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反孤独意识.docx
《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反孤独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反孤独意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反孤独意识
目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2
引言…………………………………………………………………………………3
一、孤独者的反叛…………………………………………………………………3
(一)执着的冒险与探索精神……………………………………………………3
(二)精神世界的突围……………………………………………………………4
二、历史文化批判和现实社会的反思……………………………………………6
(一)“马孔多意识”的潜在意识……………………………………………….7
(二)殖民化与宗教迫害—“贴上标签的历史”………………………………8
三、理想主义的建构………………………………………………………………9
(一)消除内战,实现民族团结…………………………………………………9
(二)保持自我意识—批判吸收外来文明………………………………………10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摘要: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通过描绘马孔多以及布恩迪亚家族的兴盛和衰亡,写出了哥伦比亚丰富的史实和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现象。
作者以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为描写线索,对一个古老的村镇、一个古老的家族进行了一番现代文明、现代意识的观照和审视。
人们可以通过这种观照和审视,从一个家族感受到整个民族的悲伤,从一个小镇找出整个社会的滞重。
作者马尔克斯从现实走向历史、从历史生活中、从人心最隐秘的深处,挖掘出本民族的群体意识——孤独。
孤独,是这个家族、这个民族的印记,侵蚀着拉美地区这片肥沃的土壤,使其百年来一直困守于贫穷、落后、蒙昧的状态。
作者马尔克斯通过揭示百余年来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孤独”—贫穷落后、愚昧野蛮、因循守旧、与世隔绝,以及必然被连根拔起的命运,以此警世醒俗,启示人们思考造成拉丁美洲一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孤独状态的途径,从而达到其反孤独的意图,进而试图实现理想主义的建构。
作品也正是通过孤独与反孤独的冲突与对抗,深刻地揭露了哥伦比亚地区、拉美民族囿于孤独的牢笼,将文明阻隔之外的弊病,从而警醒拉丁美洲民族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侵略和宗教迫害,摆脱孤独的境况,走向文明。
关键词: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孤独;反孤独意识
Abstract:
Marcksinthe"hundredyearsofsolitude"bydepictingMacondoaswellasBooneConcordiafamilyprosperityanddecline,wroteColumbiarichhistoryandaseriesofcomplicatedsocialphenomenon.AuthorBooneCartierinsevengenerationsoffamilyexperiencesforthedescriptionofclues,anancienttown,anancientfamilyofviewofmodernconsciousness,amoderncivilizationandexamination.Peoplecanthroughthisobservationandsurvey,feelfromonefamilytothewholenation'ssorrow,fromasmalltowntofindouttheheavy.AuthorMarcksfromrealitytohistory,fromthedepthsofthedeepestlife,fromhistory,digouttheethnicgroupconsciousness--loneliness.Lonely,isthefamily,thenationalmark,erosionoftheLatinAmericanregioninthisfertilesoil,thehundredyearshasbeenconfinedtopoor,backward,barbaricstate.AuthorMarcksbyrevealingthehundredyearshadactuallyis"LatinAmericaalone"-poverty,benighted,followthebeatentrack,retire,anddestinywillbeuprooted,sogoupvulgar,enlightenmentthinkingcausedonehundredyearsofsolitudeforLatinAmericaandthewaytobreakthisloneliness,soastoachieveitsantiintentionalone,andtrytorealizetheconstructionofidealism.Workisalsolonelyandlonelythroughtheconflictandconfrontation,profoundlyexposestheColumbiaarea,LatinAmericannationtolonelycage,theillsofcivilizationbarrieroutside,soastoalerttheLatinAmericannationtouniteagainstthecolonialaggression,andreligiouspersecution,getsridofthelonelysituation,civilization.
