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docx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六)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学练结合的反式,通过两年半的习惯篇学习,和平时习惯的培养,有些孩子已经养成了一些较好的学习、作业的习惯。
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自己已经养成的习惯告诉他人,同时也是将方法告知他人,然后布置一个反馈作业,当堂检查他们的情况。
1长城和运河
课后反思:
长城和运河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
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
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一点愧疚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
本来我想:
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
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
这个火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2美丽的南沙群岛
课后反思:
今天,和孩子们一同去读了《美丽的南沙群岛》,两个孩子找到了相关资料,因次,孩子们基本上能对南沙的地点和大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但是朗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下大力气,因为孩子们普遍没有语感,即使能理解教材,但不能通过朗读来报答自己的感受。
真的要慢慢来了,心急真的不可能吃着热汤圆。
执教《美丽的南沙群岛》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从三个方面先概括后分述的向读者展示了南沙的美。
在执教这课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读好书,读并不是一遍一遍没有层次,没有目标的行为。
在朗读中,我从学生整体感官入手,先教师范读,引发学生读书的愿望,然后学生初读,这篇课文生字较多,有一些较绕口的词,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我采取了个别读、个别指导的方式。
我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教学第三段,通过学生品味读和教师的指导读,再加上争当导游的比赛读,是学生领悟到海岛景色迷人这一特色。
第二段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太理解的海洋动力,我做了适当注解。
然后采用对口方式,如()的海洋生物()的海洋动力……学生兴趣十足,这样很快的了解了海岛是个资源丰富之所。
然后通过考验记忆力的游戏,帮助学生背诵2、3段。
在教学中我弱化了第一段,因为的一段是对海岛的整体概况,学生在进行导游介绍时不可避免的就会重视这一段,这样的弱化的处理,使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一段的意识。
果然,在后来的导游介绍中,学生较好的掌握了这一段。
遗憾:
教学本课,在总分的段式上是个重点,因为我怕学生掌握不了,所以在这课教学时,我只是讲了“总起句”的概念,没有清楚的讲总分段式。
因为这课没有讲。
学生在后一课的学习中,就没有一个巩固的迂回,所以在指导用总分段式写片段时,效果不是非常好。
3庐山的云雾
课后反思:
本课意境十分美好,在段落构成和语句表达上比较独到,非常值得学生模仿写作。
于是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概括的说说自己对庐山云雾的感受,然后以学生为中心,随着学生的兴趣朗读课文精彩句子,以句子为发射点,扩散到全文。
在本课教学时,我加强了读中感悟方法的指导,也就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
从哪些词中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划出来,细细品,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能对课文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在读时就有地放矢了。
遗憾:
积累时候,我没有注意指导孩子积累本课中变化较多,出现较多的比喻句。
习作一看图作文
课后反思:
教学中确立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充图上没有画出的环境和行动,并且指导学生学会分段,按图分段。
练习1
4、《翻越远方的大山》教学反思
课文选自刘翔自传《我是刘翔》,以第一人称口吻记录了刘翔从“不敢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约翰逊”到战胜跨栏王阿兰?
约翰逊的经过。
刘翔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学生本身对他就有兴趣,这篇课文叙事性也强,对孩子本身就有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导入课题环节,我就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入题。
细读课文,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第一条是时间线索,第二条是心理线索。
时间线索书中有明确的表述:
“很早”“刚练跨栏那会儿”“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5月8日”,这条线学生寻找起来非常简单。
但第二条线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很早知道对方的大名、刚练跨栏时觉得到山脚下都遥不可及、后来在遗憾中一步步接近、站在大山脚下、最终翻阅远方的大山。
我在黑板上画一座大山,让学生根据刘翔梦想一步步的实现,让学生填出刘翔离大山越来越近,直至登山的位置。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刘翔?
学生要感悟一种怎样的精神?
我提炼的结果是:
勇于挑战、执着追求、不断超越。
“勇于挑战”是前提,而且是跟高手挑战,其实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较高的奋斗目标;“执着追求”是关键,有了目标还必须要由付出,在前进途中一定少不了艰辛与困难,只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可以不断向目标迈进;“不断超越”也很重要,如果翻阅一座大山就停下攀登的脚步,那将如逆水行舟,阿兰?
