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培训教材30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2748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PC培训教材3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SPC培训教材3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SPC培训教材3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SPC培训教材3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SPC培训教材3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PC培训教材30页.docx

《SPC培训教材3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PC培训教材30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PC培训教材30页.docx

SPC培训教材30页

统计过程控制(SPC)

一、什么是过程

所谓过程指的是共同工作以产生输出的供方、生产者、人、设备、输入材料、方法和环境以及使用输出的顾客之集合。

 

工作方式/资源的融合

顾客

机产品

4M1E料服务

输入过程/系统输出

●●●

 

 

二、两种过程控制模型和控制策略

1、缺陷检测过程模型

产品/

服务

过程

4M1EEE

 

检验

 

是否合格

报废或返工

顾客

控制策略:

控制输出,事后把关,容忍浪费。

 

2、具有反馈的过程控制模型

识别变化的需求与期望

顾客

产品/服务

4M1E

过程

统计方法

过程的呼声

 

顾客的呼声

控制策略:

控制过程、预防缺陷、避免浪费。

 

3、两种模型的比较

模型

特点

检测

反馈

控制

输出

过程

方法

事后把关

预防

经济性

比较好

质量

不能保证

稳定

4、计量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5、正态分布――过程控制中最常用的分布

 

μ―均值σ2―方差σ-标准差±3σ-常用来表示变差大小

变量范围正态分布概率

μ±σ0.682689

μ±2σ0.954499

μ±3σ0.997300

μ±4σ0.99993657

μ±5σ0.999999742

μ±6σ0.999999998

三、两种变差原因及两种过程状态

1、两种性质的变差原因

*如果仅存在变差的普通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程的输出,

形成一个稳定的分布并可预测。

 

*如果存在变差的特殊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程的

输出不稳定。

 

2、两种过程状态

仅存在普通原因变差

分布稳定的

过程是可预测的

过程是统计受控的

 

存在特殊原因变差

分布不稳定的

过程是不可预测的

过程是不受控的

 

3、两种控制措施

*系统措施

-通常用来减少变差的普通原因

-通常要求管理层的措施

-工业经验,约占过程措施的85%

*局部措施

-通常用来消除变差的特殊原因

-通常由与现场有关的人员解决

-工业经验,约占过程措施的15%

 

4、过程控制要点

-属于系统的问题不要去责难现场人员,要由系统采取措施

-属于局部的问题也不要轻易采取系统措施

-考虑经济因素,作出合理的决定

-过程控制系统应能提供正确的统计信息(MSA)

 

四、过程能力与能力指数

1、什么是过程能力

-过程在统计受控状态下的变差大小

-过程能力是由造成变差的普通原因确定的

-过程能力通常代表过程本身的最佳性能

-过程能力决定于质量因素4M1E而与技术规范无关

2、如何计算过程能力

-正态分布的情况下,过程能力用分布的±3σ宽度来表达

-σ的计算方法

●按极差估计

●按标准差估计

3、什么是过程能力指数(Cp,Cpk)

-Cp,Cpk表示过程能力满足技术规范的程度

-Cpk值与σ,技术规范宽度,分布和技术规范的位置有关

-当过程均值与规范中心值重合时,Cpk=Cp

CpkU=UcL-μ/3σ

Cpk为以上两值较少者

CpkL=μ-LCL/3σ

Cp=UcL-LCL/6σ

*工序能力指数表示工序能力满足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规格、公差)的程度,一般记以Cp。

*各情况的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1)双侧公差(质量特性值分布中心μ与公差中心M重合)无偏移情况

Cp=T/6σ≈(Tu-TL)/6S

式中,T为技术规格,Tu为规格上限,TL为规格下限,σ为质量特性值分布的标准差,S为样本标准差,S为σ的估计值,即R/d2。

*根据T与6σ的相对大小可以得到三种典型情况:

a)Cp值越大表明加工精度越高,但这时对设备和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越高,加工成本也越大,所以对于Cp值的选择应根据技术要求与经济性的综合考虑来决定。

b)当T=6σ时,Cp=1,从表面上看,似乎这是满足技术要求又很经济的情况,但由于生产总是波动的,分布中心一有偏移,不合格品率就要增加,因此通常Cp值大于1。

 

