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市顺义区二模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8068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北京市顺义区二模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北京市顺义区二模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北京市顺义区二模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北京市顺义区二模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北京市顺义区二模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北京市顺义区二模历史试题.docx

《届北京市顺义区二模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市顺义区二模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北京市顺义区二模历史试题.docx

届北京市顺义区二模历史试题

北京市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8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右图是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的青铜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这件文物可用来研究当时的

①青铜冶炼技术②耕作技术③诸侯争霸战争④社会生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

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3.《后汉书·蔡伦传》记载: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依据材料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蔡侯纸”推动了纸的普及

③纸的广泛应用和原料没有关系 ④皇帝使用推动了造纸术发展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4.以下两幅地图用于研究性学习,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隋朝大运河元朝大运河

①都使后来王朝短命而亡②都贯通南北成为交通动脉

③都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④都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商务》篇中指出:

“商以贸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

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

”他意在

A.批判清政府对外政策B.发展贸易和西方进行商战

C.改变传统的贱商观念D.实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6.1919年前后,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

在《新青年》系列杂志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和新知识。

这说明

①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改变②民众开始觉醒,爱国情绪高涨

③青年学生成为重要的力量④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7.1925年,国民党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各种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

这些情形出现的背景是

A.国民党发动农民进行革命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农村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D.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

8.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革命家,他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提出了许多伟大的战略口号,下列口号的提出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②“将革命进行到底”

③“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9.右图是1964年5月,西藏昌都专区小日通乡的藏族同胞投票选举人民代表。

这一作品反映

A.民主制度建设得到推进B.农民获得了平等选举权

C.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D.民族区域自治日益完善

10.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结束了全国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B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C

1955年万隆会议

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

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国和美国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

11.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明星,二者的共同点有

①都有非常著名的先进思想②非常的重视教育亲自传授知识

③早年都经历坎坷屡次碰壁④国家治理模式都有开创性贡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在菲律宾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这样一块纪念碑,正面写给麦哲伦,背面写给杀死麦哲伦的当地英雄拉普拉普。

碑文正面是“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碑文背面是“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这说明

A.观念冲突,可以弥合B.历史是非,清晰可辨

C.人物评价,看其主流D.角度不同,结论迥异

13.德国哲学家康德评价卢梭:

“首先发现了人性中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矛盾,并且自觉地去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出了“回到自然”的人性构想和建立“社会契约”的政治理想。

”这一评价

A.肯定卢梭的人文主义精神B.违背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

C.促进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D.推动欧洲科技革命的发展

14.19世纪晚期,德国和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相同的政治因素是

A.制定了殖产兴业的方针B.国家统一且政局稳定

C.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没有封建残余的阻碍

15.法国作家雨果写道: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以下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①欧洲复兴计划②北约的建立③欧盟的成立

欧元的使用

A.①②B.②③C.③

D.②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汉废帝”之谜(11分)

材料一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

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

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

皇太后准奏。

……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据《汉书》

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

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

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据此辛德勇认为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1)辨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据此概括刘贺被废除帝位的原因。

(4分)

(2)指出材料三所述的简书和铜镜的史料类型,辨析材料三信息的史学价值。

(7分)

17.“清政府的改革”(10分)

时间

事件

1861年

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1862年

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同文馆”。

1863年

清政府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近代新式学堂);第二年又在广州设立一个“广方言馆”。

1875年

清政府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85年

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1895年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维新变法思想迅速发展;清政府批准建立“天津中西学堂”,由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

1898年

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戊戌政变后继续保留。

1901年

清廷明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简要论述。

(10分)(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8.“人类命运共同体”(8分)

中国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要求打造一个体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它的整体思维,不仅超越了西方选举驱动的政党政治的局部和短期利益观,而且还具有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整体合力。

而中国将现阶段世界发展大势和自身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交织一处,更是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利益汇合的全方位的战略发展愿景。

它旨在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的现象,使得世界各国人民都有机会来享受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展现出中国向人类文明提出的一个永久性道德价值和终极关怀。

——摘编自蔡亮《试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8分)

19.“瘟疫流行”(12分)

19世纪在全球曾经出现过三波全球性的霍乱。

它最早起源于印度孟加拉地区,英国为了补充殖民地的劳动力,将此地廉价劳动力运送到各地,从而将霍乱带到全球,尤其是蒸汽船的使用,加速了传播速度。

在西方,霍乱主要发生在城市和卫生条件最差的地区。

许多国家针对霍乱,提出公共卫生和国家管理的一系列改革。

1866年,法国领导人拿破仑三世号召召开国际会议,提议设立一个国际卫生组织,试图找出应对瘟疫的办法,但是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仍有很多争议。

19世纪80年代人们对霍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明白霍乱不是直接传染性疾病,而是水中传播的疾病,只要控制水污染,防疫就很容易。

