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7975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如下:

┌认识过程(知):

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注意、记忆、学习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

喜、怒、哀、乐、爱、恶、惧、激情、道德感

│└意志过程(意):

双趋、双避、趋避、双重趋避

心理现象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人生观、世界观

自我(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与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认识过程是接受、加工、贮存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

(一)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都是认识过程的有机组成成分,都是反映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还包含有经验、思维和言语活动等心理成份。

  3.表象:

当某种事物再次作用时,人脑中重现过去留下的来的形象。

  4.思维:

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想象: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是在客观现实刺激下,在头脑中对旧有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6.记忆:

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7.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有选择的指向和集中。

  

(二)情感(绪)过程

1.定义: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产生的某种态度的主观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是个体对事物较初级的、显露于表的、主要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则是较高级的、深层次的、为人类所特有的,主要与个体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绪受情感的制约,也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3.情绪状态:

指情绪的表达方式。

(1)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

(2)激情是暴发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通常由个体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刺激所致。

如勃然大怒、欣喜万分等。

(3)应激是在突然的、危急的情况下产生的情绪反应。

  (三)意志过程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仅能认识事物并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而且还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这就叫意志过程。

  由于意志是与行动联系在一起,所以常把意志称为意志行动。

  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一方面,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人的情感和意志对人的认识也有重要影响。

个性心理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

  个性特征:

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典型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个性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特征。

个性倾向性制约和调节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个性的潜在力量,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也有将自我意识作为个性的一个层次进行描述:

是个人对自己本身的一种意识。

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构成。

初生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

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个性是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可谓是静态表现形式。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有机有组成人的完整的心理面貌,实现着心理活动。

二、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有相应的技能分工:

额叶语言觉,颞叶听觉,顶叶运动觉,枕叶视觉。

四、心理学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来看,观察有两种主要形式;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三)测验法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四)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采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心理学产生2大源头:

①来自古代哲学,②来自古代的生物学和生理学。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从此宣告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的科学。

现代心理学派别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建立的实验心理学既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哲学分离出来,也标志着心理学上第一个思想学派——构造主义的开始。

创始人:

冯特

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三种元素可以构成所有的心理现象。

研究方法注重内省法。

(对象:

直接经验即意识;元素:

感觉、意象、激情;方法:

内省)

(二)机能心理学

创始人詹姆士(WillianJames,1862-1910)。

代表人杜威安吉尔卡尔

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士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意识流”、适应环境的功能、实用性)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Watson,1878-1958)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到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诞生。

(正常行为、实验;S—R)

观点:

从研究对象来看,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从研究方法来看,主张用实验方法。

因为,意识看不见摸不着,因而无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四)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和代表:

韦特海默(1880-1943),柯勒(1887-1967)和科夫卡(1886-1941)。

Gestalt:

“整体”,“完形”(整体意识)

观点:

反对元素主义,强调意识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部分;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研究的主要领域在知觉、学习和思维。

(五)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

精神分析既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又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

(异常行为、无意识;释梦、自由联想精神宣泄)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正常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着。

(2)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但各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各不相同的。

(3))马斯洛认为,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第三节巴甫洛大学说简介

巴甫洛夫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活动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经常使用的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的概念介绍如下:

1、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它由感受器、传人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例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收缩等。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五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例如,巴甫洛夫在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

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也就是说这时狗已经形成了对灯光的条件反射。

除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之外,桑代克和斯金纳也对条件反射进行了研究。

斯金纳把一只饥饿的白鼠放到箱子里,箱子里有个杠杆,按压这个杠杆就会出现一粒食物。

开始,白鼠偶尔跳到杠杆上,压出了一粒食物,它吃了。

这样进行多次之后,只要把白鼠放到箱子里,它就会去按压杠杆,以便获得食物,这时白鼠也形成了条件反射。

这种条件反射是对动物所进行的某种活动或操作的奖励,所以叫做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为了区别,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两种条件反射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

一信号系统,如灯光、铃声所引起的条件反射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

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信统,它是人所独有的。

例如对学生来说,电铃坏了,

铃声没响,只要喊一声“下课了”,学生照样会走出课堂,这是词的作用,是属于第二信号

系统的反射活动。

第二章认识过程

第一节注意(非常重要)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1)指向性:

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2)集中性: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分类

按照注意过程是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1、定义

预先没有目的,亦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产生原因(非常重要)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相联系的。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

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鹤立鸡群”、“万绿从中一点红”

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状态:

a.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b.人的情绪与精神状态c.知识与经验

(二)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1、定义

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主动地服从于当前任务要求的注意。

2、与无意注意的区别

不是由对象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主体面临的任务决定的;

–注意的维持靠主体意志努力;