约翰逊只是刘翔运动生涯中要翻越的无数“大山”中的一座,只有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不断挑战、超越自我,才能有继续前进的可能。
我想,这个自传入选教材一定跟他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有关,但我备课时提醒自己,这是语文课。
于是,我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关注重点词句。
对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关注信息提炼。
对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表达刘翔内心活动的句子,引导学生从大篇幅文字里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
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内容,发现写作顺序。
3.关注读中感悟。
4.关注课文的朗读。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使用恰当的语调等。
但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学生大都读得不理想,其中还有几个同学读得太生疏,总是出现错别字,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不是读错了就是不认识,还有的把句子也读破了,根本不要说是读正确流利了。
从这点来看,不让学生预习是不行的,预习不充分也是不行的。
何况这册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部分就是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课文,看来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并且能培养成好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雪儿
课后反思:
与学生共读《雪儿》,那只小小的鸽子,将我和孩子们带到了渴望健康,渴望交流,渴望自由的心境中去了。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我”的孤独寂寞,我着重将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做为指导地重点,通过猜想春天的窗外有什么?
来了解“我”不能享受这美好的一切,又没有人陪伴的心理。
然后引出“雪儿”受伤时的样子,让孩子们说说自己会不会收留它,引起学生对“雪儿”的怜爱,同时沟通了学生与“我”的思想共同。
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了解了“我”对雪儿的情感在日益增强,到最后体会激疑:
如果雪儿飞走了,伤还没有好的我还会怎样呢?
学生自己不觉思考,为什么“我”要放雪儿走?
当学生在“我为雪儿欢呼!
”中了解到“我”对雪儿,对自由,对健康的热爱,不解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情感进一步提高。
6、花瓣飘香
课后反思:
当晨雾中的女孩带着心灵的清香,款款步入月季花丛,俯下身子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多美的境呀,多美的情呀。
课文涤荡着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如花瓣沁人心脾。
“美文美教”!
在美的朗读中品味,在美的抄录中深蕴,在美的对话中感动,在美的情感中流泪。
围绕着女孩是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展开朗读,读中找到根据,读中悟出情感。
当学生在“我不舍得摘下整朵花……”省略处填空,“但我太爱妈妈了,我想看到她的微笑”“但我想让爸爸不担心,让妈妈开心”“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是我希望妈妈的病快点好呀!
”一声声孩子们的心声,在我的心中震颤。
当孩子们表演着我和“母亲”的对话时,浓浓的真情尽情流淌。
当今天孩子们的“爱母”小报摆在我的桌上,一张张和母亲的合影,一张张展开的笑颜……
习作二
课后反思
习作二是写一个自己熟悉或者想象中的人物,先画后写。
教学中,我先游戏引入,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班上最熟悉的人的样子,然后,全班猜,并说明猜测的理由。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很快的就明白了,描写一个人外貌时,要做到有特点,不能千人一面。
然后,让学生画自己熟悉或者想象中人物的全身像,要求表现其性格或者爱好特点。
学生画好后,展示出来让大家猜性格或者爱好。
最后,小组中说说这个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讲出具体事例。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例文,看看别人是如何将自己熟悉的人描绘出来的。
上课时,学生表现积极,我沾沾自喜,认为此次习作必将精品叠出。
可是习作收上来一看,我顿时头晕,孩子们写的熟人都是根据例文套搬,只是在其间改动字句。
唉,孩子的“自鸣天籁”如何能呀?
练习2
课后反思:
学生对春游的建议很有兴趣,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游历经历说出来,并且讲出去春游的原由,去活动地点的原由。
7菩萨兵
课后反思:
本以为这节课不会有多少孩子喜欢,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恰恰不是这样。
孩子们还是很有兴趣的。
本课我放弃针对课题提问的环节,因为孩子们只要是预习了的,就会对课文有些了解,而针对课题提问,问题都较浅显。
因此,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我指导孩子们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指导他们在矛盾中发现疑问,在标点中找到疑问。
因此孩子们提出了1、藏民的生活和红军无关,为什么朱德很着急?
2、书上说的“糟蹋怕了”,这里的“糟蹋”指的是什么?
3.“开花、结果……”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4、为什么说朱德是菩萨司令,红军是菩萨兵?
针对问题,学生读书,第一段中补充背景资料,抓住“急”来读,怎么急?
为什么急?
学生自读2-5段,明白急的两个原因,一、山上受不了。
质疑:
受不了什么?