(2)双侧公差(质量特性值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不重合)有偏移情况

若产品质量特性值分布中心μ与公差中心M二者不重合,有偏移,则不合格品将增加。

这时计算工序能力指数的公式需加修正。

*定义分布中心μ与公差中心M的偏移ε=∣M-μ∣

*μ与M的偏移度K=ε/(T/2)=2ε/T

*分布中心偏移的工序能力指数CPK=(1-K)T/6σ。

当μ=M,即分布中心公差中心重合无偏移时,K=0,

CPK=CP,而当μ=Tu或μ=TL时,K=1CPK=0

表示工序能力由于偏移而严重不足,需要采取措施。

例:

某零件的孔径为φ1400.017,经随机抽取50件进行检验,计算得零件的平均孔径X=140.00952,标准差S=0.00354,求CPK?

解:

①首先计算零件孔径的偏移

(公差中心)(规格范围)(分布中心)

M=(Tu+TL)/2T=Tu-TLμ=X

ε=∣(140.017+140.000)/2-140.00952∣=0.00102

②计算偏移度

K=0.00102/[(140.017-140.000)/2]=0.12

③计算CPK

CPK=(1-0.12)[(140.017-140.000)/(6*0.00354)]=0.70

(3)单侧公差,只有上限要求

有的产品,如机械产品的清洁度,形位公差,药品中杂质的含量等只给出上限要求,而对下限没有要求,只希望越小越好,这时,工序能力指数计算如下:

CP=(Tu-μ)/3σ≈(Tu-X)/3S

当X≥Tu时,令CP=0。

表示工序能力严重不足。

例:

某锅炉厂要求零件滚柱的不同轴度小于1.0,现随机抽取滚柱50个,测得其不同轴度均值X=0.7823,S=0.0635,求CP?

解:

由题给定Tu=1.0,X=0.7823,S=0.0635

CP=(1.0-0.7823)/(3*0.0635)=1.14

(4)单侧公差,只有下限要求

有的产品,如机电产品的机械强度,耐电压强度,寿命、可靠性等要求不低于某个下限,而对上限没有要求,只希望越大越好,这时,工序能力指数计算如下:

CP=(μ-TL)/3σ≈(X-TL)/3S

当X≤TL时,令CP=0,表示工序能力严重不足。

例:

某电器厂生产小型变压器,规定其初次级线圈间的击穿电压不得低于1000伏,随机抽样60个变压器,试验结果计算平均击穿电压X=1460伏,S=93,求CP?

解:

由题知TL=1000,X=1460,S=93

CP=(1460-1000)/(3*93)=1.65

工序能力指数的评定标准

CP值范围级别指数评价

CP≥1.67I过高

1.67>CP≥1.33Ⅱ充分

1.33>CP≥1.00Ⅲ尚可

1.00>CP≥0.67Ⅳ不足

0.67>CPⅤ严重不足

 

根据CP值与K值求不合格品率P的数值表(%)

