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2640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docx

《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docx

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整体把握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1.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度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阅读时注意圈划人物、主要情节、故事结局。

(二)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有时也可以借助语法结构,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

或者通过字形推知字义。

2.句子翻译题。

两种题型出现:

选择题与直接翻译

选择题相对简单,可以把握住关键词,用排除法来筛选出正确答案;

直接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尤其重视动词。

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

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

此画斗牛也!

这个句子可译为:

这画的是斗牛呀。

“……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句子可以译为:

(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方法总结: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

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

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

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

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义;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加倍注意。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翻译原文);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了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原因归纳题:

内因(主观、主要、根本)+外因(直接、客观)

(2)情节梳理题:

弄清事情的前后经过,了解文章主要人物的各个故事情节。

找出关键步骤,然后整合信息作答;做题时可根据已给出的N个情节空格,将其对应到文章内容中理清思路,然后概括对应的内容。

(3)主旨理解(写作意图)类、道理启示类:

主要人物,情感倾向,积极方面,概括提炼。

细致分辨各选项的差别,剔除明显错误选项。

从主要人物角度出发,把握作者情感倾向(一般是积极方面),有一定概括性。

从中选择最重要的或最有把握的。

注意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议论句、抒情句。

道理或启示必据原文,在领悟文章的内涵的基础上,拔高概括;回顾文章,检验是否符合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情感态度。

(4)人物评价类:

对作品的内容倾向、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作出评价。

要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不能无限拔高或贬低;

可对人物作评价。

可从几个人物的不同侧面去发散分析。

(题中是否给角度)

例题解析

鼠画逼真

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举轴,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释】

①东安:

古地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②作鼠一轴:

画了一幅装裱好的鼠画。

【参考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善于作画,画了一幅鼠图,送给县令。

县令起初不懂得爱惜它,把这幅画随意地挂在墙上。

每天早晨经过挂画的地方,那幅画总是落在地上,挂几次落几次。

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黎明时候,县令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

于是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许多的猫,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

于是县令才知道这幅画上的老鼠画得逼真。

1.解释加点字:

(4)

(1)漫悬于壁()

(2)始知其画为逼真()

2.翻译:

(6)

(1)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

”这句话着力描写了猫,其目的是什么?

(3)

【参考答案】

1.随便;才

2.

(1)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2)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3.侧面描写,通过猫的举动侧面烘托出这幅鼠画的逼真。

【解析】

1.试题解析:

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但在初中阶段考查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涉及一词多义,对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考查相对较少。

这题中“漫”“始”就是一词多义,在平时的实词积累中,一定要记住每个词的多个意思,然后再具体语境中判断这个词到底是哪个意思。

“漫”:

1、水满过,四外流出;2、淹没;3、满,遍,到处都是;4、随意。

根据“漫悬于壁”这句的前后,可知是第4个意思。

“始”就两个意思:

1、起头,最初;2、才,刚才。

根据文义,可知是“才”的意思。

2.试题解析:

第一句中,要注意“旦”:

早晨;“而”:

表修饰关系,不用翻译;“之”:

代词,代这幅鼠画;“必”:

总是。

第二句中,要注意“以”:

用;“莫”:

表否定,不;“然”:

这样。

同时,还应注意这句是省略句,省略了“这幅鼠画”,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3.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内容的理解。

从文章标题“鼠画逼真”,可以得知这篇文章是讲画有老鼠的这幅画很逼真,可是通篇读下来,只有最后一句点明鼠画逼真,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

猫的眼睛是何等锐利灵敏,然而猫居然多次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真鼠,由此可见,鼠画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

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

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

“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

”上笑曰: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回:

回转.扭转。

②上:

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霁威:

息怒。

④谒告:

请假。

⑤鹞:

猛禽。

⑥臂:

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⑦固:

故意。

【参考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

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

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

“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

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

”皇上笑答:

“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

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辍耳()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善:

擅长、善于辍:

停止

2.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分析:

关键字:

或:

有时移:

改变霁:

怒气消除)

3.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10分)

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

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

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

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

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

张母曰:

“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

吾不忍母死仔孤,故破网纵母鹿。

”张五闻之,心感动焉。

由是焚网,永不复猎。

【参考译文】

休宁县有一个村民叫张五,依靠打猎谋生。

张五曾经追赶一只母鹿。

母鹿带着两只鹿仔走,不能迅速逃跑,将要被张五所追赶上。

母鹿知道自己不可能幸免于难,回头看见旁边有一个土堆,于是带着鹿仔到土堆下,用土覆盖在小鹿身上,而自己却投向张五的网中。

正赶上张五的母亲出门,远远地看见了这一幕,于是她就跑到布网的地方,把看到的详细情况都告诉了儿子。

她立刻割破了猎网放出母鹿,连同两只小鹿仔也放了。

张五的母亲说:

“人类有着母子之情,牲畜也有。

我不忍心看到母鹿被杀死而两只鹿仔变成孤儿,所以割破了猎网放了幼鹿。

”张五听到母亲的这番话,心中感动。

因此烧毁了猎网,永远不再打猎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1)鹿将二仔行()

(2)值张母出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遂为张五所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以所见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由这个故事得到的启示。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0分)

1.

(1)带领(1分)

(2)适逢、正碰上(1分)

2.

(1)母鹿于是被张五逮住了(2分,“遂”与“为”的意思一定要体现)

(2)张五的母亲把自己所看见的情景详尽的告诉了儿子。

(2分,“具”和“以”的意思一定要体现)

3.母鹿在危难之中仍想法引开猎人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把自己暴露给猎人(联系内容2分)写出了母爱是无私伟大的,也是感人的(启发2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

曰:

“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韩非子》

【参考译文】

楚厉王遇到紧急的情况就用击鼓来召集老百姓守城。

(有一天,厉王)喝醉酒了,误拿起鼓槌击鼓,老百姓都大为惊慌,厉王派人去制止他们,厉王说:

“我喝醉了酒就同大臣们开玩笑,误敲了鼓。

”老百姓听了都回家了。

过了几个月,有紧急的情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没有赶去守城,于是(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申明报警信号,老百姓才相信他。

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使人止之。

()

(2)过而击之也()

2.翻译句子(2分):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诫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6分)

1.派;指鼓(2分)

2.过了几个月,真有紧急情况,(楚厉王)击鼓(召集百姓守城)但百姓不去集合(2分)

3.百姓是不能戏弄的,这样会失去民心,给国家留下祸害(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2016学年度南汇四中预初第二学期5月月考测试卷

何无贼

乡居有偷儿,夜瞰迂公室,公适归,遇之,偷儿大恐,并弃其所窃来羊裘而遁。

公拾得之,大喜。

自是羊裘在念,每夜归,门庭晏然,必蹙额曰:

“何无贼?

【参考译文】

乡里有个小偷,夜晚在迂公的房梁上偷窥,迂公刚好回家,正好遇到了小偷,小偷很害怕,并把偷到的东西和羊皮大衣丢掉逃跑了。

迂公拾到羊皮大衣后大喜从此念念不忘。

每天晚上回到家后,门口很安静,迂公就一定会皱着眉头说:

“为什么没有小偷呢?

1.解释加点词(4分)

(1)公适归()

(2)何无贼()

2.翻译句子(2分)

偷儿大恐,并弃其所窃来羊裘而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参考答案】

1.刚刚为什么

2.小偷很害怕,并把偷到的东西和羊皮丢掉逃跑了。

3.偶然的情况并不一定是必然的。

(五)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人在过江时,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投到江里去,小孩啼哭。

过江的人忙问这样做的原因,那个人说:

“他的父亲擅长游泳。

”他父亲虽然擅长游泳,儿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吗?

