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1542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

《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

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

黄骅中学2018-2019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7页,第Ⅱ卷7至8页。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5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

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即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其实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这套制度规范,儒家称之为“礼”。

一部《周礼》,其实就是一整套社会规范建构和制度安排。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就是“礼学”。

对于儒家的“礼”,社会上甚至儒学界内部都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误区,这导致当前儒学复兴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就是往往用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

这是由于人们未能明白,在周孔孟荀的原典儒学中,作为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礼”既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又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都需要一套“礼”,就此而论,“礼”是普遍的、永恒的。

孔子指出:

“无礼则乱。

”荀子讲得更为具体: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即克制个体的情欲而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其制度。

“不学礼,无以立”,即是说,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必定为这个群体所不容。

这一点直到现代自由社会依然是成立的,因为自由的保障是法治,而法治意味着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及其制度成为社会的最高规则,即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如果仅仅这样理解“礼”,那还是偏颇的,因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需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就意味着“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论语》记载,子张问:

“十世可知也?

”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

夏、商、周三代的“礼”有所不同;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删减的。

确实,中国社会的制度规范经过三个最大的历史形态——宗族王权社会的制度规范、家族皇权社会的制度规范、个体民权社会的制度规范。

在这些大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着许多具体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局部变革。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本质上是“革命”的。

孔子的这个思想概括为“礼有损益”。

对于现存既有的制度规范体系、即“礼”的系统来说,所谓“损”就是去掉一些旧的内容,所谓“益”就是增加一些新的内容,结果就是一个新的伦理政治体系。

而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扰性和排他性的原教旨主义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懂得孔子所讲的“礼有损益”的道理。

(摘编自黄玉顺《论“生活与哲学”与“生活的儒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是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实质上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B.认为“礼”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基于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

C.对于儒家“礼”的认识,目前存在着“严重误区”,即用现代的“礼”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

D.“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是个体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而“礼”则是关于群体生存的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礼学”。

B.“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孔子认为殷、周都是沿袭前朝旧礼而不进行变革,才对社会群体造成了伤害。

C.“礼”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需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因而“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D.荀子认为,人为了满足欲望就会争抢,争抢就会引发混乱,因此需要制定“礼”,这和孔子的“无礼则乱”一样,都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由的保障是法治,法治及其制度是法治社会的最高规则,任何人或组织都必须遵守,否则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B.“克己复礼”能保障个体被群体容纳。

“礼有损益”能构建新的伦理政治体系,二者在维护社会群体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原教旨主义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扰性和排他性,不懂得对原有的制度体系进行去旧增新而成就一个新的伦理政治体系的道理。

D.“儒学本质上是‘革命’的,这一论断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是,“礼”在三个最大的历史形态内部都存在着具体的局部变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刘节:

史家风骨士子魂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

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

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

清华国学研究院同事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

“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

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

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

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

刘节还曾对学生说:

“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

”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

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

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

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

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

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

“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

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

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

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

“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

”表示“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

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

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

“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

”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

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的门徒”,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

“他从来不说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

在刘显曾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

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

【相关链接】

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

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方面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迷惑,他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

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与陈并称“二老”的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B.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挺身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文章第三段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

C.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力下不批陈,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

D.“文革”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记录,可见他处事的平常心、宽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

5.本文是如何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点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6.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信  任

甘晓成

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

大乱初定,国内治安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

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他整理好具体资料后,再由将军亲自圈定。

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

斯曼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全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相也极为英俊。

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

“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

”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

“将军,谢谢你的提拔。

”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

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制服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

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

“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

“什么问题?

”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

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

”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

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

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

“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将军沉思一会,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

“继续留用斯曼。

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

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叹。

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

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

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

“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

”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又平静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

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

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

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

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

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

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

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

汉克反复检查斯曼使用过的手枪,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

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

“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

”汉克惊讶:

“为什么?

”“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

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

当晚,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

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留下了一张字条:

世界上可怕的不是不被人信任,而是有人假装信任你!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写将军所在国的国内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为下文写斯曼做将军的卫士埋下了伏笔。

 B.汉克最初看到斯曼时就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

 C.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这是因为将军的言行给他一种阴险的感觉,让他觉得将军虚伪、造作。

 D.文章结尾虽然没有交代将军为谁所杀,但却暗示读者:

将军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副官汉克竟会杀害自己。

 E.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将军设计除掉斯曼为明线,以斯曼复仇为暗线。

8.“站在意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阵阴冷的恐惧。

”作者安排这一个细节有哪些作用?

(5分)

 9.从全文看,小说以“信任”为题,有什么好处?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抱真,字太玄,沈虑而断。

怀恩反,代宗召抱真问状,答曰:

“郭子仪尝领朔方军,人多德之。

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朝恩所杀。

’今起而用,是伐其谋,兵可不战解也。

”既而怀恩败,如抱真策。

言:

“百姓劳逸在牧守,愿得一州以自试。

”徙怀州,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凡八年。

抱真策山东有变,上党且当兵冲,是时来战余之地,乘战伐后赋重人困军伍雕敝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曹偶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

比三年,皆为精兵,既不禀于官,而府库实。

缮甲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其为诸军冠。

建中中,田悦反,诏抱真与河东马燧合神策兵救之,败悦于双冈。

会硃滔、王武俊反,救悦,抱真退保魏。

于时,李希烈陷汴,李纳反郓,李怀光相次反河中,抱真独以数州截然横绝溃叛中,离沮其奸,为群盗所惮。

兴元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硃滔悉幽蓟兵与回纥围贝州,而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

天子下罪己诏,并赦群盗。

抱真乃遣客贾林以大义说武俊,使合从击滔,武俊许诺,而内犹豫。

抱真即以数骑驰入见武俊,曰:

“希烈争窃帝号,滔攻贝州,此其志皆欲自肆于天下。

足下既不能与竞长雄,舍九世天子而臣反虏乎?

