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语文 诗歌意象阐释趣味素材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4884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语文 诗歌意象阐释趣味素材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语文 诗歌意象阐释趣味素材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语文 诗歌意象阐释趣味素材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语文 诗歌意象阐释趣味素材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语文 诗歌意象阐释趣味素材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语文 诗歌意象阐释趣味素材 新人教版.docx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语文 诗歌意象阐释趣味素材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语文 诗歌意象阐释趣味素材 新人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语文 诗歌意象阐释趣味素材 新人教版.docx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语文诗歌意象阐释趣味素材新人教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考语文诗歌意象阐释趣味素材新人教版

植物类:

梧桐、芳草、梅花、松柏、菊花、牡丹、

梧桐:

表示凄苦。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李煜《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芳草:

在古典诗歌中常比喻离恨乐府诗: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梅花:

寄托一种高洁刚强的品格,具有清逸幽独的气质。

陆游:

零落成泥碾作

尘,只有香如故。

林逋: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松柏:

象征孤直顽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刘禹锡: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菊花象征高洁菊:

隐逸高洁脱俗。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

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

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兰花诗如:

唐代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兰》: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

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爱竹如命的郑板桥在潍县衙门的屋舍中,听到萧萧的竹声,即刻想到的是民间的疾苦,推己及人,“为生民请命”的儒家积极用世思想: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白居易《题窗竹》: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为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中描摹的高雅的竹子,赞美的自然中凌雪不凋,顽强不屈的品格无疑是君子的品德清代郑板桥的《竹》: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这

些诗句就是儒家传统文人生活态度的体现,就算频遭打击亦难以改变: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狂夫》)杜甫现在客居成都,穷困潦倒,现实严酷,但他还在赞美“翠筿”,诗人的倔强、不被生活的磨难所压倒的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强。

柳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

到隋唐两宋更盛。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北宋欧阳醉翁的《阮郎归》词: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写得活泼。

把沐浴春光的少女赏春时的欢快心情写得十分诱人,显得欣喜。

他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又透露恋人的期待。

有为被送客者所折的柳条而惋惜、抱怨的。

唐敦煌曲子词中《望江南》:

“莫攀我,攀我太偏心,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去那人抛,恩爱一时间。

落花与红叶“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一著名诗句,表现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恐惧;但草木零落是秋天的景象,吟咏落花的诗句逐渐增多,但多以客观描写为主,落花甚至成为欢乐的背景,“团扇承落花,复持掩余笑”(何逊《苑中见美人》),美丽女子用团扇承接花瓣以为游戏,表现出一种纤秾柔美的姿态;这一时期的诗中即使有“浴鸟沉还戏,飘花度不归”(江总《春日》)、“春风若有顾,惟愿落花迟”(萧子范《罗敷行》)的伤感,也是极为淡薄的。

甚至直到初唐,诗人们仍把落花作为表现春天美景的因素之一:

“清歌芳树下,妙舞落花中”(张说《侍宴武三思》)。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是初唐时期吟咏落花的名篇,也可以称得上正式以落花吟咏人生悲哀的开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此诗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莲荷,是中国古代文人如醉如痴苦苦吟味的一个最重要的诗的意象之一,无论是"清水出芙蓉"的莲花,还是"绿云自动"、"青盖亭亭"的荷叶,都使诗人们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于是莲荷在嫣然摇动中"冷香飞上诗句",留下了无数色明香莹、冰壶凝露的莲荷意象。

莲在众多的吟咏莲荷之诗中,唐诗,郭震的《莲花》,诗云:

"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宋词中,张炎的《水龙吟·白莲》: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

轻妆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

几度消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

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

应是浣纱人妒,褪红衣,被谁轻误。

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

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

怕香皋佩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

"

(三)动物类: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

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鸿鹄,秦末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而起于大泽乡。

后以“鸿鹄”喻人有远大志向。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魏曹植《鰕篇》“燕雀戏藩柴,安知鸿鹄游。

”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少歌曰:

神甚放,形如眠。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南宋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

”同样表现了居无定所的情形。

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乌鸦",作为一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并不少见,比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乌鸦"的意象在古诗词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李商隐《隋宫》: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秦观《满庭芳》: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猿猴:

哀伤、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叫声象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思乡愁”。

又有“望帝啼鹃”的传说。

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文天祥: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金志章《鹧鸪塘》:

“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大雁、青鸟:

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大雁又有游子思乡之情。

李清照: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商隐: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景: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

