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2379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冀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冀教版

导入:

东汉末年,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提问:

“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怎样的一种局面?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下到底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实现了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各军阀进行混战。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

2、曹操势力的壮大

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

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学生分析:

曹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

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为曹操汇集了不少人才。

东汉末年,地方官僚世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

袁绍当时任人唯亲,而曹操当时却做到了任人唯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招募流亡的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解决了当时最主要的粮食问题,也赢得了人心,实力不断增强。

说到这里我们注意下袁绍这个人,其实袁绍的谋事也曾献计让他将献帝迎到邺城,但袁绍怕以后事事要请奏,太过麻烦,就没有采纳,当他知道曹操把汗献帝迎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后悔不已。

这里一方面体现了袁绍不能采纳好的建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曹操的过人之处。

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到后来袁绍拥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而在许都的曹操拥有西达关东,东到兖州、豫州、徐州等地方。

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

这样的话,两大军阀决战在所难免。

过渡:

曹超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实力不断加强,那么占据河北一带的袁绍势力很大,主要是由于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这是官渡之战的示意图。

我们一起来看下官渡之战大致的过程。

时间是200年,袁绍大军南下,企图一举兼并曹超。

当时袁绍有军队十万人,骑兵一万多人,而曹超只有仅仅的三四万多人。

首先,袁绍先发制人,派颜良攻打隔河的白马,曹超采纳了荀攸声东击西的建议,伪装攻打延津,另一方面亲自率轻骑直趋白马。

袁绍果然上当,颜良被杀,袁军惨败。

曹超解了白马之围后,马上向南撤,袁绍又派大将文丑攻打延津,曹超在白马山伏击,战败了袁军,并杀了文丑,顺利的回到官渡。

两仗下来,袁绍一连损失了他手下的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自然士气大减。

但是袁绍却不甘心,一定要追击曹操,双方在官渡对峙。

问,当两军相持在官渡时,谁给曹操出了一计?

什么计策?

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

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

曹超采纳许攸的建议,亲自率兵袭击乌巢。

杀了袁绍部将淳于琼,大败袁军,并烧毁了袁绍在乌巢的全部屯粮。

袁军得知屯粮被烧,军心动摇,曹超趁机发起总攻击,歼灭了袁绍军七万余人,取得了官渡决战的胜利。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3)战术得当(4)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袁绍在当时的诸侯中,实力最强,按常理说他统一天下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但他的性格使他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屡次据绝部属的正确建议,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军心动摇,全军溃败。

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能接纳他人之言。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袁绍和曹超两个人用人的不同之处。

正是由于曹超善于用人,袁绍用不上的人为他所用,采纳许攸的意见,偷袭乌巢,出奇制胜,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胜起重大作用。

你们又没发现官渡之战中有一个很重要因素在起作用,他们比的是什么?

心里因素。

曹超当时充分的运用了心理因素的优势。

虽然当时曹超的兵力远不如袁绍。

但是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他跟袁绍从小就认识,认为袁绍遇事优柔寡断,胆略不足,对属下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又骄傲轻敌,于是曹超正抓住这个弱点坚持与袁绍抗衡到底。

曹超这边已经没有粮食了,但是袁绍却不敢动他一根毫毛,一直都不敢进犯他,说明这个心里因素在这场战役中起到重要作用。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

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这一战直接改变了曹操和袁绍的实力对比,使曹操成为北方军事实力最强的军阀,为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但也助长了曹操的骄傲气焰,使其在北方还为完全统一(西凉马超尚在)而且水军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贸然南下,间接导致了赤壁之战一败涂地。

二、赤壁之战

1、孙权、刘备势力的扩张

曹操统一北方后,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逐渐壮大起来,知道是谁吗?

刘备和孙权。

依附与荆州刘表势力的刘备不甘心寄人篱下,要壮大自己的势力,四处寻才。

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诸葛亮出山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的势力不断壮大起来。

另一支势力是江南的孙权。

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

2、赤壁之战

那么这个时候,在曹超统一北方后,公元208年,曹操率领20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曹军未到,刘表病死。

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之位,背着刘备降曹,那么弱小的刘备当然没办法与曹超相抗衡了。

所以刘备只能逃跑。

当时刘备兵力只有2万人,形势十分紧急。

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去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

问题;江东孙权部下对曹军来攻击的态度如何呢?

