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8416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秋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秋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秋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秋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秋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秋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从结构上看,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A.学前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

A.学前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B.学前儿童的终身发展

C.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D.学前儿童的综合发展

2.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D.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语吉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A.社会教育的责任是倡导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与态度行为,这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健康

B.语言教育是社会教青的重要基础

C.一个感受到美与善的人去为恶的可能性很小,这正是艺术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D.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语吉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3.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是(B.柯尔伯格)。

A.埃里克森B.柯尔伯格

C.皮亚杰D.班杜拉

4.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

这是(C.共情)。

A.移情B.依恋

C.共情D.同情

5.多数研究认为,(A.3~6岁)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

A.3~6岁B.3岁前

C.6岁以后D.1~3岁

6.与以下峪关于主题教学目标的阐述,错误的是(C.主题教学目标是对具体的课时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的描述,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A.主题目标是由一系列课时教学目标来达成的,它是对课时教学目标的综合说明

B.主题目标的系统性表现在主题的各教学单元内部,各个教学活动之间应具备连续、系统的特点

C.主题教学目标是对具体的课时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的描述,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D.主题目标的综合性体现在主题教学活动是以一个核心话题涵盖儿童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系列活动,因而它会涉及儿童多方面的发展目标

7.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促进儿童学习的关键是(D.教师与儿童之间特定的心理氛国)

A.教师的教尝技巧如B.教师的专业知识

C.课程计划D.教师与儿童之间特定的心理氛国

1.在中国,萌芽阶段的幼儿社会教育以(c.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为主。

A.宗教教育B.社会生活常识教育c.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D.道德教育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B.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A.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为当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B.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c.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D.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提高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理论水平

3.个人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是(A.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A.弗洛伊德B.皮亚杰c.柯尔伯格D.班杜拉

4.婴儿能够区分母亲和陌生人,陌生人的出现会引起婴儿恐惧、焦虑,而陌生人离去后又会平静下来。

这属于(A.陌生人焦虑)。

A.陌生人焦虑B.分离焦虑c.母婴依恋D.陌生人恐惧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是(D.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

A.社会发展需要B.我国的教育目的

C.《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D.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

6.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的是(D.基于学科特征的系统性组织)。

A基本活动的渗透式组织B.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c.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D.基于学科特征的系统性组织

7.毛毛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

一个周末,毛毛和爸爸妈妈去爷爷奶奶家玩。

到了爷爷奶奶家,毛毛的爸爸很自然地帮爷爷做事情,妈妈则帮奶奶剪指甲。

这一切毛毛都看在了眼里。

下午,奶奶从外面买东西回来,刚进门,毛毛就主动地帮奶奶拿拖鞋。

奶奶开心得不住地夸毛毛是个好孩子。

这一案例表明学前儿童社会学习具有(B.随机性和无意性)的特点。

A.实践性B.随机性和无意性c.长期性和反复性D.情感驱动性

8.从两个月起,幼儿便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这体现了(A.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A.儿童情绪的社会化B.儿童依恋的发展

c.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D.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9.以下有关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观点中,错误的是(C.儿童的共情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

A.共情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定的抑制作用

B.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自己内心的理想要求,而羞愧感更多是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

C.儿童的共情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

D.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相互影响、协同发展

10.在多方合作过程中,应当承担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责任的是(A.幼儿园)。

A.幼儿园B.家庭c.社区D.社会

11.比较适合在大班应用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是(B.讨论法)。

A.行为训练法B.讨论法c.行为评价法D.谈话法

12.社会教育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思路是(B.认知—体验—实践—积累—迁移)。

A.体验一实践一认知一积累一迁移B.认知—体验—实践—积累—迁移

c.认知一体验一迁移一积累一实践D.认知—积累—迁移—体验—实践

13.(D.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A.认知B.探索

c.游戏D.交往

14."活动设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应该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照顾个体儿童发展的差异,促进每位儿童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

"这阐述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c.发展性)原则。

A.实践性B.整合性c.发展性D.活动性

15.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C.合作行为)最为常见。

A.助人行为B.分享行为

C.合作行为D.安慰与保护

16.教育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及时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B.生活教育)原则的要求。

