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版.docx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版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提高习作教学效率的需要
培养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它又是令教师倍感压力和困惑的。
我们的教学往往付出多,却收效慢。
教师手中可供参考学习的作文教学资料也不多,希望自己的设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开发教材等配套资源,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2、解决教学实践中突出问题的需要
虽说苏教版教材的词汇量大、美文佳句也不少,但对于海南的孩子来说,由于训练有限、生活积累有限,学到的词难以运用,导致文章不生动或用词牵强附会的现象比比皆是。
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1)、学生习作内容空泛、缺少色彩。
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不是无话可写,无情可抒,就是缺少童真童趣、真话真情。
(2)、学生遣词造句、学以致用的能力不强。
(二)理论依据和前人研究综述
1、依据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过程。
”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各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借鉴网络中关于习作教学的资源
(1)、“霍山下符桥习作教学课题”中主要观点: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材为范例的小学生习作教学研究与探索”目的是通过研究与实践,找出阅读与习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阅读课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寻回习作教学的新思路,进而全面系统地探求教材例文与习作之间的关系,促进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2)、“小学生习作教学资源开发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中强调: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课程资源上有新的视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不但重视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而且要重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参考前人的研究理论:
李白坚撰写的《大作文—写作教学的新观念与新方法》以崭新的面貌来指导小学生作文,从教学的理念到教学的技术处理,一直到学生的操作实践,都打破了以往的模式框架;杨和平撰写的《突破作文瓶颈的三维教学法》主要理论观点:
我们要做好作文教学,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即“三维魔方”①、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
②、要让学生有说的欲望,有写作的兴趣。
③、要让学生有话会说,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李素环撰写的《小学作文高效教学36锦囊》主要理论观点是:
将写作交给生活,将生活引入内心,从内心出发进行表达。
写作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
写作理论告诉我们,创作来源于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
学生生活的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充实的作文。
二、研究过程
(一)、确定研究人员与实验班级
由于自己的能力尚需提高,且研究时间较短,因此考虑由本人独自承担课题研究,实验班级为我所任教的四
(2)班。
这样不但有利于开展研究工作,而且便于搜集资料与及时改进教学设计,保证课题研究的高效性。
(二)、制定课题研究相关措施。
1、扎实的管理策略:
实实在在地指导,实实在在地研究;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寻找习作的源头活水,灵活地选择作文的训练方式;关注习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的环节,细心地总结。
2、循序渐进的运作机制:
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
3、科学的研究流程:
了解现状→研究对策→实践检验→总结反思
(三)、明确研究内容与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利用教材及学校资源丰富写作素材,指导学生观察与实践
研究采取“一个目标,双线同行”的策略,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以“教材内容”及“校园生活”为主线积累写作素材,两条线同时行进,通过交叉、融合、叠加的形式实现写作材料的多元化。
(1)以班级为原点,向校园四周拓展(一人、一景、一事……);向各学科拓展(观察、实践……)。
(2)以教材为根基,有目的设计写作练笔(仿写、续写、改写……)
在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开发、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与策略的研究。
2、采取一定激励与评价手段,探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丰富材料来源”是习作教学的基础,而激发表达欲望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手段,通过怎样的途径,可以抓住习作教学的关键点也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
三、研究成效
(一)“多元开发资源”的设想初步实现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的意识与能力。
对生活中蕴含着的鲜活的习作资源不加留意,平时缺乏素材的利用和积累意识。
因此需要我们教师以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从这些生成性资源中,引导学生开发习作资源。
本次课题研究关注了以下两方面的资源开发:
1、关注来源于教材的写作资源
以本年级(四年级)教材为例,七个单元的习作涉及观察、讨论、体验等习作类型。
如果将这七次训练落到实处,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除这些现有的资源外,课文的内容、插图、口语交际等也是可挖掘的生成资源。
如本次课题研究中:
根据“课本P7”的插图写成《春天植树忙》的文章;仿照课本P14《燕子》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描写春天的景色;根据课本P9课后题5,查找资料写一篇植物介绍……
2、关注来源于生活的写作资源
校园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成为一个人一生快乐回忆的源泉。
美丽的校园、多彩的活动,这一切都可以驻留于孩子的笔下。
观察班级植物一角,写出生动的状物文章;布置教室也可以写下感受;跟同学相处、跟老师相处的趣事,一学期该有多少可写的内容啊……
课余、双休日,跟父母结伴出游、购物、扫墓、踏青……丰富的生活加上独特的体验,这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多途径打开有效习作之路,真正做到“立足教学、挖掘素材”,就能让学生进行及时地有效地调动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进行有效的、个性化的“生活场景”和“生成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取与建构,投入有效地、甚至是创造性的“说话”和“习作”。
(二)语文学习的外延得到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教本是抓手、是平台。
语文教学应该是近触文本,远延知识的方方面面的学习过程。
在挖掘写作素材的同时,我将语文学习的范围不断拓展。
“阅读”系列活动——推荐一本好书、摘抄一篇好文章、写读书笔记等;
“观察”系列活动——观察植物生长情况、观察水源水质、观察身边的同学等;
“实践”系列活动——制作手抄报、制作调查报告、“啄木鸟”行动(找错别字)、“护蛋”行动等。
“评比”系列活动——写字比赛、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
