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作文《我喜欢》要求写出农村乡土的特色孩子独有的东西.docx
《作文范文之作文《我喜欢》要求写出农村乡土的特色孩子独有的东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范文之作文《我喜欢》要求写出农村乡土的特色孩子独有的东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范文之作文《我喜欢》要求写出农村乡土的特色孩子独有的东西
作文《我喜欢》要求写出农村乡土的特色孩子独有的东西
【篇一:
乡土作文放清香】
乡土作文放清香
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求“异”。
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作文出现的内容虚假化,感情病态化,意义拔高化的现象必须解决。
其实,生活在农村小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农村作文教学却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大自然里,对大自然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对大自然都有着独特的灵性亲近。
其次,古朴的民风、纯真的乡情,勤俭的习惯,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坚实基础。
所以,乡土作文就有其生机盎然的沃土,研究乡土作文可以实现农村作文生活化的,纠正农村小学生作文的种种弊端。
一、正确把握乡土作文实施的理论基础:
新课标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彻底否定了“教材就等于教育资源”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力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
我校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他们对于农村中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新农村巨变都能亲身体验、亲眼所见,并能不自觉地将其选入自己的写作中。
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去感爱农村的变化发展,去发掘农村的历史文化,那么这些风土人情,农村巨变就能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走进学生的作文之中,同时通过作文,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农村风土人情、家乡巨变、历史渊源,从而实现作文即生活的研究目的。
新课标又对语文教材提出了一个“大语文”的教育思想:
“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
又‘开源’,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习育人”——“生活即语文”。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产必由之路。
这不仅是“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问题,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
生活实践是学好语文与写好作文的关键,只有活跃了学生的生活源头,学生的写作才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在作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民间趣事要用好用活用透,体验生活,参与生活,发现生活,这些理所当然是学生写作的源头。
我们库区的乡土作文,也是对小学生进行三峡移民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今天的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德育目标定得过高,而且缺少有效的教育形式和适中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去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发现家乡,在活动的过程中,使热爱家乡的教育整合在学生的作文之中。
古人云“文道结合”,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过于强调作文的中心思想受到过度的批评,如果说单纯强调临驾于作文之上的中心思想是不可取的,但是作文有其学生的写作目的,为什么而写,这应该强调。
但是从学生的写作目的性上来说,大部分学生无任何目的可言,单纯是为了作文而作文。
通过乡土作文的尝试,使学生在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建设家乡的过程中,使爱乡之情自然流露,最终走向能动作文:
表达飞扬激情,感悟库区巨变,弘扬三峡移民精神。
二.严格界定乡土作文的研究范围
乡土作文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
乡土作文教学:
以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作为写作的素材,通过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历史掌故来赞美家乡,发现家乡的美,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体验农村活动化作文教学的策略
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
有自己亲身真切的体验,作文就会具有鲜活生命力,还会萌芽着真情的种子。
(1)活动体验,获得真实感受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走出家门,参与农村劳动,玩一玩大人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等,进行体验活动的过程中,要尝试改变活动的组织形式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并获得参与活动的真实感受。
在开展体验农村生活活动化作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中,可以重点围绕以下内容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
◆回忆以前参与的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与过的活动,并进行课堂交流,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典型活动进行重点指导;尝试通过一定的媒介物,引导学生回忆已参与过的活动,学生自由复述交流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引发类似的回忆一联想,扩大视野。
◆指导参与序列化活动
在本探索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尝试通过主题化的活动,编订作文序列,围绕这作文序列进行写作实践活动。
亲近家乡历史:
寻找家乡文明,探寻家乡风俗,走进传统节日等形式开展。
走进自然世界:
了解蚕蚕宝宝的生长历程,保护青蛙,我们在行动,家乡植物种类的调查等。
了解家乡巨变:
查查我们的家谱,家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眼中的新农村建设等。
感受成长快乐:
我的成长足迹,我长大了,请你猜猜他是谁等。
◆开展主题性实践活动,渗透作文教学内容
作文训练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作前素材的搜集和占有,情感的体验和积蓄上,而且也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平台,写作贯穿了活动的始终。
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选题
①.五彩斑斓的童年②.我最喜欢的游戏③.我的亲朋好友④.收获的季节采撷⑤.家乡风情连连看⑥三峡平湖四季的演变⑦.亲近历史文化,走进传统节日⑧.环保,我们在行动⑨.师恩难忘⑩.畅想三峡平湖未来。
◆倡导个性表达,物化活动成果
