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51315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6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docx

《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docx

目 录

一、战略分析

(一)宏观分析

(二)中观环境分析

(三)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四)企业战略分析

二、会计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二)利润表分析

                                                                                                                                 

  

 

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一、战略分析

(一)宏观分析

1.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成立,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

000735),是中国首家"菜篮子"股份制上市公司。

公司注册资本8.8亿元,总资产20多亿元。

2002年,公司被评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在全省17个市县建有40余个现代化畜牧基地,拥有海南省最大的"菜篮子"工程基地、种苗生产基地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产业规模及产品品质在海南畜牧业中保持着绝对的领先地位。

公司年出栏优质种猪6万头、优质商品猪50万头;年生产海兰褐鸡蛋560万公斤、文昌肉鸡300万只、文昌鸡苗1000万只以上。

罗牛山猪肉、鸡蛋、文昌肉鸡等农副产品的源源不断上市,不仅结束了海口市肉、蛋依靠岛外供应的历史,而且在满足市场供应,平抑物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牛山猪肉、鸡蛋在海口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50%和60%,产品产销率100%。

在海南,罗牛山已经成为放心食品的代名词。

从2006年起,罗牛山潭牛牌文昌鸡成功打入香港市场,罗牛山牌放心肉进入深圳沃尔玛超市。

   表1                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十大股东表                 计量单位:

编号

股东名称

持股数量

持股比例

股本性质

1

海南罗牛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9070.50万

10.310%

流通A股

2

海口永盛畜牧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2764.46万

3.140%

流通A股

3

湖北新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613.10万

1.830%

流通A股

4

海南深兴贸易有限公司

1445.00万

1.640%

流通A股

5

海南兴牧饲料有限公司

1445.00万

1.640%

流通A股

6

海南兴地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1300.50万

1.480%

流通A股

7

中经信投资有限公司

867.00万

0.990%

流通A股

8

海南冠翔贸易有限公司

722.50万

0.820%

流通A股

9

海南琼山京美畜牧公司

478.28万

0.540%

流通A股

10

黄进芳

472.97万

0.540%

流通A股

2.经济发展水平

表2.        2010-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情况表                     单位:

亿元

指标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国民总收入

634043.4

583196.7

532872.1

479576.1

407137.8

国内生产总值

636138.7

588018.8

534123.0

484123.5

408903.0

第一产业增加值

58336.1

55321.7

50892.7

46153.3

39354.6

第二产业增加值

271764.5

256810.0

240200.4

223390.3

188804.9

第三产业增加值

306038.2

275887.0

243030.0

214579.9

180743.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46629

43320

39544

36018

30567

图1                    三大产业增加值图                   单位:

从表1及表1来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正在逐年上升,增长速度也不断加快。

其中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这三大产业增加值也在逐渐增大。

但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并不是很理想但仍逐年上升。

3.经济发展周期

图2                 经济周期规律图

表3                       2008-2014年GDP增长速度                                   单位:

亿元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GDP总量

314045.40

340506.90

398983.00

458217.58

519322.00

588019.00

636463.00

GDP增长速度

18.15%

8.43%

17.17%

14.85%

13.34%

13.23%

8.24%

图3                           GDP增长速度图

由表3和图3可以看出市场市场经济发展是一种波动的过程,存在规律性的周期,经济周期通常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GDP增长速度的变化是根据社会总需求水平而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8年时,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因此我国经济也出现了衰退的状态,导致我国GDP下降,到2009年时,产出和价格均处于最低水平,随着经济的复苏,生产的恢复和需求的增长,价格也开始逐步回升。

2010年由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张超过了产出的增长,刺激价格迅速上涨到较高水平,达到一定繁荣状态。

此后,消费者需求再次下降,又导致了经济的下滑。

4.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指的是国民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成分、不同的产业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在组成国民经济整体时相互的适应性、所占的比例及排列关联的状况。

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

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

表4                 2010年GDP初步核实数

行业

现价总量(亿元)

不变价增速(%)

产业结构(%)

初步核实数

初步核算数

差距

初步核实数

初步核算数

差距

初步核实数

初步核算数

差距

GDP

401202

397983

3219

10.4

10.3

0.1

100.0

100.0

0.0

第一产业

40534

40497

37

4.3

4.3

0.0

10.1

10.2

-0.1

第二产业

187581

186481

1100

12.4

12.2

0.2

46.8

46.8

0.0

第三产业

173087

171005

2082

9.6

9.5

0.1

43.1

43.0

0.1

由表4反映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401202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21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为10.4%,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534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7亿元,增长速度为4.3%,与初步核算速度相同。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7581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100亿元,增长速度为12.4%,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3087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2082亿元,增长速度为9.6%,比初步核算数提8%高0.1个百分点。

按初步核实数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10.1%,第二产业占46.,第三产业占43.1%。

  

图4                  三大产业2000-2010年所占比重

由图4可以看出,农业2000年以后一直到2005年基本上保持稳定,维持在20%左右,2005年以后农业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后来也趋于稳定维持在10%左右;工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一直到2011年所占比例达到60%;服务业比例变化不是很大一直在30%左右。

5.经济政策

(1)货币政策

近几年的货币政策总体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1年—2002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尚未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减轻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稳定增长,刺激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增长,克服物价不断下跌形成的压力。

第二阶段为2003年—2005年,又可分为两个子阶段。

第一个子阶段为2003年初—2005年初,这一时期,前几年国家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再加上世界经济出现复苏,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虽经2003年“SARS”的短期冲击,但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确立,GDP、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迅速,物价水平止跌回升。

投资增长迅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2004年初达到峰值,接近60%;全国房地产开发与投资热情高涨,房地产价格在短短两年内迅速攀升,泡沫现象严重,集聚较大金融风险。

在这种背景下,从2003年第一季度开始,金融宏观调控方向发生了较大转变,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遵循“有保有压”的原则,通过结构调整,抑制某些行业和领域投资需求过热,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防止通货膨胀。

第二个子阶段为2005年。

这一年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外贸进出口在内需不振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推动下大幅度上升,2005年10月末,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达77.12%,外贸顺差更是实现创纪录的803.7亿美元,比此前贸易顺差最高的1998年全年高出近一倍,预计全年实现贸易顺差将突破1000亿美元。

2005年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针对具体经济形势适时调整调控目标和手段,突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取得较好的效果。

2005年第四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货币政策感受指数(选择货币政策“适度”的银行家占比)高达77.4%,为历史最高点;而2004年第二季度该指数却只有40.1%(该指数均值为50%)。

(2)财政政策

1998年到2003年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肆虐和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使中国经济又一次陷入“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措施。

应该看到,本轮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影响程度及中国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背景与1998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有必要考虑积极财政政策的制约因素及其产生的效应和问题,从以往政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中寻求更多的启示,为化解金融危机的政策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图5         财政政策乘数图

由图5可以看出,财政政策乘数在逐年下降,说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在递减。

同时由表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