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节水滴灌枸杞子项目实施方案.docx
《千亩节水滴灌枸杞子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亩节水滴灌枸杞子项目实施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千亩节水滴灌枸杞子项目实施方案
***市西大沟镇2010年千亩节水
滴灌枸杞子项目
实
施
方
案
***市西大沟镇千亩节水滴灌枸杞子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概要
1.1项目概述
1.1.1项目名称:
***市西大沟镇千亩节水滴灌枸杞子项目实施方案
1.1.2建设地点:
西大沟镇下店村
1.1.3建设单位:
西大沟镇人民政府
1.1.4项目责任人:
第一负责人:
叶明(镇党委书记)
1.1.5建设性质:
新建
1.1.6建设年限:
1年2010年
1.2建设规模:
完成退耕还林农民技能培训100人;完成节水灌溉枸杞子1500亩。
1.3投资规模:
***市西大沟镇千亩节水滴灌枸杞子项目总需投资107.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0万元,政府投工投劳自筹资金57.5万元。
2、项目区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及耕地情况:
西大沟镇是以种养殖生产为主的农业乡镇,项目区位于镇区西南方向,距镇区5公里。
地势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属典型大陆性北温带干旱气候。
其特征为:
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年内温差变幅大,光照充足;降雨稀少,蒸发强烈,相对湿度小。
灌溉方式以渠漫灌为主。
灌溉区域内农业用水主要为四棵树河,水量充足夏季水量大,占全年用水量的60—70%,春秋水量占全年用水量的10—20%。
饲草资源充足,十分适合发展农区畜牧业。
耕地情况:
区域内以河沙土壤为主,土壤特点为:
土层溥,一般在30——50CM,砂性重,质地轻,混杂砾石较多,结构性差,漏水肥,灌后易板结,抗旱性差,深根作物扎根困难,地面坡降大,一般在5——8度,土壤有机磷质缺乏,造成土壤结构性差,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少。
土壤颗粒较小,易随水流失,有机磷含量低,适合一般作物生长,砂性严重。
项目区有两条主要河流,东边为奎屯河,年径流量为6.62亿立方米,西边有四棵树河,年径流量2.97亿立方米,大的山前洪沟有艾勒其沟、将军沟、托斯台沟。
水源以天山雪水及地下水为主。
灌溉方式以渠漫灌为主。
镇灌溉区域内农业用水主要为四棵树河,分配水量为3500万立方米。
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年际相对平稳,四季相差悬殊,夏季水量大,占全年用水量的60—70%,春秋水量占全年用水量的10——20%。
春季多风,春旱比较严重,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
西大沟镇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为4770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3570万立方米,已开采570万立方米,余资源量3000万立方米。
2.2自然灾害状况
项目区地处***市南部地区,属典型大陆性北温带干旱气候。
其特征为:
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年内温差变幅大,光照充足;降雨稀少,蒸发强烈,相对湿度小。
夏季有干热风,冬季常有寒流入侵。
由于南北地形高差超过4000米,因而境内气候又形成明显垂直分布的不同小气候区。
气候从南到北大致分为山地气候、山麓气候、平原气候3个气候区。
全年可能日照时数4440小时,实际日照时数2833小时。
年平均气温为7.2℃,年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为-37.5℃,年最大积雪深度为50厘米,主风向为西北风。
年均降水量为200-300毫米,无霜期为180天,大于10℃的积温3600℃,该镇的气候情况,在海拨500—1000米地带适合种植玉米、番茄、枸杞等作物。
自然灾害状况:
1、干旱以春旱为主,多发生在每年4—6月上旬之间,其原因是春季降水少,土壤蒸发大,农田处于干旱状态。
2、干热风和沙尘暴,干热风多发生在6月底和7月初,受其影响,小麦常受灾而减产。
沙尘暴多发在4—5月份,期间正值各种作物出苗期,刚出土幼苗被风沙打死,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时甚至造成农民绝收。
3、大风,该地区夏季大风最多,主要风向以西北风为主,对农作物有较大影响。
4、冻害,该地区冬季严寒,积雪年际变化大,冬小麦常因越冬条件恶劣,遭受冻害死亡。
一般正常年份越冬死亡面积在3%左右,冻害已成为该镇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2.3社会经济环境
西大沟镇地处天山脚下,距***西南12公里,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并举、综合发展的乡镇,全镇辖16个行政村,4个牧业队,1个农业队,1个牧民定居点,居住汉、蒙、回、维、哈等九个民族,总人口13350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0%。
现有耕地8.3万亩,以种植玉米、番茄为支柱产业。
2009年,全镇完成总播面积5.8万亩,其中玉米3.3万亩,番茄2.2万亩。
2009年我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65元,年递增14%。
2009年西大沟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5亿元,同比增长3.7%,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565元,同比增加791元。
根据资源调查结果,全镇现有公益林面积37400亩。
其中人工林12400亩,次生林43000亩,人工林中农防林7400亩,经济林2500亩。
2001年我镇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
林业工作上,坚持林业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提升林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能力。
依托基地建设项目带动,着力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和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保证农业增效和粮食增产,改善农村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
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深化改革,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内在潜力,提高林业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林业方针政策,推进林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
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林业发展实际,突出自身特色。
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的原则,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
依托科技、量力而行的原则,
2.4实施项目区退耕还林工程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建设成效。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民祖祖辈辈垦荒种粮的传统耕作习惯,实现了由毁林开垦向退耕还林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状况,促进了镇区域内农林问题的解决。
1、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步伐加快,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工程实施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耕还林工程为我镇生态建设步入“破坏与治理相持”的关键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大大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过去,干部群众明知坡耕地和沙化耕地种粮产量低,有调整结构的愿望,但调整后短期内没有生计来源,结构调整缓慢。
