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篇一:
全国2013年4月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00468】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
0046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教育家是(a)1-15
a.柯尔伯格
c.杜威
2.德育原理形成发展的阶段顺序是(b)1-8
a.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多样化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c.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d.多样化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
3.关于品德结构要素说法正确的是(a)2-33
a.知、情、意、行
c.知、信、意、行
4.学校德育产生于(b)3-39
a.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5.人的品德发展具有(c)4-71
a.顺序性、均衡性
c.顺序性、阶段性
6.对德育起决定作用的是(d)5-92
a.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b.生产关系d.社会意识b.稳定性、同一性d.差异性、均衡性b.奴隶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b.知、情、行、信d.知、情、意、信b.洛克d.卢梭
7.属于德育目标确定依据的是(a)6-99
a.社会需要、教育目的
c.教育目的、德育内容b.社会需要、德育方法d.德育方法、德育内容
8.关于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角色说法正确的是(c)7-119
a.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主体
b.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客体
c.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
d.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时,只是德育的主体
9.不属于德育方法选择主要依据的是(c)9-165...
a.德育目标
c.教师的个人愿望
1o.少先队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d)10-173
a.周会
c.晨会
11.关于班集体说法正确的是(b)11-186
a.班集体是唯一的学生集体
c.班级就是班集体b.班集体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d.教师是班集体的核心人物b.校会d.队会b.德育内容d.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12.“吾日三省吾身”主要反映的自我品德修养特点是(d)12-215
a.实践性
c.控制性b.涵育性d.内省性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反映的品德要素是(a)7-125
a.品德意志
c.品德行为b.品德情感d.品德认识
14.比较德育实施前后个体品德及其各侧面的情况,以确定其发展方向及程度的评定是(b)13-230
a.全面性评定
c.否定性评定b.内差评定d.肯定性评定
1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属于(b)6-107
a.纪律教育的内容
c.法制教育的内容b.道德教育的内容d.政治教育的内容
16.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德育管理模式类型是(a)16-277
a.经验型
c.行政型b.民主型d.科学型
17.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机智灵活地教育学生,这突出体现教师劳动具有(c)15-259
a.长期性特点
c.创造性特点
18.三结合德育网络是指(a)16-276b.连续性特点d.示范性特点
【篇二:
德育原理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通过对假设性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道德立场和道德推理方式;通过充分的思想交锋,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是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
这种现象被称为(b)
a罗森塔尔效应b布莱特效应c布朗效应d晕轮效应
2.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时,“带有规范词的祈使句”适用于(d)
a小学低年级b小学高年级以上c中学以上d以上三者
3.从教学论的意义来看,知识往往通过______习得,技能往往通过______习得,态度往往通过______习得(b)、、a直接的教、间接的教、直接的教b直接的教、直接的教、间接的教c间接的教、直接的教、间接的教d间接的教、间接的教、直接的教
4.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c)
a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b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c私德、公德、职业道德d家庭美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
5.用《三个和尚》、《蚂蚁搬家》等传统故事,生动地向年幼的学生解释“团结合作”的道理,属于(d)a体谅情境b实验情境c后果情境d说明情境
1.主张道德目的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或最终目的教育家是(d)
(a)康德(b)赫尔巴特(c)杜威(d)以上三者
2.《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颁布)规定(c)d
(a)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b)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c)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d)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4.张老师对学生说:
“对人要有礼貌,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支持你,帮助你。
”李老师对学生说:
“对人要有礼貌,因为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最恰当的说法是(b)
(a)张老师在进行道德教育(b)李老师在进行道德教育
(c)张老师和李老师都在进行道德教育(d)张老师和李老师都没有进行道德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属于(d)参考教材第五章德育内容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d)以上三者
2.我国小学普通实施直接的道德教学的起始时间是(b)参考教材p180
(a)1902年(b)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c)1912年(d)1978年
4.“仁义礼智信,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的观点属于(c)
(a)道德虚无主义(b)道德相对主义(c)道德天赋论
(d)环境自发影响论
5.在“海因兹与治癌药”的两难问题上,下面观点处于“后习俗水平”是(b)参见教材p225(a)偷东西是不对的,但是不这么做海因兹就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
(b)海因兹设法救自己的妻子无可厚非,可是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
他这样做对别人是不公平的。
(c)作贼会使自己和家人名声扫地,这样做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耻辱。
(d)要是他的妻子对他不好,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
3.某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阶段3,最有可能说服他考试不作弊的理由是(a)c
(a)考试作弊对其他考生不公平(b)考试作弊会受到学校的处分和父母的责打
(c)好学生考试不作弊(d)作弊会破坏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4.《上海市民“七不规范”》属于德育内容的哪个层次(c)
(a)道德理想(b)道德原则(c)道德规范(规则)(d)道德行为
5.在“一个跟你同岁而且要好的男孩子或女孩子,因为你不知道的原因显得十分心烦意乱。
你怎么办?