(学生回答)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恐惧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合抗曹举棋不定。

这时候诸葛亮与周瑜给这个孙权分析形势,指出曹军不过20余万,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这些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同意联合抗曹。

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

双方在赤壁对峙,引发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曹超在交战前考虑到大部分将士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

曹操下令将战船连锁在一起,减弱了风浪颠簸,有利于平稳。

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

黄盖立即派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领战船十艘出发。

前面10艘载满浸油的干柴草,扬帆遮掩,并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战船的后面系着载士兵的小船,顺东南风驶向乌林。

接近对岸时,曹军以为黄盖来投降,一时没有防备。

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船退走。

火船顺风向曹操的战船驶去,曹军战船因为锁在一起,一时无法解开,不一会便成了一片火海,大火迅速延及岸边营寨;曹军伤亡惨重。

孙刘联军乘势攻击,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自焚剩下的战船,带领军队沿华容小道撤退,狼狈脱逃。

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大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事隔八年,为什么在赤壁大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却失败了呢?

教师总结指出:

最主要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

(2)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

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3)孙刘联军采用正确的战术。

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

孙刘联军派黄盖诈降,借东风利用火攻大败曹军。

最根本原因:

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曹超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

归根到底,曹超这时候代表北方的经济还不足以统一全中国,也就是统一全中国的时机尚未成熟。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

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220年,曹操死,他的儿子曹丕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建立吴国,史称孙吴。

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最后,我们来简单学习下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 吴国开发江南

  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特别强调:

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

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同时应该看到:

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发展生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实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

四、课堂练习,评历史人物。

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你是如何评价呢?

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

又骄狂;

前面官渡之战中我们了解了曹超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A: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C:

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

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

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

诸葛亮为辅助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奋斗了一生,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

D:

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

他是人,不是神。

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这里,大家仍然要注意的是: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全面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并且既要看到他一生的功绩,也不能忘了个人的过错。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教案1北师大版

〖活动目标〗

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培养初步的学科渗透能力,即史地结合、文史结合等;培养学生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对祖国和自然的热爱。

  〖设计思路〗

  一、活动准备:

  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收集、甄别历史资料的能力,我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搜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普及性历史读物、图片、实物、音乐、诗歌等材料。

之后,老师指导学生从所查找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剔除多余内容。

  在历史学习中,编演历史剧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且本课的部分内容适合用这种方式来处理,所以我安排一些同学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丝路商队》和《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锻炼他们的文字、语言表达、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任务是纠正剧本当中出现的史实性错误,其他基本不做改动,以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课堂教学:

  1.本课是学习与探究课,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机会,而教师应略向后退。

所以我挑选了一名同学作为主持人,负责整节课的串连。

  2.为了增加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台上与台下的生生之间的交流,我在学生朗诵丝绸之路的诗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台下的同学回答,其中包括一些其它学科的知识(如地理等)。

这样,既调动了全班同学,也培养了初步的文史、史地等学科渗透能力。

  3.为了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我把全班分为六个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各组之间展开竞赛。

另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还创设了如下的一个情境。

将六个组假设为六个旅行社,让他们依据自己在课下查阅的资料,分别在最新版的中国地图上设计自己的游览路线,并选择本组认为最好的景点,最后推举一名代表以小导游的身份发言。

比一比,看看在当今的旅游热潮中,哪家旅行社能赢得最多的游客。

  4.为了培养学生识别古今地图,我特意准备了一张《张骞出使西域》的古地图和最新版的中国地图。

另外,要求学生在最新版中国地图上画丝绸之路的游览路线时,注意古今地名的对比。

  5.为了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使得更多的同学愿参与到以后类似的活动中来,我在学生的表演和发言结束后,对所有参与的同学予以点名表扬,特别是一些幕后英雄,如课件的制作者、剧本的编写者等。

同时也要对课上踊跃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

  6.为了将本节课的内容做一总结并升华,我设计了三道思考题供学生讨论。

  ⅰ.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哪些可贵的精神呢?

  ⅱ.从楼兰古国的消亡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ⅲ.现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开发丝绸之路呢?

  通过第一题,可使学生感受到古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第二题可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第三题,让学生思考丝绸之路是否还能重现昔日的辉煌,在现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面前,应当如何开发丝绸之路,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过程〗

  师:

xx年12月11日,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那就是中国在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后,终于正式加入WTO,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也标志着中国的对外贸易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提起我国的对外贸易,可以说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早在xx多年前的西汉王朝,在我国西北的沙漠戈壁中就曾经延伸着一条沟通当时东西方的重要商路——丝绸之路。

可能很多同学都是只闻其名,而对其详细情况并不是特别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寻她辉煌的过去,并展望她美好的未来。

  主持人: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给各位同学提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最早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吗?

