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模拟93有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5825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模拟93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模拟93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模拟93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模拟93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模拟93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模拟93有答案.docx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模拟93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模拟93有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模拟93有答案.docx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模拟93有答案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模拟93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无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属于______

A.行为主义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精神分析的观点

答案:

D

[解答]精神分析学派强调研究人的潜意识,即无意识,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无意识动机驱使的。

2.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______

A.发展心理学

B.比较心理学

C.进化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答案:

B

[解答]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的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和毕生发展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的心理学。

3.某学校使用SCL-90对新生进行了测查并建立了心理档案,依据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该学校建立心理档案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测验法

D.个案法

答案:

C

[解答]测验法是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个体测验的结果可以通过常模比较进行解释。

学校使用的SCL-90是标准化测验工具,因此该校建立心理档案的方法是测验法。

4.人的初级机体感觉区位于大脑皮层的部位是______

A.额叶

B.颞叶

C.顶叶

D.枕叶

答案:

C

[解答]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顶叶的位置),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5.下列关于催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

A.催眠是一种意识状态

B.催眠时脑电活动与个体清醒时一样

C.催眠与睡眠状态相同

D.容易受暗示的人容易被催眠

答案:

C

[解答]个体被催眠后好像是睡着了,但其实并没有入睡,催眠时的脑电记录与个体清醒时是一样的。

6.人们在睡眠的过程中,由于肌肉放松而出现梦游、尿床等现象是在睡眠的______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答案:

D

[解答]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阶段。

在这个阶段,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

7.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是指______

A.自我知觉

B.自我概念

C.自我评定

D.自我图式

答案:

D

[解答]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个体会在自我图式的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同时受自我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的延伸。

8.两耳距离声源不同造成了两耳声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和声波位相差,这是由于______导致的

A.双耳线索

B.单耳线索

C.两耳距离差

D.空间定位线索

答案:

C

[解答]两耳距离声源不同造成了两耳声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和声波位相差,是由于两耳之间的距离差,使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不同、强度不同,声调在两耳会产生周相差。

9.关于感觉测量,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B.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都只适用于中等刺激的范围

C.斯蒂文斯用直线内插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D.斯蒂文斯的幂定律可以为某些工程计算提供依据

答案:

C

[解答]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他发现,心理量与刺激的物理量的乘方成正比,又叫幂定律。

10.服装设计中经常应用______错觉

A.月亮

B.缪勒莱尔

C.运动

D.似动

答案:

B

[解答]服装设计中常用的是缪勒莱尔错觉。

11.知觉的理解性体现的加工方式是______

A.“全或无”加工

B.拮抗加工

C.自上而下的加工

D.自下而上的加工

答案:

C

[解答]自上而下的加工,又叫概念驱动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由此形成期望或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而调整特征觉察器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自上而下的加工反映了知觉过程中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期望对于知觉的影响。

自下而上的加工,又叫数据驱动加工,强调刺激物特征在知觉过程中的作用。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涉及“全或无”加工的论述。

黑林的色觉理论一拮抗加工理论涉及拮抗加工的论述。

知觉的理解性指的是个体在知觉时对个体已有经验的依赖,体现了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

12.患有词盲的人,其病变可能发生在______

A.威尔尼克区

B.布洛卡区

C.潘菲尔德区

D.角回

答案:

A

[解答]威尔尼克区损伤引起接收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证。

病人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但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接收性失语症的一种较轻的形式叫词盲。

这种病人可以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构成语言的复杂声音模式。

13.下列几种群体中,容易出现群体思维的是______

A.高凝聚力的群体

B.低凝聚力的群体

C.民主的群体

D.放任的群体

答案:

A

[解答]群体思维指一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在会议上、课堂上或是其他凝聚力很高的群体中,如果有人的意见与大家不一致,那么他很可能最终放弃说出自己的想法而顺从群体的意见,这种现象就是群体思维。

群体具有很高的凝聚力是发生群体思维的重要条件。

14.人在探索未知事件中,所产生的的惊奇感、苦闷感是属于______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责任感

答案:

B

[解答]熟悉情感各类别的定义。

①道德感:

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如对自己的爱国行为感到自豪、宽慰,对别人的爱国行为产生崇敬、钦佩的情感。

②美感:

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思想、观点和价值观的影响。

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美的感受带有时代的特征,也有个体的差别。

③理智感:

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求知欲、好奇心以及解决了问题时的喜悦等。

15.与独立性相对的意志品质是______

A.易受暗示

B.犹豫

C.独断

D.执拗

答案:

A

[解答]意志的独立性是指一个人不屈服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受暗示性与独立性相反,是一种不好的意志品质。

受暗示性表现为一个人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16.在完成自由命题的作文时,一位中学生选择作文题目,确定写作提纲,并评价自己写出的作文是否符合要求。

根据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完成这项活动主要依赖于______

A.经验性智力

B.成分性智力

C.情境性智力

D.实践性智力

答案:

B

[解答]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过程;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

