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docx
《小故事大道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故事大道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故事大道理
·本期精选管理故事:
王总的月饼
每年中秋节王总会像其他企业老总一样,吩咐采购部的员工到四星级酒店为客户订购昂贵的优质月饼,送来送去也不觉得有什么新意,花了很多钱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今年他一改往年的惯例,从山西老家订购了一批山西传统风味的月饼,价格低廉但是很有特色,北京市面上很少有卖,客户们收到“不一样”的月饼都觉得很新鲜,尤其是山西客户,觉得特别亲切,连连感谢王总的“佳节礼品”。
于是,王总今年顺利地签下了大批订单。
这件事让他很受启发,效果有时候不是靠金钱堆砌的。
做企业,方法往往就在打破惯有思维的那一瞬间。
·本期精选营销故事:
一毫米的故事
国外的一家牙膏厂,领导为如何能增加牙膏销售而绞尽脑汁,但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办法。
于是发动全厂职工献计献策。
结果,一名工人得了重奖。
其实他的建议很简单,把牙膏的开口搞得再大一点,哪怕是一毫米也行。
因为牙膏的开口大一点,千百万消费者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多挤出一些牙膏,相应地也就增加了牙膏的销售量。
点评:
为什么我们总是关注销售而忽视了生产对使用周期的影响?
转换思维是营销创新的重要思路,定位、生产、销售、服务,每一个环节的细节处都可以有更多的发现,而每一个环节又相互联系,这一个环节的改变也许就会给下一个环节带来奇迹般的效益。
(摘自《七彩经纬》)
情侣苹果
有一年元旦,山东大学门口,一位老太太守着两筐大苹果叫卖,因为天很冷,问的人很少。
恰巧一位刚刚开完市场营销讲座的教授见此情形,就上前与老太太商量几句,然后走到附近商店买来节日织花用的红彩带,并与老太太一起将苹果两两一扎,接着高叫道:
“情侣苹果哟!
两元一对!
”经过的情侣们都觉得新鲜,用红彩带扎在一起的一对苹果看起来很有情趣,因而很多人都买。
不大一会儿就全部卖光了。
老太太对教授感激不尽。
点评:
分清众多细分市场之间的差别,并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针对这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开发产品并制定营销组合,会有不一样的灵感。
·本期精选营销故事:
基辛格“无中生有”
基辛格是一个谈判高手,在国际事务中他能协调非常复杂的各方利益,在世界各国之间找到平衡点,签下一个个协议。
一次,基辛格为了“练兵”,主动为一位贫穷老农的儿子做媒,他对老农说:
我已经为你物色了一位最好的儿媳。
老农回答说:
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
基辛格说:
可这姑娘是罗基切尔德伯爵的女儿(罗是欧洲最有名望的银行家)。
老农说:
嗯,如果是这样的话……
基辛格找到罗斯切尔德伯爵说:
我为你女儿找了一个万里挑一的好丈夫。
罗斯切尔德伯爵忙婉言拒绝道:
可我女儿太年轻。
基辛格说:
可这位年轻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行长。
嗯……如果是这样……
基辛格又去找到世界银行行长,道:
我给你找了一位副行长。
行长:
可我们现在不需要再增加一位副行长。
基辛格:
可你知道吗,这位年轻人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婿。
于是世界银行行长欣然同意。
基辛格便促成了这桩美满的婚姻,让穷农夫的儿子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寡头的乘龙快婿。
点评: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到商店去买东西时,营销员说了一大通话,就是没有打中决定我们掏钱的“那个需求点”,自然说的都是废话,做的是无用功。
其实推销也要像基辛格那样,善于发现各方的需求,挖掘他们的需要,抓住他们内心深处最起作用的“开关”,才能点亮销售这盏灯。
它提供了对事物客观中性的考察。
(摘自《民营经济报》)
·本期精选管理故事:
听的艺术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
“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
“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
林克莱特接着问:
“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
小朋友想了想:
“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
“为什么要这么做?
”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
”
“我还要回来!
”。
当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了他说的意思吗?
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
听话不要听一半。
还有,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
(海天出版社《企业管理培训故事全书》)
·本期管理格言:
无法评估就无法管理。
——琼·玛格丽塔,《哈佛商业评论》高级战略编辑
·本期精选营销故事:
您的管理哪儿出了错?
