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辨析题知识讲解.docx
《马原辨析题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辨析题知识讲解.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辨析题知识讲解
马原辨析题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
1.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4.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5.社会有机体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因而决定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
6.社会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7.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原理表明先有劳动,后有人和人类社会。
8.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9.人既是社会的自然前提,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10.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因而它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
12.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
1.答案要点:
错误。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
上述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的目的性,实际上把自己当成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当成满足其目的的手段,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2.答案要点:
错误。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
在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不同上层建筑性质的根本标志。
3.答案要点:
正确。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具有不同思想、目的、动机的人的“合力”构成的。
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不同。
但是,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
4.答案要点:
错误。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
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心史观。
一些唯心史观也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5.答案要点:
正确。
人类社会是由多种要素和矛盾所构成的统一体。
这些要素和矛盾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具体说来,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人们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社会革命和改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重大力量。
6.答案要点:
错误。
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在本质上都具有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所不同的是,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的,但是,不能因此否定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主观目的或愿望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及其符合的程度。
人如果不顾社会规律任意而为,将会受到惩罚,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片面夸大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将会走向历史唯心主义。
7.答案要点:
错误。
劳动不是在人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而是与人的形成同步进行的。
在由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由猿的本能活动向人类劳动的转化。
人类在劳动的基础上脱离了动物界,形成了人和人类社会。
8.答案要点:
正确。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
因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有其确定的方向、秩序和趋势,社会发展是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
9.答案要点:
正确。
人是社会的自然前提表明没有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没有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也谈不上社会的历史发展。
人又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因为社会历史从来不是脱离人的活动的无主体的过程。
历史运动的前提是人的社会存在,历史变迁的动力源泉来自人的社会活动,历史进步表现为作为人的活动产物的一定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改变,历史规律亦存在于人的能动的社会活动之中。
10.答案要点:
错误。
人的价值主要包括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其中社会价值处于主导的、中心的地位。
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所尽责任和义务的多少。
11.答案要点:
错误。
社会规律固然同自然规律一样,有其客观性。
但社会规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它总是同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密切相联,并建立在这些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基础之上,因而不能完全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
12.答案要点:
错误。
我们说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并不意味着经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全部,也不意味着人人们之间只有经济关系,更不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只能归结为金钱关系。
金钱关系只是人与人关系中的经济关系的一个部分,除经济关系之外,社会关系还包括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其它关系。
1.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目的在于区分两者在资本周转方式的快慢的不同。
3.资本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
4.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5.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6.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
7.利润和剩余价值没有任何关系。
8.利润率平均化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关系。
9.利润率不同于剩余价值率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参考答案要点:
]
1.答案要点:
错误。
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形式,而市场经济则是指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成熟阶段,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
所以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2.答案要点:
错误。
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创造的,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而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才有资本周转方式快慢的不同。
3.答案要点:
错误。
资本的现象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资本的本质既不是物,也不是货币,而是解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所以资本和货币不能等同。
4.答案要点:
命题错误。
(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
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5.答案要点:
错误。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它必然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6.答案要点:
正确。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第一,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并且劳动力价值决定中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第二,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7.答案要点:
错误。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利润和剩余价值来源相同、数量相等,都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出来、被资本家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其实是同一东西。
第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
8.答案要点:
正确。
利润率平均化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第一,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
第二,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因此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第三,资本家之间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
9。
答案要点:
正确。
第一,内涵不同。
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第二,量的区别。
利润率要远远低于剩余价值率。
第三,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
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在利润率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榨取、剥削看不见了,被模糊了。
10.答案要点:
错误。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