”情境中,以下青少年的反应属于试验性反应类型的是(d)
(a)“叫他/她振作起来”(b)“向某个成年人反映这种情况”
(c)“安慰他/她”(d)“设法同他/她交谈,好像没有注意到有什么不对头”
4.以下哪种情境最适合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a)
(a)道德两难情境(b)后果情境(c)说明情境(d)实验情境
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民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体现了下列哪种论点?
(b)a道德天赋论b道德虚无主义
c道德相对主义d环境自发影响论
2.麦克费尔开发的《生命线》教材包括(a)
a《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
》b《敏感性》《后果》《冲突》
c《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
》《你认为我是谁?
》《为了谁的利益?
》《我为什么该?
》d《生日》《禁闭》《逮捕!
》《街景》《悲剧》《盖尔住院》
教师:
一个你认识的人在你同别人说话时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
你怎么办?
学生a:
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b:
我才不躲,我会叫他闭嘴。
学生c:
还是让他加入进我们的谈话好,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d:
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事,心里非常生气,但拿他没有办法。
学生e:
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f:
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
学生g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不要当着他的面谈论这个话题了。
1.在体谅模式中,使用上述情境问题,直接目的在于(3)
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②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③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④提高学生对行为后果的想象、理解和预测能力
2.在体谅模式中,使用上述情境问题,常用的方法是
(2)
①说服②角色扮演③道德两难④榜样示范
3.学生对情境问题a的反应属于(4)
①被动性反应②依赖性反应③攻击性反应④回避性反应
4.学生e对情境问题的反应属于
(2)
①被动性反应②依赖性反应③攻击性反应④回避性反应
5.对情境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是(3)
①学生c和学生f②学生c和学生g③学生f和学生g④学生c、学生f、学生g
2.不属于“间接道德教育”的是(a)
(a)思想品德课(b)在教法中渗透的道德影响
(c)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d)课堂生活气氛的道德感染力
1.主张道德目的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或最终目的教育家是(d)
(a)康德(b)赫尔巴特(c)杜威(d)以上三者
2.《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颁布)规定(c)d
(a)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b)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c)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d)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教书育人的意思是()a.既教书,又育人b.教学工作和育人工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c.教学以育人为最终目的,育人以教学为基本途径d.兼顾教学和德育
《上海市民“七不规范”》属于德育内容的哪个层次(c)
a道德理想b道德原则c道德规范(规则)d道德行为
二、是非判断题
(x)1.榜样就是要求大家学习的好人好事。
(√)2.礼仪训练不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x)3.根据道德所调节的生活领域不同,可以把学校德育的内容划分为三大块,即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者之间有严格的区分。
(√)5.如果不考虑教的结果,只从意向性意义上理解“教”,道德是可教的。
(对)惩罚具有教育意义。
(对)学科教学中唯一可行的德育是间接的或渗透式的德育。
(错)说服学生,既可以仅向学生提供支持自身观点的正面论据,亦可同时提供与自身观点相悖的反面依据。
正反双面说理比单面说理效果要好。
(对)教师的工作用语的本质和核心是道德语言。
(错)2.根据道德所调节的生活领域不同,可以把学校德育的内容划分为三大块,即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者之间有严格的区分。
()1.操行评语具有规范功能。
(对)3.古代德育实际上范围广泛的社会意识教育。
()4.道德判断的结构反映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水平。
(t)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t)2.表扬或批评学生不但具有评价功能,而且具有规范功能。
(ft)3.思想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教材第一章)
(f)5.结果论说理方式仅从行为结果出发来判断道德行为,忽视了行为主体的主观动机,因而是错误的,我们应当避免使用这一说理方式。
(t)1.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途径。
(f)参见教材第八章德育途径
(t)2.古代德育实际上是范围广泛的社会意识教育。
(f)3.当道德的高层次目标与低层次目标发生冲突时,要首先确保高层次目标的落实。
(t)5.教师主要以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的高尚情操。
(x)1.道德论证或说理的根本依据是道德判断。
(√)3.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x)5.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就是要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因素去教育学生。
(t)2.品德是知情行的和谐结合。
(T)3.说理的一般逻辑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第七章)