退耕还林给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机遇。
各村把退耕还林作为解决农林问题的重要措施,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和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推行生态林草、林果药、林草畜以及林经间作、种养结合、产业配套等多种开发治理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按照“壮大林果业,发展草畜业,开发棚栽业,推进加工业,带动劳务业”的思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耕地减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3、保障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退耕还林后,由于生态状况的改善、生产要素的转移和集中,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保障和提高。
退耕还林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把不适宜种植粮食的耕地还林,有利于促进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退耕还林中还发展了大量的水果、木本粮油等林木资源,培育了丰富的牧草资源,不但能增加食物的有效供给,还能调整和优化食物结构。
4、较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是国家粮款补助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人均获得补助600多元。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大部分退耕农户高于没有退耕的农户。
二是退耕还林收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结合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果、畜牧等生态经济产业,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
由于退耕还林营造的经济林木目前绝大部分还没有进入盛果期,再过几年,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三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多种经营转移,减轻了农民对耕地的依赖。
四是退耕还林使贫困农户稳定脱贫,大大缓解了因灾返贫的问题,在新时期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促进了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思想意识的根本转变。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特别是全镇干部群众更加认识到,生态恶劣是其贫困的主要根源,改善生态是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条件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和进步的前提。
同时,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加强了农田水利、农村能源、舍饲圈养等配套措施建设,引导和鼓励退耕农户发展生态经济型后续产业以及进城务工,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镇干部群众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契机,使其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些村干部认为,退耕还林给我国农村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退耕还林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退耕还林是一项得人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镇的生态建设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西大沟镇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建设,截止目前我镇有退耕还林面积3000亩,荒造面积2100亩,主要分布在11个村。
3、项目建设内容
3.1完成退耕还林农民技能培训100人次。
根据我镇退耕农户劳动力状况,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输出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退耕农民进行实用技术教育培训,明确培训内容、范围、采取专家授课、参观的形式,突出培训重点,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力争达到每个退耕户具体掌握2-3个实用农作物生产或种植等方面的科学技术,资金补助标准,参照现行的同类项目国家补助标准执行。
3.2完成特色林果基地杞子基地节水滴灌枸建设1500亩。
主要建设地点在下店村。
4、资金投入概算(总投入和申请中央财政投入情况)
***市西大沟镇千亩节水滴灌枸杞子项目总需投资107.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0万元,政府投工投劳自筹资金57.5万元。
其中:
1、退耕还林农民技能培训100人次需投入资金1.5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5万元)。
2、节水滴灌设施(包括毛管)650元/亩,投入资金97.5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8.5万元。
5、资金具体用途和补助标准:
总投资107.5万元。
具体用途和补助标准如下:
退耕还林农民技能培训100人次,培训时间10天,每人补助为150元/人,(包括聘请专家授课、学习材料、食宿费等),退耕还林农民技能培训需补助资金1.5万元。
完成西大沟镇节水滴灌枸杞子项目1500亩,每亩节水滴灌设施投入资金650元,共投入资金97.5万元,需补助资金48.5万元。
其中,申请国家财政补助50万元,自筹资金49万元。
枸杞子管护费:
1500亩,按每亩45元标准,需自筹6.7万元。
植保和森林防护费:
1500亩,按每亩10元标准,需自筹1.5万元。
具体可见***市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央追加)项目投资概算表:
***市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央追加)项目投资概算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单价
(元/亩)
投资(万元)
中央投资
地方自筹
1.3
总投资
107.2
50
57.2
工程建设投资
1.3.1
人员培训、
100人次
10天
150元/人
1.5
1.5
1.1.3
节水灌溉设施
亩
1500
650
97.5
48.5
49
1.1.4
管护费
亩
1500
45
6.7
6.7
1.1.5
植保与森防
亩
1500
10
1.5
1.5
5、组织保障措施
为了切实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西大沟镇成立了水管所、林业站、财政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林业站,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各有关单位和村都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筹划审定,并负责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资金管理、档案管理、财产管理、质量管理等。
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上向镇政府负责,对下行使指导、监督、工程管理、质量保证、检查验收等职能。
5.1加强组织和协调配合。
项目建设涉及的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密切配合。
镇林业站负责项目建设综合协调,年度任务计划的审查和综合平衡,会同有关部门下达年度任务计划;镇财政所负责专项资金管理和拨付,监督、检查资金的使用;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基本农口建设项目中改田改土、改土培肥及后续产业中涉及农业部门管理项目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镇林业站负责补植补造建设项目及后续产业中涉及林业部门管理项目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
