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0625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docx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docx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2.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公众的接受与参与

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①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②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③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④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的是()

A.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B.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

C.1983年联合国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D.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

5.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再从“哥本哈根会议”到“坎昆协议”,某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共同关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下列各项中与上述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人口问题

B.地震

C.臭氧空洞

D.海平面上升

读图,完成以下三题。

6.该图所示的农业属于(  )

A.原始农业   

B.自给农业

C.粗放农业 

D.混合农业

7.有关数据统计表明,江苏经济发展中出现了“生态曲线拐点”,即环境随经济增长而恶化,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继续增长,而环境开始好转。

这个环境开始好转的“转折点”就是“生态曲线拐点”。

从江苏发展的经验上来看,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先发展经济,等经济发展到高度发达后再保护环境

②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保护环境

③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④要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使之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

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8.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9.环境污染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据此回答下题。

下列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10.关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②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蔓延

③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

④中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右图为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

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下图为“我国珠三角某农村生产联系图”,鱼塘右岸为重要的人工多层经济林区。

读图回答下题。

12.沼气是我国农村地区积极推广的新能源之一。

就沼气开发利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比南方光照强,利用沼气时间长

B.北方冬季晴天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大

C.南方夏季降水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小

D.南方比北方气温高,开发利用条件好

我国苏南部分农村地区流行一种“稻鸭供养农业模式”,利用鸭子在稻田里来回游动和排出的粪便,促进水稻生长,同时稻田里的杂草和各种害虫又成为鸭子的食物,从而构成良性循环。

下图为这种农业模式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3.这种农业模式的意义不包括()

A.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B.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C.有利于实现农产品无害化

D.有利于忙闲错开

14.“竭泽而渔,虽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句话启示我们()

A.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B.要保护生态平衡

C.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D.要考虑区域差异

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

据图回答以下两题。

12.

15.“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

它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并造成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16.下列经济模式属于“牧童经济”行为的是(  )

A.黄河出现凌汛

B.围湖造田,增产粮食

C.南水北调,解决北方水荒

D.黄土高原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17.下列农业生产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①将能种植粮食的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技术 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④在一些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8.下列关于该图反映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环境质量自然会提高

B.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取决于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

C.环境质量的提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强

D.环境质量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呈正相关

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20.下列世界环境日主题与主要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应正确的是(  )

①1979年“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持续性原则 ②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阶段性原则 ③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公平性原则 ④2008年“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持续性原则 ⑤2009年“地球需要你:

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性原则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⑤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面相关的材料并回答以下各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为30%~40%,而目前只有10%,1998年,仅雅砻江沿岸就有3000多公顷原始森林被砍光。

材料二:

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加之围湖造田,使长江流域的湖泊面积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减少了33.3%,因此,近几年来长江水患频发。

材料三:

长江流域现有4亿多人,就连泄洪区也住满了人,且发展了相当规模的经济。

(1)长江上游的森林对长江流域所起的重要作用你认为主要有哪一些?

并请阐明乱砍森林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一些?

(2)你认为长江流域的湖泊对长江干流主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并请对现状作简单的评价。

(3)根据以上相关的材料,请判断当地的人口发展与流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呈现出了怎样的关系?

1998年百年一遇的洪水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4)请根据以上相关的材料和你的知识积累,简要地阐明在长江流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请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简要地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性规划。

22.结合文字材料和“我国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部正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重点建设以农村家用沼气为纽带的各类生态农业模式。

其中“四位一体”模式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将沼气池、猪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1)流程图所显示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________的环境效益最大。

(2)简要分析在我国农村推广和实施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

23.读印度洋及周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南方、北方、青藏和西北地区中,酸雨现象较严重的是________地区。

(2)印度洋中许多低平岛屿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非洲北部沙漠化土地扩大的最主要趋势是向_______________(方向)扩展。

(4)澳大利亚墨累河下游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使得土壤退化。

该现象最为严重的季节及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4.读“基塘生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基塘生产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按农业地域类型分类,它属于()

A.热带作物种植园B.商品谷物农业C.混合农业D.水稻种植业

(3)影响“基塘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B.土壤C.降水D.地形

(4)这种模式的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思

想,它具有的意义有哪些?

