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的演讲稿完整版.docx
《关于长征的演讲稿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长征的演讲稿完整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长征的演讲稿完整版
关于长征的演讲稿
关于长征的演讲稿
第一篇:
关于长征的演讲稿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关于长征的纪念活动自然也就很多,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中央电视台崔永元做的一个节目,叫“我的长征”,就是要找20名志愿者重走长征路。
我报了名,不过没选上,我想是因为他们我的照片后觉得我太象专业演员了,不适合参加这种平民化的纪实性节目。
报名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件事,如果见到了崔永元,他一定会用他那因为抑郁症而失眠而熬的布满血丝的眼睛看着我,然后问我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走长征路?
”我想答案可以有很多,比如要体验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比如要宣传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比如要考察长征沿途革命老区的风土人情,为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做一点贡献;甚至可以说是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等等,当然我不会告诉他我是为了减肥。
其实这些理由都没错,但对于我来说,都不太真实。
一个人如果愿意在他的一生中拿出10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走完一万公里的路,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不知道当年那些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当我每次看到关于长征的故事的时候,我总在想,是什么让这些人能够走完这么长的路,而且是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冒着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
答案可以很简单,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再具体一点,是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和蒋家王朝,建立一个新中国。
这些理由都很崇高,也很正确,但我不禁又想起了一件事。
在邓小平晚年的时候,他的子女曾问他:
为什么很少听他讲过去战争年代的事情,在长征的时候您做了什么呢?
邓小平只说了三个字—“跟着走”。
红军的全称应该是中国工农红军,而其实它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农民,是大多数不识字的农民。
我不清楚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列宁的革命理论他们能够知道和理解多少,但我想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他们有坚定的反抗意志,反抗现有的政权统治,反抗外来民族的侵略,反抗阶级压迫和剥削,而他们知道,共产党是能够领导他们实现这些目标的,所以他们坚定地跟随着共产党,组成了党领导的军队,不惜冒枪林弹雨,不惜拔山涉水,长征二万五千里。
他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知道这次迁徙的目的的在那里,甚至连我们的党中央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才知道在陕北还有一块革命根据地,那里的领导人是刘志丹。
但正是这些坚定的跟着走的大多数红军战士,创造了人类战争史的奇迹,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
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让后人震惊的字汇——长征。
跟着走是大多数人在长征中的选择,是长征胜利的保证,但不是长征胜利的原因,长征的胜利开始于遵义会议,在此之前红军可以说是大溃败,而且损失惨重。
正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新的领导指挥集体,而新的领导指挥集体又实行了正确的方针路线,所以中国工农红军才摆脱了几乎被彻底消灭的命运。
由此可见,正确的领导,正确的方针路线对于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与遵义会议有着同等重要地位,并且有着惊人相似性的另一个转折点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两个会议同样是用和平、民主的方式更换了中央领导集体,并重新确定了方针路线,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方针路线,一个在过去可能被视为背叛革命、大逆不道的方针路线。
为什么会有这样开天辟地的转折?
为什么会有这样历史性的会议?
原因很简单,形势所迫。
在遵义会议以前,红军失去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根据地,伤亡近十万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十年浩劫,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
正是严峻的现实促使人们去重新思考,思考过去的方针路线是不是错了;去重新选择,选择一条新的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道路。
所以,我们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但我们在此之前付出了什么呢?
付出了十万人的生命,付出了一个国家十年的时间。
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进入了xx年,在年初的人大会议期间,一条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就是所谓“物权法草案违宪,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质疑。
因为时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不想就两种观点的孰是孰非谈自己的看法。
但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我知道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自己的民法典,而作为民法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权法,却也因为这种争论而推迟审议。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提出不要讨论姓资姓社的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一指导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正确的,而且也取得显著的成效。
但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已近三十年,成绩固然是巨大的,新的问题也出现了。
医疗改革以后我们看不起病了,教育改革以后我们上不起学了,房地产改革以后我们买不起房了,而现在"八荣八耻"的提出也正证明了一个时代价值判断的迷失.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相应的制度、体制、观念和文化等方面却不能随之发展的话,就必然成为其进一步前进的瓶颈。
如果说在三十年前我们不知道白猫和黑猫那一只会抓老鼠,所以我们说“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话,那么经过三十年的考察,是到了该选择一只猫的时候了,以便这只有本事的猫能够继续抓老鼠。
如果说刚下水的时候我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已经越走越深了,手已经摸不到石头了,是该挺直身板,看看河面,选择一条正确航线的时候了,以便我们能造一艘可以走的更远的船。
在建国前夕,毛泽东曾经说过: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到现在建国已经快57年了,我们的万里长征走到了第几步呢?