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生活阅历以及知识积累都是不相同的——就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各人的体验以及兴趣的侧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
这必然导致其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因而,必须解放文体样式与主题表达的束缚,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认为恰当的作文形式、作文素材及写作角度来表达自我理解的主题,突破传统作文的“三段论”和传统的主题表达方式。
由于倡导了个性化地表达,使无论作文还是活动,都呈现出一派多姿多彩的面貌——以充分体现学生张扬的个性,昂扬的精神,焕发新时代库区学生的创造精神。
◆提供展示平台,体验成功快感
成果展示,不仅仅是对学生活动的总结、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燃起继续探索的兴趣和信心的火花,高扬前进的风帆;成果展示也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扩大影响,带动、激发更多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成果展示,作文教学同样也需要成果展示。
作文不仅是一种表达的需要,也具有交际的需要,推销的需要。
当学生的作文被同学、家长、老师或者社会认可的时候,他们同样会感莫名就感,从而激发出他们梦幻般写作兴趣。
(2)课堂交流,再现生活
根据自己、伙伴间开展的活动进行课堂交流,将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最受的细节描述下来,用灵动的细节传达出款款真情,在教师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质量时,以学生的交流质量作为一个主要的方面,使学生不断完善语言组织,表达方式和结构技巧。
(3)梳理材料,聚集焦点
对于学生所交流的活动,由于事先教师没有进行统一安排与组织,可能出现活动内容五花八门,学生的兴趣往往集中在自己没有参与过的活动中,这要在充分展示个性的基础上恰当把握。
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发言交流的材料,选取自己也感兴趣的活动,最后确定最喜欢(最想参与)的活动,并再请中选学生进行活动全过程的说明与交流,使整个活动更加完善,同时对于抽到交流的学生来说又一次获得语言训练的机会。
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写作点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落实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在作文中等写作技巧,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实质性的飞跃。
(4)当堂作文,再现活动
根据学生的活动复述以及教师有意识的、富有实效的指导,运用简快作文的方法,学生立即将自己参与的活动写具体,30分钟内完成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写作。
(5)展示交流,体验成功
学生完成活动经过的写作后,进行当堂作文交流,在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议,修改;同桌互改作文;完成全文的写作,评选出若干活动奖项,优秀的作品还可以发到网上和传到相关的报刊。
四、收集乡土性文学的教学策略
(1)收集乡土语言。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其日常口语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最鲜活最生动的作文语文,学生在交流、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并在作文中加于运用,农村学生在用具有乡土特色的语言来作文,不仅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还能激发作文的兴趣。
(2)收集民间的故事、传说
民间故事作为乡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它又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不同时代农民群众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同时这些民间故事还能激励人们热爱生活、颂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
(3)收集农村中发生的新奇事。
农村中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奇的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自己身边新奇的事。
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随笔撰写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新鲜事的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学习随笔的撰写,为写好作文提供相应的素材。
五、观察农村变化纪实性作文教学的策略
学会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前提,而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观察能力偏弱一直以来是困扰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因素,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的选材。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给予观察方法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景、物等通过作文的形式展现出来。
(1)观察农村自然风光
(2)观察农村面貌变化
近一段时间来,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种养殖大户、庄稼能手不断涌现,农村中每月都有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如果不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学生可能会对此熟视无睹。
(3)观察农村的经济变化
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发展,如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文化活动的普及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
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通过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展示家乡,从中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写观察日记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染,都十分地感兴趣,在和同学们的聊天中可以发现很多同学喜欢养花种树,喜欢养一些小动物,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观察到的内容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就是乡情浓郁的感人乐章。
◆撰写乡土变化消息、报道稿
在开展乡土性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农村生活,也可以通过采访身边的人或事,以“小记者观察”的形式加以表达,丰富了校园广播的内容,更是在为建设新农村鸣锣开道。
六、描绘未来农村想像性作文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中要求在小学高年级段学生就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
怎样引导学生写想像性的作文,而非学生胡思乱想,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以现实为基础,旧的事物之上发展新的事物,又可以大胆畅想。