A.情感支持B.生活教育

C.正面教育D.实践性

17.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

这种方法是(c.共情训练法)。

A.陶冶法B.角色扮演法

c.共情训练法D.行为训练法

4.与教学活动相比,游戏和区域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A.自主性)。

A.自主性B.计划性c.娱乐性D.目的性

5.研究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最常用的定量化方法是(D.社会测量法)。

A.问卷法B.指标体系法

C.观察法D.社会测量法

18.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的阐述,错误的是(c.对学前儿童社会教青活动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将其作为评判教育者工作绩效的一种依据)。

A.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

B.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评价重点在于它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的评价

c.对学前儿童社会教青活动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将其作为评判教育者工作绩效的一种依据

D.从"学"的方面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态度、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几个方面

19.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

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B.自然后果法)。

A.正强化法B.自然后果法

c.负强化法D.代币疗法

二、是非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飞每小题1分,共15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种渗透性教育。

(√)

2.观察学习是个体对剌激作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

3.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

(√)

4.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积极的兴趣,这在依恋类型中属不安全型儿童的表现。

(×)

5.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

(√)

6.儿童亲社会行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多。

(×)

7.生成性目标追求的是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反应的多元性而非同质性。

(×)

8.游戏是学前儿童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

(√)

9.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维度主要有三种z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

(√)

1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捞及家庭、幼儿固和社会3个空间范围的生活。

(×)

11.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作用对象看,它的功能主要有内在功能与外在功能.(√)

12.小朋友分点心时水泼在地上了,扫地时垃圾没扫干净并且把墙壁弄脏了,对此,教师应进行严厉地批评。

(×)

20.运用共情训练法时,教师应与儿童一起真正投入情感,不能成为旁观者。

(√)

13.幼儿不愿与同伴接触,不会自己穿衣、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电(√)

14.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中,"培养幼儿自我保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陈述方式是符合要求的。

(×)

15.在幼儿园五大课程领域中,艺术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

16.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是第l阶段的特征。

(×)

17.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的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

18.儿童的共情能力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

(√)

19.互助行为已经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幼儿的社会行为之中。

(√)

20.电视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

(√)

21.表现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即教育目标不是预先设计的,相反它是教育经验的自然结果。

(×)

22.教育目标的使用者不能对教育目标进行适当的补充及扩展。

(×)

2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建立在学前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

24.教育内容的安排要尽量从孩子们有丰富感性经验的内容开始,逐步加入新的经验内容。

这主要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由近到远"的原则。

(×)

25.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是指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

(√)

26.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地、习惯性地理解和分享。

这种教育方法是陶冶法。

(×)

27.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合作绘画有效提高儿童相互协作的能力,通过歌曲让儿童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

这种活动安排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原则。

(√)

28.幼儿"说谎"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还没有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

(√)

29.超超在擦自己的桌子时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上,后又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一大片,老师制止了他的行为,并要求他拿干抹布把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擦干净。

老师对超超行为的指导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

(×)

30.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也可以产生学习,这是班杜拉的一个重要观点。

(√)

31.社会性微笑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

32.教师直接告诉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去做什么。

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

(√)

33.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都是学前儿童自愿自主参加的活动。

(√)

34.幼儿园应当把对本班学前儿童的评价结果与年终或学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挂钩。

(×)

35.观察法适用于活动对象较多、活动相对分散、需要收集的材料比较宽泛的活动。

(×)

36.幼儿容易发脾气,老是去抢别人的玩具,这是行为过度的表现。

(√)

37.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儿童提供的材料越丰富越好。

(×)

38.在学前儿童中,品德性的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

39.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一种不良品德行为。

(×)

40.以人为指向的,攻击的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这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是敌意性攻击。

(√)

41.小强与-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

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相关后果法。

(×)

42.强化法关注的是行为的原因而不是行为的表现。

(×)

43.使用代币疗法时,当幼儿的目标行为反应达到期望满意程度后,应继续使用代币。

(×)

44.当指导目的是使幼儿增加某种行为时,一般可采用正强化法。

(√)

45.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这是替代性强化。

(√)

46.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

(√)

47.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2阶段的特征。

(×)

48.导向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

(√)