1935年长征路上的遵义会议,1978年建国三十年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向我们不止一次的证明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在一个国家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意义,只有有了一条正确的路线,人民才能跟着走,才能取得象长征一样的伟大胜利,象改革开放一样的辉煌成就。
但历史也告诫我们,不要等失去了十万人的生命,浪费了十年的时间以后,才知道那一条道路是正确的。
第二篇:
长征演讲稿
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组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70年的岁月沧桑如一首歌,70年的历史风雨似一组诗;轻声低吟让我们走进长征。
时间可以易容颜,换新貌;岁月可以留痕迹,转乾坤;但有一种东西却是永恒的。
年轮总是在无情的变迁着,脚步总是在光阴隧道里匆匆着;但有一种东西却一直在时空中静止着。
划破黑夜的流星,让时空反转;走出纷繁的尘雾,给历史回首。
20世纪30年代在“白色恐怖”的背景下,一场伟大的征程拉开了帷幕:
看于都河边,滚滚浪涛,摧肝裂胆;红军勇士,声声怒吼,披荆斩棘:
湘江口前热血洒,惊天动地鬼神恸。
遵义城中定乾坤,征程途上旗飘扬。
四渡赤水如等闲,运筹帷幄决千里。
翻山越岭求真理,吃羹咽菜为革命。
铁索桥头视如归,千里雪原回首堪。
三军会师凯歌奏,更喜星火已燎原。
今天的回首是为了重新的记忆,纵使时光让所有流逝,我们也不可能忘记这段神曲。
星火在黑色中重生,我们在失望中寻找希望,一切注定了终将辉煌。
先烈们,70年前的那一幕幕我们无法亲历,但历史却向我们诉说了所有。
那是,那是用二万五千里的计程;
用共产党人的准则;
用信念高于一切的执着。
谱写了一首“挽救祖国,挽救民族”的史诗!
第三篇:
关于长征的演讲稿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关于长征的纪念活动自然也就很多,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中央电视台崔永元做的一个节目,叫“我的长征”,就是要找20名志愿者重走长征路。
我报了名,不过没选上,我想是因为他们我的照片后觉得我太象专业演员了,不适合参加这种平民化的纪实性节目。
报名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件事,如果见到了崔永元,他一定会用他那因为抑郁症而失眠而熬的布满血丝的眼睛看着我,然后问我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走长征路?
”我想答案可以有很多,比如要体验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比如要宣传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比如要考察长征沿途革命老区的风土人情,为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做一点贡献;甚至可以说是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等等,当然我不会告诉他我是为了减肥。
其实这些理由都没错,但对于我来说,都不太真实。
一个人如果愿意在他的一生中拿出10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走完一万公里的路,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不知道当年那些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当我每次看到关于长征的故事的时候,我总在想,是什么让这些人能够走完这么长的路,而且是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冒着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
答案可以很简单,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再具体一点,是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和蒋家王朝,建立一个新中国。
这些理由都很崇高,也很正确,但我不禁又想起了一件事。
在邓小平晚年的时候,他的子女曾问他:
为什么很少听他讲过去战争年代的事情,在长征的时候您做了什么呢?