(上)
(一)目标篇:
海马的焦虑
小海马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拥有了七座金山。
从美梦中醒来,小海马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带着仅有的七个金币,去寻找梦中的七座金山。
海马在大海里艰难地游动,心里一直在想:
也许那七座金山会突然出现在眼前。
然而金山并没有出现。
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条鳗鱼。
鳗鱼问:
“海马兄弟,看你匆匆忙忙的,你干什么去?
”海马骄傲地说:
“我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七座金山。
只是我游得太慢了。
”“那你真是太幸运了。
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恰好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鳗鱼说,“只要你给我四个金币,我就给你一个鳍,有了这个鳍,你游起来就会快得多。
”海马戴上了用四个金币换来的鳍,发现自己游动的速度果然提高了一倍。
海马欢快地游着,心里想,也许金山马上就出现在眼前了。
然而金山并没有出现,出现在海马眼前的是一个水母。
水母问:
“小海马,看你急匆匆的样子,你想要到哪里去?
”海马骄傲地说:
“我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七座金山。
只是我游得太慢了。
”“那你真是太幸运了。
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
”水母说,“你看,这是一个喷汽式快速滑行艇,你只要给我三个金币,我就把它给你。
它可以在大海上飞快地行驶,你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
”海马用剩下的三个金币买下这个小艇。
它发现,这个神奇的小艇使它的速度一下子提高了五倍。
它想,用不了多久,金山就会马上出现在眼前了。
然而金山还是没有出现,出现在海马眼前的是一条大鲨鱼。
大鲨鱼对它说:
“你太幸运了。
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恰好有一套彻底的解决方案。
我本身就是一条在大海里飞快行驶的大船,你要搭乘我这艘大船,你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
”大鲨鱼说完,就张开了大嘴。
“那太好了。
谢谢你,鲨鱼先生!
”小海马一边说一边钻进了鲨鱼的口里,向鲨鱼的肚子深处欢快地游去……
【启示】在一个盛行速度崇拜的时代,有不少管理者把诸多的管理问题归结为速度的问题,又把速度问题简化提速的问题。
他们像那个海马一样,对“慢”的焦虑成为他们的基本焦虑——于是,他们把企业的发展战略简化为“买入、扩张”战略,用金钱来购买速度或者美其名曰为资本运作。
正像我们在海马故事中看到的,为快而快的发展模式最终可能使企业被“速度之魔”耗尽资源并且“欢快”地走向灭亡!
(四川杨春友推荐)
(二)纳谏篇鼹鼠的忠告
鹰王和鹰后从遥远的地方飞到远离人类的森林。
它们打算在密林深处定居下来,于是就挑选了一棵又高又大、枝繁叶茂的橡树,在最高的一根树枝上开始筑巢,准备夏天在这儿孵养后代。
鼹鼠听到这个消息,大着胆子向鹰王提出警告:
“这棵橡树可不是安全的住所,它的根几乎烂光了,随时都有倒掉的危险。
你们最好不要在这儿筑巢。
”
鹰王根本瞧不起鼹鼠的劝告,立刻动手筑巢,并且当天就把全家搬了进去。
不久,鹰后孵出了一窝可爱的小家伙。
一天早晨,正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外出打猎的鹰王带着丰盛的早餐飞回家来。
然而,那棵橡树已经倒掉了,它的鹰后和子女都已经摔死了。
看见眼前的情景,鹰王悲痛不已,它放声大哭道:
“我多么不幸啊!
我把最好的忠告当成了耳边风,所以,命运就给我这样严厉的惩罚。
我从来不曾料到,一只鼹鼠的警告竟会是这样准确!
”
“轻视从下面来的忠告是愚蠢的,”谦恭的鼹鼠答道,“你想一想,我就在地底下打洞,和树根十分接近,树根是好是坏,有谁还会比我知道得更清楚呢?
”
【启示】来自最底层的意见和建议价值最高,因为那是实事求是的真知灼见。
在一些企业里,越级汇报往往被视为“大忌”,但是在管理实践中,自下而上一级级地汇报常常导致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失真”,一线员工的建议往往到不了总裁那里。
这样,管理层与基层员工就被“隔离”起来,决策自然难免失误。
西游记与出租车
这个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主人公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徒弟三人保护师傅唐僧去西天取经。
在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能七十二般变化,降妖除魔、冲锋陷阵;猪八戒虽然好吃贪睡,但打起仗来也能上天入海,助猴哥一臂之力;沙僧憨厚老实、任劳任怨,把大家的行李挑到西天;唐僧最舒服,不仅一路上有马骑、有饭吃,而且妖魔挡道也不用其动一根指头,自有徒儿们奋勇上阵。
那么,在他们四个当中,谁最重要呢?
