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期末考试.docx
《军事理论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军事理论期末考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军事理论期末考试
军事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一、题型
1.名词解释(5X4)
2.简答题(5X6)
3.论述题(2X15):
每题不少于400字
(1)毛泽东军事思想战争观与方法论(第三章第二节)
(2)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判断安全环境面临威胁的理论分析(第十三章第二节)
①概念②具体内容③结合现实分析
4.学习小结(20):
不少于500字
二、考试范围
第三章(第二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章、第七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七章
三、考点
Ø第三章第二节
1.战争观(论述★):
(1)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毛泽东对战争的定义:
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势。
首先,毛泽东指明了战争的起源是私有财产和阶级,说明战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其次,毛泽东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即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势。
最后,毛泽东明确了战争消亡的条件。
(2)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首先,毛泽东阐明了战争与政治的一致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本身是政治性质的行动。
其次,毛泽东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差别性。
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
基于战争的特殊性,就必须有一套特殊的组织,即军队及随附的一切东西;一套特殊方法,即指导战略的战术;一种特殊过程,即敌对的军队互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
最后,毛泽东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作了一个结论: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3)战争是经济的竞赛(★)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增加经济力量,在经济的竞赛中力争主动。
(4)用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
战争的性质就是战争的政治属性,取决于战争的政治目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作用。
对待不同性质的战争采取不同态度,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最终目的是消灭一切战争,实现永久和平。
2.方法论
(1)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认识战争规律
战争规律与其他事物的规律相比较有其特殊性。
战争运动表现出更大的流动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给战争指导者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带来困难。
毛泽东:
战争虽然具有“盖然性”,然而是可以认知的。
(2)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
既要研究一般战争规律,更要研究特殊战争规律
认识把握特殊战争规律,必须着眼其发展。
着眼发展,必须把握好战争的时间、地域、性质三个要素。
(3)研究和指导战争,要把握全局,把握关节
关照全局是战争指导的首要问题。
战争全局,是指战争的整体,即战争各个方面或各个阶段的总和。
把握关节是推动全局发展的重要方法。
所谓关节,是指战争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也是对全局胜负有决定性影响的局部。
(4)研究和指导战争,要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
战争实践是主观指导客观符合客观实际的基本途径。
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是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根本方法。
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是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关键因素。
Ø第三章第四节
1.人民战争的基本概念
人民战争是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的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
两个基本属性:
正义性和群众性
2.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
(1)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2)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3)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
(4)兵民是胜利之本
(5)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3.实行人民战争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战争的统一领导
(2)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
(3)发挥人民军队骨干力量的作用
(4)实行“三合一”的武装力量体制和“三合一配合”的组织斗争形势
(5)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6)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
Ø第三章第五节(只考二、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思想)
1.积极防御:
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敌的防御。
亦称攻势防御、决战防御。
2.消极防御:
是单纯为了挡住敌人进攻的防御。
亦称专守防御、单纯防御。
3.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精神
