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779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_五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游园不值》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诗中描写了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到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

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的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所以客人小心地走过青苔,到了柴门前,轻轻地敲了很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

但从那一枝探出墙外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

诗中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则是画龙点睛,是神来之笔,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了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巧妙景象,后两句则用美女西施的浓妆淡抹来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气,认为它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写夏日西湖的风光,却是另一番景象。

因为是在夏天的晴日,而且是在早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使作者觉得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

教法建议

  1、教师可采用配乐范读,来感染学生,引入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根据诗意,自己画画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凭借情境,品味诗句。

教学不是教师一字一句的释义,而是让学生图诗对照,先说出图上的情景,再借助图画学习诗的词句。

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3、开拓联想,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4、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把诗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5、课后拓展,可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景物。

词语注释

  不值:

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应:

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

爱惜。

  屐齿:

木底鞋下的横梁。

  苍苔:

即青苔,地上长的一种绿色的苔藓。

  小扣:

轻轻地敲。

  柴扉:

柴门,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湖:

指杭州西湖。

  潋滟:

水波流动的样子。

  空蒙:

形容水雾迷茫。

  西子:

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淡妆:

淡雅的打扮。

  浓抹:

浓艳的打扮。

  总相宜:

都非常合适,意思是都很和谐。

  晓出:

早晨走出去。

  净慈寺:

浙江省杭州西湖南岸的一个著名佛寺。

  林子方:

作者的朋友,曾经做过直阁秘书的官。

  毕竟:

到底。

  四时:

本是指春夏秋冬四季,诗句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

与天相连接。

  无穷碧:

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映日:

阳光照射。

  别样红:

红得不同于一般。

别样,特别,不一样.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柴扉——柴门毕竟——到底相宜——适宜

  怜——惜宜——适穷——尽

反义词:

  小扣——重敲相宜——不适同——异

  淡——浓关——开

文章导读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

诗句写的是作者游园,由于主人不在,久等而进不了门。

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的春色,仍感到十分快慰。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

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

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作者早晨从净慈寺出来,所看到的西湖两岸的美丽景色。

赞叹六月西湖的另一番风光。

《游园不值》赏析

【原文】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

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

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释】

  不值:

没有遇到主人。

  屐:

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

轻敲。

  柴扉:

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赏析】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

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

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

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

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

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

“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

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原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菏花别样红。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

  净慈寺:

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

作者的朋友。

  四时:

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

宋代俗语,特别的。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

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今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注释】

  湖:

杭州西湖。

  潋滟:

水波流动的样子。

  方好:

才显得美丽。

  空濛:

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

也。

  奇:

指景色奇妙。

  欲:

想要。

  西子:

西施,春秋末期越国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

梳妆打份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相宜:

合适。

【赏析】

  苏轼在杭州做官,

《练习五》教学设计之一

孔令权

 

  训练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看图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词语搭配。

  4.依照拟人手法造句。

  5.熟记成语。

  6.读读背背三字经。

  7.口语交际;水里的火山。

  8.学写毛笔字。

  训练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看图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词语搭配。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读句子。

(2)理解句子的意思。

  (3)指导学生看清行款布局及每个字的间架。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认识部首:

攵。

  

(2)生看图,师提问:

第一竖排有什么特点?

第二竖排有什么特点?

第三竖排有什么特点?

  (3)集体交流。

  (4)学生说一说属于这些部首的字。

  3.练习:

  在表格中填写分别属于这些部首的字。

  教师巡回个别指导。

同座位互相大声朗读所填的字。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竖线左边的词语.

  

(2)指名读词。

并说说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表示动作)

  (3)用小黑板出示竖线右边的词,

  (4)指名读词,说说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说明怎样动作)

  (5)将可以搭配的词用线连起来。

  (6)将搭配好的词语读一读。

  (7)教师归纳搭配词语的方法步骤:

一读,二想,三画线。

  3.练习。

  

(1)让学生用一读、二想、三画线的方法完成竖线右边的词语搭配。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4.反馈。

  

(1)讨论自练情况,确定正确答案。

(2)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3)同座位互查练习的情况。

(4)让学生朗读搭配好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依照拟人手法造句。

  2.熟记成语。

  3.读读背背三字经。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第一组的两个句子,指名学生朗读。

  

(2)让学生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

  (3)师启发学生:

两个句子用词不一样,但句子的意思一样不一样呢?

