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考研考研全真模拟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6234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考研考研全真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政治经济学》考研考研全真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政治经济学》考研考研全真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政治经济学》考研考研全真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政治经济学》考研考研全真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考研考研全真模拟题.docx

《《政治经济学》考研考研全真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考研考研全真模拟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考研考研全真模拟题.docx

《政治经济学》考研考研全真模拟题

《政治经济学》考研2021年考研全真模拟题

政治经济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

(一)

一、单项选择题(1~10小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

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A.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略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它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交换出去,它在生产该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就恰好能得到全部补偿;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它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交换出去,它在生产该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就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他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交换出去,它在生产该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不仅可以得到全部补偿,而且可以获得超额收入。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  )。

A.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

B.管理水平的改善与提高上

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改进上

D.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上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B、C、D项虽然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它相当于人的器官的延长和扩大。

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3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剥削关系是因为在它的形式上看不到(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B.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

C.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

D.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马克思明确分析了工资形式使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劳动价值,从而产生了假象并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

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

4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个别资本生产规模的方式称为(  )。

A.资本积聚

B.资本原始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垄断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

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股份公司是指其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5成本价格表现为产品价值中的是(  )。

A.v和m的价值总和

B.所费的c和v的价值总和

C.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c+v+m

D.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的差额m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

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

用公式表示就是:

W=c+v+m。

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c+v,剩余价值m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

因此,c+v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用k表示。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国家协调私人垄断资本的相互关系

B.各个私人垄断资本相互有机结合的总体

C.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互矛盾的体现

D.私人垄断资本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为其获取垄断利润服务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可以概括为:

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是以私人垄断为基础的。

7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实质是为了(  )。

A.使受援国增强军事实力

B.帮助受援国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

C.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威望

D.使社会主义国家获得充分的经济利益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援助,是为了帮助受援国巩固政治上的独立,促进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自力更生能力的加强。

在提供经济援助时,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不要求任何特权。

它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具体体现。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  )。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应该把国有经济的内部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外部推进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市场取向的改革决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CD三项虽然都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但不是题干中要求的“微观基础”。

9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综合指标是(  )。

A.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社会总产值的多少

B.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的多少

C.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工资的多少

D.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利润的多少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综合指标,一个国家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的多少,基本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

社会总产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价值的重要指标。

10我国的货币政策,应当以(  )。

A.发展经济、基本稳定币值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B.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为目标

C.坚持货币的财政发行,避免以经济发行为目标

D.多发放贷款,尽量增加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为目标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

稳定货币是指把货币供应量控制在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所能容许的范围内,以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发展经济是指通过合理分配货币资金,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二、简答题(11~16小题。

每小题10分,共60分)

11阐述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谈谈该原理的现实意义。

答: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与消费

a.生产决定消费

第一,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

如果没有生产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资料,就不会有人们的各种消费活动。

物质资料的数量和种类,决定了消费的水平和结构。

第二,生产决定了消费的方式。

生产出什么样的消费用具,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消费方式。

第三,生产的性质决定了消费的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不同于社会主义生产,因而资本主义消费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消费。

b.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首先,消费使生产得到最终实现。

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进入消费,它就不是现实的产品。

其次,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

如果没有消费,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人们就不会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

②生产与分配

a.生产决定分配

首先,被分配的产品只是生产的成果,因而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可分配产品的数量。

其次,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分配的社会形式,如资本主义生产决定了有利于资本家阶级的分配形式。

b.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

与生产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生产与交换

a.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过程中,社会劳动分工的程度,决定了交换的范围和规模。

分工越细,交换范围越广,交换规模越大。

b.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用

交换的发展,又会推动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

比如,商品交换的发展,就有利于促进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转化。

(2)该原理的现实意义

①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生产的决定性主导作用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要重视生产,把生产放在第一位。

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发展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发展过程中要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

②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要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协调好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

