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2308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docx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docx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产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较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一: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tradeoff)

“权衡取舍”这个词对于初次接触经济学的人来说,感觉怪怪的,可是要知道,“tradeoff”的翻译前几年很多人都还将其译为“交替关系”,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甚至专门纂文探讨这个词的译法。

不过这两年“权衡取舍”的说法已经大行其道了。

其实,就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可别小看这一句话。

比如说我们自己,大家都必须决定如何配置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时间(相信没有不同意见吧?

那我就说下去啦)。

你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数学;某个人也可以修个双学位什么的,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

不管是谁,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他或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

不仅如此,对于他或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运动、赚钱还有~~~~~~~还有你为了听讲座也许就不得不翘课;为了不中断手头的实验就必须到下午两点多去家园和小强一起吃饭;为了给女朋友买一张周华健演唱会的票就不得不晚上不睡觉,白天顶着太阳和人吵架,还要冒着照片被贴到十大上的危险;为了学英语,大夏天的不回家,呆在没有空调的寝室受罪;……还有我们父母的每一分钱都可以考虑是给现在吃喝拉撒睡呢,还是给将来退休或我们未来继续接受教育储蓄起来呢……总之,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tobeornottobe”,而是“tobewhich”。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

经济学中一个典型例子是“大炮与黄油”。

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国家免受敌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

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人水平之间的。

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

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

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人减少。

还有,红绿灯对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是有用的,但是,一个字,钱!

你看,胡同里头红绿灯就少多了吧?

(如何抉择?

超出本文范围。

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权衡取舍之一恐怕是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

经济学上的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可悲的是,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还有,如果我们的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

某些这类政策,例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

另一些政策,例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的支持比其他人更多。

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

当政府把富人的收人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

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

说到效率与公平,就想起了流水线,想起了福特,想起了泰罗制…。

但是,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

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数学的学习(台下好像有动静……当然,还有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电子、微电子、天文、地质、环境、考古、心理、哲学、艺术、传播、外交、社会、法律、政治、管理、文学、教育、临医、药学、护理、预防……)。

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

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

其实应该和后面的机会成本、边际量一起来讲更好。

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opportunitycost机会成本)

对个体来说,每时每刻都要进行权衡取舍,而作出决策的前提在于你通晓每个选择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但问题是:

你真的明白你所面临的成本么?

例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

收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但成本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把你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

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地代表你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答案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包括的某些东西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

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吃饭睡觉。

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学的成本。

实际上,大学的住宿与伙食费可能还低于你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住宿与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

这种成本计算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忽略了上大学最大的成本---你的时间。

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

也就是说你为了上大学所放弃的东西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在这里,必须说明,不是所有放弃的东西都能算进机会成本里面,而是特指拒绝备择品或机会的最高价值的估价.

以上的说明,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混乱之处甚多。

比如,成本的度量使用什么标准?

有一点头昏,那么看一个萨缪尔森举了几十年的例子:

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

到年未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观利润。

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达45000美元。

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获利更大的机会。

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

如果用他们的实际盈利22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000-22000=23000美元。

虽然实际上他们是盈利了。

但是上面的例子会给人以误导,那就是以为所有条件就会摆在人面前,供人挑选,剩下的就成了机会成本,其实不然。

因为实际上你没办法知道一件未发生的事情给你带来的价值。

布坎南说:

“在缺乏选择的情况下,有时候讨论预计要发生但没有发生事件的价值是有意义的,但是,既然可供选择的方案并不代表一种丢失或已损失的机会,因而把这些价值定义为机会成本是无意义的.一旦选择与机会成本之间的基本关系被承认就会得出几种含意:

第一,如果选择是在不同的价值选择物中进行,一些人不一定会进行选择.这不是说,一个作出决定的人必然成为选择者.由此得出第二种含义.没有选中的选择方案的价值,即机会成本,一定是存在于参与选择的个人头脑中的价值,而不是其他.因此,成本必定完全由选择者来决定,而不能由其他人决定.第三个必然结论是,机会成本必定是主观事物.它存在于选择者头脑中,并且能由居于选择者之外的其他人去具体化或进行测量.同时,不能轻易地被转化为一种资源,商品或货币信度.第四,机会成本只是存在于作出选择决定的时刻.在此以后它立即消失.因此,这种成本从未被实现,这种被拒绝的选择物从不能被享有。

老布的说法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机会成本只是主观事物,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所谓所有选择成本表供你参考。

说到这,应该说明一个前提:

经济学里面所有的价值,成本等概念都是用主观方面来度量的,也就是说,钱的数量并没有直接的决定影响。

假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热狗的所有者心里面认为在其它地方的高工资不如热狗的低工资,那我们就不能简单的说他们亏了。

因为别人是无从知道这些人主观的价值的。

换一个问题,跟同学争论过历史中机会成本存在么?

