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教学目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5463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3 大小:1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docx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教学目标.docx(1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docx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识记本单元生字57个。

积累词语不少于46个。

在识字活动中,认识一些国家的名称和这些国家的首都。

正确书写34个汉字,在写字练习中,重点写好带有“绞丝旁”的字。

2学习逗号、句号、问号和叹号等标点符号及其使用方法。

3能正确朗读本单元6篇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读通、读懂全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完成课文后面的填空、听写等练习。

背诵课文片段一次。

能背诵一首古诗。

结合课文进行听说活动6次。

4从童话、寓言故事中增长知识,学习自信、守信,富有爱心,不轻信别人,但要尊重别人等做人道理。

课题

17、狼和小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8个“狼、溪、脏、温、怜、辩、讨、厌”。

正确描写和记忆“厌、狼、脏、怜、讨”。

认识部首“厂字头”,积累“故意、借口”等8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读出语气。

3、懂得跟像狼这样蛮不讲理的坏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8个,正确描写和记忆“厌、狼、脏、怜、讨”。

2、帮助学生理解对付像狼一样的恶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学习

1、揭示课题,联系学生原有认识,说说对狼和羊的了解。

2、学习生字:

狼(区别:

狼和狠)

3、如果一匹狼和一只小羊遇上了,会发生什么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寓言故事,20、狼和小羊。

4、揭示课题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狼故意找借口吃掉小羊的事。

)  

2、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交流。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故意  借口  弄脏  温和  可怜 

争辩  逼近  讨厌 气势汹汹

(正音:

“脏”是平舌音,“嚷”是翘舌音,“怜”是三拼音,不要读成“lín”。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呢?

(3)区别:

辩  辨  辫

(4)“争辩”是什么意思呢?

三、抓“争辩”,研读课文

(一)理脉络,识争辩。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思考:

狼和小羊争辩了几回?

它们为什么而争辩?

划出狼和小羊的对话。

  (交流,出示对话部分)

2、分角色朗读狼和小羊的对话,讨论:

争辩的结果谁胜利了,根据是什么?

(第一次争辩是围绕羊有没有弄脏狼喝的水展开的,结论是小羊不会弄脏水,根据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从狼那里流过来的;第二次争辩是围绕去年羊有没有说狼的坏话展开的,结论是小羊不会说狼的坏话,根据是去年它还没生下来。

(二)用结尾,学争辩。

1、课文最后一次争辩,小羊没来得及争辩,如果你是那只小羊,听了狼这样的话,你会怎么想?

如果有时间,你又会怎样与它争辩呢?

(交流)

2、感情朗读狼和小羊的对话。

(1)同桌分角色读。

(2)大组交流。

(利用提示语读好对话,理解“温和”、“气势汹汹”等词语的意思。

(三)明中心,会争辩。

1、学了课文,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羊?

2、展开辩论:

课文中的小羊是聪明的还是糊涂的?

3、师小结:

狼面前的水应该很清澈,狼却这样胡乱编造,目的是什么?

小羊没识破狼说话的用意,还跟它讲道理,糊涂吗?

是啊,小羊不必与狼讲道理,而应该尽量想办法与狼斗争。

4、如果小羊头脑是清醒的,它认出了狼凶恶的本性,那它有什么办法才能平安脱险呢?

四、小结复习

1、复习词语。

抢读词语:

故意借口弄脏温和可怜

争辩逼近讨厌气势汹汹

2、写字指导。

狼、脏、怜、讨: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分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一左右,左边的部首要谦让右边部分。

厌:

半包围结构的字,横略微往上倾斜,犬中的横在横中线上。

3、听写句子: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正在那儿喝水。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默写词语。

3和同桌合作表演课文。

4、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17狼和小羊

狼小羊

第一次借口故意吃了一惊温和

第二次借口气势汹汹可怜

第三次借口龇牙咧嘴嚷道

本课小结

《狼和小羊》是一篇我们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课文主要写了一只蛮横无理的狼和一只受欺而无奈的小羊的故事,揭示了狼凶恶的本性,从来不讲道理,从而让孩子们知道和像狼一样的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它故事内容简单可是其中却蕴藏丰富的思想意义的。

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学习第2-5节,让学生带着:

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借口,他找了几次借口?