题干部分描述的选择题目,制作提纲,并且评价是属于智力成分亚理论。

17.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内向、敏感等,这是对她______特质的描写

A.首要特质

B.中心特质

C.核心特质

D.重要特质

答案:

B

[解答]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它决定着个体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林黛玉的这些特点是中心特质。

18.卡根认为人具有两种认知风格,即冲动型和沉思型。

那么冲动型认知风格的人,一般采用的信息加工策略是______

A.认知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细节性加工策略

D.整体性加工策略

答案:

D

[解答]具有冲动型认知风格的人使用的信息加工策略多为整体性策略。

具有沉思型认知风格的人多用细节性策略。

19.陆钦斯的实验证明了______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A.功能固着

B.定势

C.表象

D.动机

答案:

B

[解答]陆钦斯用实验(量水实验)证明了定势对思维的影响。

20.婴幼儿陌生人焦虑一般发生在出生后的______

A.2~4个月

B.4~6个月

C.6~8个月

D.8个月以后

答案:

C

[解答]婴幼儿情绪的发展,

(1)社会性微笑:

5~6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

3.5~4个月,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出现。

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

约1岁半时,出现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如羞愧、骄傲等。

(2)陌生人焦虑:

一般在6~8个月发生。

有研究者认为陌生焦虑是因为婴儿头脑中建立了母亲的表象,把陌生人的表象与母亲表象进行比较产生。

还有研究者认为,婴儿陌生焦虑与婴儿能否对当时隋景做出某些反应有关。

(3)分离焦虑:

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情感联结以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或痛苦,拒绝分离。

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于陌生、不确定情景中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索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一现象叫社会性参照。

包括四个水平:

水平1,无面部知觉;水平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水平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理解;水平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符号。

21.以下不属于新生儿原始反射的是

A.瞳孔反射

B.巴宾斯基反射

C.行走反射

D.手掌抓握反射

答案:

A

[解答]任何年龄段都有瞳孔反射。

22.幼儿的主导活动是______

A.吃喝拉撒

B.游戏

C.学习

D.人际交往

答案:

B

[解答]游戏是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活动形式。

23.婴儿出现有选择的对人反应,如对母亲更加偏爱,对其他家庭成员和熟悉人的依恋相对少些,对陌生人的反应更少,则该婴儿属于依恋发展的______阶段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

B.有差别的社会反应

C.特殊的情感联络

D.互换关系形成

答案:

B

[解答]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婴儿对母亲、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产生“陌生人焦虑”;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3岁),此阶段婴儿出现了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第四阶段: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以后),此阶段婴儿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这时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伙伴。

24.在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时,科尔伯格使用了一个两难问题。

一儿童认为:

“汉斯不应该拿那些药,即使太太死了,他也不应该受到责备,自私绝情的人是那个药店老板”。

请问该儿童处在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______

A.相对功利阶段

B.寻求认可阶段

C.顺从权威阶段

D.法制观念阶段

答案:

D

[解答]①前习俗水平(4~10岁):

儿童处于外在控制时期,服从得到奖赏、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儿童专注于行为后果,遵从他人的规则以避免惩罚、得到奖赏;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儿童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服从原则,以被满足的程度来评价行为。

②习俗水平(10~13岁):

儿童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他们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

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会根据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行为;阶段四,顺从权威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阶段),儿童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心及自己的责任,显示出对较高权威的尊重,并力图维持社会秩序。

③后习俗阶段(13岁以后):

道德观完全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择。

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人们以理陛方式思考,重视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认为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为方式;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普遍道德原则阶段)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行为受到自我良心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事实上,有些人直到成年也没有超越寻求认可阶段或顺从权威阶段。

25.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______

A.成熟因素、社会文化因素、非规范事件

B.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C.个人经历、社会环境、非规范事件

D.生活事件、人格、社会环境

答案:

A

[解答]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成熟、社会文化、非规范性事件。

26.首次提出“控制点”理论并依据这一理论将归因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的心理学家是______

A.海德

B.凯利

C.罗特

D.韦纳

答案:

A

[解答]海德还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把人分为内控型与外控型两类。

若把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等自身的原因,称为“内控型”;若归因于环境、运气、任务困难等外部原因,称为“外控型”。

27.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______

A.及时反馈信息

B.创设问题情境

C.特定作业难度

D.设置课堂氛围

答案:

B

[解答]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8.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是______

A.关于袋鼠的定义

B.刘翔的个人档案

C.弗洛伊德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

答案:

D

[解答]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产品的使用说明”属于程序性知识。

29.在尝试学习中,学习者在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结力量就会增加,这符合学习定律中的______

A.练习律

B.效果律

C.准备律

D.近因律

答案:

B

[解答]效果律,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30.蕴含“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是______

A.社会学习理论

B.人本学习理论

C.认知学习理论

D.联结学习理论

答案:

A

[解答]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所以对儿童的“身教重于言教”。

31.人或动物学会对某一特定刺激形成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条件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射称为______

A.刺激分化

B.刺激泛化

C.获得

D.消退

答案:

B

[解答]刺激泛化是指某种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某种反应,在遇到其他新的、类似的刺激时,还会产生相似的反应。