生1没有粮食。
生2生病没有办法治。
生3有野兽。
生4山上寒冷……学生在猜测中明白了朱德的当心,与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
二耕地没人种。
有学生插嘴说今年不种明年种呗,我指导学生在读书,通过“节气不饶人”理解了春耕的重要。
当学生联系自己看电视和看书了解的知识,知道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藏民的欺侮,有联系感激的流泪,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敢回来?
学生在阅读7、8段中了解了原由,最后感情自然提升到流泪说着“……菩萨一样的兵……”。
课尾拓展:
朱德和藏胞们各说了什么?
试着在小组中演演。
8李广射虎
课后反思:
本文教学中,先通过闭书回顾预习,说说课文讲的事件,然后引出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然后根据古诗和故事,在文中质疑,有个别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不理解,提出“李广不是神箭手,因为他没有射中老虎,而射中了石头。
”以这个问题作为引发点,我指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李广的神力,了解了李广的英武。
然后在由这个问题引导到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射箭时的背景,明白“林暗草惊风”的环境,在朗读中深化了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明了了本文中的故事和诗歌都是为了赞颂飞将军的。
本文的“文包诗”形式,可以借鉴用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所以在教学的结尾处,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本文的结构,了解了第一段中写了古诗作者和古诗内容,第二段中写了诗中人物的背景。
第三段和第四段通过故事讲述了古诗的意思。
我准备在几天后布置学生写自己的古诗故事,也就自学13课古诗两首
9、少年王勃
课后反思:
执教本课,开课时由南方三大名楼入手,让学生说说“南方三大名楼是哪几座楼?
”然后用学生熟悉的黄鹤楼作为引,引出崔浩的《黄鹤楼》,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每座名楼都有和它同样辉煌的文章。
有学生主动背诵了《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从而引到了《藤王阁记》。
质疑:
《藤王阁记》中的名句会是什么呢?
学生初读,划出名句,加强朗读,然后指导学生断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在文中找到第三段,品读体会,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插图,体会景色的美,以及名句的意境。
在教师的配古筝乐朗读中,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意境,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课文(配古筝乐),
轮读检查课文后,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王勃。
学生有的填才智过人的,有填文思如泉的,有填胸有成竹的,有填奇才的,有填笔走如飞的……然后请学生再读课文,讲你认为他是这样的人的原由找到,并大声读读,读出王勃的形象。
学生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的四段。
指导学生读好第四段。
教师此时引导学生请二生分别读二、四段,说说有什么发现?
由此可以说明什么?
学生体会到他人的不愿和王勃的才华成了对比。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的结构,在故事中告诉读者《藤王阁记》中的名句以及意思,并表现了诗人的才华。
指导学生可以按照这中方式自己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13古诗两首的故事编写。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课后反思
执教了这一课,在教学中为了弥补习作二中的遗憾,我在这一课中,抓住了文中对小姑娘外貌描写的句子,首先在学生读了描写小姑娘外貌句子后,请他们说说自己感受到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
然后指导了写外貌反映人物个性的方法:
从整体入手,再抓住引人注意的细节,最后加上自己对他的整体评价。
这样写一个人的外貌就会真实、形象、具体。
关于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一点想法:
我们在教学中都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样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使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本课中,我也请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对课文萧伯纳说的话的理解。
学生们都只能说到,要谦虚。
我想这就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他达不到明了人与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层次上来。
本来我想教师可以站得高一些,这样指导学生即使不明了这些道理,也没有关系。
但是,我总觉的不吐不快。
最终还是自说自话的将这个内容说了出来。
看见学生的一脸茫然,真是心生悔意。
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课堂的深度,而不是一味将自己的理解端出来。
习作三
课后反思:
习作三的教学,我吸取了习作二的教训,没有先指导学生读例文,这样避免用例文的框框将学生牢牢套住。
而是和学生共同走到了室外,在春天的校园中,和孩子们去共同发现。
整整一节课,孩子们在垂桃的花香中,观察层叠的花瓣。
在泥土的芬芳中,逗弄着“西瓜虫”(一种甲虫)。
在他们的观察中,我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引领者。
生:
老师,我抓住了一只“西瓜虫”。
师:
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
就在那!
师:
能具体说明白吗?
生:
就在假山边的泥土中。
生:
我也发现了,就在花坛的边上。
生:
草地上也有,老师,你看就在这些岩石的下面。
师:
这可不能称作岩石,还是叫做石块更形象。
生:
我知道“西瓜虫”因为怕太阳所以住在泥土和石块下。
就像蜈蚣和蚂蚁。
师:
蚂蚁是住在石块下吗?