5.2加强计划管理。
镇林业站要会同镇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依据《西大沟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及市批复的年度项目实施方案,联合编制项目年度任务计划建议上报市发展改革委,年度任务计划建议方案应包括上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本年度计划安排的初步意见。
项目年度任务计划经市发改委审批下达后,要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报告(其中必须附退耕农民意愿资料),报市审批部门批准,并报市发展改革委备案。
跨行业规划调整建设项目的要报市发展改革委会同镇相关部门审批,各项建设任务的中央补助标准要从严控制,国家已有明确规定的补助标准不得随意变更。
5.3加强监督管理。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实施公示制。
项目实施前,项目具体实施单位要会同各项目镇政府将项目名称、范围、目标、任务、资金向项目区群众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落实项目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
项目建设严格履行国家工程建设基本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实行政府采购。
实行工程监理制,对工程设计、施工等全过程进行监理。
农村能源建设涉及到户用沼气灶具、输气管网配件、太阳能热水器、生物质气化炉等设备和重要材料要确保安全,实行公开招标采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法》及《***市招投标管理办法》等要求运作。
5.4加强工程建设档案管理。
有关项目建设的相关文件、实施方案、阶段性项目建设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计报告、项目监理报告、技术资料、图片资料、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各项目单位要有专人负责,分门别类地归档保存,严格管理。
要加强项目建设信息和报送工作。
具体工作由镇林业站负责,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项目建设实行定期报送制度,各项目单位要在每年7月1日前将上半年项目建设情况、1月1日前将上一年度的工程建设情况报镇林业站汇总,要将项目建设进展、需要解决落实的问题及工作建议以书面报告和项目报表两种方式报镇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
5.5加强资金管理。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要做到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截留、挪用,不得改变资金用途,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镇财政所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拨付资金。
要严格资金用途管理,后续产业建设项目中央专项资金只能用于项目建设所需原材料、种苗等的购置,机械作业费、劳务费,中央补助资金形成资产的权益要落实到农户,不能向承包大户集中。
各项目单位要积极与镇财政所密切配台,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定期检查和审计。
对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5.6加强项目监督检查和及时验收。
镇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镇林业站要会同镇相关部门定期对项目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目标考核和通报,对建设进度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根据实际情况可暂缓安排专项资金,直至整改合格。
项目竣工后,要按照国家要求及时对项目进行验收。
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
项目建设任务的专项资金是否按计划完成;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资金拨付、管理与使同是否符合制度规定,有无违规问题;工程管护措施是否落实;各项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工程档案、信息报送制度是否到位。
工程验收第一步是自查验收,即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实施;第二步是接受镇财政所组织镇农业、扶贫、林业、水利部门实施的联合复验
5.7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奖惩机制。
每年要从镇财政中拿出一定的经费作为奖励基金。
根据年度计划完成情况,对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符合工程建设质量标准,没有完成搬迁任务的要追究有关村队,有关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责任。
5.8制度保障措施
项目实施由项目领导小组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组织。
落实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照建设任务和设计要求,严格监督检查和考核,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全程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一是严格把关,审查好实施方案。
二是周密部署,组织实施好项目区的各项建设工程。
三是协调各部门、单位关系,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5.9技术保障措施
严格按照工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全面实行项目公示制、领导责任追究制。
严格资金管理,加强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工作,建档立卡,完善项目工程资料。
做到技术和管理人员随时现场检查,随时指导监督。
要按照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做好验收工作,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动态监测,及时汇总上报项目建设情况,认真开展项目建设调研,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具体技术措施:
全面禁止种植高杆作物。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制定禁止种植高杆作物的具体规定,对不按规定要求种植高杆作物的,要坚决予以拨除,停发退耕还林粮款补助。
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彻底消除退耕地种植高杆作物现象。
开展技术培训,促进抚育管理对幼树修剪、刨树盘、清除杂草、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给予资金支持。
对枸杞子林栽植密度较大,树冠郁闭,经退耕户申请,在市林业局验收后,林业站可批准间伐。
并督导完成迹地更新,确保林地用途不改变,森林资源不减少。
要加强对退耕地林木抚育管理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对全镇退耕地开展技术培训活动,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提高退耕地生产收益。
加强禁火禁牧工作,严厉打击非法毁林行为。
禁火禁牧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重要措施。
工程实施以来,自治区、地区和市委、市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退耕还林林、禁火禁牧的政策措施,明文规定已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县要全面实行退耕还林、禁火禁牧,要进一步加强林业资源管护,从根本上减轻全镇森林防火压力。
今年将利用巩固成果专项资金对验收合格管理较好的退耕村和承包户给予防火物资扶持。