我想是没有的,尤其是在各种文明的制度选择中更是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历史不可假设,历史已经过往,“机会成本只是存在于作出选择决定的时刻”,再说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因果主线,哪可轻言什么成本。

这个问题太大,以后专门再述。

这又扯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分析方法能否广泛应用,我觉得不能当万金油使。

马歇尔就说:

经济学像生物学一样,它所研究的东西,其本性内部结构和外形都是经常变化着的。

药剂师的预断全部建立在这一暗设之上,即所用的试药是应有的试药,或至少其中的杂质可加以忽略。

但即便是他,在处理人的时候,离开了具体经验,也很难有多大的进展。

经过这么一番定义解释,逻辑稍微清楚了一点,但又不禁心里迷惑,这些西方人发展起来的东西,到最后竟告诉你,没有什么外在的成本标准,一切尽取于内心。

那么有什么用处呢?

其实,经济学一方面用貌似严整的术语堆砌理性的楼台,另一方面却又按捺不下骨子里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于是在每个基础性的术语中都留下了后门,也正是这一点,使它可能成为一门研究使人快乐的学问,而在充满理性严肃的建构后面,总藏着一个满地乱跑的小孩,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经济学方才显得更有趣,多一点关怀。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变动(marginalchange)

这条原理当初学起来感觉有趣,在于书上举出的例子,很有实际感.曼昆如此说:

“例如,假设一位朋友请教你,他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

如果你给他用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进行比较,他会抱怨这种比较无助于他的决策。

你的朋友很可能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并要决定是否再多上一两年学。

为了作出这种决策,他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

通过比较这种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他就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

再举一个考虑边际量如何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例子,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决定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

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国内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万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0万美元/200,即500美元。

有人会得出结论:

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500美元。

但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

假设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位。

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

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

当然应该。

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

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

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正如这些例子说明的:

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

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这里实际上阐明了一条重要的思维方法,其推理实际上走的是类似帕累托改进的路数,也就是通过比较改动后状态和原有状态来决定改动是否值得.帕累托改进的意思就是跟原来比,你没什么损失,而且还有额外的好处。

进而做一个推广,既然改动前的状态是给定的,那么只需要看改动本身带来的收益和成本了,这就是所谓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这里的理性也就是指能够精确的核算前后状态的收益和成本,或者说变动本身带来的收益成本变化。

边际量的概念是很有用的,比如说你要背gre的时候,就应该自觉的遵循这个理性概念,

上面的叙述已经说明了只要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做事就是有利的。

那么你完全可以心里暗自估量自己多背一个单词的成就感与恶心感,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继续恶心,后者更大,就去干别的。

最佳状态当然是两者正好抵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你达到了,恭喜你,保持住。

这条原理推广后还可应用于企业生产,在理想状态下,企业只跟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生产量,那么它只需要确定再多生产一个产品的收益和成本就行了,假如收益即价格是给定不变的,那么最好的状态就是生产到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就ok了。

在这要说明一下,对于一般的生产组织来说,产品的边际成本是不断上升的,原因很多,不外乎什么机器磨损越来越大之类,不管它;而边际收益,则是因情况而异,竞争者很多的市场一般就等于价格。

当然,这全都是理想状态,哪个企业都不会傻到真去计算,只是保证尽量高于成本就行。

又有点迷糊了,不说上面的了。

边际量的运用还很多,比如可以解决一些老而弥坚的问题,比如水比钻石重要,为何价格却低很多之类。

黄有光这样评价:

“古典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缺点是没有区别总量、平均量与边际量,因而不能解释价值悖论――为何钻石用处不大但价值很高,而水非常重要但价值很低?

新古典经济学引入边际分析,可以解释价值悖论。

”但是上次也说了,他和杨小凯弄出超边际分析,认为“(边际分析)由于着重于资源配置的边际分析,却忽略了对分工与专业化的研究。

资源配置的边际分析研究劳动时间与其他生产要素、产品与中间产品等的数量在边际上增减的收益与成本。

但专业化的选择是,要专业下海捕鱼还是要专业上山打猎,而不只是在边际上增减捕鱼或打猎的时间。

因此,对分工与专业化的分析,不能只用边际分析,而必须比较不同专业点。

”。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人们面临选择,于是人们会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尤其是成本与收益的边际变动——作出决策。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下一个结论:

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

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激励并不是鼓励,有可能使不好的)。

我们身边有很多最平常不过的事都可以用它来解释。

比如,有好些同学(牛人除外)得知这学期摊了一个灭绝师太之后,就准备退课了;退不了的,一面找人诉苦,有时发文骂娘,另一面呢,“刻”,还要爆刻,谁让你是学生呢。

这就是一个激励-反应的例子。

可能有些读者不喜欢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现象。

那我们就看一看经济生活吧。

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你惊讶的发现,你在这个盛夏的至爱,西瓜(请允许我举这个有些俗的例子吧),忽然从9毛钱一斤,降到了2毛钱一斤,你会作何反应呢?