唐僧,唐玄奘!
为什么?
人们发现,最没有本事的就是唐僧。
他做事不明真伪,总是慈悲为怀,动不动还要给孙猴子念上几句紧箍咒玩玩。
但是,就是他,在孙悟空一赌气回了花果山、猪八戒开小差跑回高老庄、沙僧也犹豫的情况下,他毅然一个人奋勇向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因为,唐僧心里清楚地知道,他去西天的目的是要取回真经普度众生。
他知道为什么要去西天,他们只知道保护好唐僧就行,至于为什么要保护好唐僧,他们不用去考虑,他们知道的是怎样做,并且把它做好。
所以,无论路程多么艰险、无论多少妖魔挡道、无论多少鬼怪想吃其肉,他都毫无畏惧,奋勇向前。
最后,唐僧不仅取回了真经,而且还使曾经被称为妖精的三个徒弟,最终功德圆满成佛。
大家都坐过出租车。
那么,今天你出门请再乘一次出租车,做一个试验:
上车后,你不要讲话。
司机如果问你:
“去哪里?
”你就说:
“你自己看着办吧!
”你信不信,开了几十年出租车的老司机,这个时候也没有办法把车开走。
为什么?
因为司机只是知道怎样选择最佳路线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
他知道怎样做,他知道方法、手段和技巧,并且把它做好。
至于把车往哪里开?
至于你想去的地方,司机并不知道,只有你知道你想去的地方,所以,如果连你都不知道你想去哪里,你就无法告诉司机开车的方向和目的地。
司机当然就不知道往哪里开。
启示:
其实目的,永远在技巧和方法前面。
一个人如果一开始就不知道他要去的目的地在哪里,他就永远都到不了他想去的地方
·本期管理格言:
在没出现不同意见之前,不做出任何决策。
——艾尔弗雷德·斯隆,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
·本期精选管理故事:
一粒种子里有什么
在《平凡世界的卓越人生》一书中,牧师罗伯特·H·舒勒写道:
“多年来,我反复向听众宣讲:
任何傻瓜都能数出一个苹果有多少粒种子,然而只有神才知晓一粒种子里面有多少个苹果。
”作者舒勒先生的一名听众,农场主安斯利·米勒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他给舒勒先生寄去了一封夹有大豆种子的信。
他在信里写道:
“舒勒先生,那是1977年,我种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那年天气特别糟糕,雨水太多。
在10月的收获季节,我走在自家的地里,看着满目的稀稀落落的豆荚,走上去一捏,大多数都是瘪的,我感到心灰意冷。
就在那个时候,我猛然看见不远处有一株大豆特别显眼。
我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摘下上面全部的豆荚。
一共有202个,一个个看上去都硕大饱满。
我把这些豆荚剥开,得到了503颗大豆。
我把这些大豆带回家,整个冬天都放在一个平底罐里,让它们风干。
“第二年春天,那是对我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季节。
我拿出那503颗大豆种子,撒在我家屋后的一小块地里。
那年10月,那块地让我收获了32磅的大豆!
到了冬天,我又把种子全部晾干。
“1979年,我把那32磅大豆尽数种在一英亩的田里。
那年10月,我总共收获了2409磅大豆。
“1980年的春天,我将大豆种在一块69英亩的田里,那是我全部的土地。
就在那年10月,那块地大获丰收,足足收获了8万多升大豆,卖了1.5万美元!
“舒勒先生,一株大豆,202个豆荚,503粒大豆,4年以后变成了1.5万美元。
还不错,不是吗?
‘任何傻瓜都能数出一个苹果有多少粒种子,然而只有神才知晓一粒种子里面有多少个苹果’。
一粒种子里面有多少个苹果?