用这样的方法处理事物,一定是荒谬的。

1.这个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来概括。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上文,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引婴投江

2.用这样的方法来处理事情,也一定是很荒谬的了。

3.对象变了(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应随之改变,不能墨守成规,否则就会失败。

【解析】

1.成语可根据故事内容来得出“引婴投江”。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悖:

错误,荒谬”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根据整个故事的内容,我们可以从父亲角度总结出道理或启示,

故事告诉人们:

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

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千古无同局。

围绕这些来谈启发即可。

(六)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

笼中鹦鹉

富商有段姓者,畜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

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中。

熙宁六年,段忽系狱。

及归,问鹦鹉曰:

“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

汝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邪!

”鹦鹉曰:

“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

”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译文】

有一个姓段的富商,养了一个鹦鹉,十分聪明,能与客人诵诗交谈。

这个姓段的商人于是剪了他的两个翅膀上的羽毛,把他养在雕刻精美的笼子里面。

熙宁六年,姓段的这个商人突然因为出事进了监狱。

他出狱以后问鹦鹉说:

“我在监狱半年,处处不得自由,是何等的痛苦;你在家里有人喂养,是多么的快乐啊!

”鹦鹉说:

“你只在监狱里呆了半年,就已经觉得痛苦不堪了;而我在这个监狱一样的笼子里呆了好多年了,又有什么欢乐可言?

”姓段的商人听了翻然醒悟,马上就把它放了。

1.解释下列划线字:

置于雕笼()及归()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放

(2).等到

2.你半年在监狱里,就已经觉得不能忍受了,而我多年在这个笼子里,又怎么能谈得上快乐呢?

3.自由对动物和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没有了自由就没有了快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意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注意“及”是一词多义词,“等到”。

2.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已”“不堪”‘何’等。

“已”是已经的意思,“不堪”是痛苦不堪的意思,‘何’是什么的意思。

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根据整个故事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总结出道理或启示,比如可以从段姓富商的角度,可以知道意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没了自由就没了快乐。

从鹦鹉的角度,可以知道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自由。

从整体的角度可以得出,人类应该保护动物,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等等。

点睛:

根据文章内容、主题、人物的言行、人物在文中的地位作用来整体感知的文章中阐明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运用简洁的语句加以回答。

(七)阅读下文,完成1—4题(6分)

鲁公治园,欲凿池。

父曰:

“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

“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

“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

”公复止。

或曰: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②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豫不决,事又寝③。

【注释】①颠踬(diānzhì):

跌倒、摔跤。

②下房:

仆人住的房子。

③寝:

息,止。

【译文】

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

他的父亲说:

“没有地方放土。

鲁公于是停下来了。

有人说:

“土可以堆成山。

”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

他的妻子说:

“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

”鲁公又停下来了。

(又)有人说:

“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

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

“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

”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无地置土()

(2)下房不足()

2.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修路径直通向山,安放栏杆保护他们,又有什么担忧呢?

B.修路让他们通过,设计栏杆护住山,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C.开辟一条小路来通行,设置栅栏来保护,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D.开辟一条通人的小路,建设护人的栅栏,又有什么担忧的呢?

3.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可以概括为“”。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1分)

4.鲁公之父、妻、妾、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是相同的,是什么。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7分)

1.

(1)置:

放(1分)

(2)足:

足够,充足(1分)

2.(C)(2分)

3.犹豫不决(1分)

4.即看问题片面(或者:

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不全面;出于本位主义考虑问题)。

(1分)

(八)阅读下文,完成1—3题(6分)

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

“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

“蛤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不听。

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

多言何益?

唯其言之时也。

【注释】

①子禽:

墨子的学生。

②恒:

常常。

③敝:

破烂。

④时夜:

按时在夜尽之时。

⑤时:

适时。

【参考译文】

子禽向老师请教道:

“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答道:

“蛤蟆、青蛙,日日夜夜不停地鸣叫,嘴都干了,舌头都疲劳了,然而人们却不听。

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人都被叫醒了,按时起身。

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1.解释加点的字。

(2分)

(1)多言有益乎?

()

(2)多言何益?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不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能明确反映选文主旨的一项是()(2分)

A.多言何益B.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C.多言有益乎?

【参考答案】(6分)

1.

(1)好处

(2)什么(2分)

2.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

(2分)

3.B(2分)

(九)阅读下文,完成1—2题。

(5分)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