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A卷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8313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A卷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A卷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A卷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A卷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A卷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A卷 解析版.docx

《历史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A卷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A卷 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A卷 解析版.docx

历史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A卷解析版

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A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末年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耦犁。

“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二牛三人”,二牛三人可耕田五顷(大亩),相当于“一夫百亩(小亩)”的12倍。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

A.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到西汉末年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C.标志着我国耕犁技术已相当完善

D.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汉武帝末年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耦犁”“用耦犁,二牛三人”,二牛三人可耕田五顷”可得出耦犁的使用和推广使农业的劳动效率得到提高,故D项正确;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耦犁只是铁犁牛耕的方法之一,故A项排除;B项中的“西汉末年”不正确,应是东汉,排除;C项指的是唐朝的曲辕犁,排除。

2.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民营手工业在明清超过官营手工业,在于自身发展的动力,而这个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要,即面向市场生产商品,这恰是官营手工业的局限性;官营技术仍占优势,排除B项目;地域分布不是决定其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地区的选择还是源于市场因素,排除C;明清制度的腐朽是其阻碍因素,排除D。

因此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3.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

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江南城市的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答案】D

4.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痼疾。

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土地兼并根源的认识。

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

A项不符合史实;C项反映了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D项反映了封建王朝的压迫、剥削,但不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故排除。

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上述改变

A.淡化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贡献

B.反映了欧洲文明国际地位的下降

C.忽视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D.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一个相遇体现了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而第二次相遇则是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并且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即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故本题选D选项。

6.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

其中,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市场拓展,英国加快了城市化

C.议会改革,英国完善了民主政治

D.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世界工厂”确立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率先开展,并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确立起了“世界工厂”地位。

可知,ABC三项均不是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的原因,排除。

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世界工厂”确立

7.泰晤士河被英国人习惯地称为"老父亲泰晤士"。

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了一幅反映泰晤士河的漫画,题为"沉默的强盗",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下面有一行文字是:

"YourMONEYorYourLIFE!

"该图的立意是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力对外扩张,成为海上强盗

B.社会秩序混乱,泰晤士河上强盗频繁出没

C.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希望引起对环境的重视

D.泰晤士河的航运业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本题主要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注意1858年这一时间。

此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错误,18世纪英国采取海上强盗式的掠夺;材料中强盗的是工业革命后环境污染问题,没有体现出航运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8.几千年平和幽静的田园风光,就好像碰见了阿拉丁的神灯,一瞬之间无影无踪。

英国突然烟囱林立,汽笛轰鸣。

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被夺去饭碗的工匠,从四乡僻野蜂拥而来,一支庞大的队伍组织在工厂的屋顶之下了。

就在这厂房之中,一边是富裕的工厂主,一边是贫困的无产者,两军对阵,壁垒森严。

以上现象没有反映出

A.工业革命的进行

B.圈地运动的影响

C.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D.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人的生活场景

【答案】D

【解析】材料“英国突然烟囱林立,汽笛轰鸣”反映出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被夺去饭碗的工匠”是由圈地运动造成的,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就在这厂房之中,一边是富裕的工厂主,一边是贫困的无产者,两军对阵,壁垒森严”反映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状况,工人的生活场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9.“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A.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C.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可知这种生产组织方式是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出现垄断组织,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故选B。

ACD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0.有学者认为: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答案】B

【解析】“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指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末失败。

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C项正确。

A项错误,洋务派根本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属于私营经济,故B错误;D项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传播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后。

11.中国近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红金龙香烟广告,其主要文字表述为:

“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

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权利……”对该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大力提倡国货

②洋烟开始传入中国

③民资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④外国垄断中国经济的局面彻底改变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从材料“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权利……”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大力提倡国货,并且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可以看出①③正确,;②说的洋烟进入中国的时间,材料未体现;④说法明显错误。

故答案选B。

12.有人用“忽如一夜春风来”“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描绘一定时间段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与该描绘相符的历史阶段有

①1895—1912年

②1912—1919年

③1927—1937年

④1937—1945年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忽如一夜春风来”指的是1912年-1919年“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是1927-1937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因此①②正确,③④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但只需一个世纪便能达到第二个10亿人口,只需30年便能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

”世界人口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时中国人口出现

A.大幅度增长

B.负增长

C.增长乏力

D.适度增长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第二个10亿人口”发生在1930年,“第三个10亿人口”发生在1960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经济带来了沉重灾难,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导致中国人口下降,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点睛:

明确“第三个10亿人口”的时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14.“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

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签订合同……多劳多得……”等关键信息可知,农民取得经营和生产自主权,而这一改革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所以答案选D。

“生产队”是在1961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之后出现的农村基本核算单位。

1960年的八字方针以“调整”为主,将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相当于原来初级社规模的生产队。

由此排除A、B。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主张集中劳动,吃大锅饭,这与材料不符,排除C。

