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4203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东省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东省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东省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东省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docx

《山东省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docx

山东省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

 

山东省村级动物防疫员

 

培训教材

 

山东省畜牧办公室编写

******畜牧局印制

二00六年八月

 

第一部分村级动物防疫员职责

一、村级动物防疫员职责

(一)自觉接受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组织的防疫知识培训和业务指导,协助做好动物防疫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

(二)负责建立本村动物饲养和动物免疫档案,对饲养的动物数量、种类、进出栏时间、动物免疫、用药、疫病发生、无害化处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报送乡(镇)兽医管理部门备案。

(三)在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做好本村动物的防疫工作,协助县、乡(镇)动物防疫人员做好检疫、监管、疫情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疫病普查等工作。

(四)负责本村的动物疫情报告工作。

积极参与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和扑灭工作。

(五)完成当地政府和上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安排的其它动物防疫工作。

二、村级防疫员应具备的条件

(一)热爱动物防疫工作,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二)熟悉分管村畜禽饲养情况;

(三)掌握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四)熟练掌握动物免疫技术;

(五)熟知防疫记录、证标和档案管理程序;

(六)取得国家规定的相应职业资格鉴定证书。

第二部分动物传染病防治的基础知识

一、感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一)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又称传染。

(二)传染病

凡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称为动物传染病。

二、感染的类型

(一)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

(二)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三)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

(四)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五)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六)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七)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三、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

(一)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开始至最早临床症状出现为止的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口蹄疫的潜伏期为1-14天、猪瘟2-20天、鸡新城疫2-10天。

(二)前驱期

从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此时该病的临床症状开始表现,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生产性能下降等,但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三)临床明显(发病)期

前驱期之后,疾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的时期称为明显期。

是疾病发展的高峰阶段,这个阶段因为很多有代表性的特征性症状相继出现,较容易诊断。

(四)转归期(恢复期)

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动物体的抵抗力减退,则传染过程以动物死亡为转归。

如果动物体的抵抗力增强,临诊症状逐渐消退,正常的生理机能逐步恢复,则传染过程以动物康复为转归。

但有些传染病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带菌(毒)、排菌(毒)现象存在。

四、传染病的分类

动物传染病的分类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按传染病的病原体分类、按动物的种别分类、按病原体侵害的主要器官或系统分类、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类。

我国政府将动物疫病分为三大类,属一类动物疫病的是:

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

五、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通过各种传播途径,侵入另外易感动物体内,形成新的传染,并继续传播形成群体感染发病的过程称为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的动物三个条件。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上述三个基本环节缺一不可。

(一)传染源

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到体外的动物。

传染源一般分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两种类型。

1.患病动物患传染病的动物,多数在前驱期和发病期排出的病原体数量大、毒力强,传染性强,是主要的传染源。

患病动物在潜伏期和恢复期是否传染,则随病种不同而异。

患病动物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期长短不同。

根据传染期的长短制定传染病的隔离期。

2.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和繁殖并有可能排出体外而无症状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又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可分两大类。

一是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横向平行传播;二是垂直传播,即母体所患的疫病或所带的病原体,经卵、胎盘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水平传播分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

(1)直接接触传播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而引起感染的传播方式,称为直接接触传播。

例如狂犬病,通常只有被患病动物直接咬伤并随着唾液将狂犬病病毒带进动物体内,才有可能引起狂犬病传染。

(2)间接接触传播易感动物接触传播媒介而发生感染的传播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中间载体称为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可能是生物(媒介者),如蚊、蝇、虻、蜱、鼠、鸟、人等;也可能是无生命的物体(媒介物或称污染物),如饲养工具、运输工具、饲料、饮水、畜舍、空气、土壤等。

大多数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间接接触传播,同时也可直接接触传播。

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称接触性传染病。

间接接触一般通过下列途径而传播:

①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气溶胶、飞沫、尘埃等)而使易感动物感染的传播方式称为空气传播。

飞沫传染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猪气喘病,鸡喉气管炎、肺结核等的主要传播方式。

能借尘埃传播的传染病有结核病、炭疽等。

②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

③经污染的土壤传播有些传染病(炭疽、气肿疽、破伤风、恶性水肿、猪丹毒等)的患病动物排泄物、分泌物及其尸体落入土壤,其病原体能在土壤中生存很长时间。

④经活的媒介物而传播活的传播媒介主要有:

节肢动物、野生动物、人类等。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中作为传播的媒介的主要是虻类、螯蝇、蚊、蠓、家蝇和蜱等。

野生动物:

一类是本身对病原体有易感性,在受感染后再传染给家畜家禽。

如狐、狼、吸血蝙蝠等将狂犬病传染给家畜;鼠类传播沙门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伪狂犬病,野鸭传播鸭瘟等。

另一类是本身对该病原体不易感,但可机械地传播疾病,如乌鸦在啄食炭疽病畜的尸体后,从粪内排出炭疽杆菌的芽孢;鼠类可能机械地传播猪瘟和口蹄疫等。

人类:

饲养人员和兽医工作者等在进出患病动物和健康动物的厩舍时可将手上、衣服、鞋底沾染的病原体传播给健康动物;兽医使用的体温计、注射针头以及其他器械如消毒不彻底就可能成为马传染性贫血、猪瘟、炭疽、鸡新城疫等疫病的传播媒介。

2.垂直传播

(1)经胎盘传播孕畜所患的疫病或所带的病原体经胎盘传播给胎儿,称为胎盘传播。

可经胎盘传播的疾病有猪瘟、猪细小病毒感染、牛黏膜病、蓝舌病、伪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弯曲菌性流产、钩端螺旋体病等。

(2)经卵传播由携带有病原体的卵细胞发育而使胚胎受感染,称为经卵传播。

可经卵传播的疾病有禽白血病、禽腺病毒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禽脑脊髓炎、鸡白痢等。

(3)经产道传播病原体经孕畜阴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或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于严重污染的产道时,胎儿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母体的病原体,称为经产道感染。

可经产道传播的病原体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和疱疹病毒等。

(三)动物的易感性

动物的易感性是指动物对于某种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

影响动物易感性的主要因素有:

1.内在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对于同一种病原体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异,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2.外界因素饲养管理、卫生状况等因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动物的易感性。

如饲料质量低劣,畜舍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等都可降低动物抵抗力,促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特异免疫状态动物不论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特异性免疫力,都可使动物的易感性明显降低,这些动物所生的后代,通过获得母源抗体,在幼年时期也有一定的免疫力。

六、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一)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1.疫源地有传染源存在或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它包括传染源,也包括被其污染的活动场所、物体、房舍、牧地、水源,以及这个范围内有被感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等。

疫源地的范围大小主要根据传染源的分布和污染范围等具体情况而定。

疫源地的存在有一定的时间性。

当最后一个传染源被彻底扑杀并消除了病原携带状态;对所污染的外界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并且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不再有新病例出现,还要通过血清学检查畜群均为阴性反应时,才能认为该疫源地已被消灭。

根据疫源地范围大小,可分为疫点和疫区。

疫点是指发生疫病的自然单位(圈、舍、场、村),在一定时期内成为疫源地。

疫区是指疫病暴发或流行所波及的区域,疫区其范围除患病动物所在的自然单位外,还包括患病动物于发病前(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后放牧、使役及活动过的地区。

与疫区相邻并存在从该疫区传入疾病危险的地区称为受威胁地区。

2.自然疫源地其病原体能在自然条件下野生动物体内繁殖,在它们中间传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染给人或家畜家禽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

只有当人、畜,从事野外作业等进入自然疫源地时(如原始森林、草原、深山等荒野地区),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感染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

(二)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1.散发性病例以散在形式发生,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联系时,称为散发。

2.地方流行性某种疾病发病数量较大,但其传播范围限于一定地区,称为地方流行性,地方流行性一方面表示在一定地区、一定的时间里发病的数量较多,超过散发性。

另一方面,有时还包含着地区性的意义。

例如牛气肿疽、炭疽等常是这种流行形式。

3.流行性某病在一定时间内发病数量比较多,传播范围比较广,形成群体发病或感染,称为流行性。

流行性疾病常可传播到几个乡、县甚至省。

4.暴发在一定地区或某一单位,在短时期内突然发生某种疾病很多病例,称为暴发。

5.大流行某种疾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发病数量很大,蔓延地区很广,可传播到全省、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称为大流行。

在历史上口蹄疫、牛瘟等都曾出现过大流行。

(三)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1.季节性某动物传染病在每年一定的季节内发病率明显升高的现象称为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

2.周期性某些动物传染病规律性地间隔一定时间发生一次流行的现象,称为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