还要逐步完善市场交换竞争机制,规范市场交换秩序。

所有这些都要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为目的。

③社会生产总过程四环节关系原理还要求反对和抵制有损长远利益的发展,如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以及生产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产品,还有以牺牲经济结构合理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发展以至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④这些原理也说明为了一国经济的协调、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一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仅仅靠市场调节是不行的,市场调节有其弊端,要把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

政府实施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要依据经济形势来确定。

12简述虚拟资本积累的特点和经济影响。

答:

(1)虚拟资本积累的特点

①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其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

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虚拟资本可以不依托于实体资本定期获得收入,还可以独立运动,在自由买卖中获益。

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

②虚拟资本积累是实体资本积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逐步产生的,它的产生天然就是为了促进实体资本积累更好地发展。

虚拟资本的积累必然以实体资本的积累为基础。

③虚拟资本积累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和实体资本积累脱节的,即虚拟资本积累反映的价值符号可以与实体资本的真实价值无关,其运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虚拟资本的经济影响

虚拟资本不等于虚无资本。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产物,对商品经济已经并且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①虚拟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使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约束被缓解。

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变成虚拟资本以后,货币资本所有者找到了一条直接投资、直接分享投资收益的渠道。

银行信用和虚拟资本的共同作用,使得企业因为资本不足不能发展的可能性被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虚拟资本的存在拓宽了公众的投资渠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等来分享高增长行业和企业的利益,当然也就用资本支持了这些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②虚拟资本导致财富虚拟化,加快了整个经济的虚拟化进程。

随着股票、债券及其他衍生证券交易规模的扩大及盈利水平的变动,围绕着证券交易展开的各种经济活动也在不断扩张,有越来越多的收入被资本化,按虚拟资本的特殊运动方式来运动。

以虚拟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虚拟化使得诸如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脱离物质生产过程的约束,获得相对独立的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财富的性质就变成了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证。

13简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

答: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证明了生产价格只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两者并不存在实质上的矛盾。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阐明了各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从而揭示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证明工人不仅受本企业、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

剩余价值总量越大,平均利润也就越高。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说明资本家之间尽管在争夺利润中存在着矛盾,但在剥削无产阶级这个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和压迫,不能仅限于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14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答: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这种过剩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生产相对过剩。

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人的有效需求却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一个原因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使得工人所得工资部分的比例缩小,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得工人获得的收入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或以劳动力价值以下,这也限制了有效需求的增加。

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可通过这个矛盾的具体表现反映出来。

①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从一个企业来看,企业内部的生产是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之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

但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却处于一种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这种盲目的生产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并导致经济危机。

②另一个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就必然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但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劳动人民购买力较之于生产的增长,相对缩小了,因此,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15简述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和产生原因。

答:

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自然生产条件不同。

较好土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

土地经营的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

由于仅仅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要求劣等地也参加耕作。

如果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平均生产条件来决定,则经营劣等地就得不到平均利润,而只得转移资本到别的部门中去。

这样,势必造成农产品的供不应求,从而引起价格上涨,并且一直涨到与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相等,当经营劣等地也能得到平均利润时,资本家就会去经营劣等地。

可见,在土地经营垄断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归根到底还得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

这样,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条件较好、产量较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便以不同的程度低于由劣等地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

但出卖农产品时,是以统一的社会生产价格为标准,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超额利润,构成级差地租。

由上述的分析可见,土地作为生产条件,它的质量优劣的差别,只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或基础,而不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

因为生产条件的差别在任何生产部门都存在,但因一般不存在对使用较好的生产条件的垄断,因而不能形成持久性的超额利润。

在农业中,只有当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同时与土地经营的垄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级差地租才会形成。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

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有两个特点:

①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②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

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特别是好土地更为有限造成的,使得土地经营具有垄断性。

这样,如果劣等地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不会去租种,全社会的农产品将不够供应。

所以,土地优劣不同只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而产生的原因却是土地经营垄断。

16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与形式。

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要求实现社会总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但是,应该将这种平衡理解为一种趋势或大体平衡,而不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完全相等。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是经常存在的,这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①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

