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三高高三历史经济史测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6616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安三高高三历史经济史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安三高高三历史经济史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安三高高三历史经济史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安三高高三历史经济史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安三高高三历史经济史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安三高高三历史经济史测试题.docx

《新安三高高三历史经济史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安三高高三历史经济史测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安三高高三历史经济史测试题.docx

新安三高高三历史经济史测试题

新安三高高三历史2000-2011经济史测试题

命题人:

李宗喜

一、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土地兼并严重

2.《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

本善而末事起”。

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3.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C.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并引《周书》的话说: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以农为本B.重农轻商C.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D.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5.表2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

万户)

宋代区域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年

宋元丰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据钱穆《国史大纲》)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

6.宋朝与隋唐时期相比,城市中的“市”有哪些变化①开市、闭市的时间限制被彻底打破②出现了定期

或不定期、专业性或节令性的各种类型的集市③商品众多、商贾云集④有许多外国商人,“胡风”、“胡俗”

流行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7.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胡人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8.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9.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0.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

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

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那个时代?

 A.汉代B.唐代C.宋元D.明清

11.马克思说: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

”明清政府的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与马克思的观点有本质的相似性

12、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缗绅皆丑之。

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封建制度的衰落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D、民主思想影响

14、乾隆时期,“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鬟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更高”

反映出

的社会现象不包括

A.清前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出现

C.包买商已经进入生产领域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15.坐落在聊城城区云和县,由旅居山东的山西、陕西客商于1743年集资兴建的山陕会馆是“祭神灵”(关公)联桑梓(故乡)的重要场所。

与此相关信息有①当时聊城区位优势明显②晋商注重乡谊联络③晋商崇尚诚信和忠义④晋商汇兑、存款放款场所奢华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6.布罗代尔写道:

“英国农村被纳入市场网络之中,直到19世纪初为止,它成功养活城市与工业居民点……英国农村形成国内市场的主体,而国内市场是正在起步的英国工业首先与天然的销售场所。

”以下阐释与布罗代尔的这一历史叙述不吻合的是

A、英国工业化的天然市场只是在英国农村

B、圈地运动的进行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C、农业的发展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D、农业经济的市场化是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17、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

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以下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①珍妮纺纱机②蒸汽机③电灯④汽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8、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

“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

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

”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D.各国间交往密切

19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表明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②资本主义制度优于封建制度

③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④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

①盲目对华输出商品的结果       ②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③中国民众的贫困与消费观念的落后 ④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②

21、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

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

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机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小脚绣花鞋。

由此不能说明

A、英国科技创新技术已落后美德B、德国军工技术较为发达

C、中国还没有创立民族工业D、美国电力新兴工业处于领先水平

22.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

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

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3、表2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反映出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

1880

24.9

5.5

——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24.《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25.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26、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每年结账后,均在《申报》和《北华捷报》等媒体上公布信息;开平煤矿章程规定:

“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

”这段材料的主要信息是

A企业通过媒体发布信息已被公众所认可B近代民营企业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管理模式

C洋务派的民用企业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一些雏形D洋务派的民用企业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民间资本

27.“往者,忧世之士亦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

”民国建立后,他们认为“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民族资产阶级认为其无效的原因是

A.列强的侵略B.中国民族工业的软弱

C.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D.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28.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

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29、国家颁发右图凭证的目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打击不法商人,整顿经济秩序

D.保持多种经济成份,促进经济恢复

30.以下是上海海关进出口货物统计,表中数据最能反映出

年份

中国进出口英国毛纺织品占当年英国输华商品的比例

中国对英国出口农副产品工业原料占当年中国第应出口的比例

1850年

6%

2%

1860年

4%

6%

1869年

30%

13%

A.英国对华输出的毛织品逐年增加B.中国茶叶质高价廉具备较强竞争力

C.中国逐步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D.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1.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ABCD

32、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33.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其中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

其主要原因是

A严重的自然灾害B.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错误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D.严重的社会动乱

34、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

产到户。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左”倾错谩得以根本纠正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35.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

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

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

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①促

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②开拓国内国际市

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

经营模式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6.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

“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

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

工点了灯”。

这一变化缘自

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④农业合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37.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

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

“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

”该

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A.20世纪50年代初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D.20世纪70年代末

38.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

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

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

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39.20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频临崩溃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0.“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

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去,众始散去。

”材料反映了

A.复辟帝制逆流开始抬头B.官绅小吏对于剪辫持观望态度

C.政府严格推行剪辫的措施D.下层劳动人民对剪辫非常支持

41、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

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1.时间

2.标准

3.1900~1909年

4.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5.1910~1919年

6.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①西方文化传入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⑤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

42.“如果说工业化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以下对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工业化开始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船、火车等

C.生产力发展对交通工具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D.生产力发展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43.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士长裤,女工的服装有所简化。

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A.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B.民主运动的推动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D.妇女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

44.随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文人论政”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②政府腐败,人民困苦③思想启蒙,民智渐开④舆论开放,言论自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5.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46.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47.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因此。

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

A.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49.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D.实行社会救济

50.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51、“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理论的提出以及被普遍认可的背景不包括

A、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状态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

52.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

这主要是突出英国是一个福利国家。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

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缓解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B.扩大了社会消费,提高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C.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宇D.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53.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涉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54.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

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

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55.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56.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个伟大人物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即列宁在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C.都符合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57.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命运影响很大,这种结果说明

A.这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必然结果B.决策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C.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需要高度稳定D.苏联解体是戈尔巴乔夫主观上愿意的结果

58、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

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

“有肉卖吗?

”“没有”“那牛奶呢?

”“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有牛奶卖”。

这则笑话:

A.赞扬苏联人有幽默感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受阻

C.表明苏联人喜欢吃肉和牛奶D.讽刺苏联的僵化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

59.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60、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

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

他可以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20分)

61、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

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

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

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

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

(8分)

 

62.(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

《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图12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