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286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44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古城中心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人:

朱旭辉

《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3.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4.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2.掌握四大地

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难点

1.掌握

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2.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秦岭——淮河一线,四大地理区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外国友人

到中国旅行,他乘飞机从中国的北方飞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转了一圈。

有人问他对中国有什么印象,他说:

“我看到了黄色中国、白色中国和绿色中国。

”这些不同的颜色各指哪些地方?

学生翻开中国地形图,分别找出上述地区,试说出主要区别,引出地理区域的划分。

二.秦岭——淮河一线

1.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

看图,找出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长江、黄河、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教师画出区域空白图,抽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名称。

理解、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1)认识秦岭,结合文字说明,记住

秦岭的基本情况。

2)认识淮河,结合文字说明,了解淮河的基本情况。

3)读图,找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降水和气温有什么不同。

明确:

降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年降

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是半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是湿润地区。

(结合课文,分析原因)

气温,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寒冷,河流要封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冬季温暖,河流不封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3.列表比较,进一步理解、记住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侧的自然差异

三.四大地理区域

1.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教师画出四大区域划分空白图,抽学生填出我国的四大区域。

2)看图,将图示的景观图填在相应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

过程

一.复习

导入

看P2教材,说出我国四大区域的划分,比较四大区域的不同。

划分理由:

自然

条件、农业生产、民居生活等。

二.列表比较我国四大区域的不同之处,看课文,结合图片,完成下表。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分布范围

地形

气气候

温度带

年降水量

<400毫米

高寒气候

干湿情况

植被

落叶阔叶林

常绿林

草原、荒漠

高寒植被

三.结合我国地形图,说出四大区域的分界线。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分界线。

四.理解自然环境对生产

、生活的影响。

1.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概括出我国四大区

域的生产、生活的差异,并把图与各地区联系起来。

结合教材,完成下表

分布范围

地形特点

耕作制度

耕地类型

主要农作物

主要水果

民居特点

图形编号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2.学生填表,教师引导,并引导分析民居形成的原因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农业特色。

3.拓展迁移

说出你了解的我国四大区域的不同之处。

4.指导完成练习。

 

《第一节区域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住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记住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地形区、半岛、岛屿、河湖等分布。

3、知道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会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知道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5、知道南方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矿,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

6、知道南方地区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

过程与方法:

读图知道南方地区的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的分布,并学会分析其临海分布对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

了解南方地区的有我色金属资源及水能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南方地区的学习,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及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难点:

学会分析南方地区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临海分布对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

教学方法:

“课堂三导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欣赏南方地区的风光图片,感知南方地区的风土人情。

导入新棵

播放视频,多媒体呈现“南方地区特色风光图片。

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2、教师解读学习目标时圈点标注。

 

1、自学课文,划出重要知识点,标出疑难问题;

2、遇到疑难问题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读图、填图、归纳

找出在图中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海南、台湾岛、东海、南海。

读图总结

 

在图中找出长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阳湖,归纳总结。

 

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归纳

 

1、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2、独立完成导练达标。

3、同桌交换试卷,互阅批改。

 

4、学生共同小结。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记住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

2、记住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地形区、半岛、岛屿、河湖等

3、知道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会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知道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5、知道南方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矿,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

6、知道南方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

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1、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范围要抓住主要地理界线,如:

重要山脉、河流等

2、学习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入手。

3、本区主要的地理事物名称要落实到图中。

(三)导学诊断

1、自学方法指导:

左图右书,一边看书一边把重点内容画起来,并完成导学诊断。

无法独立完成的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可以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辅导、督查,并收集学生生成的问题。

3、多媒体呈现导学诊断。

4、学生完成导学诊断后,多媒体呈现导学诊断的参考答案。

 

一、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城市

1、位置:

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东邻东海,南邻南海。

2、范围:

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台湾岛,海南岛,学生回答省区

3、面积:

20%

4、人口:

55%,人口密度大

5、民族:

30多个,云南

6、沿海城市

二、自然环境

1、地形

多媒体呈现:

“南方地区地形图”,指导:

学生按下列三个步骤操作。

步骤1:

回答图上数字代表的山脉和地形区。

步骤2:

归纳南方地区地形特征。

步骤3:

了解南方地区的特色

引导提问中下学生归纳小结。

2、气候

探究:

南方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比北方好,对不对?

