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范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5322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范文.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范文.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范文.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这样的基础

A剩余价值论B劳动价值论C再生产理论D流通理论

2.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唯物主义辩证法D辩证法

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A唯心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辩证法D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5.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D威廉·配第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是A.唯物史观的发现B.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

C.剩余价值的发现D.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创立

2.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影响最大的两位是A.康德B.费尔巴哈

C.谢林D.黑格尔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A.细胞学说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C.化学学说D.进化论

4.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是A.法国里昂纺织工人武装起义

B.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武装起义D.意大利工人的罢工运动

5.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圣西门B.欧文C.莫尔D.傅立叶

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有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D.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B2D3D4B5C

二、多项选择题1AC2BD3ABD4ABC5ABD6ABD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3.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

6.“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

7.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9.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实物性B.客观的规律性C.内部的矛盾性D.客观实在性

1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13.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14.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15.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

A.人脑主观自生的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

1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17.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8.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性B.物质性C.可知性D矛盾性

19.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20.古人说:

“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2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2.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24.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25.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26.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D.事物的变化幅度的大小原理

27.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2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30.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3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32.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3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3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35、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普遍矛盾B.内部矛盾C.主要矛盾D.次要矛盾

36、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唯心主义宿命论B.唯物主义决定论C.相对主义诡辩论D.唯意志论

37、事物的量变是指

A.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B.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C.事物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D.事物的数量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3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唯物主义一元论B.二元论C.主观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9、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40、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B.视为糟柏全部抛弃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4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

A.是否用整体性观点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D.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42、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需要人参与的客观过程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43、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4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A.相互对立的B.相互包含的C.直接同一的D.相互转化的

4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B.状态和形式C.基本方向和道路D客观性和条件性

46、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运动发展的观点C.“重点论”的观点D.“两点论”的观点

4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48、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49、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50、事物的质变是指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D.事物性质的变化

51、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52、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这是

A.辩证法B.相对主义诡辩论C.形而上学D.主观唯心主义

53、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质和量的统一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54、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55、“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56、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B.事物的消极方面尽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

57、相对静止是

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绝对不变的事物D.绝对运动的状态

58、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A.既保留又继承B.彻底抛弃C.既克服又保留D.矛盾的调和

59、爆发式飞跃是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

60、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上升性B.重复性C.回复性D.循环性

6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辩证形式B.趋势和道路C.不同状态D.源泉和动力

62、气候的变化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中是。

A.内在根据B.外部条件C.有决定意义的因素D.毫无意义的问题

63、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64、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65、“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66、事物的质是指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67、世界统一于

A.存在B.精神C.感觉D.物质

68、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69、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7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

71、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政策是

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B.既坚持物质文明,又坚持精神文明

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D.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斗争

参考答案:

1-5DABAD6-10CCCCD11-15BADDC16-20ADBCB21-25CABBD

26-30ABABB31-35DCCBC36-40CDDBD41-45CBDCB46-50CBCCD

51-55BBADB56-60DBCAA61-65DBAAA66-70CDDCB71C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2.意识的本质是()

A.大脑的机能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C.“绝对观念的产物”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

A.是标志客观实在哲学范畴B.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C.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D.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B.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

C.急躁冒进的表现D.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表现

5、“祸福相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说法表明祸与福的()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包含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

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还是彼此孤立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还是凝固不变

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D.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这句话是()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B.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D.肯定联系的条件性的正确观点

8.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及其意义表现为()

A.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互渗透

C.两点论反对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一点论D.重点论反对不分轻重的均衡论

9.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内因是根据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0.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1、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

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两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C.一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

1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A.认为原子的质量是不变的B.把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C.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D.认为原子没有广延性,是不可分割的

13、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4、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15、下列各项属于矛盾的同一性的有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16、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A.庸俗进化论B.激变论C.改良主义D.冒险主义

17、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B.事物在它则刚形成时没有矛盾

C.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D.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

1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质与量的关系的有

A.它们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B.质是量的基础,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

C.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D.量总是一定质的量,量制约着质

19、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

A.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B.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C.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0、马克思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A.唯心主义先验论B.唯物主义反映论C.唯心主义的可知论D.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21、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有

A.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B.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22、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

A.内部联系B.本质联系C.必然联系D.直接联系

23、质和事物的关系在于它是

A.与事物的存在是间接的统一B.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是事物的外在规定性D.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的同一

2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D.量变和质变没明显的区别

26、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能制造生产工具B.是否具有社会性

C.是否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D.是否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27、联系是客观的,这是说

A.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B.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D.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28、下面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有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唇亡齿寒C.邯郸学步D.吐故纳新

2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辩证的否定观的有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B.否定是事物的外在力量作用的结果

C.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来的环节D.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3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31、人类社会是和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其表现有

A.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B.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不能离开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

C.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D.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也不需人参与而自发地起作用

32、相对静止两种情形是指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

1.ABD2.AD3.ABCD4.BCD5.ABCD6.ABD7.CD

8.ABCD9.ABCD10.ABD11.AD12.ABCD13.ABCD14.ABCD

15.ACD16.ABCD17.AD18.ABCD19.AC20.BD21.ABCD

22.ABC23.BD24.ABCD25.ABC26.ABC27.ABCD

28.AD29.ACD30.ACD31.ABC32.BD

第一章复习题纲要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2.简述以下几对范畴的辩证关系:

⑴物质与意识⑵物质与运动⑶运动与静止

3.怎样理解意识依赖于物质以及意识的能动性?

4.什么是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各是什么?

简述实践的构成。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原理的基本观点及方法论要求

  7.什么是联系?

联系有哪些特点?

  8.什么是矛盾及其两个基本属性?

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

 9.什么是量变、质变?

简述量变质变规律。

  1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

简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一章复习题考试题形式举例:

1、“物是感觉的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