  生齐答:

张骞。

  主持人:

对,他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

  (展示图片《张骞拜别汉武帝》)

  主持人:

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打通了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不,一支商队在出发前,还不忘来看望他这位老功臣。

  第一幕

  (商队一行三人前往张骞家中探望)

  齐:

拜见张大人。

  张骞:

快快请起,请问三位到寒舍有何贵干?

  大哥:

我们是生意人,想到西域做生意,但我们对那边的情况一无所知。

听说您曾经两次出使西域,所以特地来拜访您,希望你为我们介绍一下。

  张骞:

好吧,请跟我来看这幅地图(指《张骞出使西域图》)。

你们先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了阳关和玉门关后,可以到达楼兰,这是一个重镇。

从楼兰继续西行,经过疏勒、龟兹,翻越葱岭后可以到达大宛,当地的汗血马是很有名的。

从大宛向西,还可以到达大月氏、安息等地。

  大哥:

谢谢您的介绍。

请问去西域可以骑马吗?

  张骞:

最好骑骆驼。

沙漠干旱,骆驼适应那儿的气候,可以长时间不喝水,所以它们将是你们这次旅行的好伙伴。

  大哥:

那西域人喜欢咱们大汉的什么货物呢?

  张骞:

丝绸,那里的人们对咱们精美的丝绸最感兴趣。

  大哥:

谢谢您的介绍。

我们明天将起程,就此告辞。

  张骞:

恕不远送。

  主持人:

在和张骞告别后,商队携带着大量的丝绸等货物登程了。

  第二幕

  (商队出了玉门关,来到大戈壁上……)

  二哥:

大哥,你看前面是不是一个城镇。

  大哥:

从地图看应该是楼兰,走,去看看。

(这时一位姑娘走过来)

  姑娘:

请问三位是从那里来?

  三弟:

我们从大汉来这里,一路很炎热,请问姑娘有水吗?

  姑娘:

有啊!

请进我家来。

  三弟:

谢谢你姑娘,你们楼兰有什么好玩、好看的地方吗?

  姑娘:

在楼兰当然有好玩的地方啦!

自从这条商路开通以后,来往的商队真是越来越多了!

琵琶是我们这儿最著名的一种乐器,它是一种小型乐器,弹起来会发出动听的声音!

  三弟:

为了谢谢你,这是我们大汉有名的丝绸,今日送给你。

  姑娘:

啊!

以前就曾听说过中原的丝绸很好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谢谢你们,我可以用它做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了。

这是小女子的一点心意。

  三弟:

这都是什么。

  姑娘:

这些都是楼兰的一些土特产:

有核桃,石榴,大葱和大蒜!

  三弟:

我们要走了,后会有期。

  姑娘:

后会有期。

(商队一路上艰辛,在沙漠中看见一个骑骆驼的人)

  大哥:

小兄弟,请问前面是什么地方。

  小兄:

前面不远就是大宛了,我是那里的人,不知您三位是哪里的人。

  大哥:

我们是大汉商人,一路又渴又饿,现在天快黑了,不知可否能在您家借宿一晚。

  小兄:

好啊,请跟我来。

(到小兄弟家后,我们吃晚饭)

  大哥:

请问大宛有什么有名的特产呀?

  小兄:

我们大宛有种汗血马,因为它流的汗是红色的很像血,所以叫它汗血马,它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耐力超群,是难得的好马!

有机会我带你们去看看,让你们感受一下那风迟电掣的感觉!

天色已晚,三位请睡吧。

(第二天,他送行时)

  三弟:

这是我大汉有名的丝绸,今日送给你时我们一点心意。

  小兄:

这丝绸太漂亮啦,这是我们的特产有葡萄,葫萝卜。

请大家随便尝一尝!

此外,这三杯酒就当做为三位饯行的酒,干。

三弟:

这是什么酒,味道这么好,和中原的不一样。

  小兄:

这也是我们大宛特产的葡萄酒,因为我们盛产葡萄,所以葡萄酒自然就很美味了。

  大哥:

小兄弟多谢啦,后会有期。

  小兄:

后会有期。

  主持人:

来往频繁的商队使得原本荒凉的戈壁滩繁盛起来,也出现了许多绿洲,丝绸之路沿途一派热闹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东汉初年,匈奴再度控制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被截断了。

在此情况下,有识之士纷纷致力于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控制,从而使丝绸之路早日畅通,班超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幕

  班超:

我乃大汉使臣班超,奉命出使西域。

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鄯善。

(鄯善国)

  班超:

去通禀一下你们的国王,就说汉朝派使者来访。

(门卫急急忙忙去禀告)

  鄯善王:

何事如此匆忙。

  门卫:

报大王,汉朝使者已在门外。

  鄯善王:

赶快红毡铺地,出去迎接。

  班超:

(恭恭敬敬)大王好,我区区一个使者,怎麽能让大王亲自来迎接呢?

