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一单元已经学完,我们往往感觉学生学的很好。
应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决问题,也能列出算式。
其实不然,当我们学学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时,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原来事情不是这样的。
学生不知道是列方程还是直接去乘分数。
学生往往难于判断究竟把那个数量作为去乘还是去除以几分之几。
于是乎,我们的教学就又陷入了瘫痪。
富有经验的老师在多次尝试失败以后,在此处,都既无可奈何又顺理成章的选择了五步走的方法。
即:
一,判断单位一;二,画图;三,写出数量关系式;四,判断单位一已知还是未知;五,已知直接乘未知用方程。
教参71页提出现在采用方程解,化难为易,思路比较统一。
所以,五步强调方程先入为主。
其实不然,学生由于目前接触到的都事用算术方法比较简单的,所以方程的优越性不是很明显,学生还是选择算数方法的比较多。
我没有过多的统一。
而是任其自由选择。
我重点思考的在于新教材与老教材先比,本部分知识简化了那么多内容,为什么还是学起来很费劲呢?
我想,我们的新课改目的是好的,素质教育是好的但是,我们每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不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吗?
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认为减少数学知识容量就是素质教育了。
反而,正是因为减少了锻炼的机会和次数,我们学生的某些数学功能正在退化。
我们都明白,只有加强锻炼,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强壮。
数学能力也是如此。
2.现在我写下这节课的教学反思,目的不是在于从教学内容上去分析。
而是从这一个月来我接触这个班的些许感想,做一梳理。
本班学生差,这在一接班,班主任和上一任数学老师都已经郑重其事的向我做出了重要说明。
我当时蛮有信心,一个多月下来,我才真正感到事情的严重性。
特别是第三单元考试成绩一出来,我都傻了。
我班90分以上才三人,一班24人。
不及格我班17人,一班3人。
平均分相差足足20分
我整整几天都在思考:
为什么差这么多?
还能不能赶上?
怎样才能赶上不是一般的差,不是一天两天的差!
这个班从二年级就开始差,一直差到现在。
我反思了很长时间,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先树立自信心越是这种情况,越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自信心。
自暴自弃。
其实造成现在这种情况,不能全怪孩子。
2要爱后进生。
对后进生,要尤其爱护。
这听起来想冠冕堂皇,其实,真是着这样。
如果你不能做到只一点,最起码也要做到,不能谩骂和侮辱他们。
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也是每个人最难做到的。
3学习习惯的培养口算心算的习惯,很重要。
结果是勤动手勤动脑。
脑子越用越灵活。
竖式的书写位置,竖式的保存都做了严格的规定。
4在课堂上下功夫。
争取让学生喜欢你,就会喜欢你的课堂。
喜欢学数学。
3.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一节内容相对简单,也是许多老师公开课首选的内容之一。
许多老师都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试图用所突破。
结果到头莱,一切都是白费力气。
甚至是弄巧成拙。
每节课其实都已经由专家前辈定出了大调子,就像一首歌,曲调已成,如果我们试图改变,求怪求新。
只能是破坏主旋律之美。
我们应该在扎扎实实上好这节课上下功夫。
在把这节课上得行云流水上下功夫。
上课伊始,每个老师采取的开课方式过种多样,但只要吸引住学生就是好的。
我采取了投篮的游戏,让学生从游戏规则入手,我发现连平时最不爱听课的学生也积极投入。
真的,鸡吃米的故事也许不能用在其他方面,但是用在小学生身上确实是可行的。
然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围绕我站成一个圆。
我故意走动,学生也略加思考,集体跟着老师一动在动。
这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圆心决定着什么?
全班顿悟,都在积极主动的投入思考,有一个人冒出“位置“两字,全班都明白了。
虽然有人没想起来。
但是,他也在认真听。
回想自己这些年,也有许多课上得如此闲庭信步,正真是在享受课堂。
师生心里那就一个字儿,爽!
但绝大时间还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课堂上不能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出了一些既伤害孩子有无用的事情。
切记,任何情况下都要克制。
4.