  (4)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两个句子的意思一样,但用词不同,请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句子写得好呢?

为什么?

  (5)练习朗读句子。

  3.练习。

  

(1)出示第二组的两个句子。

  

(2)学生自己朗读比较。

  (3)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4)出示练习题:

  出示句子:

(根据句子的意思,依照每组的后一个句子造句)

  一阵微风吹过,小稻秧晃动起来。

  一阵微风吹过,小稻秧高兴得跳起舞来。

  一阵微风吹过,小稻秧微微点头。

  4.反馈。

  

(1)学生依照第组的后一个句子造句。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教师纠正学生造句中的错误。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

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大声朗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自读从《三字经》中选出的韵文。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分行讲解《三字经》的意思。

  (5)教师再次范读三字经的节选。

  3.练习。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指名朗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水里的火山。

  2.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2.指导。

  

(1)仔细观察老师做的实验。

  实验材料:

一只小瓶子、一只装满水的大玻璃罐、一根细绳子、红墨水。

  用细绳系住小瓶子的瓶颈,在小瓶子里装满冷水,再加上几滴红墨水,将小瓶子慢慢放进大玻璃罐的热水中,安放在罐底。

  

(2)说说实验经过。

  教师提示:

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说一说实验的过程。

  (3)说说实验结果。

  教师启发学生:

小瓶子放进大玻璃罐子里后,出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这是什么道理?

  (4)指名练说实验的过程和自己的想法。

  3.练习。

  

(1)学生先分组在小组内练说。

  

(2)第组派代表到讲台前来说话。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说话进行评议。

  

(2)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练写毛笔字

  1、分析写法。

  2、练写。

《练习五》教学设计

《练习五》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两块银元》教学设计之二

海宁市紫微小学许晗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

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造句。

   2、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按“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质疑→读议(解疑)→说练”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以启发式为中心的“读读、议议、说说”的教学方法,在读议、理解过程中穿插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关注课文的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同时,避免把课文上成空洞的说教课,政治思想课。

应把时间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没有斧凿的痕迹,使学生轻松自如地读懂课文,掌握方法,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悟两位首长乃是共产党领导人高尚人格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严守军纪、关爱群众、以身作则、模范表率,才使“军爱民,民爱军”,“军民一条心”,才使自己的政党有了极强的凝聚力,使自己的战斗部队坚不可摧,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拥护,才使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二十八年,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推翻了腐朽黑暗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人民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学重点】

   1、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条心”的军民鱼水般的深情。

   2、借助课题,结合相关的问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按照“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两教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

  一、实物展示,激趣导入

   1、出示两块银元,同学们,这是什么?

对这是银元,是中华民国时期的钱币。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这两块银元有关,围绕这两块银元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记记生字的字形,想想新词的词义。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交流反馈

    

(1)做作业本第二题,做完后自由轻声朗读,全体完成后齐读。

    

(2)出示习题:

      埋怨(mánmái)缝补(fèngféng)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暂时不要求学生十分完整的概括,

      只要求学生说个大概)(孙老汉给刘司令员和邓政委沏茶时不小心打碎了茶壶,邓政委塞给他两块银元叫他再买一把。

孙老汉的老伴把银元缝进了刘司令员的衣领里。

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又派人把银元送还给孙老汉)

  二、分段理清文章线索

   1、围绕着银元,你能给课文理出一条线索来吗?

    (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塞银元——(孙老汉的老伴)缝银元——(刘司令员和邓政委)送还银元。

   2、根据以上线索,给课文分段。

    

(1)学生根据提示分段。

    

(2)交流。

      一、交代故事的历史背景

(1)

      二、塞银元(2—3)

      三、缝银元(4)

      四、送还银元(5—6)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你能从课文中知道多少信息?

   2、学生自由读、划。

   3、交流反馈:

    故事发生的时间:

解放战争时期

    故事发生的地点:

大别山区一带

    人物;刘伯承邓小平孙老汉

    当时正处于紧张的战斗当中:

转战

   4、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为解放战争时期(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自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巨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

《两块银元》故事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

  四、学习课文的结尾部分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读,思考读了这段话后又些什么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交流反馈

    估计学生的答案有:

A、“盼头”是什么意思?

B、这样的军队是指怎样的军队?

C、为什么说有了这样的军队中国就有盼头了?

D、孙老汉为什么要感动得热泪盈眶?

