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往能力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501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交往能力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交往能力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交往能力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于交往能力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于交往能力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交往能力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docx

《基于交往能力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交往能力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交往能力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docx

基于交往能力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

基于交往能力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

摘要:

交往能力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开展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五大能力之一,本研究以我国苏州市的测评数据为基础,从不同维度和层面来呈现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调查之交往能力维度的测评结果。

研究发现交往能力与其他维度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均存在显著的中等相关关系;不同年龄、性别、学校和区域的学生交往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的交往能力受到个人背景及同伴关系、家庭背景、教师和学校因素的显著影响;交往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等生活结果变量也具有一定影响。

研究启示是:

亲密的同伴关系是提升学生交往能力的应有之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交往能力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学校氛围是提高学生交往能力的关键助力;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发展学生交往能力的重要基石。

一、导言

(一)OECD测评概况

201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OECD)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StudyonSocialandEmotionalSkills,简称SSES)的首轮国际大规模正式测评,共有9个国家的10个城市参与,他们是波哥大(哥伦比亚)、马尼萨雷斯(哥伦比亚)、大邱(韩国)、赫尔辛基(芬兰)、休斯顿(美国)、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莫斯科(俄罗斯)、渥太华(加拿大)、辛特拉(葡萄牙)、苏州(中国)。

在苏州开展的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是OECD此次大规模国际测评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研究运用“大五人格”模型(BigFiveModel),从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协作能力(亲和性)、开放能力(开放性)和交往能力(外向性)五个方面进行测评,目标是测评各个国家(或城市)青少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水平,分析影响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因素,预测社会与情感能力对学生的健康、幸福感等生活结果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决策者、管理者与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启示和改革建议。

2019年11月份,在前期历时近2年的工作基础上,课题组根据OECD的要求对苏州市下辖的6个区和4个县级市共151所中小学的7268名学生开展了正式测评,其中10岁组学生3647名(占50.2%),15岁组学生3621名(占49.8%)。

作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发达地区之一,苏州的测试结果及其揭示的问题带有指向意义,对我国准确评估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素质教育具有借鉴价值。

关于此次测评的总体情况,见同期刊发的《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

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工具的技术说明,见同期刊发的《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之技术报告》。

本报告为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之交往能力的专题报告。

(二)定义及重要性

OECD在其报告中指出交往能力(engagingwithothers)是个体与他人接触并建立和维持社交关系的能力(Kankaraš&Suarez-Alvarez,2019)。

交往能力在大五人格中体现为“外向性”(Extraversion),外向性是人格心理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人格特质,外向性通常被认为包括大胆、自信、活泼、精力充沛、热情和乐观等性格特征。

高度外向的个体喜欢与熟人以及陌生人交往,并从他们那里获得社会关注(

乐群是一种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倾向,即更喜欢与他人在一起而不是独处(

在人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社会交往是非常关键的能力和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交往能力不仅确保人的生存、安全和延续,也是产生和维持正常精神活动的支柱。

从功能上看,交往能力是维持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自我认识、个性发展和完善的条件,也是个体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助推器(熊文华,周静,2010)。

本报告以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评估项目中的我国苏州市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我国苏州市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调查之交往能力的测评结果。

二、方法

(一)样本情况

抽样方法上,在抽样准备阶段,首先,描述了苏州和苏州教育的概况和测评的目标总体,并解释覆盖与排除的情况,比如随迁子女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不纳入抽样范围。

其次,确定了分层变量,比如学校性质(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学校社会经济地位(城市、县镇与农村学校)、学校层级(小学、中学或一贯制)以及学校类别(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等变量。

最后,确定了抽样对象的确切年龄范围,10岁组的学生年龄介于10岁2个月到11岁1个月之间,15岁组的学生年龄介于15岁2个月到16岁1个月之间。

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的抽样是从参与城市的所有符合条件的学校和学生中系统地进行,苏州的10个区县都参与了正式测评的抽样。

采用的抽样方法为两阶段分层的整群抽样(stratifiedtwostageclustersampling),第一步是学校抽样,从387所有10岁学生的小学和一贯制学校中抽取了76所学校,从88所高中和职校中抽取了75所学校。

第二步是学生抽样,根据各个抽中学校提供的师生关联表,从每个抽中学校的适龄学生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

10岁组共抽取3800名学生,15岁组共抽取3750名学生,最终参与测试的学生共有7268名,参试率高达96.26%。

在抽样结果方面,苏州市共计有7268名学生参与本次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加权后共计代表苏州市150964名中小学生。

在这7268名学生中,10岁组学生为3647名(占50.2%),15岁组学生为3621名(占49.8%);男生为3838名(占52.8%),女生为3417名(占47%),另有13名性别不详(占0.2%);就读于中心城区学校的学生为3447名(占47.4%),就读于县镇学校的学生为2459名(占33.8%),就读于农村学校的学生为1362名(占18.7%)。

此外,在15岁组学生中,就读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分别有2811名(占77.6%)和810名(占22.4%)。

在开展学生测评的同时,另有7136名家长、3732名教师和151名校长分别参与填写了家长问卷、教师问卷和校长问卷。

(二)测量题项

本次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关于交往能力的测量题项共有20个,乐群6个题项,果敢7个题项,活力7个题项。