25.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的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

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关系可以得出,

①为水窖集雨,②为饲料加工,③为供暖,④为肥料,⑤废弃物。

2.【答案】B

【解析】哥本哈根会议有世界119个国家和政府首脑参会,共商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3.【答案】B

【解析】绿洲地区主要面临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问题,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节水灌溉和营造防护林网等。

开发山地会破坏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引发土地荒漠化;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会造成土壤盐碱化。

4.【答案】B

【解析】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

5.【答案】B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为全球变暖问题,人口增多、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可导致全球变暖;太阳辐射因臭氧空洞致使大气增温,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

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与全球变暖无关。

6.【答案】D

【解析】本题以生态农业的模式框图为切入点,考查对生态农业及其所属农业类型的理解,以及判读地理框图的能力。

可将图中的农业发展模式与我国珠江三角洲的混合农业联系起来分析,该图表示的农业属于新型的混合农业。

7.【答案】C

【解析】读材料可知,江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环境的好转。

符合要求的为③④。

8.【答案】C

【解析】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基本原则,即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题干条件很好地体现了持续性原则。

9.【答案】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种类、形成原因及对策。

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即是如此。

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生态破坏。

10.【答案】A

【解析】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我国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从全国来看,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1.【答案】B

【解析】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12.【答案】D

【解析】影响沼气分布的因素主要有适宜的温度、厌氧环境、丰富的有机物等,所以开发利用沼气与光照、降水基本无关,故排除选项A、C;北方冬季气温低,所以沼气产气量较小,故排除选项B;南方比北方气温高,有利于秸秆等有机物分解、发酵,产生的沼气多,开发利用条件好,故选项D正确。

13.【答案】D

【解析】这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家鸭为稻田提供肥料,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产品无害化。

水稻种植环节众多,并没有和家鸭饲养错开。

14.【答案】C

【解析】竭泽而渔、焚薮而田,是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的错误做法,不利于人地的可持续发展。

15.【答案】B

【解析】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

16.【答案】B

【解析】破坏性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引起地壳震动形成的。

围湖造田是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发展模式。

17.【答案】B

【解析】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会破坏生态环境,可以将部分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林地、草地开垦为耕地,但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陡坡开垦耕地、修梯田,会造成水土流失。

18.【答案】C

【解析】工业化后期环境质量提高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有能力治理污染,使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二是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积极保护和改善环境,使环境质量逐步提高,缓解人类与自然之间日渐尖锐的矛盾。

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去协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类必须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思想,才能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得到持久的协调发展。

19.【答案】B

【解析】图②时期,人类社会受环境的制约,为人类与环境关系发展的第一阶段;图③时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为人类与环境关系发展的第三阶段。

20.【答案】C

【解析】明确三原则的本质区别是解题的关键,公平性原则——公平、公正;持续性原则——长久发展;共同性原则——共同参与。

21.【答案】

(1)作用: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危害:

使得在雨季大量的泥沙进入长江干支流,带来严重的干支流和湖泊泥沙淤积严重,从而容易引起严重的水患灾害。

(2)作用:

主要是起到了重要的调蓄作用。

现状评价:

通过1998年特大洪水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发现,因为当地人民大面积“围湖造田”和在湖区大量违规建“垸”,人为减少了湖泊的有效面积,直接导致了洪水量得不到必要的缓解;对于此类事件,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教育和阻止当地人民人为减少湖泊有效面积的做法,另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同时继续加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以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

(3)关系:

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长江上游人口的迅速增长给本来环境容量较低的上游地区造成的极大的压力,这些地区出于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大量砍伐森林,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启示: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道路,而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必要性:

由第(3)题的相关答案,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必要性:

①长江上游对于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起到较大的生态制约性;②本地区因为坡度较大,地形以山地为主,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③近几年,当地因人口的增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较为严重,为了实现整个长江流域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施对上游等地区的生态治理。

【解析】第

(1)题,森林的作用包括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森林破坏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题,湖泊的作用包括调节径流、净化空气等。

第(3)题,人口的迅速增加,给上游地区造成的极大的压力。

第(4)题,长江上游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必须对上游等地区进行生态治理。

22.【答案】

(1)2

(2)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形成良性生态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解析】

23.【答案】

(1)南方 

(2)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南 (4)夏季(对南半球而言);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蒸发强。

【解析】

(1)我国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SO2等酸性气体多,加上降水多,易形成酸雨。

(2)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一些低平岛屿。

(3)非洲北部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区,在东北信风的影响下发展趋势应为向南扩展。

(4)土壤盐碱化是地下水位高而蒸发旺盛造成的。

墨累河下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土壤盐碱化严重。

24.【答案】

(1)珠江三角洲养蚕制糖

(2)C(3)D

(4)充分利用当地水热充足、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改变不利的地形条件,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解析】第

(1)题,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典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珠江三角洲。

(2)题,基塘农业属于混合农业。

第(3)题,基塘农业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光热水等资源,改变了不利的地形条件。

第(4)题,基塘农业使农业生产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25.【答案】D

【解析】第

(1)题,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恐惧、崇拜,对自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

(2)题,将丘陵改为梯田,发展种植业,破坏了植被,地表因缺乏植被的保护而出现各种生态问题。

第(3)题,本题的切口很小,角度很好,但挖掘较深。

在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们围湖造田、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负面影响。

主观原因是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不足,客观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大量人口南迁以及人口增加的压力所造成。

第(4)题,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得到认可,而这个过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