同时,要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工程的监管工作,加大对破坏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活动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毁林和乱占滥用退耕地的行为,依法保障退耕还林成果,维护退耕户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督导为推动全镇退耕还林工作进度,镇党委、镇政府实行科级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地块的层层分包责任制,逐级签定责任状,切实把任务变成事,把事落实到人,镇政府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主体,是退耕还林合同的甲方,对本辖区范围内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和解决退耕农户生计工作负总责,严格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各级行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凡是有补植补造任务的要把任务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人头和地块,确保任务目标责任和奖惩措施的落实。
镇上成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亲自挂帅,靠前指挥,率先垂范。
确保目标任务高标准、高质量顺利完成。
在春季植树期间,镇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组成的督导组进行督导考核,实行以督查通报和整改的形式,随时通报,推广典型,鞭策后进。
春季造林结束后,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包片镇领导签字验收制度,对完成补植补造、嫁接改造任务的,发放验收合格证,没有取得合格证的村视为没有完成巩固成果任务,亮黄牌警告,年终考核领导不能评为先进,单位不能评优。
地区验收不合格的村,国家扣除的粮款补助,由此引发的一切问题和后果,由村委会负责处理。
工作中要加强信息畅通及情况通报,注意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鞭策落后,要大力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迅速掀起春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新高潮,确保顺利通过上级部门验收。
6、资金保障措施
资金管理采用报帐制,采用以工代赈资金管理办法,专款专用,财政部门全程监督。
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工程进度组织相关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和核实。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将组织财政和审计部门定期进行审计,及时制止和纠正资金管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把该项目纳入全镇的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严格考核奖惩,确保责任到人。
积极做好政策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进一步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宣传该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干部充分理解和支持项目的实施,并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去。
科学规划、集中实施,采取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施工的“五统一”和集中时间、集中施工、集中力量“三集中”的办法,落实建设任务,抓点示范,辐射带动,逐年推开,确保项目建设目标按期实现。
7、项目目标
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我镇退耕还林农民都能够有针对性的参加创业技能培训,人均都能够掌握创业技能2--4个实用农作物生产或种植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提高他们创业就业的能力,增加家庭收入,实现退耕农户人均增加600元的目标。
通过西大沟镇节水滴灌枸杞子1500亩项目,将有效的提高我镇下店村、开发区防沙固沙能力,进一步改善我镇镇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为西大沟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8、生态、经济、社会预期效益明显。
创造就业岗位;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退耕农户增加创业和就业岗位,人均收入将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为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基础,同时可辐射带动全镇其他农户增加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起到积极的作用。
发展三产;通过项目建设,使退耕农民进一步掌握发展技能,走上了新的谋生之道采取以林养林,采取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依靠退耕还林政策和措施,发展牛、羊等第三产业,大力提高了退耕还林户经济收入,稳定了退耕户生产和生活。
增加植被覆盖度,通过退耕还林,大多数弃耕地已成为林地,还不用每年都引入大量灌溉水,既节省了水资源,又绿化了环境。
其次,沙漠化得到控制和保证,促进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
实施退耕还林将直接增加林地面积,增强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森林资源的生态调节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的实施,我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数量增加,林种、树种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农村环境进一步绿化、美化,农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综合效益大大提高,妨害减灾的能力大大增强,有力地保障了全镇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实施后,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将有力推动我镇玉米、加工番茄、畜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的壮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退耕农户的生计问题。
退耕农户的收入得到稳步增长,人平可增加收入600多元,项目的实施,给退耕农户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量劳动力从繁重的土地耕作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增加了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是伴随工程建设的实施,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在大力发展农村支柱产业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随着工程建设的实施,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减轻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
目录
第一章总论1
一、项目概要1
二、项目建设规模、内容及实施计划1
三、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量及能耗2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2
五、项目单位简介2
第二章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市场预测3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