(1)充分准备:
战争准备包括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
精神准备是揭露的战争阴谋,进行深入广泛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使全体军民对敌人可能发动的战争保持高度警惕等。
物质准备是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为争取战争胜利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
战争准备有平时准备和临战准备。
平时准备是临战准备的基础,临战准备是争取战争主动的重要环节。
(2)后发制人:
战略上的后发制人是指不首先挑起战争,一旦敌人挑起了战争,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去努力争取战争的胜利。
原因:
我们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防御性战争;战略上坚持后发制人,政治上有理。
(3)攻防结合:
首先,要做到防中有攻。
其次,要适时地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和进攻,这是达成积极防御战略目的的关键。
(4)持久胜敌:
战略上持久胜敌势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实际情况决定的。
实行战略持久战必须坚持战役战斗速战速决。
Ø第六章第一节
1.侦查监视技术:
现代侦查监视技术是指为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技术。
2.影响侦查的基本因素
(1)目标的特征信息
(2)地形、地物
(3)气象条件
3.高技术侦查特点
(1)空间上的立体化
(2)速度上的实时化
(3)手段上的综合化
(4)侦查与攻击一体化
Ø第六章第二节
1.先打侦查监视技术的主要种类
(1)电子侦查技术
(2)光电侦查技术
(3)雷达侦查技术
(4)传感器侦查技术
(5)其他侦查技术
Ø第六章第三节
1.侦查监视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考察几率小)
(1)地面侦查
(2)海上侦查
(3)航空侦查
(4)航天侦查
Ø第六章第四节
1.伪装技术:
伪装是为欺骗或迷惑对方所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措施,是军队战斗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
2.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是减弱目标自身的反射和辐射特征信号,使其难以被探测发现的技术。
(1)隐身外形技术
(2)隐身结构技术
(3)隐身材料技术
Ø第七章第一节
1.精确制导武器:
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较高的武器。
2.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特点
(1)直接命中概率高
(2)具有自主制导能力
(3)作战效果好
Ø第七章第二节
1.制导技术:
又称精确制导技术,是利用目标辐射或反射的特征信号,发现、识别和跟踪目标,精确导引和控制武器命中目标的技术。
2.制导技术的种类
(1)自主式制导
(2)寻的制导
(3)遥控制导
(4)复合制导
Ø第七章第三节
1.精确制导武器的主要种类
(1)导弹:
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控制飞行、导向目标,以其战斗部毁伤目标的武器。
(2)制导炸弹:
投放后能对其弹道进行控制并导向目标的航空炸弹。
(3)制导炮弹:
弹丸上装有末段制导系统和空气动力装置,发射后能自动捕获目标并自动导向攻击目标的炮弹。
(4)制导地雷:
具有自动辨认目标能力,能主动攻击一定范围内活动装甲目标的新型地雷。
(5)制导鱼雷:
进攻性水中兵器,通常由潜艇或水面潜艇发射,执行反潜和反舰任务。
Ø第七章第四节
1.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趋势
(1)进一步提高命中精度
(2)提高抗干扰能力和突防能力
(3)增加精确制导武器的射程
(4)实现人工智能化
(5)使精确制导武器系列化、通用化
Ø第十二章第一节
1.国际战略格局:
国际社会中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性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及基本态势。
2.国际战略力量:
在国际关系中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并对国际形势及国际战略的运用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3.国际行为主体:
亦称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能独立行使国际权利、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的实体。
4.国际战略格局的结构类型
(1)单极格局
(2)两极格局
(3)多极格局
(4)多元交叉格局
5.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动因与过程
(1)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从根本上说,是决定这种格局的国际战略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的重大改变
(2)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过程反映了国际战略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发展过程
Ø第十二章第三节
1.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
(1)“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2)未来国际战略格局中各方关系将日趋复杂化
(3)全球化深入发展影响国际安全
(4)国际反恐斗争影响国际战略格局演变
(5)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愈显突出
Ø第十三章第一节
1.周边安全环境:
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周边地区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外部及内部条件的总和。
2.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
(1)中国是边界线较长,相邻国家最多的国家之一
(2)中国周边地区人口众多,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
(3)中国周边国家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
(4)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缘战略区的交接处,既受其他大国关系的影响,又影响其他大国关系
Ø第十三章第二节
1.探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论述★)