且诏书罪己,禹、汤之心也。

方上暴露播越,公能自安乎?

”因持武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左右皆泣。

退卧帐中,甘寝久之。

武俊感其不疑,乃益恭。

旦日合战,大破滔经城。

贞元初,朝京师,诏还所镇。

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

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

至无可录,徐徐以礼谢。

好方士,因饵丹而死。

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新塘书•李抱真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乘战伐后/赋重人困/军伍雕敝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曹偶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

B.乘战伐后/赋重人困/军伍雕敝/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曹偶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

C.乘战伐后/赋重人困/军伍雕敝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曹偶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

D.乘战伐后/赋重人困/军伍雕敝/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曹偶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B.中书,中书省,古代官署名,是决策机构,负责政令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C.合从,战国时流过地处南北,联合据秦,故称合从,文中指联合。

D.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抱真洞察形势,识破奸计。

怀恩谋反,欺骗部署说他们原来拥戴的郭子仪已被杀。

李抱真建议朝廷启用郭子仪,挫败了怀恩的阴谋。

B.李抱真做事未雨绸缪。

他在山东地区挑选有才能气力的男丁,让他们在农事闲暇时竞赛射击,三年之后这些男丁都善于射击,可以参与作战。

C.李抱真忠诚卫国,勇拒叛军。

田悦谋反,他与马燧合兵打败了田悦;硃滔、王武俊、李希烈、李纳等相继谋反,他独自以数州之力抗拒叛贼。

D.李抱真沉稳勇毅,待人坦诚。

他只带几名骑兵去见王武俊,剖析时局指明利害并动之以情,后来安睡在王武俊的营帐里,最终感动了王武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

(2)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

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阻”字用得好,既指烟波浩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含义丰富,给人想象空间。

C.“闻道”“更言”表明了当时形势紧急,战斗激烈,朝廷已派大军去征讨北虏,又在南河会集了诸路将领。

D.颈联实写了塞外的景象,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

E.尾联借众人之口写孔巢父才华,相信他会顺利建立功名,一反上文低沉基调,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歌简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阐述儒家对人和道的基本看法的两句是,

(2)《论语》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

“,”

(3)《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出了相当于今天的“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4)在《论语子罕》中形容颜渊对孔子之道赞叹的两句是,。

(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 ,”两句,描写了庆典将近,音乐不断的热闹景象,也反映了当时淳朴的民风。

第Ⅱ卷 表达题(7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1月16日,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年会。

②在意外伤害面前,分分秒秒都生死攸关。

救人性命是人的本能,但人们又常常会束手待毙。

③防霾产品种类繁多,但是经科学研究证明,许多被宣传得天花乱坠的产品纯粹是无稽之谈。

④豪斯德尔集成墙板,将环保、时尚、实用集于一种产品之上,投资者趋之若骛。

⑤在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名人”辈出,而过去要成为名人必须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才能通过口耳相传、书籍记载等方式广为人知。

A.①⑤B.②③C.①④D.②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3分)()

A.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推高了医疗费用和患者负担。

B.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代际传承,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努力下将联合推出《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

C.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

D.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19.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奋斗,①不同于西方②靠内部的工业化,③靠对其他国家的殖民和掠夺崛起;④不同于其他许多经历过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曾经完全丧失了历史的连续性,被迫在经历了完全的殖民化过程后再独立。

中国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⑥它的历史的连续和现代化的国家转型一直在持续。

A.①不仅②只③也④既⑤/⑥那么B.①/②既③又④也⑤虽然⑥但

C.①不但②/③还④而且⑤因为⑥所以D.①既②仅③/④并且⑤不是⑥而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在身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膳食纤维与矿物质元素七大营养素中,矿物质占身体重量的比重不超过5%,①。

矿物质参与人体各项的酶活动、体液平衡及能量补给等生化反应。

②,会影响到免疫功能或内分泌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也可能造成情绪失衡、抗压性减弱、记忆力衰退或对环境不适应等现象。

但这些元素人体无法自行制造,③。

因此,人类的食物里要含有均衡且足够的矿物质。

四、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

90后女孩钟嗣源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她发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很少,愿意传承的人更少,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于是她立志要做一个传承者,毕业后她决定到玉皇观做一名道士,全身心投入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当中去。

她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广泛争议。

对此,你如何看待?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能抄袭或套作,不少于800字。

高二期中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社科类阅读(9分)

1.C(不是“现代”,而是“前现代”)

2.B(无中生有)

3.D(主要依据应是三个最大的历史形态之间的最本质的变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C解析A应该堪称岭南史学界。

B无心理描写。

D没有直接记录。

(3分)

5.①引用了同时代的王力及刘节儿子等人对刘节的评价,从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引用传主自己的言论、介绍他的著作,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③叙写传主不同时期的真实经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6.①坚持信仰,保持独立的人格.“文革”期间,刘节遭受了非人待遇,他以平常心、宽恕心对待;艰难岁月中,以顽强的毅力,矢志不移,坚守人格和学问的纯净.②安贫乐道,保持乐观心态.离乱岁月里,他背井离乡,勉强度日,却能保持乐观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③治学严谨,不被传说迷惑,钻研,求真.他主张治学要求真、自信,也用一生践行著这一主张,对于学术,认真考据,不为政治风浪左右.(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BE(选对一项得2分。

B项,“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于文无据。

E项,文章没有采用双线结构。

8.(5分)通过汉克的心理活动,揭示了汉克的正义性格(1分),从侧面突出了将军阴险狡诈的性格(2分),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2分)。

9.(5分)

(1)全文的线索。

小说围绕“信任”层层展开突出矛盾,不断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