–从种系发展来看,有意注意是一种高级形式。

3、随意注意产生的原因(或问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依赖于对活动任务的认识

依赖于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依赖于对活动的精心组织

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结合

(三)随意后注意

既有预定目的,又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从发生上说,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例:

盲打

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的出现:

感觉器官做出适应性反应;

(2)无关动作停止:

一动不动;

(3)呼吸轻微而缓慢:

吸气短促,呼气延长

三、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范围)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的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个人知识经验:

记忆数字,电话员,速记员

个人活动任务:

心算

(二)、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里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对象或活动上面。

注意分配的条件

1、只能有一种活动不熟练;

2、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协调;

3、各种活动的脑神经过程冲突与否。

(三)、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认识活动和任务上。

(四)、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

(五)注意的紧张性

注意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P47-50)

第二节感觉(重点考)

(一)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ExternalSensation)

    接受外部刺激并反映外部事物特征,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等。

其感受器位于体表。

内部感觉(InternalSensation)

    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并反映内脏器官的状态。

内部感受器主要接受体内各种化学和物理刺激,主要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和机体感觉。

(三)感觉的基本特性及规律

1)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物的敏感程度。

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绝对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

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韦伯定律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年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与刺激物增加的绝对重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

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

这就是韦伯定律,K=⊿I/I⊿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韦伯常数。

注意: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程度

(四)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例如,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对暗适应;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对光适应;“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暴肆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

在各种感觉适应的现象中,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过程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2)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

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如看到白光以后眼睛里仍保留着白光的感觉;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如看到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了一个黑色灯泡的形象。

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象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

3)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彩色对比现象,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它的补色。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4)感觉的相互作用:

五官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会促进或干扰各感官的感觉功能。

联觉也是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这些现象都叫做联觉。

(5)感觉的补偿:

感觉补偿是指人的某种感觉能力丧失后,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使其他感觉的能力获得突出的发展,以资补偿。

第三节知觉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必考)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作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这种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

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三)知觉的恒常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

除了大小具有恒常性外,颜色、明度、形状也都具有恒常性。

(四)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三、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三)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

(四)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

错觉的种类很多,有线条长

短、线条方向的错觉,有面积大小的错觉,甚至不同感觉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

第四节记忆及记忆过程(非常重要)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

(1)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个体在信息提取时的心理经验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是在人们意识的控制下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这种记忆人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

2、内隐记忆是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人们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它对当前的作业产生影响。

(3)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感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Ⅰ、感觉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是感觉记忆。

斯伯林部分报告法证实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瞬时记忆的特点

(1)瞬时记忆是外界刺激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的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

(3)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可将信息转入短时记忆,否则信息便会消失。

例如,注视一盏明亮的灯之后,好象它在眼晴里还有个影子。

Ⅱ、短时记忆是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5ms到2分钟。

成分包含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2)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言语听觉编码方式为主,也存在少量的视觉或语义编码。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Ⅲ、长时记忆:

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数量都是无限的。

(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

(3)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意识不到的。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这种记忆往往是多次练习的结果;在利用这类记忆时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陈述性记忆是指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通过语言传授一次获得,提取时需要意识的参与。

记忆是一种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

结构性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

记忆由感觉、短时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构成。

三、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是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

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通过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而且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指有预定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策略和方法,经过特殊的努力而进行的识记。

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识记,在学习、工作中,有意识记占居主导地位。

无意识记,是指主体事先没有识记的意图和目的,无需付出特别的努力,不需采用任何识记策略和手段,自然而然地进行的识记。

与职业、兴趣、动机和需要有密切的关系;凡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使人感兴趣的、能激发人的情感的事件,常常无意中被记住。

机械识记是指对没有意义的材料或对事物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仅仅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例如,记人名、地名、电话号码、商品型号、历史年代等等。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识记对象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识记材料进行智力加工所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的先决条件是理解;优点是容易记住,保持时间长久,易于提取。

缺点是记得不一定十分精确;

四、遗忘

(1)定义: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就是遗忘。

(2)影响遗忘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学习的程度识记者的态度

(3)遗忘学说(原因)

对遗忘原因的探讨,形成了目前四种影响较大的学说:

衰退说、干扰说和压抑说和提取失败理论。

干扰说:

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材料的干扰而导致了遗忘。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先前学习与记忆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

倒摄抑制强度受前后两种材料的性质、难度、学习时间的制约。

例如学习一篇课文,一般总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容易忘记。

其原因是,课文的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影响,因而最易遗忘。

衰退说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这种学说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

压抑说压抑说也称动机性遗忘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常压抑早年生活中痛苦的记忆以免引起焦虑或不安。

这种遗忘既不是记忆痕迹的消退所造成的,也不是记忆内容之间的干扰所引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