32.自我报告法主要受______因素的影响

A.顺序效应

B.社会称许

C.环境变量

D.期望效应

答案:

B

[解答]过去的研究者总是使用自我报告量表测量态度。

自我报告法的一个重要局限性是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记忆的描述中,正确的有______

A.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B.外显记忆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信息识记过程中的有意识性

C.内隐记忆最初是在遗忘症患者身上发现的

D.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根本差别体现在刺激信息的检索和提取阶段

答案:

ACD

[解答]外显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检索和提取的过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而不是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即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检索或提取记忆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回忆或者再认。

2.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______

A.脊神经

B.脑神经

C.自主性神经

D.脊髓

答案:

ABC

[解答]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3.下列关于脑功能的学说,正确的有______

A.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对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

B.潘菲尔德用局部毁损法研究得出,记忆可能定位于颞叶

C.弗洛伦斯用电刺激法得出整体说

D.鲁利亚的系统机能学说认为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答案:

AD

[解答]潘菲尔德用电刺激法研究得出记忆可能定位于颞叶;弗洛伦斯用局部毁损法得出整体说。

4.下列哪些是时间知觉的形式______

A.对时间的分辨

B.对时间的确认

C.对持续时间的估计

D.对时间的预测

答案:

ABCD

[解答]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

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和对时间的预测。

5.母亲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胎儿的身心发育,主要途径是______

A.代谢作用的影响

B.通过血液中的化学物质沟通

C.心跳

D.胎动

答案:

AB

[解答]母亲的情绪状态通过代谢的作用和血液中的化学物质沟通影响胎儿的身心发育。

三、简答题

1.简述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

答案:

[答案要点]

深度知觉又叫立体知觉、远近知觉或距离知觉,即把物体知觉为立体的、三维的知觉。

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

(1)对象的重叠——被挡的东西离的远;

(2)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近的物体看起来稀疏,远的物体看起来密集;

(3)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作用和由它引起的光线的散射。

空气中既有灰尘也有水蒸气,因此近的东西清晰,远的模糊;

(4)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就显得远些;

(5)纹理梯度(结构极差)——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

(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当我们和外界物体发生相对位移时,距离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觉上造成的视觉效果是有差别的。

近的物体移动的快,远的物体移动的慢;近的物体向后移动,中间的物体不动,远的物体向前移动。

这种视觉上的差异给判断远近提供了线索;

(7)明暗与阴影——凹进去的地方暗,凸出的地方亮。

2.简述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

答案:

[答案要点]

(1)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专心听讲就是随意注意。

(2)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

①对注意目的的依从性。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引起和维持注意;

②对兴趣的依从性。

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也关系到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

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有利于注意的维持;

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人们对非常熟悉的活动,无需特别的集中注意。

另外,人们想要在活动中维持自己的注意,又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一定关系。

比如听报告的时候,如果是自己专业的东西,那么就能维持注意去听,如果十分陌生,听不懂,就很难维持注意。

⑤对人格的依从性。

顽强、坚毅的性格能够很好地使自己注意当前的目的和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为什么说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答案:

[答案要点]

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从6、7岁开始,儿童进入学校,开始了正规、系统的学习,学习成为了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习与儿童在幼儿园时的游戏有很大不同,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儿童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自己不感兴趣,但却必须要学习的东西。

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强制性。

(2)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在幼儿阶段时,口头言语和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儿童进入小学后,书面言语成为儿童学习的专门对象。

由于书面言语的掌握,扩大了儿童的知识范围,发展了儿童各种心理过程,促进了儿童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3)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都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

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逐渐发展起集体意识,掌握了各种基本的行为规范,也了解了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力和义务。

四、综合题

1.试述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

答案:

[答案要点]

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是巴甫洛夫在研究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以及条件反射活动发展和消退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该研究揭示了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的神经过程以及它们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

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巴甫洛夫根据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这三个基本特征的独特组合,把个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四种。

(1)兴奋型。

神经活动过程强而不平衡,其特点是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极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其行为表现为攻击性强,易兴奋,不易约束,不可抑制,又称为“不可遏制型”。

对应于气质类型的胆汁质。

(2)活泼型。

神经活动过程强、平衡而灵活,其特点是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比较强,两者容易替代和转换,能够较快地适应环境,反应敏捷,活泼好动。

对应气质类型的多血质。

(3)安静型。

神经活动过程强、平衡而不灵活。

其特点是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比较强,但二者不容易替代或转换,安静、沉着、有节制和反应迟钝。

对应气质类型的粘液质。

(4)抑制型。

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比较弱,当有过强刺激作用时,容易引起疲劳,有时甚至会导致神经衰弱或神经官能症。

以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和反应缓慢为特点。

对应气质类型的抑郁质。

研究表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气质类型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心理表现。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为气质类型的划分提供了生理依据,高级神经活动特性决定了个体最初的气质表现。

但是,影响气质因素不应只有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特性,还应该包括整个身体组织以及社会环境和性格等因素,它们都会对人的气质类型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