(1)想像未来农村
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观察农村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让学生记下农村中不和谐的一面,以此为情景,引发学生议论抒情,提出改进的看法。
再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想像——《20年后的新农村》、《未来的母校》等想像性作文的写作,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后,将明确创设情景是写好想像作文的基础,特别是提供现实的教学情景,有助于提高学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
(2)新编民间故事、传说
我们农村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常常感慨:
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这么低,写作思路狭窄,内容干燥单调,语句平淡乏味。
究其原因是农村小学生与外界很少接触,较缺乏想象力。
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
作家王蒙说:
“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
”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
编写、创作民间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乡土性儿歌与小诗歌创作
金波曾说:
“儿童不应当远离诗”,对小学生来说“诗教”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起到推动作用,“诗言志”引导学生进行乡土性的儿童诗创作,能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情感通过儿童诗加于表达,实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在五年级的学生中开展儿童诗歌的写作指导,使学生喜欢上这一作文形式,并有一定质量的儿童诗歌创作出现。
另外结合学校的德育特色,利用乡土性的诗歌教学进行新编礼仪教育三字经的编写,通俗化已让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七、乡土作文开放作文评价策略
1、改单一师改为立体互动。
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活动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后,让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
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举行作文朗读比赛,可以自己打分或请同学打分,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又如小组内交流评价;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作品等等。
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自我评价,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对他人的评价,可以学到别人的长处,激励学生改进不足,赶超先进。
改以往“学生写,老师评”的单向交流,而是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双向、多向的互动,让学生从中习得自改方法,真正使学生“明其理,会其文”。
引导家长参与到期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所写的材料都是发生在农村的事,让家长参与到乡土作文的评价过程中,家长可以肯定孩子作文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修改的建议,还可以和老师一起探讨有关作文改革的问题等,这样做既促进了教师、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又使校内的教育得到了拓展与延伸。
尝试开展几次让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作文打分的评价方法,效果会十分明显,家长对于自己孩
子的作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都为自己孩子的作文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另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在线”或教师的博客“学生作品”这类似的平台,将学生的习作发布在网上,通过点击率统计、网友回贴的形式进行评价。
2、以展示代替评改
建立“学生习作园地”,只要是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都可以进行展示,并定期组织师生进行评议,每次评出最佳习作,再推荐到校园网上、校报、文学社作文集上发表,特别优秀的不妨向报刊杂志投递,为学生获得习作的成功提供机会。
同时引导学生自己编写作文集,进行展示,并进行自编作文集的拍买与互换。
新课标告诉我们乡村教师:
乡土的才是世界的,地球村可能使我们三峡库区学生的“原生态”作文成为世界百花园中的奇葩。
相信这不会是遥远的梦想,而是已经显露的曙光——“平湖山花香天涯,三峡风情动海角。
”
昨天下午一点多钟,匆匆踏上了重游四十八槽之路。
过河后直奔大水沟,绕过老煤厂向横大梁爬去,林荫道陡直而坎坷,行人减少,山洪冲刷,卵石错杂,脚落在哪里非常费劲,因此才过半山腰,人人汗流浃背,衣服不断地减,幺爸最后是脱完了上衣,但还直冒热气。
我们人人奋力攀登,到横大梁时大家都抢了块石头颓然坐下,多数的直喘粗气。
附近就是仙人寨,传说那里的水井直通东海。
今天没有时间去游览。
我稍事休息后,开始用手机录象,可惜天气昏暗,效果极差。
下灰板槽时,沿途依然是古木参天,荫天蔽日;夕日险峻的沟槽,如今显得平缓温柔,齐腰身的杂草、柴禾,令我们这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人羡慕不已——十岁左右的我们上山砍柴,只有在危险的悬崖峭壁上去冒险才能砍到的,我们有同年的伙伴差点因此丧生。
这里的鸟儿的悠扬鸣叫,松涛的声声回荡,叫人亲切舒服。
【篇二:
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农村学生的写作题材】
XX.cn
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农村学生的写作题材作者:
陈飞
内容摘要:
乡土题材是文学创作领域独具魅力的一个领域。
农村中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多向开掘乡土资源,就能丰富写作素材,具备创新优势。
关键词:
作文题材乡土
唐代诗人岑参从军边塞,饱览奇丽风光,体察军旅生活,诗歌豪放得有根基;现代作家刘绍棠生活在京东北运河边,古朴善良的乡亲、长着垂柳的两岸,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怀,于是《蒲柳人家》凸显出醉人的乡土风情;哥伦比亚小镇阿拉卡塔卡孕育了魔力的种子,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将这份魔力点化成永恒的魅力。
古今中外,多少作家扎根于自己生活的一片土地,让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在自己的笔下酝酿发酵,散发出流传久远的醇香。
这些作家的创作成就让我们赞叹,他们的创作经历更能给予我们写作方面深刻的启示。
在农村中学,学生的作文题材多集中为家庭和学校生活,内容多为父母师长的关爱期许、同伴的交往、学业压力等。
这些内容城里的同学也可以以基本相似的面貌呈现,未能体现作为农村学生的特有优势。
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安排的专题为“脚踏一方土”,目的就是让学生阅读名家们对土地的歌颂吟唱,引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的关注。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大自然给予了他们更多的亲近机会。
农村的风土人情使他们受着不同于“城居者”的熏染,这就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材料创新提供了保证。