把狼或的话划下来,读一读。

在读的基础上,理解“故意”、“借口”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时,我主要通狼和小羊的对话展开的,指导朗读对话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读出狼和小羊的不同语气。

比如:

狼的话以粗而低沉的语调来读,读好“气势汹汹”……;小羊的话以尖细柔和说理的语调,抓住“温和”、“可怜”来读。

通过抓住角色对话,使学生弄懂课文内容。

我请学生分别扮演狼和小羊,学生兴致盎然,非常地感兴趣。

也读得很有感情,气氛异常的轻松,参与的同学比以往的课上多。

对于阅读教学,还是缺少经验和度的把握,

课题

18、丑小鸭

教学目标

1、能识记本课8个生字;正确书写5个生字。

认识部首“两点水”。

积累7个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选用词语介绍丑小鸭和白天鹅的外貌,用“疼爱”造句。

4、明白暂时不被人看好的人不必自卑,要自信,因为“丑小鸭也能变成白天鹅”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联系课文、联系生活,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并读懂课文。

2、明白暂时不被人看好的人不必自卑,要自信,因为“丑小鸭也能变成白天鹅”的。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流程

一、导入学习

1、板书:

丑。

“丑”是什么意思?

出示丑小鸭画面。

(1)师:

这是一只难看的小鸭子,人们叫它丑小鸭。

(2)补齐板书:

21丑小鸭。

2、齐读课题。

3、丑小鸭遇到了哪些事,结果又如何呢?

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圈出描写丑小鸭心情的词语。

2、交流。

(1)出示重点生字词语,检查读音。

卧出世瘦瘦的疼爱欺负孤单讥笑冷趴幸亏影子

(正音:

“瘦”是翘舌音,“趴”读“pā。

(2)媒体出示:

书空生字:

卧瘦

(3)还有哪些生字你觉得要特别注意的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4)指名读课文,交流描写丑小鸭心情的词语。

(孤单、惊奇、羡慕)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1—4节,体会丑小鸭的孤单、不幸。

1、师范读课文第一、第二节,思考:

为什么大家叫他“丑小鸭”呢?

划出有关语句。

(1)出示句子:

过了好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

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2)感情朗读句子。

2、因为长得丑,所以自从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便遭到了很多不幸。

自由读读课文三、四小节,和老师一起试着完成这首小诗歌。

媒体出示:

 丑小鸭,丑小鸭,

    大家都(  )他。

    在家里,

除了鸭妈妈疼爱他,

    哥哥、姐姐(  )他,

公鸡()他,

   连养鸭的小姑娘也(  )他。

    在外面,

   小鸟(  )他,

    猎狗(  )他。

多么()的丑小鸭。

3、交流。

4、想像一下:

哥哥、姐姐、养鸭的小姑娘、小鸟、猎狗会对丑小鸭说些什么呢?

5、他们的话,他们的行为都深深地伤害了丑小鸭,他在家感到孤单,离开家也不能摆脱恶运。

(1)“孤单”是什么意思?

(2)你曾感到“孤单”过吗?

(3)带着这种心情,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第四节。

(二)学习课文第五节,体会丑小鸭的惊奇、羡慕。

1、出示第五小节,自由读。

2、丑小鸭仰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从天上飞过,又惊奇又羡慕。

丑小鸭惊奇时会是什么表情?

(呆呆的、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瞪得圆圆的)

3、这时丑小鸭会想什么呢?

4、因为自己的丑,丑小鸭遭受着不幸,当他看到天鹅的洁白美丽,他多么希望

自己也能像天鹅一样,这种心情就叫“羡慕”。

5、请同学们怀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段。

(自由读,男女生赛读)

(三)学习课文第六、第七节,体会丑小鸭的激动、快乐。

1、丑小鸭自从来到这个世上就受尽了欺负,历经了磨难,虽然如此但他仍然憧憬着自己美好的理想。

寒冷的冬天又接踵而至,丑小鸭差点在冰上冻僵了,幸亏好心的农夫救了他,那他后来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出示第七小节)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的第七节。

想想用哪个词语可以表达他当时的心情?

(激动、快乐、兴奋……)

2、丑小鸭原来很丑,现在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这种喜悦的心情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3、感情朗读第七节。

四、小结复习

1、咱们回过头来看看丑小鸭的成长经历:

他从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他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挫折,说说这篇童话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2、总结全文。

3、复习词语。

出示词语,读一读:

卧冷趴疼爱欺负孤单讥笑幸亏影子出世瘦瘦的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讲故事比赛。

3、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18丑小鸭

丑小鸭——————————白天鹅

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要对自己灰心,因为丑小鸭也能变成白天鹅。

本课小结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生动活泼、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刺激物最容易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

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现欲强是我班学生另一显著特点。

但他们虽然聪明活泼,却缺乏认真细致,读起书来往往留于形式,没有深入到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指导学生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一、以读为本,鼓励评价。

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

并且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悟自得,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用“图”,灵活用“文”,把图作为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把文作为提高朗读能力和品析词句的一个范例。