七、影响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除受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动物三者的互相制约外,还受自然因素、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地质水文等。

1.作用于传染源一定的地理条件(海、河、高山等)对传染源的转移产生一定的限制,成为天然的隔离条件;季节、气候变化,能影响致病微生物的存在和散播,从而促进或阻止传染病流行过程。

如夏季气温高,不利于口蹄疫病毒在外界存活,口蹄疫一般在夏季流行减少或平息。

又如多雨和洪水泛滥季节,土壤中的炭疽杆菌芽孢、气肿疽梭菌芽孢因随洪水散播而致病。

2.作用于传播媒介自然因素对传播媒介的影响非常明显。

例如,夏秋季节蝇、蚊、虻等吸血昆虫大量孳生和活动频繁,凡是能由它们传播的疾病,都容易发生。

洪水泛滥季节,地面粪尿被冲刷至河塘,造成水源污染,易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流行。

3.作用于易感动物自然因素对易感动物影响主要是增强或减弱机体的抵抗力。

例如,低温高湿可使动物易于受凉,降低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有利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

高气温可使肠道的杀菌作用降低,使肠道传染病增加。

长途运输、过度拥挤等,易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同时使动物接触机会增多,而使某些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等易暴发流行。

(二)饲养管理因素

畜舍的建筑结构、通风设施、卫生状况、饲养管理制度等都能影响疾病的发生。

例如,鸡舍养鸡密度大或通风不良,常易发生呼吸道疾病。

八、动物传染病防治措施

(一)动物传染病防治基本原则

1.依法治疫,“预防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山东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是我省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法律依据,是防疫灭病的有力武器,“依法治疫”是防治动物传染病的基本方略。

2.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控制和消灭任何一种传染病都必须针对动物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相辅相成。

应根据不同的传染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等具体情况,经科学分析,选择最易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病的措施为重点(这些措施称为主导措施),并狠抓落实,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3.因地制宜,持之以恒预防、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病必须根据每种传染病的不同特点,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具体特点,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动物传染病流行因素十分复杂,控制和消灭一种传染病,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艰巨过程,才能取得成效。

因此,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最终控制和消灭一种传染病。

(二)动物传染病综合性防制措施

1.预防性措施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①隔离饲养。

目的是防止或减少有害生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虻、蚊、蝇、鼠等)进入和感染(或危害)健康动物群,也就是防止从外界传人疫病。

一旦发现重大动物疫病畜禽或疑似重大动物疫病畜禽,需立即进行隔离饲养。

为做好隔离饲养,动物饲养场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无污染的地方,远离铁路、公路干线、城镇、居民区和其他公共场所,特别应远离其他动物饲养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集贸市场、垃圾和污水处理场所、风景旅游区等。

②动物饲养场建设应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动物饲养场要分区规划,生活区、生产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病死动物和粪便污物、污水处理区,应严格分开并相距一定距离;生产区应按人员、动物、物资单一流向的原则安排建设布局,防止交叉感染;栋与栋之间应有一定距离;净道和污道应分设;生产区大门口应设置值班室和消毒设施等。

③要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严格管理人员、车辆、饲料、用具、物品等流动和出入,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饲养场。

④要严把引进动物关。

从外地引进动物,必须首先调查了解产地传染病流行情况,以保证从非疫区健康动物群中购买;再经当地动物检疫机构检疫,签发检疫合格证后方可启运;运回后,隔离观察30天以上,在此期间进行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⑤定期开展检疫和疫情监测。

通过检疫和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以便及时清除,防止疫病传播蔓延。

⑥科学使用药物预防。

使用化学药物防治动物群体疾病,可以收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功效,特别是对于那些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的疾病,使用药物预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①消毒建立科学的消毒制度,认真执行消毒制度,及时消灭外界环境(圈舍、运动场、道路、设备、用具、车辆、人员等)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阻止传染病传播蔓延。

②杀虫虻、蝇、蚊、蜱等节肢动物是传播疫病的重要媒介。

③灭鼠鼠类是很多种人、畜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和传染源。

④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同一饲养单元动物出栏后,经彻底清扫,认真清洗,严格消毒(火焰烧灼,喷洒消毒药、熏蒸等)、并空舍(圈)半个月以上,再进另一批动物,可消除连续感染、交叉感染。

