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全部课文教案精选文档.docx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全部课文教案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全部课文教案精选文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全部课文教案精选文档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全部课文教案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目标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
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
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
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
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lún:
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小结
六:
作业:
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前三小节、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教学过程】
(一)翻译第一小节
1、仪封人请见,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八佾yì篇》)
【注释】
(1)仪封人:
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
随行的人把他引见给孔子。
(3)丧:
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
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
“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
“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
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二)翻译第二小节:
【原文】长沮(jù)、桀(jie)溺(n)
(1)耦(ǒu)而耕
(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
“夫执舆(y)(4)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同“欤”)?
”曰:
“是也。
”曰:
“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
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7)(yōu)而不辍(chuo)。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wǔ)然(8)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微子篇》)
(1)长沮、桀溺:
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
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
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
即执辔(pèi)。
(5)以:
与。
之:
它。
(6)辟:
同“避”。
(7)耰:
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
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
“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
”子路说:
“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
“是的。
”长沮说:
“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
“你是谁?
”子路说:
“我是仲由。
”桀溺说:
“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说:
“是的。
”桀溺说:
“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
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
”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
“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翻译第三小节:
【原文】楚狂接舆
(1)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
(2)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3)而辟(4)之,不得与之言。
(《微子篇》)
(1)楚狂接舆:
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2)殆(dài):
危险。
(3)趋:
快步走。
(4)辟(bì):
通“避”,躲避。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
“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
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算了吧,算了吧。
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
”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评析】: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
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三、小结
四:
作业:
习题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四、五小节的内容及其进一步理解掌握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朗读并翻译第四小节
4、【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
)蓧(diao)
(1)。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3)而食(s)(4)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篇》)
【注释】
(1)蓧:
读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
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
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
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
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
音shǔ,黏小米。
(4)食:
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子路问道:
“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
“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
”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
孔子说:
“这是个隐士啊。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
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
子路说:
“不做官是不对的。
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
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
【评析】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
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
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
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
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二、朗读并翻译第五小节:
【原文】子路宿于石门
(1)。
晨门
(2)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宪问篇》
【注释】
(1)石门:
地名。
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
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
“从哪里来?
”子路说:
“从孔子那里来。
”看门的人说:
“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
【评析】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三、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孔子的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孟子在《孟子?
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
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
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课后P12练习一)
提示:
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
言之成理即可。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
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
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P12课后练习二)
答案明确:
这两类人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
但孔子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而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
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
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
四:
小结:
题目意思为:
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五:
作业:
写一篇600字的文章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译文及评析
1、【原文】
仪封人
(1)请见,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2)。
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sng)(3)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
”
【注释】
(1)仪封人:
仪为地名,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