K

P

CP

0.00

0.04

0.08

0.12

0.16

0.20

0.24

0.28

0.32

0.36

0.40

0.44

0.48

0.52

0.50

13.36

13.43

13.64

13.99

14.48

15.10

15.86

16.75

17.77

18.92

20.19

21.58

23.09

24.71

0.60

7.19

7.26

7.48

7.85

8.37

9.03

9.85

10.81

11.92

13.18

14.59

16.81

17.85

19.69

0.70

3.57

3.64

3.83

4.16

4.63

5.24

5.99

6.89

7.94

9.16

10.55

12.10

13.84

15.74

0.80

1.64

1.69

1.89

2.09

2.46

2.94

3.55

4.31

5.21

6.28

7.53

8.98

10.62

12.48

0.90

0.69

0.73

0.83

1.00

1.25

1.60

2.05

2.62

3.34

4.21

5.27

6.53

8.02

9.75

1.00

0.27

0.29

0.35

0.45

0.61

0.84

1.14

1.55

2.07

2.75

3.59

4.65

5.94

7.49

1.10

0.10

0.11

0.14

0.20

0.29

0.42

0.61

0.88

1.24

1.74

2.39

3.23

4.31

5.66

1.20

0.03

0.04

0.05

0.08

0.13

0.20

0.31

0.48

0.72

1.06

1.54

2.19

3.06

4.20

1.30

0.01

0.01

0.02

0.03

0.05

0.09

0.15

0.25

0.40

0.63

0.96

1.45

2.13

3.06

1.40

0.00

0.00

0.01

0.01

0.02

0.04

0.07

0.13

0.22

0.36

0.59

0.93

1.45

2.10

1.50

0.00

0.00

0.01

0.02

0.03

0.06

0.11

0.20

0.35

0.59

0.96

1.54

1.60

0.00

0.01

0.01

0.03

0.06

0.11

0.20

0.36

0.63

1.07

1.70

0.00

0.01

0.01

0.03

0.06

0.11

0.22

0.40

0.72

1.80

0.00

0.01

0.01

0.03

0.06

0.13

0.25

0.48

1.90

0.00

0.01

0.01

0.03

0.07

0.15

0.31

2.00

0.00

0.01

0.02

0.04

0.09

0.20

2.10

0.00

0.01

0.02

0.05

0.18

2.20

0.00

0.01

0.03

0.08

2.30

0.01

0.02

0.05

2.40

0.00

0.01

0.03

2.50

0.01

0.02

2.60

0.00

0.01

2.70

0.01

2.80

0.00

*此表对有偏移情况的工序能力指数CPK也是同样适用的。

当CPK>1.33时,如偏移度K<0.5,则对于工序不必特别加以调整;当CPK<1.33时,如K>0.25,则必须采取措施。

*例:

已知CP=1.00,K=0.00,求工序加工的不合格品率?

解:

查表CP=1.00与K=0.00的交会栏内得不合格品率P=0.27%

4、典型的能力指数CPK与PPM关系

CPK

UCL-μ

(或μ-LCL)

PPM(单侧)

0.33

σ

158655

0.67

22751

1.00

1350

1.33

32

1.67

0.13

2.00

0.001

5、能力指数与性能指数

能力指数

性能指数

符号

CPK,CP

PPK,PP

适用过程

稳定

不稳定

计算方法

σ=R/d2

σ=√Σ(Xi-X)2

(N-1)

PPAP

要求

CPK≥1.67

PPK≥1.67

 

五、持续改进过程循环

持续改进过程循环的各个阶段

 

1.分析过程

本过程应做些什么?

2.维护过程

会出现什么错误?

监控过程性能

本过程正在做什么?

查找偏差的特殊

达到统计控制状态?

原因并采取措施

确定能力

 

 

3.改进过程

改变过程从而更好理解

普通原因变差

减少普通原因变差

 

六、控制图-过程控制的工具

1.控制图的用途

a.什么是控制图?

 

收集

数据

实施

控制

收集数据并画在图上

●根据过程数据计算试

验控制限

分析

改进

识别变差的特殊原因并

采取措施

●确定普通原因变差的大小

并采取减小它的措施

●重复这三个阶段从而不断改进过程

b.控制图的用途

●现场人员了解过程变差并使之达到统计受控状态的有效工具。

●有助于过程在质量上和成本上持续地,可预测地保持下去。

●对已达到统计受控的过程采取措施,不断减少普通原因变差,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的改进目标。

●为现场人员、支持人员、设计人员,顾客等提供有关过程性能的共同语言。

●区分变差的特殊原因和普通原因,作为采取局部措施或对系统采取措施的依据。

 

2.控制图的分类及选用

计量型数据控制图分类表

类型

优点

应用

均值-极差图

X-R

较简便,对子组内特殊原因较敏感。

广泛

均值-标准差图

X-S

S较R更准确有效,尤其在大样本容量时。

计算机实时记录,样本容量大。

中位数图

X-R

用X代替X,直接描点,不用计算机。

车间工人更易掌握。

单值-移动极差图

X-MR

用单值代替均值,用MR(相邻数值之差)代替极差。

用于测量费用很高的场合。

计数型数据控制图分类表

类型

应用范围

不合格品率

P图

广泛

不合格品数

nP图

不合格品数比不合格品率更有意义。

各个时期子组的容量不变

不合格数

C图

连续的产品流上(如布匹);

单个检验中发现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合格(车辆维修)。

单元不合格数

U图

适用于与C图相同的数据,但不同时期的样本容量不同时,必须采用U图。

 

3.选用控制图类型的流程

确定要制定

控制图的特性

关心的是不合格品率-即“坏”零件的百分比吗?

