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182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docx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docx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宜兴市新庄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化社会迈进信息化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为此,本课题将探讨如何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化技术和方式,有机地融合到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新的更高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要实现上述教改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

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它们具有以下五种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可以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

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3)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本课题我们拟在小学各学科上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以求改革上述学科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在各个学科上建立用于分层教学的自主学习网站,改革各学科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

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

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

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

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

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

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

三、重点与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1)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2)以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保证知识的获取与保持;(3)以多媒体体系的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4)以计算机网络特性来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5)以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来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难点是:

通过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改变。

四、课题组织机构

负责人:

卢至男

组别

组长

组员

语文

黄丽萍

许文英、李水红、欧丽英、陈建琴、王可余、

杭毓锋、李爱分、祭瑞央、钱志琴、史秋琴、

黄香君、沈春化、闵欣、周霞、余方仙

数学

朱凤娟

杨付娣、史国洪、黄小兵、徐琴、吕跃春、

胡银娣、黄伟强、王芳红、沈燕飞

英语

潘俊静

潘俊静、史桂香、赵燕、单伟琴、韩芳、

朱建英、王淑慧

信息技术

王之鎏

史桂香、赵燕、韩芳、黄伟强、潘俊静、

史国洪、余方仙

科学

郑明

史瑞娣、吕跃春、许文央

五、课题总体设计

(一)课题研究理论

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在研究儿童知识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

对于学习者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

基于此,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主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

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

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和鼓励者,这便是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效应。

六、理论假设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

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制定教学目标(发展性领域目标和知识性领域目标),充分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环境和发展平台,变封闭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策略

研究目标:

通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三大主题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全面改革;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育资源的利用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实现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重视学

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科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资源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探索与创新

能力

研究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根据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无缝接合,对于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其整合思路可从四个方面切入: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识主体的作用。

2、利用计算机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方便师生摄取信息。

3、

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性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4、利用因特网网络平台,架设学校课程整合资源和学科资源网站,进行网络社区的教育与辅导,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活动。

研究策略: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

八、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2、逻辑归纳法。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3、文献法。

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

4、调查法。

形式有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

九、课题研究条件

1、在最近几年时间内,学校大力投资硬件设施建设:

建成10M

宽带接入因特网;新建二个网络教室;增添教师用机做到二人一台;新建多媒体教室12只。

2、目前正在筹建校园网资源库,主要包括:

素材库、自制课件库、历年购买的CAI课件及素材等、预算中要购买的“腾图资源库”,等等。

3、目前正准备购买“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在线学习,资源整合,实时交流,即时反馈,远程协作,灵活开放,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尝试模式。

数字化教学的实施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师资的问题,最理想的当然是通过教师的进修形成“双师型”的学科教师或信息技术课教师,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能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科教师走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十、课题实施步骤

在2005——2007年度中,课题按照预定的开展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主要的研究、实验和实践工作有:

1、2005年3月份,召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开题仪式。

2、2005年7月-12月份,配合学校开办了教师课件制作培训班,提升了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3、2006年9月——11月份,举行了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大比武竞赛,帮助教师在比赛中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高容量、高效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4、2006年5月和11月,课题组研讨了关于开展课程整合模式的方法和操作性,并对整合过程中的困难进行了大胆估计,对开展整合实验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邀请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科课题小组成员来校指导研究。

5、2007年5月组织各研究组及骨干教师制作了个人主页和素材积件,并进行评比。

6、2007年9月课题组开始尝试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探究式的学习

活动,运用BBS和专题网站,实践师生互动学习的新学习模式,其中在各学科的探究学习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7、2007年9月——12月,总结本课题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

十一、课题实施策略

(1)理论学习。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信息技术”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专家指导。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