你也许会有许多怪异的联想和想象,但那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作为经济人,典型的反应是:

反应1:

太好了,西瓜便宜了,相当于我兜里的钞票更值钱了,我成为了一个富人,我可以买更多的西瓜(这算什么富人?

),和更多的冰淇淋!

反应2:

……西瓜便宜了,我为什么还要吃冰淇淋?

少买一只棒冰能换来更多的西瓜,现在相对于西瓜,冰淇淋贵了,我要少买冰淇淋,多买西瓜。

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

事实上,两种说法都对,他们在经济学上分别被叫做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在这个例子中,两者对西瓜的购买量有同方向的作用,对冰淇淋的购买量有反方向的作用,最终结果如何,取决于你自己——你的偏好。

老萨(萨缪尔森)当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显示性偏好”,就是说,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情况已经是经过理性人的最优化选择过的偏好了。

瓜价下降:

大兴的某个农民伯伯发现,种瓜不赚钱了,于是,他明年改种西红柿——这就是他对激励的反应。

某个大型的种瓜基地发现亏了,于是压低工资——这也是对激励的反应,政府官员一看,不行,这工资太低了,于是没有经过调查(只是可能),通过了一个法案,叫《最低工资法》(又一个激励源)。

农场主一看,呦,这不是存心让我倒闭么?

裁员(对激励的反应)!

于是,不幸的,有一个忠厚老实而淳朴的阿姨丧失了经济来源。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有79%的经济学家赞同这一观点:

“最低工资增加了年轻人和不熟练工人的失业。

”与此相对应,有93%的经济学家赞同“租金上限减少了可得到的住房数量和质量。

”接下来,政府发现有了失业增加,决定进行转移支付,就是收税,然后提供社会保障。

好的结果可能是,穷人得到了钱,购买力增加,(受到了激励)于是消费增多,刺激(激励)厂商增加生产,就业机会增多……但坏的可能是社会保障是如此丰厚(激励),没有人愿意再寻找工作,并且为了维持这么高的转移支付,税收也相当的高,以至于有工作的人都不愿意工作(受到了激励),因为闲暇也是人所追求的。

此外政府还征收了奢侈品税,以至于富人不再买游艇,于是,船厂的某个工人又面临下岗……

这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呦。

里根回忆他在二战时期拍电影的经历时说,那时候,战时附加税达到了90%,以至于拍4部电影就达到了最高税率一档,于是,这个未来的总统,美国的精神领袖,那个“让美国走出了分裂与自我怀疑”的人,作出了他明智的决定:

拍完4部电影就到乡下度假,太明智了,理性的代表!

赞一个!

在战后德国,由于社会保障是如此完善,如此高福利,以至于失业率多年以来一直在10%以上,还有那个北欧……

里根总统决定减税,但是政府开支并没有随之减少,于是,大量赤字出现,相当于政府在借钱花。

储蓄就那么多,政府借了一大半,剩下的人就借不到多少了,借钱的人多,放贷的人少,于是,利息开始上升,贷款投资少了,“挤出”了投资(这也是激励)。

美国的利率上升了,别的国家一看,原来存这里的利息高啊,于是大量资金流入美国(对激励的反应)。

大约同时,中国决定价格双轨合一,在社会上进行了宣传。

老百姓就开始惶恐了:

商品价比计划价高啊,怎么办?

抢购!

大江南北一片抢购风潮。

如果每一个人都决定不抢购,也许88年的时候价格闯关会有成功的希望,但是每一个人都想:

如果别人不抢,我抢了就占了便宜;如果别人抢了我不抢,我就吃亏了!

于是每个人都有同一个激励:

抢购!

结果是价格闯关失败,推迟了五年。

这可不是什么劣根性,全世界人都是如此。

(这是博弈论的内容)

最后一个例子:

安全带。

在50年代有安全带的汽车很少。

60年代后期,拉尔夫·纳德尔(RalphNader)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众对汽车安全的关注。

美国国会的反应是通过立法要求汽车公司生产包括安全带在内的各种安全设备,安全带成为所有新汽车的标准设备。

安全带的法律如何影响汽车安全呢?