Keywords:
Marcks;"onehundredyearsofsolitude";lonely;Anti sense
ofloneliness
引言
《百年孤独》就是拉丁美洲地区一百年的孤寂史,就是一部文化批判史。
马尔克斯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反映出自己内心深处无以排遣的孤独意识。
这种孤独源于对处于贫穷、落后、愚昧的拉美社会现状的忧虑。
这是一个清醒的孤独者的“彷徨与呐喊”,号召拉美人民摆脱孤独愚昧、落后的现状、专制与暴政的桎梏,从而真正走出孤独的阴影。
一、孤独者的反叛
《百年孤独》讲述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孤独,而是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的群体意识。
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孤独成为与生俱来的性格。
从家族中的第一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第二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直到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那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七代人世代与孤独为伴。
对吉卜赛人带来的“神奇发明”如痴如狂的老布恩迪亚,周而复始地做小金鱼的布恩迪亚上校,无休无止缝裹尸布的阿玛兰妲,以墙皮和泥土为食的丽贝卡以及所有那些叫奥雷里亚诺和何塞·阿尔卡蒂奥、阿玛兰妲或者蕾梅黛丝的孩子,孤独生长在他们的骨髓里,一寸一寸地啃噬着他们的灵魂。
但是,他们又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抗着孤独,悖论的是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
可见,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孤独带有一定的矛盾性。
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矛盾性来达到反孤独的愿望。
(一)执着的冒险与探索精神
虽然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囿于孤独,但正因为这份孤独,使得他们有大把的安宁时光来探索自己所执着的那个精神世界。
老布恩迪亚一生痴迷于科学实验和马孔多外面世界的探索,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马孔多,但最终还是在栗树下安度晚年。
这就是一种孤独与反孤独的对抗。
以梅尔基亚德斯为首的吉卜赛人带来的、被老布恩迪亚誉为“神奇魔法”的科学发明成为他探索文明世界的工具。
他用磁铁探索金子,用望远镜发明“阳光战的精密战术”,用地图和航海仪器探索星体运行,并且得出“地球是圆的”这一结论,用梅尔基亚德斯留给他的那座炼金实验室进行炼金实验,他发动全村的男人一起去探索马孔多与外界的联系、、、、、、他以当时建村时的勇气和执着探索着一切新奇的事物。
作者通过老布恩迪亚寄予的就是拉丁美洲必须打破“乌托邦”的美梦,积极地向科学与文明靠拢,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愚昧、贫穷。
(二)精神世界的突围
就像奥雷里亚诺上校在母腹中的哭声是缺乏爱的表现一样,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孤独的呈现方式都各有表现,如阿玛兰妲不停地缝制裹尸布,美人儿蕾梅黛丝对所有的仰慕者不为所动,奥雷里亚诺第二的挥霍无度、、、、、、在这个家族中,夫妻、兄妹、母女、父子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即使有所交往,也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忍受那种既使他们隔绝又使他们联结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孤独。
”他们因为孤独而缺乏爱的能力,同时也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孤独,所以导致家族中一系列的近亲结婚和乱伦行为。
所以说,“百年孤独”实际上是布恩迪亚家族以及整个拉丁美洲人民一个世纪以来情感世界的孤寂、精神家园的荒芜,而这正是因为文明的缺失造成的。
作者通过塑造乌尔苏拉以及美人儿蕾梅黛丝的形象来反叛这种“荒芜”。
1.拉丁美洲民族的希望—乌尔苏拉
就像作者所说的,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这是作家对所自己所生长的那片土地的信赖,对拉丁美洲未来的美好憧憬。
我们把目光投向小说中的一位伟大的女性—乌尔苏拉,我们会发现,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作者的这一理想。
乌尔苏拉在小说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马尔克斯在谈话录《番石榴飘香》里承认“《百年孤独》中的乌尔苏拉是保证小说连贯性的关健人物,如果没有她故事难以为继。
”她是布恩地亚家族最坚强的卫士,是这个家族最坚强的支撑者。