49.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

这是共情训练法的要求。

(×)

50.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

(×)

51.观察法是教育评价中最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

(√)

52.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外部要求。

(×)

53.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

54.幼儿的不良品德行为属于行为问题,但行为问题不一定是不良品德行为。

(√)

55.由于认知发展方面的不成熟,年幼的幼儿基本上无法严格遵守规则。

(√)

56.对于学前儿童的说谎行为,教师必须进行惩罚。

(×)

57.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是指导攻击性行为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

58.使用自然后果法时,幼儿必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

59.使用代币疗法时,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

(√)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答: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z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

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答: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

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技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

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3.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答:

(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

(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

(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

(4)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

4.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刊的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青实践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

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境,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

(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3)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

6.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答:

(1)自律被破坏。

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作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作出自我评价的机会;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

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3)影响师生关系刊的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7.幼儿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

答:

(1)人格陶冶的教育目标观;

(2)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3)渗透性的教育古法观。

8.简述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

答:

(1)持久性的困难;

(2)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3)不理会现实川的幼儿生活白存在客观困难。

9.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答: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阶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23.儿童社会性教育的主题可从哪些方面进行设计?

答:

(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

(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3)从儿童的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刊的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10.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

答:

(1)助人与分事。

有关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不同程度存在分享行为,分享的技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儿童助人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而且有其他儿童在场时,会由于恐惧减少而增加助人行为。

(2)合作。

研究表明儿童合作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

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作出积极反应。

(3)安慰与保护。

年幼儿童可以对周围其他人的情感悲伤作出亲社会的反应。

尽管并不总是很恰当,但儿童的这类行为却明显地包含有真正关心他人的成分。

11.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

(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15分)

1.案例:

5岁的小庄正在夸夸其谈地说他的英雄事迹,而周围的同伴并不认同他?

并争辩说"你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可以做!

"小庄与他们争执起来,而且坚定自己的想法。

这时,老师认为小庄需要更多的专门的反馈信息。

他把小庄带到旁边真诚地说"当你告诉你的朋友那些不可能的事时,他们是不会相信的。

"老师接着说"如果你告诉别人的东西不是真的,那么以后当你告诉他们真实的事情时他们也不会相信你了。

"

(1)请分析小庄说谎的原因;

(2)请评价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并说明理由。

答:

案例分析要点:

(1)原因分析:

小庄说谎与其发育不成熟有关。

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

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

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而孩子却真诚的认为这些谎言是真的。

(7分〉

(2)对老师处理方式的评价:

老师的做法是对的。

教育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

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

小庄或许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知识,而老师就在旁边帮助他成长。

老师的目的是帮助小庄区分真实和伪装之间的不同,但同时又没有使得他失去对伪装的兴趣。

(8分)

26.娃娃家游戏中,三个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

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

"B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

"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蕉,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

"结果B赢了,A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

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态度与能力;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

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

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

(3分)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4分)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

(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

(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8分)

2.4岁的小亮在电视上看到小哥哥在大海里游泳很羡慕,第二天他在幼儿园里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说,他去大海里玩了。

(1)请分析小亮这一行为的性质和产生这一行为的可能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将如何对待小亮的这一行为?

答:

(1)小亮的"说谎"行为是由他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特点造成的,并非是他有意欺骗人。

小年龄的孩子记忆力极不精确,在回忆时往往歪曲事实,还经常把想象和现实混淆起来,容易把想象的东西当作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进行描述,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增强,这种"说谎"现象会逐步消失的。

(8分)

(2)作为老师,不要轻易指责孩子"不诚实",而是要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告诉孩子不要把想象的事当作真事。

例如,对小亮可以说"你很想到大海里去玩,可是现在还没去过,是吗?

"(7分)

3.丁丁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儿子上幼儿园的接送。

丁丁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所以对她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

保姆到幼儿园接丁丁离园,本来在班里能干的丁丁只要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这做那,并且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她说话。

(1)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了丁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2)如果你是老师,如何对丁丁进行教育引导?

答:

(1)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5分)

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

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

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

(5分)

(2)教育者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E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方式)让丁丁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他人。

(5分)

五、应用题(26分)

1.请为中班幼儿设计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