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问题集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2432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问题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农业经济问题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农业经济问题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农业经济问题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农业经济问题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问题集锦.docx

《农业经济问题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问题集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经济问题集锦.docx

农业经济问题集锦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

农业现代化取得阶段性进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在1万亿斤水平上稳步提升。

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充足、质量安全。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转移。

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各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多功能性进一步拓展。

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农业信息化迈出新步伐,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大幅增加。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草原退化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初步遏制,水资源、肥料、农药利用率明显提高。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必须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本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两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优势区、主产区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但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农业生产力布局还不够清晰,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支持政策还有待强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城乡差异、农民工问题、农村体制改革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否则将影响改革的进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专题叙述了建设社会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三农”问题的解决迎来了历史新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为新农村描画的美好图景。

与此同时,中央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

显而易见,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线图

五大目标“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

五个方面建设  “要协调推进五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是经济建设,第二是农村的政治建设,第三是文化建设,第四是社会建设,第五是农村基层的党的组织建设。

五个必须坚持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五要五不要”  “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三农发展

   摘要:

发展现代农业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要坚持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这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1.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近几年,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

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更是提高了全党全社会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

目前,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农业农村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既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又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是克服人口多、耕地不足等环境约束因素和资源匮乏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单位经济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更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保障。

只有通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才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举措。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经营性收入。

但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依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来实现,也就是通过增加产量增收,提高质量增收,节约成本增收,降低能耗增收,延长产业链增收,以及增加附加值增收。

所有这些,只有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才能够实现。

   二、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者的素质不高。

这里所说的农业生产者,是专指目前在家务农种地的这部分人口。

近年来,随着各地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劳务输出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民纷纷放下锄头外出打工。

这部分生产力,基本上是村里的“能人”。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有文化,并且掌握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

而留在家中种地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不仅体力差,现代高效农业生产知识也相对匮乏。

对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薄弱,期望这部分人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有所突破相当困难。

在现有基础上,农村经济要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这方面又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恰恰在这方面,农村的绝大部分骨干却外流了,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任务艰巨。

从近年情况看,干旱、洪涝灾害和重大病虫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加重,水、肥料、农药等的利用率不高,种粮效益较低。

从今后看,粮食需求将稳步增长,而耕地数量不断下降,水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科技进步贡献率短期内难以显著提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将越来越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艰难。

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下降态势,但农资价格居高不下。

从长期趋势看,我国农户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增加潜力不大。

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今后每年还将新增6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难度很大。

   4.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创新和储备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机制不完善,不少地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面临新的困难,严重制约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三、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目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把培育新型农民当做一项根本措施来抓。

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村容村貌提供人才保障。

要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标准,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充分发挥村级农民文化学校的作用。

重点培训骨干农民,兼顾一般农民,造就成一批新型实用人才。

培训内容要精确化、可操作性,突出区域优势产业,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使农村主要劳动力掌握2-3门农业适用技术,并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的培训力度。

内容设计要以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为主,同时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培训方式以实践培训、现场教学、短期培训为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并以村为单元,进村入户,实行就地培训,方便农民学习,降低培训成本。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由县、乡、村三级构成的管理体系。

县一级主要负责制定区域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

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培训项目的具体落实,根据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公开招聘培训机构,加强培训工作监督检查。

村一级主要是根据当地主导产业提出培训需求,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如实记录培训情况。

   2.把加强技术推广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装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环境优良化等内容。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所以,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技术推广运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要根据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对于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要按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设置机构,可因地制宜采取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向乡镇派驻农技人员,也可因地制宜建立农技推广综合站或行业站,使其成为技术集成的基地、技术展示窗口、技术培训的平台。

要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

   3.把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

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突出加强四项建设: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实施梯田建设、河堤治理、坝系建设、土地复垦开发和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努力增加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田的梯田化率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

二是加强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道路建设、退耕还林、农电改造和移民搬迁等项目,普遍实现农村通公路、通自来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四通”目标,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

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大农村沼气普及与推广力度,切实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四是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认真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旋耕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先进农业机械,组织实施农机跨区机收、机割、机耕、机播作业,以机械代替人力,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把过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

   4.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要明确思路、突出重点。

稳步提高第一产业、壮大优化第二产业、全方位发展第三产业。

重点要突出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提升;以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全方位发展。

二是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围绕发展改革稳定大局,进一步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和分析,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和趋势,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及早编制各项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各项综合性发展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和各个产业的科学发展。

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积极参与区域性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

三是要从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入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增加效益和富民强村的要求,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

四是实施技术创新,发展特色产业。

以灵活多样、务求实效的方式推动科技创新,用新技术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产业升级。

5.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是建立完善物资供给服务体系,党委、政府制订促进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经纪人发展的专题文件,并由工商、民政部门进行登记注册,统一管理。

各农口部门对所建行业协会制订相应措施,促其快速发展,发挥作用。

形成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购销、配送等一条龙的经营服务网络。

二是建立完善运销服务体系。

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购销大户、各类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销售服务网络,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

三是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网,形成上下联通、内外相接,及时准确地为农民和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的信息。

求解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建设现代农业的意义重大。

   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摆脱了前30年超稳定的局面。

在整个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产值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

   2.农业物质装备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努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使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的新阶段转变。

   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使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业耕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耕地资源十分紧缺,而且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耕地和水资源还将不断减少,与此同时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在加剧。

我国人多地少,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而且农田结构零散,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科研与技术推广薄弱,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整个国家小康建设的进程。

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转变,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再加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利益关系又不够紧密,带动覆盖面不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在起步阶段,组织化水平低,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的进程。