雨中愁。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宋人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四)自然类:

明月、白云、斜阳、流水、风、烟、霜、雪等。

云之聚散无定,恰如人之离合无常;而云之漂泊无依,又酷似人之流离失所。

这是云所以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原因。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西风第一境界: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

辛弃疾《青玉

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霜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霜色形容月光,在古典诗歌中是常见的。

而在这里,却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情境中所表达出的特殊的情感:

长年孤身飘零在外的诗人,在这月光如霜的寒夜,心情是多么的凄凉啊!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欣赏此诗,“霜”和“愁”是两个关键意象。

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

“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贾岛《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代表。

“寥

廓江天万里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万类霜天竞自由”等诗句,均表现了诗人的胸怀,领袖的气度!

雪意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们不难想象出严冬时节大雪纷飞的场面。

这是对雪意的客观描写。

类似的还有很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整夜的大雪使得千树万树变成了玉树琼枝,像是经过了和煦春风的吹拂,枝头好似挂满了洁白的梨花。

诗人的惊喜跃然纸柳宗元《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雪衬托独钓的老翁,孤寂辽远,意境苍凉。

岑参有诗:

“山路回转不见君,雪山空留马行处”诗人送友人渐渐远去,见茫茫雪地上只留下清晰的马蹄印记,怎能不平添几分惆怅!

露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李白《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运用较多的原型意象,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有三:

一是遮蔽阻

挡,如“浮云蔽日”;二是飘流无定,如“浮云游子”;三是变化无常,如“浮云苍狗”。

先说“浮云蔽日”。

由于“日”这个喻体的不同变化,“浮云”这个本体也就指代了不同的对象。

当然,有时“日”在语言上并不显现,其意义是隐含着的。

1、“日”是君主或贤臣,“浮云”是奸臣:

“日”是公平正义,“浮云”是谗邪奸佞。

陆贾《新语》: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

”《楚辞?

九辩》:

“何泛滥之浮云兮,猋(音标,像犬狂奔)雍蔽此明月!

……愿皓日之显行兮,云濛濛而蔽之”。

“日月”、“明月”、“皓日”在诗句里比喻君主或贤臣。

李白《灞陵行送别》: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原因。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同此。

《古杨柳行》:

“谗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

”这句诗里“白日”是“公正”,浮云则是“谗邪”了。

2、以“浮云”喻天下战乱的局面。

《庄子·杂篇·说剑》:

“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上决浮云,下决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李白《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句诗即化用庄子语,“浮云”象征当时天下阴暗混乱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天下一统。

如果说和平安定的时局是丽日中天,那么,战乱不断的环境当然是乱云飞渡了。

所以这“浮云”还是“浮云蔽日”之“浮云”。

3、“白日”是夫君,“浮云”则是诱惑夫君的另一个女子。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这里的“白日”是指远游未归的丈夫,遮挡“白日”的是思妇想像中的远方的另外一个女子。

在我国古代,夫妇关系和君臣关系在观念上是一样的,所以这一文化内涵还是来自于“邪臣之蔽贤”。

4、“浮云”是遮蔽实质或事实的那种表象。

王安石《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大家纷纷说:

“赶快准备吧。

”人来人往,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接连不断。

)作者为什么要用浮云来比喻“人来人往,接连不断”呢?

如果只取其“连续”之义,“浮云”并不十分恰当,或者说可以找到比浮云更恰当的词语。

问题在于,“浮云”有遮蔽作用。

刘兰芝答应成婚是假,准备自杀殉情才是真。

而了解这真相的只有她自己,其他人都蒙在鼓里,所以才“络绎如浮云”般地忙着准备婚事。

1、送别友人,抒发离情别绪。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那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动,就像远行的游子(友人)从今而后将行踪不定,任意东西。

更兼有“孤蓬万里”、“班马萧萧”的意象配合,还有落日昏黄的情意渲染,离情别意,撕心裂肺,关尽千古送别诗人之口。

2、怀念友人或情人,表达思念之情。

杜甫《梦李白》: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睹浮云而念游子。

在思念友人这样的诗意中,浮云多与流水相映成趣,浮云即游子,而流水则是分别久远之意,来源于“逝者如斯”。

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李陵、苏武河梁送别诗中多有浮云之喻。

苏武《诗四首》之一:

“俯视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李陵《与苏武诗》: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诗是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和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

“白云”即浮云,是托物寓意。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3、游子自况,感叹身世飘零。

《楚辞?