乌尔苏拉总是以勤劳务实的心态与落后闭塞的生存状况相抗争,“她把家里夯实的地面、未加粉刷的土墙和简单的自制家具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让旧衣橱里发出淡淡的植物的芳香”。
当她的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随着吉卜赛人出走时,她一路追去。
她回来时,带回了一大群人,他们带来了家具、日用器皿等。
可以说,乌尔苏拉是第一个真正打破马孔多闭塞的开拓者。
她重视家庭的建设,在家族其他人都耽于幻想、沉溺于其他无聊的活动时,她忙于糖果小动物生意,并着手扩建房屋。
马尔克斯在小说中写到“为了使姑娘们有一处体面的地方接待访客,乌尔苏拉订购了昂贵的装饰品和生活用具”以及那架“震惊全镇”的自动钢琴。
如果说老布恩迪亚以滑稽的方式崇尚新奇和变化,以科学的手段与孤独抗争,一心要凌驾于自然之上,乌尔苏拉则是乐天知命,愿与自然和睦相处,踏实地与孤独作斗争。
乌尔苏拉是布恩迪亚家族唯一一个心存爱与信仰的人。
她注重维护家庭的和睦、团结。
当丽贝卡和阿玛兰妲为克雷斯皮撕破脸时,乌尔苏拉一直从中调停,以缓解家庭内部的矛盾。
小说中,奥雷里亚诺上校成为战争与权力的奴隶,人性泯灭,要杀死自己的挚友时,乌尔苏拉站出来抵死抗争,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为了信守承诺,她将一尊寄存在家、装满金币的圣约瑟石膏像到死都完好保存。
一个人必须有坚定执着的信仰才能对自己所承诺的事情坚守到底,这也正是乌尔苏拉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乌尔苏拉勤劳务实、坚强公正,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坚定的信仰和厚重的道德力量。
在整个家族都投身于各自千奇百怪的理想中时,只有她保持清醒,坚定地守护着她的家。
可以说,只要有她在,世界上就不会有“比这座疯人院更美好、更好客的人家了”。
在乌尔苏拉看来,战争、斗鸡、生活淫荡的女人和胡思乱想是害得家业衰败的四大灾难,这些正是作者所深刻揭露的民族弊病。
乌尔苏拉这种与孤独作斗争的方式也正是作者的民族自信力之所在。
品味作品,我们不能忽视也无法忽视这个努力走出孤独的坚行者—乌尔苏拉。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拉丁美洲民族的希望。
2.穿越精神的沼泽—“俏姑娘”蕾梅黛丝
在西班牙语中,“俏姑娘”就是“美”的意思。
美是不可侵犯的,所以凡是对蕾梅黛丝的美无礼和向她求爱的男子都受到了命运的惩罚。
因此,她无辜地被马孔多人猜测“具有死神的威力”。
纯真的蕾梅黛丝因生性疏懒、耽于沉思,显得笨拙不可教而被家里人视为白痴,只有奥雷良诺上校一个人认识到她“好像有股洞察一切的光亮使她能看到一切事物形壳之外的本质。
”他常说,俏姑娘蕾梅黛丝是她见过的最聪明的人。
尽管如此,她还是被人们抛弃在一边任她忍受命运的拨弄。
代表真与美的蕾梅黛丝在马孔多没有了立锥之地,所以她只能随床单自由地向天空飞升。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自中世纪以来,正是由于疯癫、痴呆或精神错乱等迷糊不清的存在,西方的理性才达到了一定深度。
因此可以说,疯癫是隐藏在理性背后的对现实世界的另一种思考,而且往往是批判性思考。
在马孔多这个西方理性都不能理解的魔幻之地,俏姑娘蕾梅黛丝不同寻常的似傻如痴的举止就更加意义非凡。
作家早就说过,俏姑娘蕾梅黛丝并不是属于这一世界的人。
她是真正的天使,注定与这个充满欲望、肮脏、污浊的世界格格不入。
蕾梅黛丝是一种美的象征,一种无法图解的符号,一种遥遥不可企及的存在,她的美是凄清的、神圣的孤独。
她的飞升,一方面彻底否定了马孔多这个孤独的世界,另一方面,在这个命中注定要被飓风刮走的孤独世家里,是唯一一个没有死去,也没有被最后毁灭的人。
在布恩迪亚家族,俏姑娘蕾梅黛丝不时以惊人的巧妙手段嘲弄着众人,她的魅力也正来自于她对孤独做出的不动声色的嘲弄和批判。
她飞去的世界,就是作家理想中的拉丁美洲,希望拉丁美洲团结起来共同建立的美好的世界。
正如作家所期盼的:
旧的拉美一去不复返了,一个新的充满朝气的蓬勃发展的、万象更新的拉美必将出现。
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不断探索自然,追求、向往美好生活,反抗“孤独”的历史,其中有前进,有倒退,有挫折,有思索。
以乌尔苏拉为代表的布恩地亚家族几代人对愚昧落后的抗争就是人类追求文明、摆脱孤独的艰难历程。
无论是家族第一代人霍塞·阿卡地奥·布恩地亚为了把文明世界的成果引入马孔多,美化人们的生活而做出种种努力,用科学手段与孤独作斗争,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南征北战用武力向孤独挑战,来改变现实的生活状态,还是乌苏拉与孤独杭争的悲壮一生,都促使我们思索根源,关注自身,真正认识他们对孤独的抗争为什么会如此艰难。
我们从作品中会发现其真正的根源:
因为家族特殊的心理机制,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充满亲情的爱,彼此以冷漠的神情拒他人以千里之外。
每个人都压抑着自己,不与别人分享痛苦和快乐,特立独行、缺乏团结,直到外力企图打破这种孤独时,才以特有的本能联合起来进行抵御,以便使这个家族以独有的封闭运转,这是形成“百年孤独”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抗争如此艰难的重要因素。