而学生写作的实际状况是各种习作均鲜见乡土题材,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了。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乡土写作资源,以丰富学生习作材料,激发情思,获取感悟,提高创新力。
以下就以笔者所居地双沟的乡土人文资源为依托探讨如何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一、欣赏自然风景,“长乐人间多妖娆”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花池,秋饮菊花酒,冬吟白雪诗”,我认为这些活动在农村多易实现。
春天,很多村庄连树成林,从爆出嫩芽远望一片若有若无朦胧如烟的鹅黄到托出宽大叶片远观一道道青黛长城。
由春到夏,桃花、槐花、荷花各种花朵次第开放展现出蓬勃的各种绚烂,秋来大豆摇铃玉米裂口满心的喜悦映衬着天空湛蓝的高远,冬天房屋上卧着小雪,屋旁瘦硬的枝条挑着几多“梨花”。
至于叽啾鸟儿翩跹、斜阳映照原野等无不可以给学生带来感官和情思的冲击。
【篇三:
挖掘乡土资源优化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挖掘乡土资源优化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摘要】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孩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
挖掘这些素材用于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在孩子们自己收集、动手、观察、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亲身实践的情感体验,无需教师费过多口舌,学生便一吐为快,语言饱满,情真意切。
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农村素材作文教学
农村作文教学为农村语文教师提供了艰巨又多彩的舞台。
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孩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
那么如何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从而达到作文育人的目的呢?
新《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念。
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所以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作文教学。
一、寻农家之乐,赞纯朴民风
1.农家乐趣。
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
农家人纯朴、勤劳、善良,他们自娱自乐,清明节扫墓,五月初五端午节各家各户门前插艾条、茱萸,祈福风调雨顺,八月十五中秋节摆月饼拜月亮,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除夕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等,这些习俗体现出家乡纯朴的民风和祖辈们纯真的品格。
这些素材学生喜闻乐见,来源于生活,俗中有乐,俗中有趣。
2.乡村野趣。
农村孩子们结伴出游那浓浓的伙伴情是纯洁真挚的,不是城里孩子所能领略到的。
春天挖野菜、放风筝,夏天下河摸鱼捉蝌蚪,上山捉蛐蛐,秋天摘豆角、摘果子、拾稻穗,冬天砍甘蔗、烤红薯?
?
那种自由自在的快乐,是童心童真的放飞。
开发这些素材写作,贴近学生生活,他们有亲身实践的情感体验,无需教师费过多口舌,孩子便一吐为快,语言饱满,情真意切。
二、看农村新貌,赞家乡之美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赏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农家新居美都
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
引领学生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孕育美,在写作中表真情。
1.采田野风光美。
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
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
我们这里种有甘蔗、水稻、香蕉等农作物,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和风韵,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带领学生走进金灿灿的丰收田野和五彩缤纷的农家菜园,在此过程中引导观察,分步解说。
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采山水景观美。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那郁郁葱葱的树林,那清澈见底的溪水,那鲜花绽放的山坡,无一不是美的化身。
布置孩子们观察这些触手可及的东西,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采农家新居美。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
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引领学生通过拜访祖辈,了解家乡的旧面貌,在旧与新的对比中,去见证家乡富了、变了。
三、学农艺农技,述劳动甘苦
农艺农技是农家的传家宝。
在开发作文题材时,通过让学生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
在劳动中交流情感,获取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
这样,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假情假义的作文现象。
1.尝劳动辛苦,知劳动为荣。
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大多数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年轻的父母一心只想着让孩子跳出“农门”,常常制止着孩子的自由,即便是孩子可以参加、完成的劳动,也被长辈替代。
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志不强。
因此,许多描写劳动的习作,不是只言片语的东拼西凑,就是含有水份的抄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
所以要写劳动,就要让学生去尝一尝劳动,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与农民师徒结对,学习翻地、种菜、种田、浇水、除草、摘果、割田等技术,让学生亲手做,出力流汗,得到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
像种萝卜、葫芦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
这样的劳动不仅让孩子获取到了丰富、有趣的的作文素材,还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和快乐。
2.赏农民智慧。
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
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
像刺绣、剪纸、种蘑菇、放牛牧羊、种豆种菜等等这些农艺农活,都有着一套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让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借亲身感受,表达赞赏之意。
在探索这些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去收集,去动手,去观察、去体验、去实践,去描述,使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有情可溢,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从而还给孩子一个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