教学中,教师更为关注的不是教材本身蕴含的知识目标,而是追求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发展。

三、激发想象,鼓励创新。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加工,变成课本剧来表演。

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

19、狐假虎威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5个生字。

积累8个词语。

2.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词语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知道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记8个生字,积累词语。

2.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认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流程

一、成语接龙,导入新课

1、小朋友,我们来进行成语接龙的比赛,看看谁积累的成语最多。

2、成语接龙比赛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

(出示课题,读题,注意读准字音)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5、学生质疑。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轻声读课文,老师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分小节。

(2)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说说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4)思考:

“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从课文中找出一句有关的句子)

2、出示并交流学习生字:

窜、狡、猾、茂、违、抗、爪

窜:

(读准平舌音)

联系上下文理解“窜”的意思,出示句子:

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窜:

乱跑、逃跑。

兽:

巧舌音;注意下面是“口”,不是“日”。

爪:

象形字。

(媒体出示)组词:

爪()瓜()

理解词义:

违抗、狡猾

3、交流思考题:

出示句子:

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假”就是借着的意思,“狐假虎威”就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意思。

三、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那么,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百兽呢?

请读读课文第一小节。

交流后师小结:

是啊,狐狸被老虎抓住了,它为了蒙骗老虎,才想出了这样的办法。

2、师过渡:

狐狸是怎样借老虎的威风的呢?

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再读读课文2-6节用“——”划出狐狸和老虎的对话。

3、学生交流所划的句子

4、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对老虎说:

“你敢吃我?

“为什么不敢?

”老虎一愣。

“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

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狐狸摇了摇尾巴,说:

“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1)指名分角色读。

(2)自由结对子读。

(3)男女生读。

4、自由读7-9节。

学生边读边思考填空。

(1)出示填空:

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

走在前面的是    ,走在后面的是    。

“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

”是因为看见了    。

(2)学生交流填空内容。

(3)师过渡语:

这真是“狐假虎威”啊!

你看,狐狸摆出一副多么威风的样子啊!

(4)出示媒体:

想想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2)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5)指导朗读。

5、引读第8、9节。

学习“纳闷”。

理解词义

6、师小结:

狡猾的狐狸就是这样骗过了老虎。

“狐假虎威”现在用来比喻靠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四、复习巩固,积累成语

1、同桌抽读生字。

2、齐读词语。

3、积累文中成语:

狐假虎威、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狡猾

东张西望、大摇大摆、撒腿就跑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默写。

3、熟读课文。

4、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19狐假虎威

借威风

狡猾狐狸——————————————老虎

吓百兽

本课小结

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在教学中我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体现以“趣”引路的语文课堂,以分角色朗读、配合动作读、合作表演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努力让课堂洋溢情趣、生趣,并充满活力。

《狐假虎威》中狐狸是“狡猾”还是“聪明”一直是学生争论的话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我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并结合实际生活,教育学生看问题要全面,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一样,自己没有什么真本事,就是利用别人的威风来吓唬人的,但另一面也要学习狐狸这种碰到紧急情况,不慌张,灵活应变的能力。

语文学科饱含着人文性,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在本课的教学中,对狐狸的正确看法和认识,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课题

古诗诵读: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能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准“凉、州、欲、饮”4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朗读古诗。

能背诵古诗。

3、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致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凉、州、欲、饮”4个生字。

2、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学习生字:

凉、州。

凉:

组词

州:

读准字音:

翘舌音;认清字形:

注意点的方向,跟着老师书空。

2、出示课题,跟着老师读一读。

教师解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翰的一首诗《凉州词》。

凉州词原为唐朝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原本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也是较为有名的一首。

3、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听教师配乐感情朗读古诗。

2、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学生先圈出自己认识的字,不认识的根据拼音试着拼读。

3、学生逐句跟读,把古诗读正确。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

分清以下生字的平翘舌音:

催、醉、沙场、征战。

4、学习生字:

欲、饮。

说说这两个生字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欲:

第四笔是点。

饮:

做做动作,理解它的意思。

(喝)

5、把生字放回到古诗中,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6、男女生对读,齐读。

三、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学习第一句

(1)师再次配乐朗读第一句,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再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

“葡萄美酒”是指用葡萄酿造的美酒,在唐朝时西域(中原大地的西面)较多。

“夜光杯”是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欲:

查查字典,找找恰当的注释。

(将要)

(4)猜猜诗中描写的是谁饮酒的情景?