噢,我知道了,我明白了。
瞧,我给你寄一粒我收获的种子。
”
不要小瞧任何微小的可能和机会,那里蕴藏着无限的希望和收获。
(山东李慧摘自“中国申网论坛”)
·本期励志文摘:
无限放大有限的价值
早年一位美国商人破产了,他很伤心地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我留给你们的财产只有可怜的三样东西——一本价值一百美元的经济论著、一辆折合一千美元刚刚购买的大卡车、五百美元的现金。
你们各自挑选一样吧,以后就看各自的努力了。
老大挑了经济论著,老二选了卡车,老三要了现金。
一年后,三兄弟聚在一块,聊起了这一年来的各自收获。
老大率先开口,我花了半年时间认真拜读和钻研了论著,之后用半年时间到大学里讲学,挣了五千美元。
老二骄傲地说,我这一年相当辛劳,用那辆不错的卡车为商场运货,还经常跑长途,已经赚了两万美元。
老三平静地说,其实,当初我想要的是卡车,可是二哥选走了。
我拿着那五百美元,去了二手市场,以一百美元一辆的价格买了四辆旧卡车,之后花了八十美元对卡车进行维修。
剩下的二十美元花在了旧书店里,我买了一本和大哥一样的二手经济论著。
我雇用了四个司机,让他们跑长途运输。
平时,我的任务就是联系业务,抽空看书充实自己,把学到的东西拓展到运输业务当中。
赚来的钱,我一部分用来给司机发工资,另一部分再购买二手卡车,扩大再生产。
我现在的现金和固定资产不低于一百万美元。
老大和老二听后,都对三弟佩服得五体投地,要知道,当时百万富翁屈指可数。
其实,无论是一百美元的经济论著,还是五美元现金,或是一千美元的卡车,对于一个想成就大事业的商人来说,价值都是有限的。
三兄弟中的老三聪明之处就在于,将有限的价值进行无限地放大!
不难想象,即使老三得到的是那本经济论著,他同样会发财,他一定会把讲学得到的钱用来购买二手车。
如果他得到了那辆一千美元的大卡车,那就更好了,他会以新换旧购买8辆二手车,业务一定比现在做得更大。
而老二和老大只是利用“一本书”和“一辆车”的有限价值,仅此而已。
无限放大有限的价值,不仅对商人有用,其实对每一个奋斗中的人都有借鉴意义。
把自己有限的知识和才华无限地放大,淋漓尽致地挥洒,那么生命就会焕发出无限的活力,放射出无穷的光彩。
·本期管理格言:
管理不是领导者的专利,人人都是管理者。
——琼·玛格丽塔,《哈佛商业评论》高级战略编辑
·本期精选管理故事:
时间陷阱
英国有个历史学家,叫斯科特·帕金森,他分析了为何大型组织大而无当,毫无生气后,得出一个定律:
“事情增加是为了填满完成工作的多余时间。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工作效率低,是因为我们给了这个工作太多的时间。
帕金森描述了一位老太太花一整天时间,寄一张明信片给她侄女的过程:
花一个小时找那张明信片,花一个小时找眼镜,花半个小时查地址,花一个半小时写明信片,用20分钟考虑寄信时要不要带伞……就这样,一个只需要3分钟就能干完的事情,却让另一个人花了一整天才干完,并且犹豫不决,疲惫不堪。
帕金森得出结论:
“做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作本身并没有太大关系;一件事情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这件事情花的时间成正比。
”换句话说,给自己很多时间做一件事,不一定能改善工作品质。
时间越多反而越容易使人懒散,缺乏动力,效率低。
一个学生平均成绩一直较低,家长只好让他修学分最少的功课,儿童心理学家却建议这个学生多修一些课。
结果出乎大家意料,这个学生多修课程后,所有功课的成绩不降反升。
事实上这个学生要做的就是如何打起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山西梁丽华摘自《读者》)
·本期励志文摘:
只需要一次成功
5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
14岁时,他从学校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活;
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而军旅生活也是处处不顺心;
18岁时,他媳妇变卖了他所有的财产逃回了娘家;
后来,他卖过保险,卖过轮胎,还经营过一条渡船,开过一家加油站,但都失败了;