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流通媒介之后,产生了供给与需求的分离、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分离,于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就具有了一般可能性。

而且随着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将随之扩大,当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不能同步进行而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时,就会逐渐演变成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失衡。

②微观方面的原因。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按照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决策,其活动不可能与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③宏观层面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及宏观调控不力等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

尤其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要达到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完全相适应,也是极其困难的,而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导致国民经济总量的失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上述因素以外,体制因素也是造成社会总供求失衡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2)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形式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失衡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①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简称“需求膨胀”,它是指如果社会总需求持续地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的情况。

需求膨胀有如下的一些表现:

经济增长过快、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信贷膨胀,严重时会导致通货膨胀。

②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是指社会总需求绝对或相对不足而社会总供给绝对或相对过剩的情况。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有如下的一些表现:

经济停滞、就业水平下降、投资不足、企业产品销售困难,严重时会导致通货紧缩。

三、计算题(17~19小题。

每小题10分,共30分)

17现有土地位置相同,但肥沃程度不同的优等、中等和劣等的三块等面积的土地,其产量正好满足市场对该农产品的需求。

假设社会平均利润率为20%,投资这三块土地的资本家预付资本及其产量情况如下:

试计算:

(1)每担谷物的市场价为多少?

(2)级差地租Ⅰ分别是多少?

解:

(1)优等地、中等地、劣等地全部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均为:

成本价格+平均利润=100+100×20%=120(元)。

优等地每担谷物的个别生产价格=120/6=20(元);

中等地每担谷物的个别生产价格=120/5=24(元);

劣等地每担谷物的个别生产价格=120/4=30(元)。

在土地产量正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时,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的,因此每担谷物的市场价为30元。

(2)级差地租Ⅰ的求解:

优等地全部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30×6=180(元);

中等地全部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30×5=150(元);

劣等地全部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30×4=120(元)。

而级差地租Ⅰ为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差额,因此优等地的级差地租Ⅰ=180-120=60(元);中等地的级差地租Ⅰ=150-120=30(元);劣等地的级差地租Ⅰ=120-120=0(元)。

18企业价值100000美元的重型机械,平均使用年限10年;厂房建筑物60000美元,平均使用年限20年;其他工具80000美元,平均使用年限4年。

该企业生产周期为4个月。

一个生产周期中,消耗原材料40000美元,燃料30000美元,辅助材料20000美元。

该企业雇用工人300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100美元,一个生产周期支付一次。

求:

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解:

固定资本年周转总值=100000÷10+60000÷20+80000÷4=10000+3000+20000=33000(美元);

流动资本年周转总值=40000×3+30000×3+20000×3+300×100×12=630000(美元);

预付固定资本=100000+60000+80000=240000(美元);

预付流动资本=40000+30000+20000+300×100×4=210000(美元);

预付资本总值=预付固定资本+预付流动资本=240000+210000=450000(美元);

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总值+流动资本年周转总值)÷预付资本总值=(33000+630000)/450000=1.47(次);

因此,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1.47次。

19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互相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0亿元。

根据经验统计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0亿元。

试计算:

(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2)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纸币每元贬值多少?

(3)请写出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

(4)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了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解:

(1)根据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14000-3500+4000-2500)÷8=1500(亿元)。

(2)纸币贬值后每元值=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流通中实际发行货币量=1500÷2000=0.75(元)。

因此,纸币每元贬值=1-0.75=0.25(元)。

(3)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

G=PQ/V。

(4)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纸币流通规律是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因为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其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银的实际流通数量。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为通货膨胀。

四、论述题(20~21小题。

每小题20分,共40分)

20论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影响。

答:

(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就物质形式来看,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它们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

就价值形式来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则不变资本的比重越大,可变资本的比重越小,从而对雇佣劳动力的需要就相对减少,并导致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较原有基础有所扩大的再生产。

以剩余产品不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作为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为前提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