  鄯善王:

您说得哪里话,您的到来真使我国蓬荜生辉呀!

  班超:

大王过奖了。

  鄯善王:

来来来,赶快到殿中一叙。

  班超:

(随大王边走边聊)

  鄯善王:

来人呀,给使者看座。

  班超:

(坐了下来),谢谢大王。

  鄯善王:

汉朝使者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想必已是饥饿劳累了吧。

(关心)来人呀,上好饭菜美酒招待来使,并让来使好好休息一天,明日再叙。

  第二天

  班超:

大王,您好(鞠躬)

  鄯善王:

(微笑)不知来使是否休息好了?

  班超:

承蒙大王关心,我休息得很好。

大王,我正好有一事要与大王商量。

  鄯善王:

有什麽事就说吧。

  班超:

是这样的,大王,我国的皇帝知道鄯善国经常受到匈奴的威胁,十分忧郁。

因此,我国大王很是心痛,他说:

“我们国家能安居乐业,却不曾想到贵国的处境。

”所以我国大王特派我来跟大王说,如愿意同我国结盟,您将不必再担心匈奴的威胁。

  鄯善王:

若真能如此,我真是太高兴了。

来,贵使今天就与我同进午餐吧。

  班超:

且慢。

大王,这是我们的一点小礼物,请您笑纳。

  鄯善王:

来使果然想的周到。

  班超:

谢大王夸奖。

  第三天

  门卫:

报大王,匈奴使者来访

  鄯善王:

快快有请。

  匈奴使者:

(坐到座位上,表现出狂妄的样子)大王这儿是不是有汉朝人呢?

  鄯善王:

贵使何出此言呀!

  匈奴使者:

倘若没来,门口的马匹、丝绸、礼品又是怎麽回事?

  鄯善王:

贵使果然聪明(树大拇哥)。

  匈奴使者:

我说大王呀(套近乎),汉人没有一个好人,您怎麽相信他们呀。

  鄯善王:

真的吗?

(疑惑)

  匈奴使者:

大王呀,我骗您干吗。

汉人来访是想从中获取利益,联合贵国以及其周围国家,消灭我们,然后再逐一消灭,其中也有您呀。

现在如果您投靠了我们,汉朝没有办法,就会投降咱们,到时候,天下就是我们的。

  鄯善王:

(惊讶,哑口无言) 

  第四天

  班超:

通禀一声你们大王,班超求见。

  门卫:

报大王,班超求见。

  鄯善王:

不见。

  门卫:

班超先生,大王说不见。

  班超:

(疑惑,但不出声)回到住处。

  班超:

鄯善王有点不对劲呀?

  班超手下:

是呀是呀,他都好几天不请咱们吃饭了,我们都饿了,他也不管咱们。

  班超:

他好像突然对咱们有了敌意。

  班超随从:

那天我去城外买东西,看到一个匈奴使者往宫殿方向走去。

  班超:

啊!

原来是匈奴使者在捣鬼,看来咱们必须杀掉匈奴使者。

  班超随从:

您疯了,人家人多,咱们人少,要是真玩命,咱们白给。

  班超:

咱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当天晚上班超率人来到匈奴的营地,把匈奴使者杀死了。

  第五天

  班超:

通禀一下你们的大王。

  门卫:

不见。

  班超:

我有要事求见。

  门卫:

报告大王,班超有要事求见。

  鄯善王:

叫他进来。

  班超:

大王您好,您与我去一趟匈奴的营地看一看。

  鄯善王:

为什麽要同你一块去呢?

  班超:

您一去便知。

  (到了匈奴的营地)

  鄯善王:

(惊呆)他……

  班超:

他已被我杀死,您的威胁、顾虑解除了。

我们并不是那种人,我们只想与贵国建立友好关系,抵御匈奴,别无他意。

  鄯善王:

汉使有勇有谋,经您这一说,我愿与汉友好相处,愿我们两国世代友好,共灭匈奴。

  主持人:

班超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关系。

而且,他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把丝绸之路延伸到了遥远的欧洲。

从此,欧洲人才见到了“天下第一织物”——丝绸,所以他们称中国为“赛里斯”,意即“丝绸之国”。

时光飞逝,历史发展到了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继续着她传递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作用。

她不仅吸引着往来商旅,还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一些诗人围绕着丝绸之路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我们班的几位同学一直很喜欢丝路诗歌,下面请他们为大家朗诵其中的名篇。

同时,还会提一些与诗歌有关的问题,希望大家踊跃回答。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焕

  从地理的角度,“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什么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