另外由于电报的普及,瘟疫消息迅速传播,使人们感到恐慌,导致国际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1900年左右,人们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回到国际协调上去,因此有了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专注于如何控制疾病传播;有了第一个国际机构,用来监督和存储信息。

这些行动对于防止瘟疫传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克·哈里森《19世纪的霍乱与全球一体化》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19世纪霍乱在全球范围内肆虐进行简要解读。

(12分)(要求:

提取材料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社会福利(14分)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到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

……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从摇篮到坟墓”

养老金:

65岁以上的公民享受养老金,金额以其收入的多少和纳税情况评算。

养老金的来源则由雇主和雇员各支付一半

父母保险及儿童护理:

产妇休产假可领取产假补贴,孩子入托费的90%由国家负担,16周岁前可领取儿童补贴

医疗保险;公民都享受公费医疗,超出规定金额部分可享受50%—90%的补贴

失业补贴:

失业者都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额为原工资的75%

——某西方国家的福利体系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其主要的社会福利措施。

(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战后这个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主要特点。

(6分)

 

北京市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B

B

C

C

D

D

A

D

A

D

A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16.(10分)

(1)(4分)

材料一官方的角度认为刘贺被废的原因是失礼仪和乱制度。

(2分)

材料二当今历史学家研究认为霍光专权,而刘贺欲收回权力,为了避免权力转移,霍光废刘贺。

(2分)

(2)(6分)

类型:

文物史料(1分)

价值:

材料三中出土文物是对历史事件记载的补充,丰富了历史事件的记述和分析;历史评价要有理有据、客观充分;材料三属于最近发现的新史料,为研究刘贺提供了新视角。

材料三中的评价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据作支撑,所以是不客观、不充分的。

(6分)

17.(11分)

【示例】

观点:

内忧外患下近代中国的外交与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并逐渐发展。

(1分)

论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侵略和国内危机,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但在客观上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但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外交近代化。

(4分)为配合洋务运动开展,清政府设立了各式洋务学堂,并且改革了科举制度,从而在内忧外患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甲午战后,在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的背景下,北洋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4分)总之,近代前期,在内忧外患下,近代中国的外交与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并且发展起来。

(1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等级

论述

等级四

(10—8分)

从材料中提取正确观点;准确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大史实和阶段特征,全面论述外交或者教育的发展;能够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外交和教育的变化;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等级三

(8—6分)

能够从材料中提取观点;能够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大史实和阶段特征,比较全面分析外交和教育;能够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外交和教育。

等级二

(5—3分)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不够准确,能够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大史实和阶段特征,分析外交和教育,但不完整或不准确;能够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外交和教育。

等级一

(2—0分)

没有观点;不能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大史实和阶段特征来分析外交和教育。

不能正确评价外交和教育。

18.(8分)

背景: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以新视角寻找人类命运共同体;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联系日益密切;20世纪初以前的全球治理模式的弊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每点2分,共8分。

任答4点可满分)

19.(12分)

解读:

19世纪全球出现过三次瘟疫“霍乱”,霍乱起源于亚洲,由英国带到全世界,危害极大,针对疫情传播,一些国家开始进行卫生和管理改革。

1866年法国提议建立国际卫生组织来应对瘟疫。

19世纪80年代,人们对病毒认识逐步加深,电报把瘟疫信息传播到世界,沉重打击世界经济。

20世纪初,人们逐步认识到要更好应对瘟疫,必须联合,制定法律、成立国际机构,共同战胜瘟疫。

(8分)

自然界的瘟疫与人类将长期并存。

19世纪瘟疫的传播与工业革命息息相关,工业革命中交通、城市化的发展使瘟疫传播速度加快;全球一体化使瘟疫传播到世界各地;要战胜瘟疫,就要利用先进科技,开发疫苗;各国必须进行公共卫生管理改革,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4分)

等级

解读

等级四

(12—10分)

准确归纳19世纪霍乱的发展演变;准确结合近代工业革命发展的重大史实和阶段特征,全面分析瘟疫流行对世界的影响;完整归纳人类战胜瘟疫的有效措施;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等级三

(9—6分)

准确归纳19世纪霍乱的发展演变;结合近代工业革命发展的重大史实和阶段特征,全面分析瘟疫流行对世界的影响;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等级二

(5—3分)

归纳19世纪霍乱的发展演变;结合近代工业革命发展的重大史实和阶段特征,分析瘟疫流行对世界的影响;

等级一

(2—0分)

不能归纳19世纪霍乱的发展演变;不能结合近代工业革命发展的重大史实和阶段特征,分析瘟疫流行对世界的影响;逻辑混乱。

20.(14分)

(1)背景:

经济危机严重,贫困(失业)人口增多。

(2分)

措施: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6分)

(2)特点:

种类繁,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