二、历史文化批判和现实社会的反思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到:
“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
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史实际上就是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地区的当代史。
作家正是通过这部作品反映了拉美孤独的现实:
落后、愚昧、闭塞和贫困。
作家曾指出“百年”表明一个世纪或一个单元,而孤独是哥伦比亚农村生活的概貌,即“贫穷、落后、与世隔绝和毫无出路”的代名词。
在《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刚建立时就是穷乡僻壤,经过一百年内战的洗礼,美国果品公司的开发和撤离,铁路、火车的出现与废弃,最后,马孔多与初建时一样,仍然贫困落后,与世隔绝。
这一前一后,作者很明显地寓意了哥伦比亚一百年的荒废,一百年的徘徊,这一百年的孤独等于零,零就是一个回到起点的圆圈。
就像乌尔苏拉所说的“世界好像在原地转圈”。
在书中,作者借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在羊皮卷上的梵语密文告诉人们这个家族和马孔多未来的命运:
固守孤独意识必然毁灭。
作者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以及对现实社会深刻的反思也就一目了然了。
(一)“马孔多意识”的潜在意识
马尔克斯说:
“与其说马孔多是世界上的某个地方,不如说是某种精神状态”的确是这样,“马孔多意识”比马孔多历史更本质。
百年的孤独史正是百年的精神史。
“马孔多意识”也正是马孔多或者是拉丁美洲“百年孤独”的深层文化原因。
1.放纵的肉欲,烧焦的爱情荒野
马孔多虽然诞生于伊甸园似的自然中,但它却背负着原始的罪恶,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同乌尔苏拉本是堂兄妹,他们不顾祖上近亲联姻生出长猪尾巴婴儿的先例,结为夫妻。
这种同《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的兄妹兼夫妻的原始状态相似的家庭、社会关系和宗教的原罪意识一样,是精神发展的羁绊。
从此,孤独的宿命就没有离开过这个家族。
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似乎因为这种原罪意识背负了难以逃脱的宿命—他们极度地放纵肉体的欲望,任乱伦恣意横流,使爱情的领地成为一片烧焦的荒野。
这是原始意识留在精神上的烙印,它意味着民族意识的的蒙昧状态。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何塞·阿尔卡蒂奥与庇拉·特尔内拉相会时,“他渴望时刻和她在一起,希望她就是他的母亲”。
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与庇拉·特尔内拉的儿子却对姑母阿玛兰妲有执着的非分之想。
这样的乱伦情节一再重复,直到第六代奥雷里亚诺与姨妈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生下长着猪尾巴的婴儿,最后被蚂蚁吃掉,这样的悲剧才终于结束。
因为精神上的极度孤独,所以布恩迪亚家族沉迷于肉体的狂欢中。
爱情的堕落与荒芜使得马孔多更加孤独、黑暗。
在原始的罪恶中中,马孔多人(或者说拉美人民)终于走进了爱情的迷途,再也找不到出路。
2.永远走不出自己的影子—自恋意识
如果说放纵肉欲是“马孔多意识”中最原始的意识,那么过分自恋则是“马孔多意识”的深层意识。
作者安排布恩迪亚家族的世代乱伦行为绝非偶然,七代人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逐渐毁灭,作者的反孤独意识也就越来越强烈。
实际上,家族的这种乱伦行为就是家族自恋意识的体现。
深思这种意识的本质,它就是一种自恋。
因为执着于自己童年时代的某种情感,所以一直对这种情感中的事件和人物念念不忘。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爱无法超越的意识就是自恋。
小说中,奥雷里亚诺·何塞从小就被姑妈阿玛兰妲抚养长大,他依赖着幼时的儿子对母亲般的爱恋,直到长大也无法摆脱这种依赖。
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另一种表现:
执着于自己一直习惯的,不希望这种习惯的改变,从而拒绝其他情感的进入。
正因为这种意识,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的乱伦行为不是出于血缘关系上的联结,而是出于对自己的无法超越的爱。
所以,他们拒绝交流,拒绝改变,拒绝一切非自我的事物。
而奥雷里亚诺上校征战沙场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种子”播撒在整个地中海沿岸,十七个长相相似的奥雷里亚诺们就是奥雷里亚诺上校的翻版,头脑聪明,落落寡欢。
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自恋意识。
最后,“他的十七个儿子像兔子般被暗藏的凶手瞄准额间的圣灰十字架—一一猎杀”,也就意味着这种意识必然导致自我的毁灭。
“马孔多意识”阻隔了民族的团结,夺去了民族的现实感和自信心,抵消了民族的未来意识。
一个民族失去了凝聚力、自信心和对未来的追求,它的历史怎能不在孤独中恶性循环呢?
