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必修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6206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必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必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必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必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必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必修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必修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必修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必修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必修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教学质量调研试题(必修)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6题,每小题2分,共7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它与中国姓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

”这里的“它”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B

【解析】根据“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可知该制度与血缘有关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是宗法制,故选B项;分封制是按照血缘亲属关系分配土地人口和政治权利的制度,与“中国姓氏”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察举制是选官制度,都和题意无关,排除CD项。

2.有学者评述西周某项政治制度:

“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

”该制度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形成了君主专制统治秩序

D.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D

【解析】根据“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王室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项;A项是秦统一的意义,排除;B是郡县制的意义,排除;西周没有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项。

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神圣独尊

【答案】D

【解析】根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体现了皇权独尊,至高无上的地位,故选D项;朝议裁决不属于皇帝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BC项符合皇帝制度的特点,但题意无从体现,排除。

4.秦朝在中央设置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秦朝的这种做法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

B.确保皇帝的决断权

C.避免决策失误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三公之间相互牵制,便于皇帝大权独揽,故B项正确;秦朝在中央设置三公,各司其职,并未提高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秦朝皇帝掌握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不能避免决策失误,故C项错误;秦朝主要是通过郡县制对地方进行控制,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5.“郡县与分封混合

制度是否更利于王朝的稳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大致出现在

A.西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特点。

根据材料“郡县与分封混合的制度是否更利于王朝的稳固”,地方制度中既有郡县又有分封的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故选B。

6.“敕”是皇帝的诏书。

凡属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

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

唐初,负责草拟“敕令”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初实行三省六部制,负责草拟“敕令”的是中书省,故选A项;门下省负责审核敕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敕令,排除BC项;唐初没有枢密院的设置,排除D项。

7.《宋史·欧阳修传》:

“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

”根据两宋官制,在中央负责“兵府”事务的是

A.中书门下

B.参知政事

C.枢密使

D.三司使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中央负责军事的是枢密院,所以负责“兵府”事务的应该是枢密使,故选C项;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都负责行政事务,三司使负责财政事务,排除ABD项。

8.“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强化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宰相制度的废除D.内阁制度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位高权重,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

故答案为A项。

B项,朱元璋废相反映的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废除宰相制度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D项,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期建立的,排除。

9.1418年,明成祖出塞北征,阁臣胡广、杨荣、金幼孜随从侍行,“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

1423年,明成祖再次北征,“军务悉委杨荣,昼夜见无时”。

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权力日益提高

B.掌握了国家决策权

C.严重威胁皇权

D.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答案】A

【解析】内阁成员由随从侍行到“军务悉委”可知体现了内阁权力的日益提高,故选A项;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没有决策权力,只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为专制皇权服务,BCD项说法错误,排除。

10.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认为:

“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

”这一机构是

A.内阁B.南书房C.军机处D.文渊阁

【答案】C

【解析】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排除A;南书房是康熙皇帝设立的,排除B;军机处是雍正皇帝设立的,它是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标志,故选C;文渊阁刚开始是内阁的办公地点,排除D。

11.汉代“以知识、道德为基本素养,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抱负

士人,获得了参与社会政治管理的有效资格。

”当时士人获得此“有效资格”的途径主要是

A.建立军功

B.察举征召

C.依靠门第

D.参加科举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当时汉代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代士人获得“参与社会政治管理的有效资格”的途径应该是通过察举征召,故选B项;建立军功属于商鞅变法时期军功爵制的选官标准,门第属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科举选官出现于隋唐时期,故排除ACD项。

12.“这一制度甚至还赢得现有秩序中低阶层的支持,因为出身低微的人总算是有可能通过进士考试最终成为皇帝的大臣。

”该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出身低微的人总算是有可能通过进士考试最终成为皇帝的大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描述的制度是科举制,该制度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故选B项;A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3.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道耻辱界碑”的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C.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D.《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A

【解析】结合而所学,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BCD,选A。

14.“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

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

”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A选项,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由英国发动的与其他国家没有直接联系,故错误;B选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由英法发动的,美俄名义上调停实际借机侵略,此次战争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的同时,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符合题意故正确;C选项,甲午战争是由日本发起的与英法等国无直接联系,故错误;D选项,八国联军侵华除此四国之外还有其它四国,且同时入侵不分先后,故不符合题意错误。

15.圆明园曾历经“四劫”:

火劫、木劫、石劫、土劫。

其中“火劫”发生于

A.1841年

B.1856年

C.1860年

D.1895年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圆明园的“火劫”指的是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放火焚烧,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放火焚烧了圆明园,故选C项;ABD项的时间与圆明园遭受火劫的时间不符,排除。