关心的是不合格数即单位零件不合格数吗?

是计量型数据吗?

否否

样本容量是否恒定?

样本容量是否恒定?

是是

使用P图

使用μ图

否否

使用C图或μ图

使用np或p图

使用X-R图

子组容量是否大于或等于9?

子组均值是否能很方便地计算?

使用中位数图

使用单值图X-MR

性质上是否是均匀或不能按子组取样一例如:

化学槽液批量油漆等?

 

否否

是否

使用X-R图

是否能方便地计算每个子组的S值?

使用X-S图

4.控制图主要有分析过程质量和控制过程质量两种用途

a)分析用控制图:

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控制图的中心线和上下控制界限,画出控制图,以便分析和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分析结果显示过程处于稳定状态时,还需进一步与质量特性的规格界限(产品标准要求)作比较,判断过程是否满足特性要求。

如果分析结果显示过程有异常波动时,则应重新抽取样本,测定数据,重新计算控制图界限进行分析。

b)控制用控制图:

经过上述分析证实过程稳定并能满足质量要求,此时的控制图可以用于现场对日常的过程质量进行控制。

这里需注意两点:

一是当控制图使用一段时间,即使未发现有异常波动,也应根据过程变化情况(如原料批改变,工艺变化,设备维修等),及时对控制图的控制界限进行修正;二是一旦出现过程异常波动,则应重新抽取样本并计算控制界限进行分析。

 

5.控制图的制作及应用(以X-R图为例)

1.收集数据

2.画图

3.计算试验控制限

4.将试验控制限及中心线画在图上

5.分析极差图和均值图

6.分析特殊原因,采取措施消除

7.修正数据或重新采集数据

8.重新画图和计算控制限

9.计算过程能力性能和指数

10.分析过程能力

11.保持过程、改进过程

12.控制图制作及应用程序图

 

(1)收集数据

在过程的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按一定的时间抽取一组样本(测定样本中每一个体的特性值)。

一般情况下,需要至少收集25组样本的特性数据,若以每组样本有4个样品,也就是需要至少收集100个数据(即N=4,K=25)。

计算每组样本的均值X和极差R。

(2)画图

将X,R分别点到X图和R图上。

在这之前正确选择刻度(参见SPC手册)。

(3)计算试验控制限

首先计算平均极差R和平均均值X

R=(R1+R2+…+RK)/K

X=(X1+X2+…+XK)/K

极差图控制限

上限UCLR=D4R下限LCLR=D3R

均值图控制限

UCLX=X+A2RLCLX=X-A2R

常数D4,D3,A2,d2按n查表

n

2

3

4

5

6

7

8

9

10

D4

3.27

2.57

2.28

2.11

2.00

1.90

1.86

1.82

1.78

D3

*

*

*

*

*

0.08

0.14

0.18

0.22

A2

1.88

1.02

0.73

0.58

0.48

0.42

0.37

0.34

0.31

d2

1.13

1.69

2.06

2.33

2.53

2.70

2.85

2.97

3.08

(4)分别将试验控制限及中心线画在极差图与均值图上。

均值图示例

 

极差图示例

 

(5)分析极差图和均值图

分别分析极差图和均值图,找出特殊原因变差数据。

判断原理:

超出控制限的点

连续七点全在中心线一侧

连续七点呈上升或下降趋势

明显的非随机图形

相对中心线,数据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

(一般情况,大约有2/3数据分布在中心线周围1/3控制限范围内。

(6)分析特殊原因变差并采取措施消除

找出产生特殊原因变差数据的零件,标出其发生时间。

按以下顺序查找原因:

――有否记录、计算和描点的错误?