35岁那年,邮递员送来了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他用这105美元创办了自己的一份崭新的事业;
85岁高龄时,他的事业终于大获成功。
他,就是肯德基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
其实,人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够了。
一次成功,就足以改变整个人生。
(宁夏李云安推荐)
·本期管理格言:
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
——孙正义,日本软件银行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大多数的错误是企业在状况好的时候犯下的,而不是在经营不善的时候。
——阿尔弗雷德·荷尔豪森,德意志银行董事会发言人
·本期精选管理故事:
一个卖报老汉的营销
两年前,老汉在工厂下岗了。
下岗工资就那么少,生活的压力,使得老汉开始打算卖报挣钱(制定工作目标)。
几经挑选,发现35路车总站人流量大,车次多,于是选定在35路车总站卖报(经初步市场分析,选择终端销售点)。
但是,经过几天蹲点发现,车站固定的卖报人已经有了两个(营销环境论证),其中一个卖了很长的时间了,另一个好像是车站一位驾驶员的熟人(对竞争对手进行初步分析)。
如果不做任何准备就直接进场卖报,一定会被人家赶出来的。
于是老汉打算从车站的管理人员下手(制定公关策略)。
开始,老汉每天给几位管理人员每人送份报纸,刚开始人家跟他不熟,不要他的报纸。
他就说这是在附近卖报多余的,车站管理员也不是什么大官,一来二去也就熟了。
老汉这时就开始大倒苦水,说现在下岗了,在附近卖报销量也不好,一天卖不了几份,而马上女儿就要参加高考了,高昂的学费实在是无力负担,女儿学习成绩那么好,如果让她不读了真的对不起她了……(与公关对象接触,并博取同情)
人心都是肉做的,车站管理员就热心帮他出主意:
那你就到我们车站来卖报嘛。
我们这边生意蛮好的,他们每天都能卖几百份呢。
大功告成了!
有了车站管理员的许可,老汉光明正大地进场了。
当然,老汉不会忘记每天孝敬管理员每人一份报纸(公共关系维护)。
可是,这场是进了,一共三个卖报人,卖的可是同样的报纸。
老汉冥思苦想一番(进行营销策略分析),有了!
另两个卖报的都是各有一个小摊点,在车站的一左一右。
老汉决定,不摆摊,带报纸到等车的人群中和进车厢里卖(差异化营销,渠道创新,变店铺销售为直销)。
一段时间下来,老汉还总结了一些门道:
等车的人中一般中青年男的喜欢买报纸、上车的人中一般有座位的人喜欢买报纸并喜欢一边吃早点一边看(消费者分析)、有重大新闻时报纸卖的特别多(销售数据分析)。
于是,老汉又有了新创意。
每天叫卖报纸时,不再叫唤“快报、晨报、金陵晚报,三毛一份,五毛两份”,而是换了叫法,根据新闻来叫。
什么“伏明霞嫁给53岁的梁锦松”啦、“汤山投毒案告破”啦、“一个女检查长的堕落”啦、“非典疫情新进展”、“病毒研究有重大突破”啦什么的(对产品进行分析,挖掘USP独特的销售主张)。
果然,这一招十分见效!
原先许多没打算买的人都纷纷买报纸。
几天下来,老汉发现,每天卖的报纸居然比平时多了一半!
同时,老汉还凭借和车站管理员的良好关系,让同样下岗的老婆在车站摆了个小摊,卖豆浆。
旁边卖早点的摊点已经有十来个了,带卖豆浆的也有4、5家。
而老汉不同,老汉只卖豆浆,而且老汉的豆浆是用封口机封装的那种,拿在手上不会洒出去。
比人家多花了500多块买的一台封口机,豆浆价格比别人贵一毛钱。
因为坐车吃早点的人通常没法拿饮料,因为怕洒。
有了这个封口豆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针对目标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开发边缘产品)。
结果,老汉老婆的豆浆摊生意出奇地好!
这样做了大约半年左右,车站的一家报摊由于生意不太好就不卖了,于是老汉就接下这个地方支起了自己的报摊。
但老汉又有不同:
买了政府统一制作的报亭,气派又美观(有统一的VI,有助于提升形象)。
老汉的经营品种也从单一的卖报纸发展到卖一些畅销杂志(产品线延伸),销量更上一层楼了。
老汉还会根据什么杂志好卖搞一些优惠,比如说买一本《读者》送一份《快报》什么的,因为杂志赚得比较多(促销策略,用利润空间较大的产品做买赠促销,并选择受欢迎的赠品)。
老汉的女儿周末在肯德基打工,经常带回来一些优惠券,于是,这又成了老汉促销的独特武器!