⑤严防饲料、饮水被病原微生物污染。

(3)提高易感动物的抵抗力

①科学饲养科学饲养,喂给全价、优质饲料,满足动物生长、发育、繁育和生产需要,增强动物体质。

②科学管理动物厩舍的温度、湿度、光照要适宜,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③免疫接种及时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

2.发生动物传染病时扑灭措施

(1)迅速报告疫情发现动物传染病或疑似重大动物传染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机构报告,并就地隔离患病动物或疑似动物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尽快做出正确诊断和查清疫情来源动物防疫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派技术人员奔赴现场,认真进行流行临床诊断等,并根据需要采取病料,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和调查疫情来源,尽快做出正确诊断和查清疫源。

(3)隔离和处理患病动物确诊的患病动物和疑似感染动物应立即隔离,指派专人看管,禁止移动。

并根据疫病种类、性质,采取扑杀、无害化处理或隔离治疗等。

(4)封锁疫点、疫区当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或二、三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流时,当地畜牧兽医行政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并报请当地政府实行封锁。

①在封锁区边缘地区,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在封锁期间,禁止染疫和疑似染疫动物、动物产品流出疫区;禁止非疫区的动物进入疫区;并根据扑灭传染病的需要对出入封锁区的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和其他限制性措施。

②对病畜和疑似病畜使用过的垫草、残余饲料、粪便、污染物等集中焚烧或深埋;对染疫动物污染的场地、物品、用具、交通工具、圈舍等进行严格彻底消毒。

③暂停畜禽的集市交易和其他集散活动。

④在疫区,根据需要对易感动物及时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⑤开展杀虫、灭鼠工作;对病死的动物进行无害处理。

(5)受威胁区要严密防范,防止疫病传入受威胁区要对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管好本区人、畜,禁止出入疫区;加强环境消毒;加强疫情监测,及时进掌握疫情动态。

(6)解除封锁在最后一头患病动物急宰、扑杀或痊愈并且不再排出病原体时,经过该病一个最长潜伏期,再无疫情发生时,经全面的、彻底的终末消毒,再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验收后,由原决定封锁机关宣布解除封锁。

3.疫病的净化

指通过采取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技术措施,使某一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逐渐被清除的状态。

不同地区或养殖场净化疫病是疫病消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疫病净化是目前许多国家对付某些法定传染病的通用方法。

第三部分兽用预防用疫苗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疫苗

疫苗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或其组分、代谢产物经过特殊处理所制成的、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

二、疫苗的分类

(一)常规疫苗

1.灭活疫苗(死疫苗或灭能疫苗)指用标准强毒菌种、毒种或免疫原性良好的弱毒株,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将其杀死(灭活)后加入适当佐剂而制成的疫苗。

如鸡新城疫灭活疫苗、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禽流感灭活疫苗等。

优点:

生产简单,使用安全,易于保存、运输等。

2.活疫苗(弱毒疫苗)指应用通过人工诱变获得的弱毒株或者是筛选的自然减弱的天然弱毒株或丧失毒力但仍保持抗原性的无毒株所制成的疫苗。

如,猪瘟活疫苗、鸡新城疫Lasota系弱毒冻干疫苗等。

优点:

可用较少的免疫剂量诱导动物机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缺点:

贮存和运输要求条件较高。

2.亚单位疫苗利用微生物的一种或几种亚单位或亚结构制成的疫苗称为微生物亚单位疫苗或亚结构疫苗。

亚单位疫苗可免除全微生物疫苗的一些副作用,保证了疫苗的安全性。

3.分子生物技术疫苗是指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制备的疫苗。

包括:

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疫苗、核酸疫苗等。

4.多价苗与联合苗

(1)多价疫苗是指将同种微生物不同血清型的病原微生物混合而制成的疫苗。

例如,仔猪大肠埃希氏菌病三价活疫苗等。

(2)联合疫苗是指由两种以上不同种的病原微生物联合制成的疫苗,—次免疫可达到预防几种疾病的目的。

如猪瘟、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三联活疫苗,羊快疫、猝疽、肠毒血症三联灭活疫苗等。