解方程教学反思
由于自己没有教过五年级,新教材在解方程这方面做了改革,不再利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去解方程,而是全部改成了直接利用等式的性质,在方程的两边同时称或除以一个数,我一开始很不习惯。
在课堂上我甚至于批评学生。
下课后,在与其他老师讨论中才明白,原来自己搞错了。
我又重新找出了五年级的教材,仔细阅读了一遍,才明白,原来五年级上册中,解方程采用了等式的性质,而没有采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于是我合同年级老师讨论了这个问题。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强制要求非此即彼。
而且,在整数范围内,形如,X/2=10.我们认为,还是利用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直接计算快。
只是系数分数时,我们才能体会到两边同乘以他们的公分母的方便。
所以,我们认为在教到这里时,应该灵活机动的补充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使我们的计算简便。
以上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是我在实践中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
希望各位能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在《分数除法的意义》一课中的几点想法
在《分数除法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一味得讲述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而是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大关注,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意义、找到方法。
所以教学例题4/5÷2时我让学生重点展开探索,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以折纸为实验基础,通过学生在折纸中的发现引导学生将“图”和“式”对照分析,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重点探究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口算做一做类似例题这样的分数除法题,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
经过计算之后,我再次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得出"分数除以整数,当分数的分子能整除整数时,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
"这样的计算方法来得简便,并通过学生动态生成的例题,如:
"3/8"的分子不能被除数2整除,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
这时应采用"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虽然整节课都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所说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吗?
我想:
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法则、计算方法。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点拙见,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槐荫实验小学李格东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例1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这部分内容需要补充的必要性。
同时有以下想法。
画线段图现在就应该加强。
学生画线段图的技能相对较弱。
在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加强了学生画线段图的练习。
效果不错。
同时为后面更加复杂的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加强对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的理解。
虽然学生能够结合线段图理解分数的含义。
我觉得还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多说,说一说分数所表示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也可以用手“比划“的方法。
充分说一说是把谁平均分成多少份,谁相当于其中的多少份。
让学生对于单位1有充分的认识。
继续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多来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说一说求谁,就是求谁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说的练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我觉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
抓住练习题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加强巩固。
练习四中第4题是存在两个单位1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在解决这个的问题的时候,不能图快。
要让班里每一位同学都彻底明白这个问题中存在两个单位1.如何分步进行计算。
南辛庄米文梁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分关系。
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
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学生的已知经验里对比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官认识,体育比赛中的几比几学生经常看到,在配制安利的洗涤剂的瓶子上按照几比几来配制,学生也能够接触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所以一开课,我直接出示,让学生按照2:
1来摸红色和黄色的球,学生很轻松的说出红球2个黄球1个,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的情况。
进而,让学生总结出只要满足红球是黄球的2倍就满足红球和黄球的比是2:
1,再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这一环节,就是比的意义第一个层次:
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然后教师反过来问道,那黄球和红球的比是几比几呢?
黄球是红球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巩固了比的意义第二个层次:
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分数关系。
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的非常深刻,也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板书、形体语言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
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在教学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这一部分感觉有点囫囵吞枣,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一些。
还有因为时间原因,练习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能得到哪些信息。
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和改进。
《确定位置》教后反思
关于《确定位置》这节课带给我的收获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执教后的思考。
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教学内容“生活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有一种需要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他就会喜欢数学。
数学很有用,不是靠我们教师说出来的,而是需要孩子们亲身的体验,因此我们紧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内容来设计本课。
开课时我由小交警的队列图引入,通过欣赏图片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把学生神不知鬼不觉地带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
在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后,我又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座位的位置,然后再介绍生活中数对的应用,这些环节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2、探索过程“数学化”,使学生经历再创造之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发展。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数对的产生过程。
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要素可以用“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来概括,本节课努力按以上要素处理了学生的活动过程。
首先由生活中常用的“几排”“几个”转换为数学上常用的“列”和“行”,是本节课的第一次“数学化”;由“队列图”抽象成“方格图”是第二次“数学化”;把“第几列第几行”转换为用数对表示位置,是第三次“数学化”。
通过三次有递进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逐步由“生活数学”走向“学校数学”,在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简洁美,有效促进了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课堂机智不够,再加上心里紧张,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第一次“数学化”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自己体会统一标准的必要性,我提出:
怎样才能让大家描述小红的位置时一致呢?