16.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

由此,中国开始丧失

A.关税自主权

B.司法自主权

C.外交自主权

D.行政自主权

【答案】A

【解析】根据“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可知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故选A项;中国开始丧失司法主权源于英国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丧失了外交自主权和行政自主权,排除CD项。

17.“(鱼)雷艇既逃,军心更乱,纷纷直向丁统领(丁汝昌)求生路。

统领恐军心有变,只得温言慰之,但告各军粮草已绝,退无以守。

”该材料描述的事件发生于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答案】C

【解析】根据“(鱼)雷艇”、“丁统领(丁汝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应该是黄海大战,该场战役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故选C项;两次鸦片战争与“(鱼)雷艇”、“丁统领(丁汝昌)”的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B项;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没有爆发海战,故排除D项。

18.林仁川《中华之根》:

“驻台清军将领刘永福在《盟约书》中宣布‘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内事也,万死不辞’。

据当时日方记载‘甚至妇女童稚,全都勇敢地手携长枪,向我追赶而来’。

”这段材料

A.再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场景

B.体现台湾军民

保家卫国

C.是研究八国联军侵华

史料

D.是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见证

【答案】B

【解析】根据“驻台清军将领”、“日方记载”、“妇女童稚,全都勇敢地手携长枪,向我追赶而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选B项;反割台斗争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以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反割台斗争,不是八国联军侵华和抗日战争,排除CD项。

19.“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

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列国之兵士,恃威横行。

”这次战争后

A.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外国军队已经攻入北京城,不符合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史实,而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故A选项错误;B选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是根据“列国之士兵”“北京”“东交民巷西什库”等信息推断此次应该为八国联军侵华,故错误;C选项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根据材料为八国联军侵华,故错误;D选项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外国人统治中国的工具,符合题意,故正确。

20.温家宝曾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

“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反割台斗争

C.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

D.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故选D项;义和团运动对应的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反割台斗争对应的应该是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对应的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ABC项。

21.蔡元培曾说:

“诸君五月四日以来,为唤醒全国国民爱国心起见,不惜牺牲神圣之学术以从事救国之运动。

全国国民既动于诸君之热忱而不敢自外,急起直追,各尽其一份子之责任。

”这说明五四运动

A.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B.使得学术研究遭到灭顶之灾

C.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以知识分子和学生为主力军

【答案】A

【解析】根据“全国国民既动于诸君之热忱而不敢自外,急起直追,各尽其一份子之责任”可知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国民的责任意识进一步萌发,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故选A项;五四运动是政治运动,并非使学术研究遭到灭顶之灾,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C项;五四运功是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排除D项。

22.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目睹了当时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

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

《拉贝日记》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可靠史料,其关键理由是

A.日记内容的精彩性

B.作者情感的倾向性

C.日记形式的多样性

D.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答案】D

【解析】史料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真实性,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帮助,所以《拉贝日记》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可靠史料,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它的真实性,故选D项;精彩性、倾向性和多样性不是历史史料最重要的考量标准,排除ABC项。

23.“在总计长达5600余里的华北主要交通线上,出现了数十万大军……他们炸铁路、毁桥梁、攻厂矿、拔据点,顷刻间,日本在华北的交通网、通讯网全面瘫痪。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由中国军队主动出击

B.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C.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答案】A

【解析】根据“日本在华北的交通网、通讯网全面瘫痪”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由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故选A项;B项应该是太原会战,C项是武汉会战,D项是平型关大捷,都和题意不符,排除。

24.连环画曾伴随着一代代人度过童年,是当年人们了解历史,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

下图为某连环画中的一页,其中的“起义”是指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洪秀全”、“太平天国诞生了”可知“起义”指的是金田起义,故选A项;武昌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在太平天国失败以后,与题意无关,排除BCD项。

25.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

“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可看做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

”下列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北伐西征

B.《资政新篇》

C.定都天京

D.《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D

【解析】能够反映太平天国运动中均田制度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企图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故选D项;AC项和土地制度无关,排除;《资政新篇》属于资本主色彩的施政方案,没有体现均田制度,排除B项。

26.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内制造炸弹,不慎发生爆炸引来了俄租界的巡捕。

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答案】B

【解析】根据“1911年10月9日”、“汉口租界”、“爆炸引来了俄租界的巡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故选B项;黄花岗起义是在1911年4月,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在1927年,和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CD项。