所有的活动极大程度地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领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促使他们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
”
(三)写作方法巧妙渗透
写好文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文章充满生命的灵性。
本次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渗透的主要手法有细节描写法、环境烘托法、对比衬托手法、倒叙、前后照应写法等。
所有的写作手法均以课文为载体,采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的妙处,为搭建文章的基本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提高写作能力策略的有效探索
短时间内,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件易事,2011年9月我接任的四
(2)班学生的现状为:
本班学生53人,普遍存在写作畏难心理,写作能力较强的约15人(文从字顺,结构清晰,具备一定的遣词造句能力。
);写作能力一般的约23人(句子比较通顺,基本上表达清楚。
);写作能力较弱的约15人(表述不清,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写200字左右的文章尚有难度。
)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通过研读写作教学理论书籍,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
1、丰富写作素材
研究采取“一个目标,双线同行”的策略,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以“教材内容”及“校园生活”为主线积累写作素材,两条线同时行进,通过交叉、融合、叠加的形式实现写作材料的多元化。
【关于“丰富写作素材”一点,之前有较多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仅针对2、3点进行详细阐述。
】
2、降低写作难度
我班学生原有写作水平呈阶梯状排列,好、较好、差的学生各占三分之一,而“好”与“差”的差距又极大。
由于接受能力的悬殊及书写速度的差距,实施习作教学难题重重。
因此,我在接班一个月后决定采取“降低写作难度 培养写作兴趣”的措施。
具体做法是:
①不规定写作的字数,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②每一次练笔均事先指导,鼓励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以仿写为主;③放宽评分的尺度,对进步者大力表扬。
这样的做法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差的学生也找到了写作的乐趣,因为得到大家的赞许而增添了信心。
整个班上涌现了写作的热潮。
3、评价手段多样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我在习作评价时做了小小的尝试,激励的效果颇为显著。
评价的形式如下:
①在习作中留下激励性评语;
②在班上范读优秀习作,并由学生、老师进行口头评价;
③摘录文章中的好句子;
④采用百分制打分法评比;
⑤习作突出或进步较大的学生可获得加★的奖励
诸多的评价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它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习作状态、进步程度,持久地为学生注入写作的动力。
通过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不仅让听者能体会文章的妙处,对于写作者来说,也是一次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
四、研究创新之处
(一)、形成网状的习作资源开发模式
多元开发资源的做法,实现了学科间、课内与课外资源的交叉与融合。
多项资源形成纵向、横线的联系,又由一主题衍生习作内容或活动主题。
(见以下表格)
习作总表
项目
类别
素材来源
生成习作
主题
生成习作内容
活动系列
语文
品德
科学
以
教
材
为
中
心
课本P7
课本P46
触摸春天
春天植树忙
(小作文)
“找春天”
观察活动
课本P9
课后题5
介绍一种树木
(小作文)
制作植物卡片
课本P14
春景(小作文)
“春天的气息”摄影比赛
课本P20习作1
春游建议(大作文)
课本P22
一堂有趣的科学课(小作文)
制作春天展示小报两张
课本P15第三课
观察与讨论
观察一种小动物,程度差的可摘抄一篇(日记)
课本P38习作2
雏鹰争章突出人物(大作文)
课本P41说说写写
续写《受骗以后》(小作文)
课本P55习作3
我的发现(大作文)
为期一周的
观察活动
课本P76习作4
一次讨论会
(大作文)
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
课本P90课后题5
拔河场面描写
(小作文)
阳光体育节
课本P96习作6
植物王国的发现(大作文)
课本P117习作6
观察与讨论
《电池的危害》
《节能减排手抄报》评比
(大作文)
课本P123
写自己与他人之间发生的事(日记)
课本P36
想象文《未来的绿色家园》(日记)
课本P24练习1
片段训练
早晨(练习)
(小作文)
课本P25
推荐班干部
(小作文)
课本P46第五题
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小作文)
课本P90第五题
拔河比赛片段
(小作文)
课本P107第五题
迪拜街头风光
(小作文)
课本P134习作7
体验与感受
护蛋行动
“护蛋”体验活动,为期四天
以
活
动
为
中
心
班级活动
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日记)
课本剧表演《公仪休拒收礼物》
小小辩论会(日记)
开展辩论会
颁奖仪式(日记)
写字比赛
朗诵比赛
奖杯、奖牌展览会(日记)
奖杯、奖牌
设计比赛
学校活动
红树林美景(日记)
春游红树林
红树林中的发现(大作文)
春游红树林
母亲节(日记)
校园生活
返潮现象
(日记)
我们班的好管家(小作文)
双休日见闻
(日记)
清明节扫墓
(日记)
(二)以表格形式呈现习作教学过程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以大作文、小作文、日记为主要形式的习作训练30次以上。
本人择其感触最深的20次(包括3次检测)做好记录,表格中设置了“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反思与改进”等主要栏目,记录清晰,且一目了然,便于阅读。
此外,本人将实践记录的照片、学生作品范例等多方面资料整合为一体,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研究的全过程。
(三)多种手段检验习作教学效果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本人设计、统计、分析的调查问卷共计3份;习作检测内容、作品、评析共计3份;每次习作教学后,学生习作效果记录(包含于习作教学记录表中)共计17份;个人设计习作成绩登记表、习作各项内容记录表……采用多种手段,以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并及时检验习作教学的研究成效。
五、体会与思考
课题研究已到了尾声,不断搜集与整理的工作,让我深感课题研究的不易,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
要让课题研究真正具有实效,能够推行,必须要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收获的同时,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如今仍感到困惑的是:
1、如何开发,才能使资源发挥更大效应?
2、指导写作的同时,会不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尊重儿童文化,遵循儿童各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和心理特点开发习作资源是改变儿童习作之难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它没有终点,没有固定的模式。
倘若将研究继续进行下去,我们可以更科学、更全面地开发习作系列资源。
如:
与主题活动相关的写作指导、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写作指导……在本次课题研究中,主持者考虑到资源的多元开发,但如何使它趋于完善,容量更大,设计更为科学,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教育资源,把学生置于广阔的学习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等),去探索,去追寻作文教学的途径!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