   4、理解“盼头”——希望。

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其余几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是本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问题提得好,提到了点子上,并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这篇课文要研究的主要话题,这样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然后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课文,即阅读第2、3、4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词语

  二、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三、带着“孙老汉为什么要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问题深入学习课文的2、3、4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2、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四人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3、反馈学习结果。

    感动一:

孙老汉打碎茶壶,两位首长自掏腰包赔钱。

        引导讨论的话题:

这打碎的茶壶,两位首长该不该赔钱?

    相关话题:

     A、孙老汉为什么要给两位首长沏茶?

着重理解“日夜操劳”、“又是敬佩又是心疼”。

说说孙老汉是怎样敬佩,怎样心疼?

     B、两位首长又是什么态度?

理解两“笑”的含义:

前一个打破尴尬的局面,不让孙老汉难堪,后一个幽默风趣,使孙老汉不好意思拒绝。

     C、茶壶是孙老汉打碎的,为什么刘伯承要说:

“你要帮助解放军遵守纪律。

”?

      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独立读书、思考,根据需要可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使学生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全班交流,同时结合一定的语言训练,使学生理解了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动二:

缝进了衣领里的银元最终又被首长送了回来。

    相关话题:

    A、孙老汉和他老伴觉得这前该拿吗,为什么?

理解“埋怨”、“安心”

    B、当两位首长再次看到这两块银元时,百感交集,会如何想?

又是如何做的?

    引导学生想象填空:

    刘司令员发现了缝在衣领里的两块银元,百感交集:

“孙老汉啊,_。

    学习“他俩再三嘱咐警卫员:

‘损坏东西要赔,这是我军的纪律,可含糊不得!

’”

    反复朗读之后,引导学生想象:

当警卫员拿出两块银元,一路上,他激动地想。

  四、再读第6自然段

   1、说说孙老汉因什么而感动?

这是激动的眼泪,幸福的眼泪,他的眼泪想告诉我们什么?

   2、这是一支怎么样的军队?

  五、根据“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线索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再在说完整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在添加一些细枝末叶复述课文。

《两块银元》教学设计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关键语句的朗读。

帮助学生理解“神圣”,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感受人类与生存的这片土地息息相关。

  2、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让学生读中感悟。

充分地读,不同层次地读,在读中让学生不知不觉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

  3、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能联系实际对土地与人类关系进行较深入地思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思路】

  首先问学生看了题目想到什么问题,弄明白这个地方是哪里,“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第二步,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西雅图告诫白人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神圣。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课,感知“神圣”。

  1、读课题。

这片土地指哪片土地?

  教师陈述:

是啊,这片土地是指美国北部印第安人的土地,也就是今天美国的西雅图。

  2、注意读好“神圣”这个词。

再让学生读。

什么是神圣?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课题。

  3、“神圣”这个词让你想起了哪些场面?

  是啊,升旗帜的时候是庄严神圣的,信徒在膜拜的时候面对自己的膜拜的神佛是神圣的,而印第安人对自己的这篇土地是神圣的,是不可亵渎的。

  4、再一次神圣地读课题。

  二、读中感悟热爱,理解“神圣”,知道这片土地上的哪些事物是神圣的。

  1、理解土地是圣洁的。

  过渡引入:

  

(1)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看看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块土地上的哪些事物是神圣的?

把这些事物勾画出来。

自己再神圣的读一读吧。

  

(2)朗读体会圣洁。

  ①当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

“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②指名读。

(让学生注意前面的“每一”请注意,在沙滩,在耕地、山脉等的前面有一个数量的修饰词,我们去掉前面这个修饰词,行吗?

为什么?

所以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③再齐读。

  ④师读表数量的词语,生读其余的部分。

  ⑤一切都是那样新鲜、那样纯洁,没有污染,没有破坏,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是——圣洁的。

  2、理解“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①过渡语:

西雅图说得多好啊,所有的一切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那么,土地上的事物和我们人类是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继续读第三段的文字。

  (生默读课文后)

  ②让学生议论。

  【师总结】植物如同印第安人的姐妹,动物如同他们的兄弟,树汁是他们身体里的血液,他们还认为,山峦是他们的父亲,河流是他们的母亲……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齿唇相依,这种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关系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可以说是我们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③读最后一句话。

“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读完后总结:

你看,印第安人就是这样看待土地的,看待土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