(t)4.教师主要以道德禁令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f)5.学科教学中唯一可行的德育是间接的或渗透式的德育。
(t)1.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途径。
(f)参见教材第八章德育途径
(f)3.当道德的高层次目标与低层次目标发生冲突时,要首先确保高层次目标的落实。
(f)4.根据道德所调节的生活领域不同,可以把学校德育的内容划分为三大块,即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者之间有严格的区分。
(x)5.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就是要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因素去教育学生。
(t)1.道德论证或说理的根本依据是道德判断。
(f)2.结果论说理方式仅从行为结果出发来判断道德行为,忽视了行为主体的主观动机,因而是错误的,我们应当避免使用这一说理方式。
(t)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t)3.思想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t)4.如果不考虑教的结果,只从意向性意义上理解“教”,道德是可教的。
(对)德育是学校的首要工作。
(错)礼仪训练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名词解释题.思想教育:
.道德原则教育:
.简要说明结果论的说理方式
1.说服:
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价值或道德规范,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这是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说服。
2.《生命线》:
《生命线》丛书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个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部分:
《设身处地》。
含《敏感性》、《后果》、《观点》3个单元,其中的所有情境都是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际问题设计的。
第二部分:
《证明规则》。
含《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
》、《你认为我是谁?
》、《为了谁的利益?
》、《我为什么该?
》五个单元,情境所涉及的均为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
第三部分:
《你会怎么办?
》。
含《生日》、《禁闭》、《逮捕!
》、《街景》、《悲剧》、《盖尔住院》6本小册子,向学生展示以历史事实或现实为基础的道德困境。
设计和使这些情境教材,目的在于:
“提高个体对他人需要、兴趣、态度和情感的感知能力;鼓励基本技能特别是非言语沟通技能的发展;为更完善的私人关系打基础;通过发展联想体谅行为的各种变通方式的能力,增加个体作道德决定的自由;通过探究创造性活动中沟通风格与表达手段之间的关系,促进人际沟通。
”
3.社会行动模式:
纽曼(f.newmann)开发的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thesocialactionmodelofmoraleducation),整合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动等多个方面,并且将它们同公民投身社会变革联系起来。
它探讨了小组讨论技能的重要性,信任和承诺等情感性问题,以及道德推理技能的必要性。
该模式旨在教学生如何影响公共政策,有鲜明的行动取向。
希望你研究这个模式同时,和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进行比较,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4.观察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命名的,又叫“替代学习。
儿童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如受到奖励或惩罚),无需要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
观察学习的对象就是通常所说的榜样。
榜样具有行为示范作用,学生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反其结果,无需要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
德目主义:
德目主义是指,开设独立的道德科(或称公民科、修身科、宗教科),编制学生应该学习的德目,叫学生理解和熟记.
道德两难:
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下,无论如何做出决定都不是明确的、完全符合道德要求的。
5.道德两难:
即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冲突情境或问题。
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下,无论如何做出决定都不是明确的、完全符合道德要求的。
6亲历学习: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和实践,基于对行动后果(如受到奖励或惩罚)的了解而逐渐习得某些行为方式。
同时,儿童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如受到奖励或惩罚),无需要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
7规范性用语:
当教师和学生谈论责任或义务,谈论什么是道德上对的或错的,总之在告诉学生该如何待人处世时,教师使用的是“规范性用语”,这种用语直接涉及行为,是教师规范学生行为常用的道德语言。
8道德相对主义:
不同社群不同个体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点是相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而不是绝对统一的。
这里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社群不同个体所作所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赖以存在的动力基础是有所差别的。
人的道德,社会也有社会的道德。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是一种口味,各有所好;对于社会来说,道德是一种习俗,各不相同。
道德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的,或者是相对于不同的社会和群体而言的。