邓小平只说了三个字—“跟着走”。
红军的全称应该是中国工农红军,而其实它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农民,是大多数不识字的农民。
我不清楚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列宁的革命理论他们能够知道和理解多少,但我想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他们有坚定的反抗意志,反抗现有的政权统治,反抗外来民族的侵略,反抗阶级压迫和剥削,而他们知道,共产党是能够领导他们实现这些目标的,所以他们坚定地跟随着共产党,组成了党领导的军队,不惜冒枪林弹雨,不惜拔山涉水,长征二万五千里。
他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知道这次迁徙的目的的在那里,甚至连我们的党中央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才知道在陕北还有一块革命根据地,那里的领导人是刘志丹。
但正是这些坚定的跟着走的大多数红军战士,创造了人类战争史的奇迹,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
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让后人震惊的字汇——长征。
跟着走是大多数人在长征中的选择,是长征胜利的保证,但不是长征胜利的原因,长征的胜利开始于遵义会议,在此之前红军可以说是大溃败,而且损失惨重。
正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新的领导指挥集体,而新的领导指挥集体又实行了正确的方针路线,所以中国工农红军才摆脱了几乎被彻底消灭的命运。
由此可见,正确的领导,正确的方针路线对于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与遵义会议有着同等重要地位,并且有着惊人相似性的另一个转折点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两个会议同样是用和平、民主的方式更换了中央领导集体,并重新确定了方针路线,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方针路线,一个在过去可能被视为背叛革命、大逆不道的方针路线。
好
第四篇:
长征演讲稿
革命理想高于天
尊敬的领导、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是来自***的***,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大半个世纪。
长征,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不朽的魅力像是一部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
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乌江天险,弯弯赤水,大渡激流,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这一切,对我们的意志信念提出了严峻挑战,而我们应在挑战中战胜自我,在挑战中实现理想!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当我们这一代都具备长征的铁骨精魂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会以更新、更美的形象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并以此告慰长征路上那20几万不屈的英魂!
第五篇:
长征演讲稿长征的铁骨精魂
同志们,朋友们: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
"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
"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它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一位重走长征路的年轻军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地址都成了遗址,笑容都成了遗容;
长征是他们的苦难,苦难是他们的光荣."
就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30万红军经过长征,只剩下了3万,而他们活到今天的,已不足300人.但这用无数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已成为中国革命和人类历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一段永不磨灭的铁骨精魂的回忆.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这时候,远隔千里的蒋介石指着地图狂妄地叫道:
"他们是走向深渊,走向死亡!
"短短的一年后,当他面对追获的一大堆烂草鞋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股头戴红星,足踏草鞋的铁
流是不可阻挡的.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在当地要饭,听说儿子在部队当官享福,便气冲冲找上山去.队伍正好开饭,老人看到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她流泪了,提起篮子将自己要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为了欢迎这位母亲的到来,战士们演唱了自编的《牛皮腰带歌》: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士面前,她怎能不为之动情,为之自豪
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白洋,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
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惊呼这是前所未闻的神话.而远涉中国的西方记者斯诺,则把这称之为"东方魔力".令他们不解的是,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创造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奇迹
其实很简单,就是头顶上那颗鲜红鲜红的红五
星以及它射出的那熠熠生辉的希望之光.这正是千百年来我们所固有的,具有强大凝聚力,鼓舞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精魂.从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
羞",历史雄辩地证明:
"民族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每个中国公民都具备长征的铁骨精魂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会以更新,更美的形象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并以此告慰长征路上那20几万不屈的英魂!
其他
附送:
关于阅读的心得体会3篇
关于阅读的心得体会3篇
关于阅读的心得体会范文1:
《倾听生命》阅读心得
《倾听生命》这本书是让我们珍惜生命,对生命教育的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因为,它让我们的读者意识到----生命,是上苍赐予我们的奇迹,生命脆弱也坚强,生命短暂也永恒。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在第一章伟大的奇迹中,第一篇的那只顽强的小蜜蜂深深的打动了我,作者将这只打扰了自己的小蜜蜂一脚踩入泥土中,但这只坚强的小东西想重新飞起,并飞快地把皱皱地翅膀捋平,但作者并不这么想,他觉得这只蜜蜂飞不了了。
渐渐地,蜜蜂恢复了体力,开始飞行,经过一次次努力,蜜蜂终于飞向了天空。
是的,我们不能小看这些貌似很弱小的小动物。
但是,它们的内心是坚强的!
还有一篇是最让我有感触的文章。
那是在一个偏僻山谷上的一个看不到底的断崖,崖边上长了株小小的百合,它想开出花朵,但杂草和蜂蝶却讥讽百合:
在这片荒地,谁会来欣赏啊?