(1)威胁的要素
实力:
构成威胁的客观要素。
判定一个国家的威胁实力,主要考虑其军事实力,也要判明可以迅速转化为军事实力的经济、科技等战争潜力和支撑军事实力的综合国力。
企图:
构成威胁的主观要素。
判明方法:
军事实力的过分强大反映了一种外向的企图;军队的模拟训练的对象和重大行动是作战意向的反映;军队部署的调整是采取军事行动的前奏;军费的增长超出正常防卫的需要也是重要依据;从政治制度和对外政策分析,霸权主义、扩张主义、军国主义,推行强权政治,又有强大实力的国家容易构成威胁。
环境、时机和方式:
一个国家的威胁行为是在一定的国际环境下表现出来、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反映出来的,总有特定的表现方式。
(2)威胁的类型
①时间方面
现实威胁:
现实国际关系中业已存在的威胁。
潜在威胁:
在现实中还没有构成、而未来有可能构成的威胁。
②强度方面
全面威胁:
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安全构成的威胁。
局部威胁:
对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局部地区的威胁。
③重点方面
主要威胁:
若干现实威胁中的重点威胁。
次要威胁:
若干现实威胁中的非重点威胁。
④武器方面
核威胁:
以核武器进行的威胁。
常规威胁:
以常规武器进行的威胁。
⑤手段方面
军事威胁:
以军事手段也即武装入侵的手段进行的威胁。
综合威胁:
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相结合的威胁。
(3)威胁的转化
威胁转化是有条件的,随着威胁的原因淡化或激化可能转化为缓和或战争。
一个国家要创造条件尽力淡化威胁,因为争取威胁的换届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和平环境,大力进行经济建设;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加强国防建设以便应对新的威胁。
淡化威胁的工作包括对付威胁的实际军事准备,和平的愿望,外交斡旋,争取他国的有效支持,利用矛盾瓦解敌人,采取经济手段制约敌方。
其中加强国防建设是最主要的。
威胁的类型也可以转化。
威胁分析的目的是认清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国防建设。
Ø第十三章第三节
1.中国周边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祖国统一面临复杂形势
(2)海洋权益存在纠纷(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南海及南海诸岛)
(3)边界争端尚未完全解决
(4)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后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威胁加大
(5)非传统安全威胁值得重视
Ø第十四章第一节
1.信息化战争:
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以信息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力量,以信息化作战为主要作战形势。
(考察几率低)
Ø第十四章第二节
1.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特征
(1)武装设备的高度信息化
(2)战争能量释放形态的信息主导化
(3)战场空间的多维一体化
(4)信息系统成为作战双方的主要打击目标
(5)制信息权成为战场争夺的核心和基础
(6)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
(7)软杀伤与硬摧毁有机结合成为作战的普遍法则
Ø第十四章第三节
1.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1)战场空间透明化
(2)作战行动实时化
(3)打击目标精确化
(4)力量运用高效化
(5)作战手段智能化
(6)致胜机理发生变革
(7)网络战将成为战略级战争样式
Ø第十四章第四节
1.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新要求(考察几率小)
(1)必须树立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国防观念
(2)必须将国防信息化建设融入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之中
(3)必须加强国家战略能力建设
(4)必须加快信息化军队建设的步伐
Ø第十五章第一节
1.国防:
国家卫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国防的基本要素
(1)国防的主体
(2)国防的对象
(3)国防的目的
(4)国防的手段
Ø第十五章第二节
1.国防历史的启示
(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4)保持忧患意识是国防巩固发展的前提
Ø第十五章第三节
1.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1)现代国防的概念内涵更丰富
(2)现代国防是多种手段、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
(3)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4)现代国防与国家经济建设关系更密切
Ø第十七章第一节
1.国防动员:
简称动员,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应对战争或其他军事威胁,采取非常措施将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使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而进行的准备、实施及其他相关活动。
2.国防动员的意义
(1)动员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措施
(2)动员是增强国防威慑力的有效手段
(3)动员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可靠保障
Ø第十七章第二节
1.总动员:
亦称全面动员,是国家采取紧急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战争总动员。
2.局部动员:
是国家在部分地区或部门进行的动员。
3.动员的内容
(1)武装力量动员
(2)国民经济动员
(3)科学技术动员
(4)人民防空动员
(5)政治动员
Ø第十七章第三节
1.现代国防动员的要求
(1)动员速度要快
(2)动员数量要充分
(3)动员质量要高
(4)动员范围要广
(5)动摇要力求隐蔽安全
2.国防动员的方针
(1)平战结合
(2)军民结合
(3)寓军于民
3.国防动员的原则
(1)统一领导
(2)全民参与
(3)长期准备
(4)重点建设
(5)统筹兼顾
(6)有序高效
Ø第十七章第四节
1.动员的准备
(1)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打牢动员的思想基础
(2)发展国家经济建设,打牢动员的物质基础
(3)搞好后背兵员储备,打牢动员的兵员基础
(4)健全和完善动员体系,打牢动员的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