――测量系统是否有问题?

――人、机、料、法、环各输入因素。

――查出异因,采取措施,保证消除,不再出现,纳入标准。

(7)修正数据或重新采集数据

只有肯定是记录、计算或描点的错误,才可以修正数据。

其他情况,如重新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和纠正,对过程的输入采取了措施,均要重新进行试验

(8)重新画图和计算控制限

当新的控制图表明不存在上述的特殊原因变差信息时,所计算得到的控制限有可能用作过程控制用。

过程控制图的目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保持合理、经济的控制状态。

(9)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和性能指数

计算过程能力指数之前,要看看过程均值X和技术规范目标值是否重合?

是否有必要和可能做必要的调整?

在计算CPK,CP的同时,也计算PPK,PP值。

(10)分析过程能力

对受控过程,CPK值是否满足顾客要求(PPAP手册规定CPK≥1.67)

对于尚未完全受控但顾客批准的过程,PPK值是否满足顾客要求。

(11)过程保持、改进过程

保持过程:

当出现特殊原因变差时,采取措施消除之。

改进过程:

不断研究过程,减少普通原因变差,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12)控制图制作及应用程序图

 

保持和改进

减少普通原因变差

能力指数是否满足要求?

计算能力指数

是否有特殊原因变差?

是否需要重新采取数据?

分析控制图

将中心线和控制限画出

计算试验控制限

选择刻度

画图

收集数据

完成准

备工作

 

Y

N

 

YN

N

 

Y

 

6.绘制分析用控制图实例

某工具公司生产一种麻花钻头,其直径的规格要求为

φ6.2-0.034-0.005mm,即直径的规格界限为6.166mm至6.195mm之间,采用X-R控制图分析过程质量.

(1)收集数据

在过程诸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每隔一小时随机抽取4根钻头测定其直径,组成一组样本,先抽取25组样本,共100个数据,为方便计算,数据均以产品规格要求的小数点后最末两位(6.1XX)记录和计算.

(2)计算每组样本的均值X和极差值R(以第1组样本为例)

X=(72+78+81+74)/4=305/4=76.25R=81-72=9

其余各组依此类推

(3)计算所有样本均值X和极差均值R

X=(76.25+79.25+…+83)/25=1988/25=79.25

R=(9+6+13+…+12)/25=251/25=10.04

(4)计算控制界限

a)X图控制界限CL=X=79.52

UCL=X+A2R=79.52+0.73*10.04=86.84

LCL=X-A2R=79.52-0.73*10.04=72.20

b)R图控制界限CL=R=10.04

UCL=D4R=2.28*10.04=22.89LCL=D3R=0

当n<6时,D3不考虑,所以此时R图下控制界限为零

(5)绘制分析用控制图

(6)计算过程能力指数

本实例中,直柄花钻的质量要求是双侧规格,即规格上限Tu=6.195mm通过计算T(规格范围)=Tu-TL=6.195-6.166=29μ

M(规格中心)=(Tu+TL)/2=(6.195+6.166)/2=6.1805mm=80.5μ

M不等于样本总均值X=6.17952

ε=│M-X│=│6.1805-6.17952│=0.00098=1μ

CPK=(T-2ε)/[6(R/d2)]=(29-2*1)/[6*(10.04/2.06)=0.923

此实例的过程能力属四级,过程能力不足需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用P控制图对定性质量的特性工序进行工序质量调查实例。

允许的不合格品率P=0.035,m=15,n=400

不合格品率P=np/n,

不合格品率的平均值P=Σ(np)/Σn=41/6000=0.0068

标准偏差σp=√P(1-P)/n=√0.0068(1-0.0068)/400=0.0041

上控制限=UCL=P+3*σp=0.0068+3*0.0041=0.0191

下控制限=LCL=P-3*σp=0.0068-3*0.0041=-0.0055

CPK=Δ临界距离/3*σp

CPK=(P-P)/3*0.0041=(0.035-0.0068)/3*0.0041=2.29

如定性质量特性,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