15.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

“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

这幅对联本质上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不对,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取消;C不对,是指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D不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选B.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6.一个时期流行的饮食、服饰等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状况密切相关。

以下信息对应不正确的是

A.长袍马褂/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

B.中山装/民主共和的政治追求

C.粮票/计划经济时期物质匮乏

D.购物券/改革开放后商品丰富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袍马褂是传统中国的象征,不能体现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出民主共和的政治追求,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匮乏的产物,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购物券体现出改革开放后商品丰富,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7.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而我国发行了“实事求是”纪念币。

下列体现"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精髓的有

①"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③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论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18.下表为某同学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

表格出现残损,其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内容应该是

A.汕头特区、海南岛;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潮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C.福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

D.汕头特区、海南岛;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80年我国设立珠海、深圳、厦门、汕头经济特区,故BC项错误;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属于浙江省的是宁波、温州;1985年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故D项正确,A项错误。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上海、宁波、厦门、福州、广州五处为通商口岸,1984年中国决定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广州等十四个沿海城市。

这两次开放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开放地区的大小不同

B.开放的前提与目的不同

C.开放国家的范围不同

D.外商地位与作用不同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开放,实际上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迫使中国被动开放;而现代中国的开放是中国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动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两者的前提与目的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ACD项是不同,但不是主要不同之处。

20.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A.清末符号:

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民国符号:

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文革”符号:

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20世纪80年代符号:

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军阀不是在清末而是在民国时期,买办是在鸦片战争后而非文革时期,80年代是不可能有QQ的,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三毛流浪记》均可能在民国时期出现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时代符号

21.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聘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

1918年4月,上海某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

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这主要表明

A.妇女较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B.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D.男尊女卑观念不复存在

【答案】A

【解析】材料“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反映了民国初期妇女到各个行业工作,表明当时妇女较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故A项正确;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不复存在”。

点睛:

“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答案。

22.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答案】B

【解析】注意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从诗歌内容看,作者一再提到“轮”、“车舟”等交通工具,再结合题干关键词“近代”可知,此诗中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生活的史实,故本题选B。

材料没有说明人口迁移,A错误;C属于现象,不是本质。

D中留学没有体现。

23.早在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的数量超过汽车,穿梭于大衢小巷。

材料反映出

A.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始于明治维新

D.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引进黄包车,五六十年之后其数量发展迅速超过汽车,这就表明了中国的近代交通业发展相对缓慢,符合题意的是D项。

A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日本的侵略,排除C。

24.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及时专门的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报刊的社会功能较多,可以传播时事新闻,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也可以通达民情,而材料中“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正是对此功能的体现,B符合题意;A错在“声像俱备”,C、D中的社会功能与题干无关,故选B。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报纸的功能

25.1929—1933年,首先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业生产迅速大幅度下降。

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

C.殖民地人民的抵制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说明世界已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AC两项与“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无关,排除;B项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所以答案选D。

26.1930年,巴黎《每日新闻报》发表社论,如果“美国佬们”通过“斯穆特——霍利法案”,设立关税障碍,“那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进行报复,而这就意味着战争。

”这篇社论主要反映了

A.法国反对罗斯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B.法国反对胡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C.贸易自由化加剧了世界贸易的紧张局势

D.法国与美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不对,罗斯福于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此时仍是胡佛执政;C不对,材料体现的不是贸易自由化而是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D不对,材料是反映了法国对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表示不满,但没有体现法国也实行类似的政策,与美国争夺世界市场。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

27.1930年,约有2万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到苏联工作,苏联有色金属企业的经理和技术经理几乎都由美国人担任。

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拖拉机出口总额的90.5%,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B.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波及到苏联

C.工业革命的成果被苏联直接弃用

D.客观条件有利于苏联的经济建设

【答案】D

【解析】“苏联购买了世界拖拉机出口总额的90.5%,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

”的信息说明苏联运用经济危机进行经济建设,D正确;A、B和C说法不符合事实。

28.罗斯福新政时期,一项改革措施被认为是“工商界的法西斯主义”,有人攻击它是“偷偷摸摸搞社会主义”。

据此推断这一改革措施是

A.整顿银行业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推行以工代赈

D.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工商界的法西斯主义”“偷偷摸摸搞社会主义”等信息并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等,这符合材料中的“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A项是金融方面的措施,排除;BC项是社会救济方面的措施,排除。

29.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分别有着“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的缺陷。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给出了两个理论性观点,联系所学分析各个选项,罗斯福新政的典型特点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能说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BD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典型特点同样是对经济进行严格的国家干预,也不符合题干所述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而大危机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极端反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具有国家干预经济造成的政策失灵的缺陷,故A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A。

30.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自由放任、凯恩斯主义还是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其政策调整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进行自我调整,故B项正确。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生产力相适应,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排除A。

C项说法过于绝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排除。

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也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小题,其中31题15分,32题12分,33题13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

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

——《大国崛起》

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