这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让小红站在最后”、“光剩小红自己就行了”等等,他们的回答已经偏离了我的意图,可我还是任由他们继续说下去,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课的进度。
课后我反思自己,其实在学生刚开始偏离问题时,我就应该及时的加以干预。
比如我可以这样引导:
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新意,不过我们不是在做脑筋急转弯,能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这个问题嘛。
这样一说,学生就能立刻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
还有,在第三次“数学化”中,学生出现两种简化方法:
3列2行和3、2。
应该说这一环节是应该出彩的地方,可由于自己没能很好的调控,放的太多,没能及时的抓住学生的生成,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3、求知过程“问题化”,以恰当的问题为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关键因素。
要想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要以恰当的问题为引导,吊起学生主动学习的“胃口”。
开课时教师以“能清楚的描述小丽的位置吗”,引导学生独立的用生活语言描述位置;在学生学会了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位置后,又不失时机的提问“能用更简练的方式描述位置吗?
”,以此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最后以“确定位置都要用两个数表示吗?
”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4、知识衔接“系统化”,让学生面对不断升级的挑战,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一节课的结束,不应该是学生探索活动的终止,而是更有价值的探索的开始。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发展性练习,让学生在一维的线,两维的面,三维的体中描述位置,使学生经历了由一维到两维平面坐标系再到三维空间坐标系的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课的最后让学生带着问号离开教室这个小课堂,走进探索的大课堂。
为学生后续认知结构的完整构建奠定了基础。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
教学前为了使学生能利用知识迁移归律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概念,探究新知前,我设计了复习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的问题,然后提问什么是圆的周长?
这时学生可利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概念,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意义:
即围成圆的曲线的长。
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怎样测量圆的周长?
有几种方法?
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
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绕""滚""量"三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肯定了他们的方法。
当学生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时,我又引出了甩小球的游戏,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虚圆。
我又问虚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
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圆是根本无法测量其周长的,这时我引导学生猜想,并在此观察甩小球游戏,最终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
为什么圆的周长仅与其半径或直径有关?
这个问题教材里未显示有关内容,如果教师不设计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就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甩不同绳长的小球让学生观察、猜想。
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感悟理解新知十分重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
在验证结论时,我又让学生自主选择验证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十分感兴趣,并且很快的得出了结论。
由于新知识是学生自己猜想出来的,自己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的,由此学生对新知理解得很好,在运用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体会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真正含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理解到深挖教材的内涵是设计好问题的前提,根据教材的内涵,巧设问题可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我们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能够成为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桥梁和阶梯,那么我们的课堂提问就一定是有效的。
吴家堡镇楚庄小学
赵久峰
2008年11月1日
“木桶原理”带来的启发和反思
济南市道德街小学郑生志
今天,我和我的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攻擂”赛。
因为每节课,总有一部分学生抱怨,每个小组的精英们都有很多的展示机会,可是我们总是抢不到。
为了“调剂”一下,我和学生们玩起了“攻擂”塞。
游戏规则:
由一方发动攻击,指定某一小组的一位同学回答数学问题,而被“攻击”方需积极应战,解决对方指定的问题。
如果问题圆满解决,被“攻击”守擂成功获得奖励1分,反之则攻击方讲解问题,并获得奖励1分。
同学们的激情被点燃了,我顺势出示了所需准备的学习内容。
每个小组都开始积极准备,尤其是各个小组中的“弱势群体”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不言而喻,这些同学在即将的比赛中将充当“炮灰”,成为众人争先发难的对象,因此让他们真正明白,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比赛开始了,不出所料,那几个平时有点吃力的同学果然被早早的“揪”了出来。
但是令我意外的是,他们竟然都回答对了攻击方的问题,虽然磕磕巴巴,但热烈的掌声充分说明了大家对于他们的尊重。
看着他们脸上得意的笑容,和组内同学们真挚的鼓励,我忽然又想到了很多。
游戏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我走到前台,对大家说:
“大家听说过木桶原理吗?