直接的影响是由于所有汽车都有安全带,更多的人系安全带,重大车祸发生时存活的概率提高了。

从这种意义上说,安全带拯救了一些人的生命。

但是,人们由于他们所面临的激励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行为是驾驶员开车时的速度和谨慎程度。

缓慢而谨慎地开车是有代价的,因为这要耗费驾驶员的时间和精力。

当决定谨慎开车的程度时,理性人要比较谨慎开车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当提高安全程度的收益高时,他们就会更慢、更谨慎地开车。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道路有冰时会比道路干净时更缓慢而谨慎地开车。

现在来考虑安全带法律。

安全带降低了驾驶员的车祸代价,因为它们减少了伤亡的概率。

因此,安全带法律减少了缓慢而谨慎地开车的收益。

人们对安全带的反应和对道路状况改善的反应是更快更放肆地开车。

这样,安全带法律最终的结果是更多的车祸次数。

这个法律如何影响开车死亡的人数呢?

系安全带的驾驶员在任何一次车祸中存活的可能性更大,但他们更可能发现他们的车祸更多了。

净效应是不确定的。

此外,安全开车程度的下降对行人(以及没有系安全带的驾驶员)显然有不利的影响。

他们会由于这一法律而有危险,因为他们很可能发现自己遇上了车祸而又没有安全带的保护。

因此,安全带的法律倾向于增加行人死亡的数量。

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SamPeltzman)在197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明了,实际上汽车安全法有许多这类意想不到的影响。

根据佩兹曼的证据,这些法律减少了每次车祸的死亡人数而增加了车祸次数。

净结果是驾驶员死亡人数变动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前四篇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们这样解释人们如何决策:

每一个人面临权衡取舍,任何一种行为的成本可以用所放弃的机会衡量,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作出决策,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合乎理性的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原理五: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这个观点,在腐败无能、闭关锁国的清政府看来,无异于是歪门邪教,那时候讲究的是自给自足。

而且我知道,除了清政府,纵观中国悠悠历史,不少时期同样是不认为贸易会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如果我告诉你,没有农民,你就要去种地,没有纺织工,你就要自己做衣服,等等,你都不觉得这些直接或者间接的交易(贸易)给你带来了好处 ,我只能说,你这个榆木脑袋,用佛的语言来说,就是没有慧根。

为此,我不得不用数学方式验算一番。

   前提条件:

     1.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人A和B

    2.他们的才能体现在不同的地方

    3.1天时间内,A能生产1公斤肉,如果这1天时间生产蔬菜,则A只能生产0.5公斤

    4.1天时间内,B只能生产0.5公斤肉,如果这1天时间生产蔬菜,则B能生产1公斤

   结论:

这很显然了,如果不交易,他们自己生产(效率)的最大值,就是1公斤食物,如果他们想要营养均衡,就吃不到1公斤食物(平等),这也体现了“效率”和“平等”之间的矛盾。

而且显而易见的,可以让他们做交易(贸易),A每天生产1公斤肉,分给B0.5公斤,而B每天生产1公斤蔬菜,分给A0.5公斤,这样,他们每天都能既营养均衡而又不饿肚子。

原理六: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名词解释:

     1.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PK,最终以市场经济的胜利而结束。

不过现在我仍然听到不少人在说计划经济的好,他们用了围棋来举例,而我想说的就是,围棋是19X19的格子,不需要上帝的智慧也能下,而市场比围棋棋盘大很多,以至于将围棋棋盘作为充当一个棋子的级别都不够。

而且这个围棋比喻最阴险的地方在于,他把人当成了围棋的棋子,众所周知,人是活的而棋子是死的,他把自己当作上帝,随意摆弄活人。

市场经济的胜利,我同样可以用严谨的数理逻辑表达出来:

每个局部值都是最大值,那么由这些局部组成的整体的值,当然也是最大值。

原理七: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2.外部性(externality)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3.市场势力(marketpower)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

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

这也是偏好围棋理论的人最喜欢说的:

你看吧,我说了让市场来搞终归是不好的,会产生很多坏影响。

对此,我只能说这些人的脑子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一个科研项目,是什么都没有呢,还是能将香水搞臭。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表明它总能这样。

一个人偶尔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他未必能成为一个好厨师。

政府的作用则在于规则的制定,规则一旦制定了,就让社会按照这个规则运转。

这也没有说,政府只有一次机会制定规则,人人都不是上帝,10个人加起来也不是一个上帝,因此不要期望通过仍然需要不断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出来的规则就是完善的。

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环保的重要。

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

我们要么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激励,就是情况随着时间而改变进而需要修改相关规则。

   而且,有些规则的制定,动机是否为了“效率”和“平等”,都是值得怀疑的。

这里,看看那些金融寡头(市场势力)对政策的干预就能知道了。

因此,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可以让我们的环境更好,让社会分配更公平——虽然牺牲了部分效率,让整个社会更和谐。

但谨记,这个原理的关键词是“有时”。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名词解释:

1.生产率(productivity)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这其实不难理解,假如每个工人的收入都是按计件进行,那么当然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