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348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是(  )

 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3、 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5、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 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7、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

9、主张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

1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0 时间的特点是(   )

A.间断性       B.不可逆性 C.广延性       D.伸张性

31 空间的特点是(   )

A三维性 B一维性 C可知性 D连续性

32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客观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

33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4 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B.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否认意识对人脑的依赖性

35 意识的本质是(  )

A.各种感觉的综合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绝对精神”的体现

36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是(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一种形式

37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手脚分工 B.语言产生 C.生产劳动  D.社会交往

38 规律是(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3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A.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B.发动群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C.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D.认识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5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B.普通联系规律C.永恒发展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5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

56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7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这是一种(     )

A.唯条件论观点 B.外因论观点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58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59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0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61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62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二、多项选择题

哲学基本问题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其内容有思维和存在(              )

A.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B.谁是本质谁是现象的问题 C.谁是必然的谁是偶然的问题  D.谁是真实的谁是虚假的问题 E.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物质观

10.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E.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11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B.否认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包含的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E.主张时间和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1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一元论观点的有(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辩证唯物主义

运动观

13 下列各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相对静止的有(       )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B.物质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C.事物运动处于某种特殊状态 D.事物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E.事物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时空观

14 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B.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15 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        )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E.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意识观

16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E.人脑的分泌物

17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18 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22 实践的特点是(      )

 A客观性 B有用性 C创造性 D社会历史性 E主观性

23 下列属于基本实践形式的有(        )

 A 渔民出海捕鱼 B医生看病 C农民进行农作物杂交试验 D医生观察病毒对药物的反应 E旅游

总特征――联系、发展

24 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25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定规律E.因果作用规律 

26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立统一规律

27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

A.有无相生,长短相形B.利害同门,祸福同邻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28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

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

A.矛盾双方直接等同 B.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29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表现的有(        ) 

 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  C.好事和坏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总结教训,转败为胜  E.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30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E.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31 下列选项中,表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

A.高下相倾,长短相形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C.祸福相因,难易相成 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E.天下无难

事,只怕有心人

32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3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5、简述意识的起源。

6、简述意识的本质。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有什么特点?

8、16、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章 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C 5、C 6、A 7、B 8、D 9、D 10、B 30、B 31、A 32、C 33、D 34、B 35、B 36、B 37、C 38、A 39、D 40、A 54、A 55、B 

56、D 57、D 58、B 59、A 60、B 61、B 62、D

二、多项选择题

 3、AE 4、AD  10、ABE 11、CD 12、ABCDE13、BCD 14、ABDE 15、ABDE 16、BD 17、ABCDE 18、ACE 22、ACD 23、ACD

24、AB 25、ABD 26、CDE 27、ABDE 28、CDE 29、ABCDE 30、ABE 31、ABC 32、ABCE 33ABC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概括。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体系之中,任何哲学都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

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答:

(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犯错误。

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无条件地讲“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陷入诡辩论。

绝对主义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5、简述意识的起源。

  答:

第一,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同感觉相似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阶段,从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和心理。

第三阶段,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第二,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6、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

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有什么特点?

 答:

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持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是:

第一,客观性。

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

第二,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

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

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8、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答:

(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的途径是实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

 答: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其特点是:

第一,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

构成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

第二,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答:

第一,生产实践。

生产劳动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实践形式。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处理社会关系最根本的实践形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社会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大量的司法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实践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

第一,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具体性)等特点。

第二,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答: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有两层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答:

第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体现一般,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

(如:

没有苹果、葡萄、香蕉等个别果实,就没有“水果”这个一般概念。

)第二,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表现一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如:

张三是人,苹果是水果)。

第三,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般,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第四,一般、普遍。

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

个别、特殊、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答:

(1)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范围、幅度。

每一个度有两临界点或关节点,两个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就是度。

每一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度。

度是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据,未超出度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2)在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国家建设中,都必须掌握好事物的“度”,讲究“适度”原则。

掌握火候、适可而止、量力而行、注意分寸、过犹不及等,讲的都是把握“度”的道理。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答?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第二,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第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反对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机械统一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也就成为指导我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而不能从原则、本本或主观愿望、主观想象出发。

(4)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

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过许多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纠正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和政策,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后只有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答: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一方面反对借口尊重础和前提。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参创造也不能消灭。

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另一方面,只有分发挥主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盲目蛮干。

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消极情绪。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答:

(1)矛盾普遍生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

第一,矛盾的普遍生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第三,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

   

(2)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掌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4、试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