27.2009年,江苏淮安出土一批铜钱。

这批铜钱均为机器压制,背面印有五色旗图案。

这批铜钱的铸造时间最早可能是在

A.清朝末年

B.民国初年

C.抗战时期

D.建国初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得知该时期使用五色旗而五色旗是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旗帜,A选项属于清末不符合时间信息,故排除;B选项符合,民国初年使用五色旗的信息,故符题意且在时间最早,故正确;C选项时间相对于B选项较晚且1928年以后青天白日旗就逐渐取代了五色旗并且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纸币也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故C选项排除;D选项建国之后的国旗为五星红旗且建国时间晚于民国初年,不是最佳选项故排除。

28.下表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答案】A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由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是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了君主制度,所以建立的不是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是1954年宪法,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

29.1926年,国民党向全国民众发表宣言: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露”。

这表明,国民政府决定

A.围剿革命根据地

B.与共产党合作

C.出师北伐

D.抵抗日军侵略

【答案】C

【解析】根据“1926年”以及对导致中国人民困苦的原因的探讨可知,国民政府为了解放中国人民的困苦决定出师北伐,准备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选C项;1926年共产党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也不存在国民政府围剿革命根据地一说,排除A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排除B项;1926年日本还没有对中国进行侵略,抗击日军侵略的说法有误,排除D项。

30.“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A.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

B.发动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D.召开遵义会议

【答案】C

【解析】根据“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相反的道路是先占乡村后取城市,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条道路的起点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选C项;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发动南昌起义和召开遵义会议不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起点,排除ABD项。

31.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

“健儿巧渡金沙江。

……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B.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D.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的叙述是长征,而引发长征的原因是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所以B正确,C选项发生在1931年、D选项发生在1937年、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32.“(1948年)十一月四日,陈毅匪军于临沂附近已向南发动攻势,我临时决定将兵力向徐州集中,准备于此与匪军决一死战,并当即下达作战命令。

”材料描述

事件是

A.徐州会战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答案】C

【解析】根据“1948年”、“将兵力向徐州集中,准备于此与匪军决一死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应该是淮海战役,故选C项;徐州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项;辽沈战役在东北地区,平津战役在华北地区,和题意描述的“向徐州集中”不符,排除BD项。

33.“4月20当晚,人民解放军中突击集团首先在安徽段突破国民党军队的江上防线……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过江后,直插京沪线、京杭公路和浙赣线。

”此次军事行动的重要成果是

A.粉碎了重点进攻

B.实现了战略反攻

C.结束了三大战役

D.推翻了国民政府

【答案】D

【解析】根据“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过江后,直插京沪线、京杭公路和浙赣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的重要成果是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粉碎了重点进攻是在1946年,实现了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三大战役的结束是在渡江战役之前,都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BC项。

34.2019年7月24日鲍里斯·约翰逊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任命,正式成为新任首相,组建新政府。

下列对英国这一政治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国王的权力至上

B.首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C.议会对内阁负责

D.国王有权提名内阁成员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下,首相作为内阁首脑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故选B项;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排除A项;英国是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由首相提名,故排除CD项。

35.“它是向旧制度的公开挑战……改变了几百年的选举议员的做法,这意味着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不得不作出让步。

26个有两个议员的城市全是新兴的工业城市;21个中等城市也不乏工业城市。

”材料中的“它”是指

A.1688年“光荣革命”

B.1689年《权利法案》

C.1721年责任制内阁

D.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议会选举席位的改革,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它”指的应该是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故选D项;ABC项没有涉及议会席位的变化,排除。

36.1781年,(美国)约克镇大溃英军的捷报传来,国库竟然连支付递报佳音的信差费用都拿不出来,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只好每人拿出一块钱才应付过去。

这表明,美国当时迫切需要

A.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B.扩大总统的行政权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维护地方的自主权

【答案】C

【解析】根据“国库竟然连支付递报佳音的信差费用都拿不出来,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只好每人拿出一块钱才应付过去”可知反映了美国中央政府的窘迫与软弱无力,故美国当时最迫切的应该是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故选C项;此时美国急需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而非确立分权制衡原则和扩大总统的行政权,排除AB项;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地方权力过大,而中央政府过于软弱无力,因此不应该是维护地方的自主权,排除D项。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2题,每题14分,共28分。

37.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始终伴随着国家的发展。

然而,“制无美恶,期于适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三十)一县.仪城江州。

——《华阳国志》

材料二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在行省以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摘编自人民版教材必修一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 

材料四“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

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

……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

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及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最早实行和全面推行各是在什么时期?

请谈谈这一制度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的政治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它的推行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

(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源自哪两国的什么法律文献?

两者体现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确立对两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无美恶,期于适时”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

(1)郡县制。

春秋战国,秦朝。

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英国:

《权利法案》;美国:

1787年宪法。

不同:

英国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