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1053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ocx

《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ocx

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该文基于知识分享理念提出分享型课堂教学模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教学模式的设计要点。

研究表明,分享型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互教互学的分享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效率。

关键词:

分享型课堂;知识分享;分享质量;协同精神;教学模式

 

1引言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是推进课程改革、落实学校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育质量[1]。

然而,当前普通高校的课堂基本沿用“教师讲、学生记”或“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难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慕课为代表的世界名校优秀教学资源在线开放式课程,对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课堂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甚至不是最有效的场所。

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越加多样化、便捷化,改变了教师知识垄断者的地位。

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如何吸引学生,即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改善课堂生态,将教师简单给予、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转化为师生互动的创造性活动,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分享型课堂概念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享行为成为西方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尽管不同学者对知识分享的定义各有侧重,但都认为知识分享行为是个体通过相互交换知识使知识重现或共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大量对于组织层面的研究表明,员工的个人智能和工作经验通过知识分享可以转化为组织财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互联网的出现为让学生从简单的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主体提供了可能。

基于组织分享行为影响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理念,本研究将知识分享模式引入课堂教学。

正如叶澜教授所述,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交往,教育就是以分享知识为内容的交往活动。

分享型课堂教学就是按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往模式开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

这种基于分享理念的课堂为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思路,其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属于灌输式教学;分享型课堂则是知识构建的过程,其特点是师生共建,师生地位平等,属于分享式教学。

3分享型课堂的理论依据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基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有效辅导者和重要学术顾问,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2]。

3.2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理论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显示了不同学习方式下,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采用向别人讲授知识、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两周后的知识保留率达到90%。

该理论通过定量分析,揭示了从简单的照本宣科灌输式学习到多种感官参与的深入体验式学习给学习者带来的学习效率的改变[3]。

3.3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内驱力”迫使大脑皮层激烈地运动,去完善和填补那些缺陷和空白之处,最终建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获得一种感官上的愉悦。

因此,教师将课堂的时空留白,学生就会在任务驱动下积极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与他人交流分享,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整体都产生收获的愉悦。

4分享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要点

分享型课堂的影响因素包括分享的资源、分享的意愿与动机、分享的能力、分享的环境。

显然,分享资源是前提,分享的意愿与动机是内驱力,分享能力是基础,分享环境是保障。

分享型课堂必须围绕这些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按照“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学互动式分享成果—总结、提升”的流程组织教学。

4.1把握好课堂知识分享质量

高质量的知识分享主题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兴趣。

选择分享资源时,要仔细把关分享知识的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准确性、可理解性、完整性、及时性。

因此,分享资源要由教师来选取。

根据大学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教师经过慎重思考后组织的分享主题通常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能够激发学生从不同视角研究和探索主题内容。

分享型课堂的基础是对话,这种对话的引发始于特定的情境和主题,需要学生在对话开始前充分准备、认真思考。

教师要提出具有多重研究探索视角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将主题分解成几个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从不同视角探讨主题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启发思维,增强自我效能感,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

4.2增强学生分享的动机与意愿

储存和囤积知识是人类的天性,不参与分享会增强个体的知识储存动机。

在分享过程中,总有学生存在侥幸心理,用沉默、旁观代替分享。

因此,要让人人参与分享,必须建立分享规则,减少学生的分享惰性。

这种规则必须是具体而明确的。

首先,从观念上改变学生对知识分享的态度,上述的三种理论均表明,学习分享是最有效率的一种学习方式,互动分享的过程会加速知识的内化,建构更为完善的知识框架。

要让学生明白,课堂知识分享不是给予他人恩惠,而是自我学习、自我提炼的过程。

其次,要从组织形式上鼓励人人参与知识分享,使人人获益。

例如,按照组内交流、组间分享、师生互问的程序展开学习过程,或是在分享的发起者与参与者之间确定发言规则与顺序,轮流发言。

当学生明确自己无法旁观时,才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参与分享,从而建立良好的分享环境与氛围。

4.3构建良好的分享环境

课堂分享过程中,有的学生害怕当众分享,害怕自己分享的主题内容被视为无价值或是错误的。

这些顾虑会对知识分享者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教师在主持过程中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分享氛围,及时给予分享者积极的反馈,设立有利于构建良好分享环境的调节机制,比如精神奖励制度,鼓励积极参与分享等有利于构建良好分享环境的行为。

用制度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将分享行为变为一种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分享环境。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智能网络分享平台,如微信、QQ等,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分享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

因此,分享型课堂同样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设置虚拟场景来开展。

4.4注重协同精神的培养

协同精神是知识分享主题的基本动机。

所谓协同精神就是指内部成员之间以目标和小组绩效为导向,齐心协力完成知识分享的过程。

这种协同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协同。

在分享过程中,要防止出现“搭便车”现象,要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目标,责任到人,让所有参与人之间互相依赖。

此外,还要重视在分享过程中实施协同激励机制,促使学生之间加强协作与沟通,培养团队意识。

5结论

分享型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利用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发掘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能力,通过互教互学的分享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效率。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

5.1改善课堂生态

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比较,分享式课堂把讲台交给了学生,把课堂的部分时空归还给学生,也把相应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参与分享的学生在讲台上成了老师,师生角色在特定时空发生了转换,这种转换活跃了学习气氛,改善了课堂生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与分享产生新的信息,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简单给予、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5.2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分享型课堂能在改善课堂生态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分享式课堂的特点之一是任务式管理。

通过制定明确的分享规则让学生参与分享,使学生关注问题,带着分享的意识和责任感投入学习。

在这种任务式管理模式下,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会自觉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准备好将要与老师、同学分享的内容,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大大加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3提高教学质量

分享式课堂注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按照“提出主题—探索学习问题—分享学习探索成果—总结提升”的方式组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此模式下,学生拥有较多的时间独立思考,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知识、构建知识。

这样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

5.4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大多是照本宣科,学习是一个封闭、静止的吸收系统,注重的是输入,知识是学生自储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而分享式课堂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不是教师居高临下地教授、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形态,而是师生之间不断进行分享与交流,既有输入也有输出。

师生共建的精彩课堂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任务,而是探寻解决方案的发现之旅。

旅程中充满未知,却总有意料之外的收获,这使学生对分享课堂充满期待。

分享式课堂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这种愉快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存生.课堂文化共同体: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J].教育探索,2014(9):

22-24.

[2]曾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语文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

232-233.

[3]姜艳玲,徐彤.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133-1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