但百合觉得自己一定要证明它是有用的,便努力的释放内心的力量。
终于有一天,野百合开花了。
年年春天,野百合的种子遍地都是,到处都开满了洁白的百合花。
几十年后,一些人从千里迢迢来欣赏百合花。
所以,那里以后就被人们称为百合谷地。
这株小小的百合,它想证明自己是百合,所以不顾杂草蜂蝶的鄙夷,努力开出花朵。
这个百合谷地就是它和它的种子们创造的!
因为它坚信:
我不是杂草!
我是百合!
我要开花!
既然这株小小的百合花不怕别人的嘲笑,开出花朵,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像百合花一样,努力开出只属于自己的花朵。
所以,我们不仅仅是要快乐,更要好好珍惜生命。
生命是短暂的,如果你的一生都干一些有意义的事,如果做错了事总结一下,以后不再错,交了许多朋友,等等。
那么你的一生就很成功。
最后,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小朋友能看这本书,懂得珍爱生命。
关于阅读的心得体会范文2:
《爱的教育》阅读心得
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生活中有爱,就会变得绚丽缤纷、多姿多彩。
试想而知,如果没有爱,世界将变得索然无味。
《爱的教育》这本书向我们诠释的便是这样一个道理。
这本书短小精悍,以小学生安利柯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把这些美好的情感送进我们孩子的心灵深处。
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因为它实在是太精彩了。
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它讲述了生活中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小到同学间的一句问候、对路人的一次微笑;大到捐献骨髓,义务献血,建设希望工程人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爱,只要你用心去体会,你会感到,生活在人间如同每时每刻都沐浴在爱的海洋,多么幸福啊!
这本小书就是如此神奇,它如同天使手中的甘露,在无形中洗涤了我们的心灵。
像一束灿烂的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心田。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
比如说父母的爱,当我们在饭前和小伙伴快乐地玩耍时,父母们默默地在厨房煮好饭、做好菜、备好餐具等我们吃饭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很难引起我们的注意,而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爱。
因为常见,所以反而不被重视。
这本书很贴近我们的生活,书中全是安利柯所写的日记,还有一些家人给他的信。
全部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安利柯能从这些日常琐事中发现如此之多的爱,实属难能可贵。
但其实,你也可以做到。
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家人,看待朋友,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
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
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关于阅读的心得体会范文3:
《在人间》阅读心得
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认真地阅读了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
《在人间》描写的是主人公阿廖沙被生活所迫到大街小巷,自己寻找工作,自己赚钱某生的过程。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阿廖沙做过鞋店和圣像作坊的学徒;在两条不同的船上做过两次洗碗工;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仆人。
其中让我感到最难忘的是他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仆人的过程。
阿廖沙第一次做仆人的时候,男东家教过他绘画。
但是,年老的女东家和年轻的女东家都不同意。
为此,他们三个人还大吵了一架。
之后,每当阿廖沙画画的时候,老太婆就跟阿廖沙捣乱。
比如:
把啤酒弄翻在阿廖沙的画纸上,叫阿廖沙去擦干净的窗户而且,老太婆和女东家都反对阿廖沙看书。
一但看见阿廖沙的书,就烧掉、扔掉、撕掉,有时,甚至还把阿廖沙痛打一顿。
当阿廖沙第二次做仆人的时候,他还是受着同样的痛苦。
有一次,阿廖沙因为犯了一点点小错误,就被老太婆痛打了一顿,虽然不怎么痛,但是,有很多小木刺扎进了他的背上。
最终,医生帮阿廖沙一共拔出了四十二根木刺,这是常人所承受不了的。
阿廖沙第三次做仆人就好多了,他遇见了一个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的人他的继父。
于是他就每天与他的继父谈论书的问题。
他的继父经常给阿廖沙书籍。
但是,老太婆和女东家常常在背后说阿廖沙继父的坏话,这让阿廖沙很生气。
高尔基是多么伟大呀!
他身边的人都反对他看书、学习,但是,他通过对书籍的酷爱,认真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尔基终于成为一名举世闻名的优秀作家。
而我们呢?
有一个让我们学习的课堂,却不认认真真地学习,反而浪费了学习的宝贵时间。
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
当我读完了这本《在人间》时,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惨淡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家长每天陪伴在我们的身边。
用天壤之别这个词语来形容阿廖沙和我们的童年之间的差别也毫不夸张。
看过关于阅读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