这些题项一般分为正向或反向的日常行为或态度的描述,选项是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李克特5点计分。

例如,对于“我有许多朋友”这样一个陈述,学生从“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这5个选项中选出符合自己行为的描述。

以下是各个部分的样题。

测量乐群的题项示例:

●我外向且善于交际

●我有许多朋友

●我喜欢独处

测量果敢的题项示例:

●我是一个领导者

●我想处于主导地位

●我知道如何说服别人做我想做的事

测量活力的题项示例:

●我精力充沛

●我表现得很热情

●我不如别人积极主动

(三)计算方法

由于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评价在题量上有所不同,因此基于三方数据的能力值计算方式也有所不同。

对于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OECD建议使用删减题项后经过校正的标准化分数。

该能力值的计算需要通过赋分、模型估计、反应风格校正、标准化这四个步骤。

首先,需要对题项(item)的原始选项(response)进行赋分(0—4分);其次,利用项目反映理论(ItemResponseTheory,简称IRT)中的广义分步计分模型(GeneralizedPartialCreditModel,简称GPCM)对合并样本(所有城市的10岁组和15岁组学生)进行参数估计,并基于加权似然估计(WeightedLikelihoodEstimate,简称WLE)算法获得能力初始值;再次,校正默认反应风格(AcquiescenceResponseStyle)所带来的估计偏误,获得能力校正值;最后,将能力校正值通过线性变换转化为均值500分(所有城市10岁组均值)、标准差100分(所有城市10岁组标准差)的标准分,也即最终能力值。

对于教师评价,OECD建议简单地将基本量表中三个题项经过赋分后(0—4分),取其平均值作为单向能力的得分即可,无需再进行其他测量学的校正。

三、结果

本文简要介绍交往能力中的三个子能力的测试结果,数据分析结果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呈现:

第一部分通过描述性统计整体地呈现交往能力的得分、交往能力与其他子能力的相关系数以及各个能力在年龄、性别、城乡和学校类别等方面的差异;第二部分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考查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背景变量、学生变量、教师变量、学校变量、家庭变量对学生乐群、果敢和活力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讨10岁组和15岁组学生的乐群、果敢和活力对健康、幸福感等生活结果变量的影响。

(一)交往能力的总体状况

1.交往能力的得分

表1呈现的是苏州市10岁组和15岁组学生交往能力的三个子能力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除了学生自我评估外,还列出了家长和教师评定的结果(其中教师评分未做转换)。

可以看到,苏州市学生的总体得分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说明苏州市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水平较高,也说明苏州市学生对自己的信心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从三个子能力来看,乐群的平均分最高,而果敢的平均分相对较低。

同时可以看到,10岁组与15岁组相比,15岁组学生自我评分和家长评分更低,教师评分基本持平。

2.交往能力与其他子能力的相关性

交往能力与其他重要变量的积差相关系数见表2。

由表中数据可知,与国际样本相比,苏州市样本的交往能力的三个子能力乐群、果敢和活力三者之间有更高的相关性。

在交往能力的三个子维度内部,乐群与活力呈现显著的中相关,在10岁组学生当中相关系数为0.55,在15岁组学生中相关系数为0.61。

果敢与乐群、活力虽然也存在中相关,但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下。

交往能力与情绪调节和协作能力均存在较高程度的中相关,在10岁组中,乐观与活力、合作与乐群相关程度更高,相关系数均为0.63,相关系数在0.6左右的还有乐观与乐群、共情与乐群,相关系数在0.55—0.6之间的主要包括共情与活力(0.55)以及合作与活力(0.58);在15岁组中,乐观与活力、共情与乐群、合作与乐群相关程度更高,相关系数均在0.63以上,乐观与活力甚至达到了0.65,相关系数在0.55—0.6之间的包括合作与活力(0.55)、抗压力与活力(0.56)以及乐观与乐群(0.58);交往能力与开放能力的各个维度之间相关程度较之其他能力相对较低。

总体而言,在交往能力维度内部,15岁组学生在三个维度的相关性程度上明显高于10岁组学生;在交往能力与任务能力和情绪调节的相关程度上,10岁组学生显著高于15岁组学生;在交往能力与协作能力的相关程度上,15岁组学生的乐群能力与协作能力的三个维度的相关程度均高于10岁组学生;在交往能力与开放能力的相关程度上,10岁组学生显著高于15岁组学生。

乐群、果敢和活力与其他测量变量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还可以从高分组学生在其他测量变量上的高分比例体现出来。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是交往能力三个维度的高能力水平学生在其他高能力上的比例。

总体而言,高活力学生中其他高能力的学生比例大于高乐群学生中其他高能力学生的比例,而高乐群学生中其他高能力的学生比例明显大于高果敢学生中其他高能力学生的比例。

具体而言,在高活力的其他高能力学生中,占比在60%以上的是15岁组乐观能力较高的学生,占比在55%—60%之间的是15岁组乐群较高的学生(56.5%)以及10岁组抗压力(55.6%)、乐观(59.4%)、共情(55.8%)、合作(57.0%)、创造力(58.1%)较高的学生;在高乐群能力的其他高能力学生中,占比在60%以上的是15岁组高共情能力以及高合作能力的学生,占比分别为62.6%和60.8%,占比在55%—60%之间的是10岁组责任感和果敢较高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