这一切都是这个家族不可逾越的蛮荒意识的象征。
这种意识终于毁灭了整个家族,可以说,“马孔多意识”正是作家的文化批判精髓之所在。
随着这个家族的毁灭这种意识也不会再次重演,这是作者的信心归属。
(二)殖民化、宗教迫害—“贴上标签的历史”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的西北部,西濒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地处热带,盛产咖啡、可可、香蕉、橡胶,蕴藏着石油、煤、黄金、白银、铀等丰富的地下资源。
十六世纪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9年正式独立。
1903年原属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在美国的唆使怂恿下宣布独立,美国势力从此侵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迄今,由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
所以,殖民化和宗教迫害是导致拉丁美洲地区贫困、落后的外因。
在小说中,费尔南达用天主教的教义规范来约束整个家族,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哥伦比亚经营大批香蕉种植园,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长达几十年的战争,都是这个外因的直接体现。
殖民化和宗教迫害给马孔多人带来太多的惨痛记忆。
香蕉工人罢工被残酷镇压,费尔南达用可笑的教义统治布恩迪亚家族,比如家中潦倒不堪时,饭桌上要摆放烛台、银餐具,让梅梅学习古老的击弦古钢琴。
就像香蕉工人罢工,三千多人被扔进了海里的事件是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梦魇一样,殖民化和宗教迫害给马孔多人带来了永久的精神创伤。
马孔多人在得了失眠症之后给所有的事物贴上标签以便记住,殖民化与宗教迫害同样应该成为拉丁美洲地区“贴上标签的历史”。
作者在小说中对这一历史现状的反映就是对它的批判与反思。
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拉美人民应该谨记历史的教训,使其成为记忆中的一个标签,这也正是激励拉美民族团结抵制殖民化与宗教迫害的动力。
三、理想主义的建构
作者曾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
作品的结尾,马孔多被一阵飓风卷走,从此再也不会出现。
这表明蒙昧落后的马孔多必须消失。
作者期望有一阵“像飓风一样的力量”来改变马孔多,让它发生飞跃性的变化。
作者写出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及其孤独的原因,就是希望拉美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摆脱这像宿命一般的孤独,其中包括自身的孤独和外来势力强加的孤独。
作者借马孔多的创始人之一、拉丁美洲的希望—乌尔苏拉之口指出了民族孤独的根源:
“战争、斗鸡、淫荡的女人和胡思乱想是导致这个家族混乱的祸根。
”所以,对于这种孤独根源的批判就是摆脱孤独的途径。
(一)消除内战,实现民族团结
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来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
奥雷里亚诺上校一生发动了三十二场战争,他的征战史就是哥伦比亚地区几十次内战的缩影。
可以说,奥雷里亚诺上校的一生都在为所谓的自由而战,但实际上是为了战争而战争。
战争成为上校排遣孤独的手段,但是战争给他带来的反而是更大的孤独。
如前所述,马尔克斯在小说中告诉我们:
马孔多家族几代人以不同方式与孤独落后抗争,追求文明与理想,但最终都没有摆脱孤独。
这抗争之所以如此艰难,其原因除了这个家族特殊的心理机制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无休止的战争使这个家族失去了向心力,家族中的人在这无休止的战争中越来越焦躁、孤独。
就像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做小金鱼一样,他不断发动战争,导致马孔多人时时刻刻生活在战争的惶恐中,人与人之间缺乏正常的沟通与理解,变得更加冷漠,孤独就成为人心中唯一的标识。
小说中写到,上校无论走到哪里都用圆圈把自己圈在3米之内,即使是自己的母亲也不例外。
这不单是保证自己安全的措施,更是孤独的心理外化。
当他意识到自己为之倾注一切的战争的结果不过是“自由派五点钟去听弥撒,而保守派八点钟去”,他终于厌倦了战争,认识到“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独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
小说中,第三代阿卡迪奥只在战争期间掌管了马孔多几天军政大权,便成了小镇上“有史以来最凶残的统治者”。
他以“革命”的名义实行着独裁统治,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揭露也就一目了然了。
因此,只有消除内战,整个民族才能走出孤独的牢笼,跨入文明的行列。
(二)保持自我意识—批判吸收外来文明
形成“百年”孤独的最主要原因,也是他们摆脱孤独、与孤独抗争如此漫长和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长期以来整个民族深厚的心理积淀。
近亲结婚的习俗以及对乱伦的渴望,耽于幻想、不切实际的荒诞行为,对文明成果的恐惧,形成了特定的落后、愚昧、孤独的民族心理机制。
要突破这种心理机制,就需要民族自省与自救。
这种自省与自救首先来源于像作者一样的民族文化批判意识以及民族自信。
这种批判意识不仅是对于民族内部矛盾、弊端的批判,更需要一种对外来文明的批判意识。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