买报纸杂志一份,赠送肯德基优惠券一份(整合资源,创造差异化)。
由于老汉这个报亭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销量,很快就被可口可乐公司发现了,他们安排业务人员上门,在老汉的报亭里张贴了可口可乐的宣传画,安放了小冰箱,于是,老汉的报亭不仅变得更漂亮更醒目,还能收一些宣传费,而且增加了卖饮料的收入(开发新的盈利项目成功)。
就这样一直做了两年,老汉的卖报生意有声有色。
每月的收入都不低于4000元。
现在,老汉又有了新的目标,就是附近的有线电厂小区。
老汉打算在小区出口的小胡同里再开一家新的报亭(利用成型的管理和共享的资源,走连锁经营路线),把女儿将来读研的钱也挣到手!
(山西石振华推荐)
坏消息拖久了就是地狱
在工作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两类信息:
好消息和坏消息。
一般而言,我们都喜欢好消息,而惧怕坏消息。
因为是坏消息,我们从心里想远离它,避开它。
但问题是坏消息并不会因为你不理睬它而变好。
恰恰相反,你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它,一件小事情可能变成一件大事,大坏事。
这是我亲眼看到过的一个例子:
一个公司(甲方)把自己的一处房产租给了一家广告公司(乙方),大家签了一份合同,规定乙方要预付三个月的租金。
因为乙方急于搬入,甲方的工作人员小张觉得对方合同都签了,不会有问题,就把钥匙给了乙方,而没有坚持先收三个月的租金。
拖了几个星期,小张终于从乙方拿到了一张支票。
把支票交给财务去银行入帐时却发现,对方给了一张空头支票:
对方的帐户里根本没钱。
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小张想,也许对方暂时没钱,过几天钱可能就到了,所以也没有给上司汇报。
后来,在上司的一再追问下,才说出这件事情。
甲方就又逼迫乙方给出了另一张支票。
你已经猜对了,这张支票也是一个空头支票。
两度受骗的甲方这才高度警觉起来,意识到自己是遇到骗子了。
所以马上采取措施,和律师一道把乙方赶了出来。
但事情没有就此结束。
几个月后的一天,甲方的公司里来了两个讨债的人:
他们手中有一张欠条,借钱的人是乙方公司的,借条却写在甲方的信纸上。
所以讨债的人认为甲方公司应该还钱。
不成熟的员工不愿承认坏消息,总想事情会变好或者自己能把事情摆平。
不成熟的管理者则只想听好消息,不愿听坏消息。
他们都不知道:
好消息拖久了可能带来一个惊喜,坏消息拖久了却能让一切变成地狱。
亲爱的易中老朋友,让我们都养成我称为“比尔盖茨”的习惯:
开会的时候先听坏消息,再听好消息!
这样你的好消息才会源源不断。
(易中创业董事长宋新宇博士)
·本期励志文摘:
牛皮鼓面
牛皮鼓面被一个淘气的小男孩拿针锥捅了一个窟窿眼儿。
一个过路学者笑眯眯地仔细瞧着那个窟窿眼儿,好像有什么新发现似的。
卖鼓人见他这般表情,气鼓鼓地说:
“你这家伙幸灾乐祸什么呢?
”
“误会了!
”那位先生温和地说,“我在想,这样结实的鼓面,倘若用鼓槌东敲一下,西敲一下,即便是大力士,也未必能够一下子敲破它。
然而却经不起孩童用尖尖的针锥一捅。
”
你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就吗?
那就请你用心找准突破口,集中一点使用力量好了!
(广东廖聪明摘自《青年文摘》)
·本期管理格言:
没有什么比忙忙碌碌更容易,没有什么比事半功倍更困难。
——[美]亚历克·马肯策
·本期精选管理故事:
打破瓶子的极限
培训班上,教授从包里拿出一只开口很小的瓶子放在桌上,然后指着涨得圆鼓鼓的气球对企业精英们说:
“谁能告诉我,怎样把这只气球装到这只瓶子里去?
当然,你不能这样,嘭!
”他滑稽地做了个气球爆炸的手势。
一位精明干练的女士说“我想,也许可以改变它的形状……”她走到台前,拿起气球小心翼翼地捏弄。
她想利用橡胶柔软可塑的特点,把气球一点点塞到瓶子里。
但很快发现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于是她放弃了。
“还有人要试试吗?
”没人回答。
“那么好吧,让我来试一下。
”教授道。
他拿起气球,三下二下解开气球嘴上的带子,“嗤”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