想想。
生:
噢,不是,是在窝里。
呵呵
师:
对,“西瓜虫”有窝吗?
生:
没有看见,可能它不修窝。
生:
老师,这有个洞,他是不是就住在这里?
师:
你仔细看看。
生:
不是的,我将“西瓜虫”放到洞里,它又爬了出来。
师:
“西瓜虫”有几只脚呀?
生:
不知道
师:
仔细看看。
生将“西瓜虫”翻到过来,仔细的数着。
生:
哈哈,我知道了,有十二只,还有两个触须
生:
老师,你快来看,“西瓜虫”会爬墙。
师:
它这爬墙的姿势,多像一个动画片中的人物呀
生:
我知道,是蜘蛛侠
生:
它和蚂蚁一样
生:
它和壁虎一样
师:
所以你可以猜想它脚上可能有什么?
生:
吸盘
生:
老师你看这两只“西瓜虫”见了面还是不理睬,各走个的。
师:
为什么它们没有撞到一起?
仔细看看相遇后的情况。
生:
他们像蚂蚁一样,对着触须。
哈哈……
生:
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叫它”西瓜虫“。
因为我们一逗它,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圆圆的,身上还有一些条纹和西瓜上的一样。
师:
你观察仔细,联想贴切。
但是“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的“弯”,能不能换个更合适的词?
生:
缩
练习3
练习的烦恼
我以前很喜欢上练习课,因为这样的课上学生积极性较高,因为大多是他们学过知识的总汇和回顾,但同时又有新的知识。
可是最近我很讨厌练习课,老是感觉自己设计不出新意来,有时候自己设计的新意东西,在学生那没有什么反响。
口语交际的失望
练习三的口语交际是“学会商量”,在教学前,我设想这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内容,于是,我设定了交际环境,开展了交际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交际,可我明显的发现孩子们不会商量,这正是我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
于是我抓住交际中精彩的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商量的语气,商量的技巧。
然后开展小组交际活动,可是当他们基本完成活动后,上来展示的小组却仍旧没有掌握交际方式和语气。
更有甚者,竟然说:
不给我买滑板车,我就自杀。
在这,这孩子的商量的技巧就不用说了,他的心理反应的是怎样的呀。
11.赶海
课后反思:
---梦中花落知多少
“海”一直都是我的梦中情结,我身处内地,长江之畔,能长年看到海的机会等于零,只能在假期中如滔滔江水般“东去到海不想回”。
《赶海》一文那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深深吸引这我,我没有过任何赶海的机会,我所教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如何使文中的“海趣”找到共鸣呢?
我的做法如下:
由学生学过的《美丽的南沙群岛》引入,引发对大海美的印象。
教师导语:
大海不仅美丽,而且他有着博大的胸怀,每天都准备了丰富的馈赠给那些赶海的人们。
生:
什么是赶海?
师: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你问题的答案。
生初读课文,教师提醒,注意书上插图。
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1、开火车读词2、“拔萝卜”读课文。
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是赶海了吗?
倘若是你到了海边,你会去赶海吗?
文中的“我”也去赶海了,但是是现在发生的事吗?
你从哪里看出的?
(每当……便想起……)你生活中有这样难忘的是吗,能用“每当……便想起……”这种句式说说吗?
师:
呀!
你们脑子中记忆深刻的事还真不少呢,赶海的趣呀,也在“我”的脑海中真是深深的扎下了根呀,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们再默读课文,找找原因吧,并用笔划出来,做上眉批。
在朗读中学生交流着“我”的赶海之趣。
在评价中帮助学生体会“我”的赶海之趣,捉虾之趣,观景之趣……
在句式比较中体会“嘿,我抓住了一只海星!
”等语气组词开头句中的情趣。
12荷花
课后反思:
《荷花》一文,我这样设计
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学生熟悉的《江南》一文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
其后,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
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二摘抄、诵读、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
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
此时,学生经历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
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
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却没有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
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
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
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被语言文字的美所震撼。
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
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
后记:
本课执教后,有一点遗憾,就是在教学地过程中,重视积累,但是学生读书不到位的现象还是存在,这可能是我班学生底子较薄造成的,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重视备学生。
13、古诗两首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
自学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学习基础上的,因为这几篇课文,都是名人名句佚事,名人名篇趣事等。
教学中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
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
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
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
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