无所谓绝对的对和错,无所谓绝对的善和恶,无所谓绝对的道德和不道德。
不必强求人人有一样的口味那样,也不必强求人人有一样的道德。
强求道德上的一致性,反而不道德。
因此,没有必要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相对主义:
不同社群不同个体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点是相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而不是绝对统一的。
这里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社群不同个体所作所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赖以存在的动力基础是有所差别的。
1.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者承认道德的存在,认为个人有个人的道德,社会有社会的道德。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不同文化背景有人群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
因此,道德是相对,是相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无所谓绝对的对和错。
9.道德模式:
是指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道德理论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
10.道德两难情境:
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涉及到两条或多条道德规范,且这些道德规范在这一情境中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11.积极德育观: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品质是人类必备的品质,不论个体有没有道德发展的需要,不论他愿意不愿意接受道德教育,都有必要义无反顾地对他进行强有力的道德教育。
12.间接道德教育:
主要指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道德渗透,
【篇三:
2012德育原理练习题集
(1)】
>一、单项选择题
1、“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理论是由()提出的。
a.孔子b.孟子c.朱熹d.王阳明
2、“先知后行”是()古代的道德修养思想。
a.美国b.中国c.法国d.英国
3、道德教育的目标是()。
)
a.扬善抑恶b.克己复礼c.见贤思齐d.化性起伪
4、()说:
“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
a.尼采b.福柯c.康德d.爱因斯坦
5、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核心范畴包括()。
a.德性b.人格c.忠孝d.善良意志
6、仁爱在中国文化中是()的基本观点。
a.道家b.儒家c.法国d.墨家
7、兼爱是()提出的道德范畴。
a.墨子b.孔子c.荀子d.庄子
8、南宋()提出了“发明本心”,并认为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易简功夫”。
a.朱熹b.张载c.陆九渊d.陈亮
9、()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a.天人合一b.义利之辩c.天理人欲d.以德治国
10、“德性可教吗”是()与曼诺辩论的道德教育命题
a.赫拉克利特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斯多德
11、亚里斯多德写过一本道德名著,它的名字是()。
a.《尼各马可伦理学》b.《理想国》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12、柏拉图认为,哲学享有的()是最高的美德。
)
a.智慧b.勇敢c.节制d.正义
13、原罪说是西方()道德教育的人性预。
a.古代b.中世纪c.文艺复兴d.后现代
14、摩西十诫是()的基本教义。
a.犹太教b.伊斯兰教c.佛教d.道教
15、“穆斯林”一词原意是()。
a.仁爱b.顺从c.孝敬d、忠义
16、()将人类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斯多德d.普罗塔哥拉
17、“善良意志”是()提出的。
a.弗洛伊德b.康德
c.柯尔伯格d.班杜拉
18、自爱是()范畴。
a.公德b.私德c.德性d.美德
19、义务是()范畴
a.理性道德b.情性道德c.行动道德d.现代美德
20、绝仁弃义是()提出的一种自然主义道德观
a.孟子b.董仲舒c.韩非子d.老子
21、()在国民时期曾经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课程普遍开设。
a.修身课b.公民课c.政治课d.思品课
22、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中的“四维”是指()。
a.礼仪廉耻b.仁义礼智c.恭宽信敏d.信义和平
23、“新民德”是近代学者()最先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新观念。
a.容闳b.严复c.梁启超d.胡适
24、“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体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存在着()的显著特点。
a.博爱平等b.民胞物与
c.爱有差等d.推已及人
25、中国古代“六艺”中的()是道德教育教材
a.书数b.射御c.礼乐d.春秋
26、理性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发展学习者的()。
a.良心b.德性c.良能d.良知
27、平等与正义属于()范畴。
a.传统美德b.行动道德
c.情性道德d.理性道德
28、自爱属于()范畴。
a.公德b.道德
c.私德d.美德
29、情性道德的教育目标在于引导学习者()。
a.向善b.知善c.行善d.学善
30、行动道德的不同于一般德性的显著标志是()。
a.可评价b.可观察c.可反复d.可奖励
31、()是体现王阳明“知行合一”行动道德修养观。
a.至德b.致良知c.以法代德d.吉德
32、公平与正义是柯尔伯格六阶段中的()阶段。
a.第三阶段b.第四阶段
c.第五阶段d.第六阶段
33、两难道德故事是()提出的发展学习者道德判断能力的方法。
a.杜威b.洛克c.卢梭d.柯尔伯格
34、基督教主张()原则。
a.无限宽容b.有限宽容
c.以怨报怨d.以德报怨
35、良心通常是指个人()的道德情感。
a.后验b.经验c.先验d.实验
36、情性道德中的仁爱境界的第三层次是()。
a.理解b.宽容c.奉献d.慈善
37、()是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a.宗教道德b.世俗道德
c.平民道德d.圣人道德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