多媒体展示气候类型图和年降水图,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沿海有小面积的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800MM以上。

3、河流、湖泊

过去,我国南方重要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现在,南方地区的运输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南方地区降水多,河流众多,水网纵横,水量大,汛期长,适合发展水运,加上水运价格便宜,因此,过去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运输方式是内河航运。

现在,除水运外,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发展迅速。

三、农业

1、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征及主要农产品

探究:

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2、介绍本区的物产:

是全国最大的水稻(介绍超级杂交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产区

3、本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

四、丰富的自然资源

1、有色金属矿产

2、水能资源

3、旅游资源

(一)导练达标

1、巡视、收集问题。

2、多媒体呈现导学诊断的参考答案。

3、针对学生答题中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

 

(二)导练点睛

1、根据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相关的概念和知识点再次进行强调和补充,以确保人人达标。

2、导练点睛:

一、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

二、自然环境

地形、气候、河流湖泊

三、农业

四、丰富的自然资源

1、有色金属矿产

2、水能资源

3、旅游资源

1、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解读学习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目标的内涵。

 

1、发现学生存在共性或个性问题,为导疑作准备。

2、培养学生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图能力和中国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调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

2、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形成知识体系

一、概况:

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居民等

地形:

南方地区二、自然环境特征气候:

河流:

三、水田为主的农业

四、丰富的资源:

有色金属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地形特征

高原、平原为主

气候特征

四季分明,冬冷夏热

主要河流

黑龙江、黄河

主要矿产

煤、铁、石油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玉米

 

《第二节东北三省》教案

环节

活动内容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学习,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

重点

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教学

难点

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2、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这首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正式写照。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读图·析图

1、读图6-2-1“东北三省三省的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6-2-1东北三省的地形

(1)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2)找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3)找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4)找出俄罗斯、朝鲜、韩国。

2、读图6-2-2“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6-2-3“东北三省降水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气温:

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三省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原因是__。

图中一4℃等温线中部向南弯曲的原因是__。

(2)降水:

从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降水分布规律是,

原因是。

辽东丘陵东侧降水量大约为_毫米,为什么降水多?

(3)气候特征:

东北三省气候。

由于纬度,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夏季。

东北三省降水集中于季,冬季降雪较多。

知识点一冷湿的自然环境

1、大频幕展示东北三省气候景观、植被景观

2、带领学生根据教材所给的气温与降水分布图分析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

读图·析图

1.读教材12页活动中的图6-2-2“东北三省平均气温分布”、图6-2-3“东北三省年降水量分布”,归纳东北三省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知识点二重要的农牧业基地

多媒体播放东北三省农牧业分布景观图。

读图·析图

1.认识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的特点。

(1)读教材第13页图6-2-4“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归纳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的特点。

(2)读教材14页图6-2-5“东北三省主要农作物分布”,分析农作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

知识点三转型中的工业基地

(1)阅读教材15页图6-2-6“东北三省工业分布”。

写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这些东北三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各自的交通优势。

(2)东北三省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对照教材图6-2-6“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看看主要矿产地与铁路线的关系。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探究·思考

读图“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东北三省始期、终期和雪期的分布

(1)北极村、齐齐哈尔、沈阳的雪期,归纳三地雪期由南向北的变化规律。

(2))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北极村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从地形、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三个方面考虑)

(3)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知识归纳总结

一、冷湿的自然环境

1、气温

2、降水

二、重要的农牧业基地

1、农作物类型

2、分布地区

三、转型中的工业基地

1、地位

2、工业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拓展创新】

《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3.了解黄土高原的能源状况

教学难点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方法。

教学策略

  采用“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CAI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

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黄土高原的资料片

提问:

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

(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

观看,思考、回答。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呈现黄土高原的位置图

要求学生:

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教师纠正、补充、小结指出: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回答: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展示黄土高原形成的动画

提问: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请说出证据。

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指出:

“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学生看课本第57页活动2,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这里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

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播放资料片:

“黄土高原景观”

教师讲述:

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

观看、聆听、思考发问:

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怎样形成的?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

展示: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图”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读图进行分组讨论,派代表小结并讲解。

收听、观看媒体讲解。

讨论的要点: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展示“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动画

为了使学生认识地更清楚,让学生观看动画。

观看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①三个实验中的植被差异状况;②烧杯内水量的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学生观看动画:

“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

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很容易得出:

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

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

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具体的影响有: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三、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四、生机焕发的黄土地

展示:

“中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图”

承转讲述:

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

为什么会这样呢?

要求学生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教师指导: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读教材22页图6-3-3“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分布”图。

1、找出大同、阳泉、平朔、准格尔、东胜、神府等煤矿,分别说说它们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域。

2、找出经过黄土高原的主要铁路线,说说它们对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想一想:

将煤转化为电力和煤气输送出去与把煤通过铁路或公路运输出去相比有什么优势?

介绍“南小河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示范样板区”。

学生读图、分析、思考作答。

 

课堂小结

 

一、位置和范围

二、全球最大的黄土区

1、黄土地貌景观

2、成因

三、水土流失严重

1、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的治理

四、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五、生机焕发的黄土地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

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呈现:

黄土高原上聚落与耕地图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

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

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

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②让学生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

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如下: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学生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水流到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呈现:

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

首先,让学生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延安的气候特点。

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旱、涝灾害的情况。

提问:

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

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结论。

学生读图、估算、描述回答:

1.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3.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首都北京》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学会分析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概况。

通过课本材料总结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职能,了解北京主要的名胜古迹,感受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初步领会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手中材料,学习查找资料并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技能技巧。

帮助学生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高屋建瓴认识城市的发展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首都北京”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