能不能试着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老师小结: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将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

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带有浓浓的西域色彩,因为他们是镇守边疆的战士,将士们离西域是一步之遥。

(6)感情朗读古诗。

在孤独的离乡的日子,能得举杯畅饮,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学生比赛读古诗,师生一起评一评。

2、学习古诗第二句

(1)师:

将士们在互相劝酒呢,他们都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可以通过读读古诗,查查字典,同学之间互相讨论等方式,试着自己理解这句话。

(2)学生自主学习。

(3)交流。

教师指导。

(卧:

躺;沙场:

战场;莫:

不要)

(4)教师小结:

是啊,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到今在边疆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阿!

这样的劝酒词,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再来读一读。

(5)学生感情朗读。

(或悲凉或豪放,只要读出自己的感受九可以。

四、尝试背诵,巩固生字。

1、这首古诗描绘出了边疆战士饮酒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的生活色彩,而且每个同学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诵读这首诗。

播放音乐,自由朗读全诗。

2、尝试背诵。

同桌互相背诵。

3、复习生字。

(1)抽读生字

(2)叫好认读。

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收集古诗的解释。

3、认读生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本课小结

学生学得很认真,有多媒体画面的辅助,教学效果更好,画面的形象和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古诗中的字词的理解,学生都能通过思考,古诗的朗读在教学后也有所提高。

课题

20、送小蚂蚁回家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5个生字。

积累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懂得伙伴有困难,应尽力相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识记生字,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2、体会课文中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完成书后练习,按要求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师:

小朋友,公园里静悄悄的,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

是谁在哭?

原来是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它上不了岸啦!

2、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出示课题:

23、送小蚂蚁回家

(指名读,齐读)

3、教学生字“蚂蚁”,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学?

(1)为什么“蚂蚁”是虫字旁的?

(2)你还知道哪些字是“虫字旁”?

(蝴蝶)(蜻蜓)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学,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分小节。

(2)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说说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2、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

静悄悄睡莲闭上感激

萤火虫灯笼花坛

(1)指名读词语。

(2)交流怎样记住生字。

(3)老师指导学生看媒体:

萤火虫和睡莲的图片

(重点了解萤火虫和睡莲的特点,指导写字:

萤、莲)

(4)“感激”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感激来说一句话)

(5)静悄悄:

理解词义

照样子写词:

()()

3、学生接龙读课文。

(正音纠错)读后回答:

(媒体出示)有哪些昆虫送小蚂蚁回家?

(板书:

蜻蜓和萤火虫)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轻声读课文第1-7节,说说为什么要送小蚂蚁回家。

2、学生交流。

(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睡莲把它救上来,但是不能把它送回家。

)指导朗读。

3、默读第8-14小节,想想蜻蜓和萤火虫是怎样送小蚂蚁回家的?

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并交流。

4、媒体出示有关句子:

(1)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

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2)蜻蜓飞呀飞,飞过弯弯的小桥,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美丽的花坛前,小蚂蚁到家了。

5、指导朗读

(1)学生轻声自读。

(2)个别指名读。

(3)男女生比赛读。

(4)师生共读。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

他飞呀飞,飞过,飞过,飞到前,小蚂蚁到家了。

7、同桌讨论填空,交流。

四、复习巩固,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媒体出示:

说话练习:

星星看见了,高兴地眨着眼,好像在说:

“”。

3、读了课文,你最喜欢谁?

为什么?

(板书:

当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别人帮助是一种美德)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3、完成练习

4、看童话故事,小组交流。

板书设计

20送小蚂蚁回家

睡莲弯腰

蜻蜓送小蚂蚁

萤火虫照亮

本课小结

了解课文内容,这是本阶段教学的重点目标。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中,我请学生边读边思考:

小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这是在自读的基础上去感知课文内容。

而后,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虽然我也关注学生表达语句的规范,但我并不苛求回答的完整。

因为这里只是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达对课文内容浅显的了解。

在仔细读文,深入理解之后,我又请学生看着与课文情节有关的几幅画面,根据下面的提示,说一说蜻蜓和萤火虫一起把小蚂蚁送回家的经过。

我这样的设计,不单纯是为了落实课后练习,而是借课后的练习创设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机会。

而且,这一要求与自学课文时,要学生说说“小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的要求不同。

前面并不强求完整地回答,只是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达对课文内容浅显的了解。

而这里的目标显然提高了。

也就是说,在一堂课中,同样是说的训练,要求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如果说读是积累,说就是运用;读是语言的内化过程,说就是语言的外化过程。

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告诉我们是蜻蜓和萤火虫一起送小蚂蚁回家”这个问题,学生经过了读读、找找、说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依托这一提示,连贯、完整地说一说送小蚂蚁回家的经过,则可使语言训练从积累到运用,在运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的连贯性、流畅性。

课题

21、“从现在开始……”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5个生字。

认识“车字旁”。

积累9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