟打算分散重难点,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部分字词;在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中学习另一部分字词,使学生明白文言词语是可以通过理解文意、句意揣摩的。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初读全诗,把握大略。

  2简介屈原、《九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第四册中曾学习了郭老的剧作《雷电颂》(节选),你认识了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

  屈原是战国时的政治家,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名平,字原,楚国人,传说为湖北秭归县人。

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对内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

曾辅佐怀王图议国事,处理内政、应对诸侯。

但遭以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兰为代表的反动贵族和亲秦派的诽谤、进谗,被两次流放,长达30年之久。

公元前278年春,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遂于当年夏历五月初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殓国。

屈原在流放生活中接近人民,在吸收民间文学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文学形式。

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屈原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本诗选自《九章》。

《九章》是《惜诵》、《哀郢》等九篇诗歌的总称。

本诗写于屈原第二次被流放的时期。

涉江,就是渡过大江南行的意思。

  板书课题:

《涉江》

  二、初读。

  1自读。

要求:

结合书下注释,把握全文大略;画出文中表地点的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