悲回风》: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徜徉。

”苏颋《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白云即浮云。

苏颋在诗中把自己比喻成白云,被北风吹到万里之外。

这是即景自况。

当时他站在汾河边上,被北风一吹,惊觉到秋天的来临,而当时正是他政治上失意阶段,出京放任外省,所以他感到自己恰如一朵飘浮的白云被北风吹得老远。

诗中不仅表达浮云游子的情怀,更多的是失意的愁绪。

酒1.借酒助兴,寄托了词人的生活激情“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是词人早年生活的写照。

这一时期的“酒”意象反映了她无忧无虑的生活,彰显了她生命的活力。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花香、酒气以及美丽的大明湖夏季风光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好胜的少女的天性。

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便荡漾在这波光艳影中了。

“坐上客来,尊中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殢人娇》),欢乐之情溢于字面,词人的兴致也达到了极点。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值梅花盛开之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

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晶莹的梅织成了一幅画,如梦如幻,空灵优美,浪漫无比……词人的生活激情就在这浓浓的花香酒意中得以完美的表现。

2.借酒寄意,抒发了词人的伤春情怀韶光易逝、韶华难再。

大量“酒”意象的运用使得这种伤春的情意浓得化不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善饮的女主人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

这种惜春、伤春情怀的深沉、凝重可感可知。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

鴂。

”(《好事近》)词人由景生情,为落花而慨叹、而感伤。

白日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愁更愁,想在梦中得到一丝慰藉,空的酒杯以及忽明忽暗的油灯使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伤春之意尽在不言之中了。

3.借酒惜别,表达了词人的姊妹亲情人生难免有分别。

临行之前的一杯醇酒,更能催化感情,酿出浓浓的手足情意。

《蝶恋花·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这首写姊妹离别悲情的词表达了作者对女伴们的留恋的感情,极其真挚。

真切而又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笔触细腻,语意深沉,真实地写出了离人的内心的动态,手足情之深,溢于言外。

4.酒诉相思,寓含了词人的伉俪情深“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酒到醉时情更浓。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

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因为词人饱受离别相思之苦的折磨,只好借酒浇愁,而杯深酒腻,饮酒未酣,人却已醉,难以自持。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念奴娇》)这位闺中少妇越来越闲得发慌喝两杯闷酒,让头脑暂时麻木一下。

然而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人间最难是寂寞。

此时的酒,已满是凄凉之意。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

一江春浪醉醒中。

”(《浪淘沙》)愁如一江春浪,流无尽时,醉中醒中俱在心头。

表达了明诚卒后作者悲痛欲绝,此中愁情,酒醉难消。

5.酒醉情苦,借酒抒发思乡情怀 词人南渡之后,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失去了至亲的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那深沉的、无限痛楚的思乡的心音在醉酒中越发的强烈了。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故乡虽在,而河山易主,欲归不能,多么深刻沉痛。

不直接说愁而说酒,这是借酒浇愁。

词人还宿酒未解。

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可见。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昨夜喝得过多,今晨醒来,便思饮浓酽的团茶;醒来梦断,闻到瑞脑的香味,感到很是惬意。

其间蕴含了多少无法排遣的乡愁与怀人的愁苦。

作者把自己深深的愁绪与痛苦,附着于酒上,颇耐人咀嚼。

6.酒淡情愁,借酒抒发亡国恨“愁”字是李易安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

她的一切遭遇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酒已经无力消除深深的国恨家仇。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声声慢》)想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只是作者的处境变了,愁太重太浓了,直让人承载不起。

举杯浇愁愁更愁,满心满腹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自然就觉得酒味薄了淡了。

反观作者前期的作品《浣溪沙》、《如梦令》等,也曾写到过消愁饮酒之事,然而却是“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

”,“浓睡不消残酒”。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杜甫: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水”的意象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五)行为类:

登楼、凭栏,吹笛、吹笙、吹箫,捣衣(捣练)等。

古人登高临远往往产生家国之悲。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杜甫《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吹笛、吹箫、吹笙。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王之涣的《凉州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冯延巳《抛球乐》:

“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捣衣(捣练)。

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

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煜《捣练子令》: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五、传统意象的多维解读

意象的寓意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

诗人们富有个性的复杂情感,使诗中的意象精彩纷呈,充满艺术的活力。

(一)“月”的意象(残月、明月、新月、孤月)

古代对月思人,望月怀人的诗句很多。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的故乡明。

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