三、疫苗的贮藏

(一)建立严格的核查及发放制度采购、使用的疫苗必须是国家批准的生产企业的正式产品。

对采购、使用的疫苗必须核查其包装、生产单位、批准文号、产品生产批号、规格、失效期、产品合格证、进货渠道等,并做好出入库记录和发放记录。

(二)建立必要的贮藏设施疫苗生产、经营、使用者必须设置相应的冷藏设备,如能自动调节温度冷藏库、活动冷藏库、冰柜、液氮罐、冰箱、冷藏箱、地下室等。

贮藏疫苗的地方应放置温度计,固定专人负责,每日检查并记录贮藏温度,发现温度过高过低时,均应迅速采取措施。

(三)严格按规定的温度贮藏每种疫苗的合理贮藏温度,标签和说明书上都有明确规定,生产、经营、使用者要严格按照每种疫苗规定的贮藏温度进行贮藏。

活疫苗一般要求—15C以下贮藏,但鸡马立克氏病活疫苗必须在-196℃液氮中贮藏。

灭活疫苗一般要求2~8℃贮藏,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冻结(紧贴冰箱壁存放,易冻结)。

如果超越此限度,温度愈高影响愈大。

如猪瘟活疫苗,在-15℃贮藏,有效期为12个月;在0~8℃贮藏,有效期为6个月;8~25℃贮藏,有效期为10天。

疫苗贮藏期间,温度忽高忽低,生物制品反复冻结及溶解危害更大,更应注意。

一些用耐热保护剂的冻干苗可在4~6℃贮藏。

(四)避光防潮光线照射,尤其阳光的直射,均有损生物制品的质量,所有生物制品都应严防日光暴晒,贮藏于冷暗干燥处。

环境潮湿,易长霉菌,可能污染疫苗,并容易使瓶签字迹模糊和脱落等。

因此,应把疫苗贮藏于干燥或有严密保护及除湿装备的地方。

(五)分类贮藏疫苗应按品种和有效期分类贮藏于一定的位置,并加上明显标志,以免混乱而造成差错和不应有的损失。

在贮藏过程中,应保证疫苗的内、外包装完整无损,以防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及无法辨别其名称、有效期等。

四、疫苗的运输

(一)疫苗在运输过程中要采取降温、保温措施。

根据运输疫苗要求的温度和数量(最好和保存温度一致),选用冷藏车、保温箱、冰瓶、液氮罐等设备,保证在适宜温度下运输,特别要防止温度变化无常而引起疫苗反复冻融。

如果在夏季运送,应采取降温设备,冬季运送灭活疫苗,则应防止制品冻结。

(二)要避免日光暴晒;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

(三)要采取防震减压措施,防止疫苗包装瓶破损。

五、疫苗的废弃与处理

疫苗有下列情况时应予废弃:

无标签或标签不过完整者;无批准文号者;疫苗瓶破损或瓶塞松动者;瓶内有异物或摇不散凝块者;有腐败气味或已发霉者;颜色改变、发生沉淀、破乳或超过规定量的分层、无真空等性状异常者;超过有效期者。

不适于应用而废弃的灭活疫苗,应倾于小口坑内,加上石灰或注入消毒液,加土掩埋;活疫苗,应先采用高压蒸汽消毒或煮沸消毒方法消毒,然后再掩埋;用过的活疫苗瓶,必须采用高压蒸汽消毒或煮沸消毒方法消毒后,方可废弃;凡被活疫苗污染的衣物、物品、用具等,应当用高压蒸汽消毒或煮沸消毒方法消毒;污染的地区,应喷洒消毒液。

 

第四部分动物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根据免疫学的原理,给动物接种疫苗,使机体自身产生或被动获得特异性的抵抗力,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一种手段。

一、免疫接种的类型

疫苗的免疫接种可分为预防接种、紧急接种、临时免疫接种及环状免疫带和免疫隔离屏障建立等5种类型。

(一)预防接种是指为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传染病造成的损失,根据一个国家、地区或养殖场传染病流行的具体情况,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易感动物群进行的疫苗免疫接种。

(二)紧急接种是指某些传染病暴发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该病的流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动物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

(三)临时免疫接种临时为避免某些疫病发生而进行的免疫接种叫临时免疫接种,如引进、外调、运输动物时,为避免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发生某些疫病而临时进行的免疫接种。

(四)环状免疫带建立通常指某地区发生急性、烈性传染病时,在封锁疫点和疫区的同时,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对封锁区及其外围一定区域内所有易感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

建立免疫带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疫病扩散,将传染病控制在封锁区内就地扑灭。

(五)免疫隔离屏障建立是指为防止某些传染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