一只木桶由很多木条围成,但木桶所盛水的多少,并不是由那些长长的木条所决定的,而恰恰是由最短的那条木条而决定。
同学们,你们的小组就象一个木桶,而你们就相当于长短不一的木条,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你们应该怎样让自己的小组更加优秀呢?
”看着学生们若有所思的样子,我从内心感到了幸福和喜悦。
课堂练习小记
每次上练习课总让人头疼,一个练习9道题目,个个都有知识点,个个都得讲,面对如此枯燥的练习课别说学生了,我都烦了,怎么也得想个招,把练习课的课堂效率提上来啊?
上课前,看到学生们又在比小组成绩,看样子,开学初实施的小组评比制度还是蛮有效的,心中暗暗得意,忽然一道灵光闪现-------“有办法啦”
上课铃声刚刚响过,我便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字“讲题大战”,在学生们惊讶的眼光中我娓娓道来:
所谓讲题大战就是把书中练习十五的2——10题按小组分发下去,每组一题,这道题目便是你们组的攻克目标,全组同学的智慧便是最好的武器,先各自讨论5分钟,再由每组1#同学(1#是本组中的学困生)主讲,另一同学辅助板书,这两位同学的讲题水平就代表全组的水平。
其他的自己看着办吧!
效果可想而知,霎时间,班里讨论的轰轰烈烈,每个小组都在摁着自己组的学困生使劲,主讲人更是努力有加,那情景确实让人感动。
5分钟很快就过去,许多小组还忙着帮主讲理清思路,“讲题大战”便开始了。
我先宣布规则:
两位同学在讲题的过程中注意介绍方法,如果在讲题过程中有困难本组同学有2次帮助机会,但一旦失去请别组帮忙不但别组加分,本组还要扣掉合作分数。
其他小组也不能闲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加分,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则要被扣掉倾听分数-----当然随着讲题同学的表现和课堂上发生的情形我还可以即兴设立加分项目。
嘿嘿,一切我说了算!
目的只有一个,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小组的集体智慧理解题目,大家投入的研究问题,谁也别想跑掉。
因为明天还要考测啊!
就是这些题目,今天研究了明天就考,靠得意了当然还有小组加分的。
呵呵,今天的练习课很成功呢:
)
营东周艳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济南经七一小庄世杰
复习
什么叫做比?
比与我们学过的分数、除法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除法有什么性质?
分数呢?
各怎样表述?
合作探索
猜想:
由此比会有什么性质?
验证:
分组合作,选用多组不同形式的数验证这一猜想。
小组展示汇报。
完善小结比的基本性质。
强调:
为什么0除外?
应用
什么是最简比?
P46例1
整数比的化简:
第一组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讲解,明确方法;第二组自己练习,填在书上。
分数比与小数比的化简方法与整数比相同。
同步练习,订正。
四、全课总结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用迁移类推规律主动探索新知。
本课中,我抓住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先是给学生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这样设计复习题,有助于学生通过寻求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建构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迁移规律,铺就了由已学知识向将学知识迁移过渡的桥梁,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有了实质的根基与准备。
猜想引入让学习兴趣盎然,激起了探索的欲望,培养了思维联想、迁移的习惯与能力,让新知在过渡自然地融入。
2、小组合作成功有效。
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小组都能互相帮助,积极探讨,紧扣商不变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小组讨论比的基本性质,放飞思维,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合作、猜想、验证、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据表达、多种形式的对比中生成、完善了性质。
大家学习热情很高,汇报展示紧扣主题,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
3、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主线。
无论是猜想验证比的基本性质,还是进行比的应用,化简比的方法的总结,无处不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时不渗透着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都留下了学生成功的脚印。
不足之处:
由于整节课只有35分钟,时间较短,另外学生的合作探索时间较长,汇报展示用时也较长,所以有前松后紧的感觉,时间分配不合理。
刚刚进行完三种比的化简就下课了,没有进行练习,给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带来一定困难。
这一缺陷下次一定注意。
《确定位置》的教学反思
匡山国传菊
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
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
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
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
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
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
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
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四)存在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当有学生出现(4、2)和(2、4)混乱的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对比,而急于完成教学过程。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匡山国传菊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行为,即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新课程的所蕴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