   三、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首先,完善支持现代农业的补贴政策体系,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党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国家显著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初步建立了新时期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财政支农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已达到了13%以上。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财政投入实现的。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较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

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

   其次,推进机制体制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龙头企业的科技素质,创建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科研条件,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工作,继续实施农业科技进户工程。

引入竞争机制,加强考核和监督,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和地方农业研发队伍;建立一套充满活力的农业科学研发机制,实行农业科研资源的高度市场化配置,鼓励农业研发与推广并举,使农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陕西华圣果业公司是一家以苹果产业为主业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化企业,它的成功是现代农业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最终提高抗击风险能力的有力证明。

   再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新型农民,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坚决执行中央l号文件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围绕主要农作物、规模养殖和特色农业发展,有重点地增加投入,加快农机推广步伐,不断提高优势主导产业的装备水平。

同时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

继续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着力强化创新型农民的培养,不断充实农村人才队伍。

   还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用土地逐步通过市场机制流转到真正的农民手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使逐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在加快农村剩余人口的城市化、不断减少农村人口的前提下,改革农用土地使用与流转制度,使目前凝滞农用土地流动起来。

同时进一步改革城市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

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耕地保护、民工荒以及城镇化发展、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

   二、中国的粮食安全存在新的隐患吗?

   大量农民转移到城市务工后,土地是否被撂荒?

对中国粮食安全有怎样的影响?

这是当前中外媒体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韩俊表示,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确实对粮食生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农村缺乏青壮劳动力,同时农民进城收入提高后,消费的粮食、肉、蛋、奶的数量都会增加。

   韩俊说,虽然中国粮食连续六年丰收,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超过5亿吨的水平。

目前中国的粮食形势也处于供求基本平衡、库存非常充足、粮价基本稳定的状态,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目前这种供求平衡是非常脆弱的;而且是强制性的,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同时,这种平衡是一种紧平衡,很容易被打破。

因为种粮对农民来讲效益太低,种粮对地方政府来讲太不划算,如果我们一旦忽视粮食生产,粮食马上就有可能出现滑坡。

   因此,为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要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要提高对粮食的最低收购价。

现在有“两个杠杆”确保不让农民种粮倒贴钱,一个是补贴,另一个是价格。

   最近中国政府刚刚提高了对稻谷主产区的粮食最低收购价,这就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相关政策的实际举措。

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力度。

相信这些举措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维护中国粮食安全会有积极推动作用。

   针对中国大量进口大豆等油脂油料问题,韩俊回答说,依靠中国现有的土地,无法实现所有农产品自给,必须有选择性地依靠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发展木本油料等方面的生产。

   三、中国的耕地数量和质量是否“双下降”?

   在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数量是否在减少、耕地质量是否在下降?

中国如何平衡城镇化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

   韩俊对这个敏感问题毫不避讳,他说:

我国人均耕地少,人均不到1.5亩耕地。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可逾越。

而现实中耕地保护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优质耕地流失速度惊人。

同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

今后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因此,中国实施两个最严格的制度:

一个是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另一个是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

   韩俊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就是要更注重以经济补偿手段来保护基本农田。

   韩俊说,中国之所以提出要建立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是因为现在的土地利用还非常粗放。

如果按每个城镇人口平均用地来计算,中国城镇人口的用地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一倍。

   大家可以看到,有的城市热衷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了不少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大草坪。

有些地级市、甚至县城的广场盖得都非常大,一些地级市用一、两千亩土地来盖广场的例子并不少见。

   韩俊表示,建立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还要强化经济手段,发挥市场作用,因为土地太廉价,拿到土地太容易。

   与此同时,中国土壤质量退化也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韩俊认为,首要原因是大量使用化肥,尤其是氮肥。

目前,政府在积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国家正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已让几亿亩耕地吃上各种肥料合理搭配的“营养餐”。

同时,也积极鼓励农民多施农家肥,更多地生产绿色和有机农产品。

   第二个原因是耕作技术存在问题。

很多村庄没有大型拖拉机,无法对土地进行深耕。

比如黑龙江农村,农民只用小四轮耕地,而小四轮的耕作层很浅,长期如此,土壤质量肯定要退化。

现在,国家正在通过政府补贴,资助农民购买大型拖拉机,鼓励农民对土地进行深耕。

   第三,工业污染、重金属污染向农村转移扩散。

中国刚刚完成重金属污染全国普查,已制定了防治重金属污染的规划,正在实施有关治理项目。

   韩俊说:

“我认为,在中国,提高耕地质量与保护耕地数量同等重要!

第一,“多予”的范围在扩大,力度在加强。

农民问题的根源在农村之外,农村的出路也在农村之外,而“多予”恰好是当前农村之外的力量,因为“多予”的实质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国民收入和社会资源的分配适度向“三农”倾斜。

我国出台的一系列补贴政策就是通过转移支付方式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如良种补贴范围由最初的补贴大豆扩大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再到2010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

粮食直补政策从惠及主产区种粮农民扩大到惠及全国31个省区的种粮农民,补贴品种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粮食作物,补贴规模不断扩大,已占粮食风险基金的50%。

此外,2004年起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2005年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2006年起实施农资综合直接补贴政策,2007年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200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等等。

在补贴范围扩大的同时,补贴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如“四补贴”从2004年的145.2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74.5亿元,2010年起对集体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从每亩5元提高到10元。

可以说,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补贴政策方面是一个逐步形成集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目标和专项补贴与综合补贴相结合的演进过程。

   第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农村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