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板图板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5717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6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板图板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板图板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板图板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板图板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板图板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板图板画.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板图板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板图板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板图板画.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板图板画

高中地理必修

(一)

板书、板图、板画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中的天体类型有: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间的

气体和尘埃。

 

3.太阳系

1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等组成;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太阳系八大行星自里向外依次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其中水金

4地火属于类地行星,木土属于巨行星,天海属于远日行星。

5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特征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地球行星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普通性:

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自转、公转特点并

无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

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5.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2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

3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4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一课时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概况

1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3.中国年太阳辐射的分布

1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原因: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2西北地区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

深居大陆内部,距海洋远,水汽少,晴日多,且夏季日照时间长,至V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3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贫乏的原因:

四川盆地阴雨天多,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云雾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第二课时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人类直接观测的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

2.太阳大气的大规模运动,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3.黑子出现在光球层,黑子的温度比光球表面的其他地方低,所以显得暗一些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它是太阳大气层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黑子和耀斑的周期约为11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产生的电磁波进入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的扰动,使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

2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

3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与两极地区高空大气碰撞,出现美丽的极光。

4地球上的地震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自转

1.北极与北极星

1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北半球上,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南半球上看不到北极星

2.地球自转方向: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3.地球自转周期

1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360°;

2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为24小时,地球自转361°

4.地球自转速度

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赤道上的线速度为1670km/h,60°纬线上线速度为837km/h,赤道上的线速度是60°纬线线速度的2倍。

3地球自转角速度除极点外均约为15°/h;极点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0。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

1.公转方向:

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2.

公转周期:

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一个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

3.公转速度

1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2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的点为近日点,点附近的公转线速度和公转角速度都最快。

3

1月初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近日

7月初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远日

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远的点为远日点,点附近的公转线速度和公转角速度都最慢。

第三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

1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叫黄赤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为66°34'。

2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3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2.在图上判定二分二至的方法

1

过太阳中心向左右画一条水平光线;

2水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的位置为夏至日

(图中B为夏至日);水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的位置为冬至日(图中D为冬至日)。

2顺着地球公转的方向按春夏秋冬顺序,

判定出春分日和秋分日的位置图(图中A

为春分日C为秋分日)。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2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秋分日到春分日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

3

夏至日到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冬至日到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第四课时昼夜交替晨昏线

1.昼夜交替

1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

2

由于地球的自转,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M半玮和菽半总

 

2.晨昏线

1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受地球自转的影响,晨昏线在地表自东向西移动;

3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赤道上昼弧等于夜弧即昼夜平分。

4

晨昏线

晨昏圈平面与地轴的夹角在0-23°26'之间;春分日秋分日夹角为0与经线圈重合;夏至日冬至日夹角为23°26',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3.在图上判定晨线和昏线的方法过晨昏线自西向东画一箭头,

1若箭头由夜指向昼,则为晨线;

2若箭头由昼指向夜,则为昏线;

第五课时地方时

1.地方时:

1同一纬度,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即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地方时早。

2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3经度相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4向东越过经度15°,时间增加1小时,向西越过经度15°,时间减去1小时

2.光照图中的地方时: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

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3.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土(两地经度差X4分钟)东+西-若所求时间大于24,则所求时间减去24,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小于0,

则所求时间加上24,日期减一天

第六课时时区和区时

1.时区划分

1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2

0经线东西各7.5。

划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中时区以东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分别为东一区至东十一区;中时区以西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分别为西一区至西十一区;东、西十二区各跨7.5。

,分居在180°两侧;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叫东西十二区。

2.区时

1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中央经线的度数除以15,商就

是时区数,东经度的为东时区,西经度的为西时区;

2各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3北京时间是指北京(116°E)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

E的地方时。

4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东边时区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1小时。

3.区时计算

1已知经度*15=商,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商即为该经线所属的时区数,东经度的为东时区,西经度的为西时区。

2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土时区差,东+西-

3若所求区时大于24,则所求区时减去24,日期加一天;若所求区时小于0,则所求区时加上24,日期减一天。

第七课时日期的变更地转偏向力

1.日期变更

1日期分界线:

一条是自然日界线,即0:

00经线,经度时刻在变化,0:

00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另一条是人为日界线,即180°经线,180°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

0:

00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为今日,0:

00经线向西至180°经线为昨日。

2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即东十二区为今日,西十二区为昨日。

3当180°经线为0:

00时,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4为避免一个国家出现两个日期,国际日界线与180°经线不完全重合。

昨日~>

<——

今日-

>

(昨日

00180°

2.地转偏向力:

1由于地球自转,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发生偏向。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

2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3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平直的河道中,右岸附近的水较多较深,因此右岸侵蚀,左岸堆积,河中岛屿最终与左岸相连;南半球的河流则相反。

第八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

1.光照图上的昼夜判读

1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夜长短相等;

2北半球各地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北半球各地的夜长等于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3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

4自秋分日到春分日期间,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

昼越短夜越长,北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5赤道上任何时候都是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现象;

2夏至日时,北半球上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上相反;

3冬至日时,北半球上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

4

半球上相反;

⑦冬至日到春分日期间,北半球上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北极周围极夜范围渐小;南半球相反;

3.日出日落时间

1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北半球为夏半年,北半球各地6:

00前日出,18:

00后

日落;南半球相反;

2秋分日到春分日期间,北半球为冬半年,北半球各地6:

00后日出,18:

00前

日落;南半球相反;

3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全球各地都是6:

00日出,18:

00日落。

®址

(B?

*即"^3[:

-L.

4.昼长和夜长的计算

1昼长+夜长=24小时

2昼长=昼弧度数X4分钟,夜长=夜弧度数X4分钟

3昼长=(12:

00-日出时刻)X2,夜长=(日出时刻-0:

00)X2

4昼长=(日落时刻-12:

00)X2,夜长=(24:

00-日落时刻)X2

第九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

2正午太阳高度指的是正午时刻(地方时12:

00)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3太阳高度自太阳直射点向四周递减,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

上的太阳高度为0。

4同一纬线上的各地,同一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I当地地理纬度土直射点纬度I,冬+夏-,当地冬半年时用+,夏半年时用-。

夏至时,兴县(38°N)的正午太阳高度H=90°-I38°-23°26'=75°26

冬至时,兴县(38°N)的正午太阳高度H=90-I38°+23°26'=28°34'。

第十课时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

1全球除赤道以外的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2天文四季: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3北温带气候上的四季:

最热月是7月。

因此6、7、8月为夏季,最冷月是1

月,因此12、1、2月为冬季,3、4、5月为春季,9、10、11月为秋季。

2.五带

①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据此可划分为五带。

②五带:

热带23°26'S—23°26'N,有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

北温带23°26'N—66°34'N,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

北寒带66°34'N—90°N,无太阳直射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温带23°26'S—66°34'S,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

南寒带66°34'S—90°S,无太阳直射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

X扱枉播夜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2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在地面以下33Km#(大陆部分),横波纵波通过时波速都明显增加;

2古登堡界面在地下2900Km处,横波消失,纵波波速明显下降。

(2)地球内部圈层

1地壳: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17Km

2地幔: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慢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

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分为外核和内核,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3)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速度(千米/秒)

深度!

(千米)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3.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它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