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答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6048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答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答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答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答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答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答案版.docx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答案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答案版.docx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答案版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9)答案版

2019年中考题

【一】2019年贵州省安顺市语文试题word+答案解析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18分)

【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共4分,每小题1分)

(1)选贤与能()

(2)不独子其子()

(3)屋舍俨然()(4)寻病终()

12.

(1)同“举”,选拔

(2)以……为子(3)整齐的样子(4)随即,不久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共4分,每小题2分)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

(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4.【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3分)

14.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一点1分)

1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3分)

15.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意思相近即可)

16.【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

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4分)

16.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1分)【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

“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1分)【甲】文侧重于议论(1分)【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1分)

【二】2019年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中招生考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阡陌交通()⑵便要还家()

⑶便扶向路()⑷处处志之()

9.

(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沿着、顺着

(4)做标记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

(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1.C

12.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4分)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

①至治之极: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②甘:

美味,以为甜美。

12.相似点是:

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2013-2018中考题

【一】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便舍船,从口入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9.B(2分)

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3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

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僧人。

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

③迨,到,等到。

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译文

文瑛和尚,住在大云庵,流水环绕,是苏子美沧浪亭的故址。

他多次求我写沧浪亭记,说:

“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于今请您记叙的,是我为什么要建这个亭子。

我说:

“先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造了一座花园在内城的西南面,他的外戚孙承估,也造了一座花园在它的旁边。

直到淮南一带地方都归了宋朝时,这些花园也还没有荒废掉。

苏子美开始建筑的沧浪亭,到后来和尚居住了。

这样沧浪亭就改成了大云庵。

自有了大云庵以来又二百年了。

文瑛寻访古代遗迹旧事,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这样又从大云庵改成沧浪亭。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昔子关之记,记亭之胜也。

11.①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

(2)

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②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

(2分)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分)

1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

(2分)

【三】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17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愚溪诗选(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

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

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按照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改名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注】断断:

争论不休。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

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1.(3分)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邀请

B.诣太守,说如此               诣:

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故:

缘故

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利:

利益

2.(3分)D(利,对……有好处)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部分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3.(3分)D(“均以描写议论为主”说法不正确,《桃花源记》没有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理解不准确。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8分)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分)

4.(8分)

(1)(4分)(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既、扶、向、志”翻译正确各1分)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4分)

(2)(4分)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是、得、家、焉”翻译正确各1分)

【四】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25~29题。

(14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秦时妇人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译文]

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伪之事发生,就下令把没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客僧害怕被驱逐,大多暂时逃避到山谷中去.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

“汝乃何人?

”僧曰:

“我人也。

”妇人笑云:

“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

”僧曰:

“我事⑧佛。

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

”因问:

“佛是何者?

”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

“语甚有理。

”复问:

“宗旨如何?

”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

“此处是何世界?

”妇人云:

“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注释】①客僧:

外来和尚。

②妖伪事起:

兴妖作怪,蛊惑人心。

③权:

权且,暂且。

④法朗:

和尚法号。

⑤赍:

携带。

⑥宁:

难道。

⑦形骸:

形体。

⑧事:

侍奉,供奉。

⑨摈落:

剃光头。

⑩自:

本是。

⑪弊:

压迫。

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

"你是什么人?

"和尚说:

"我是人啊!

"女人笑着说:

"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

"和尚说:

"我奉事佛,佛必须贬降形骸,所以这样."她又顺便问:

"佛是干什么的?

"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

"他的话很有道理."又问:

"佛教的宗旨如何?

"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法朗就问她们:

"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女人说:

"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当初吃草根,得以不死.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间."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养活他.草根涩,根本不能吃.法朗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暂时告辞出去,到人间去寻找粮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备好粮食再去时,却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了.                     

2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2分)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

25.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1处1分,共2分)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便要还家(         )  

(2)无论魏晋(         )

(3)并衣草叶(         )    (4)僧具言之(         )

26.

(1)通“邀”,邀请。

(2)不要说,更不必说。

(3)穿(衣)(4)详细(每个1分,共4分)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不知有汉/汝乃何人    B.寻病终/遂寻洞入

   C.皆出酒食 /初食草根    D.悉如外人/ 悉逐之

27.D(2分)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28.

(1)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啊。

”(2分)

(2)相顾笑曰:

“语甚有理。

(2)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

“他的话很有道理。

”(2分)

9.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2分)

(1)《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荡山的原因各是什么?

   答:

                                  

29.(选做一题)

(1)前者是“避秦时乱”,后者是“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

分)

(2)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答:

                                  

(2)①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②里面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③无意间被外人发现;④结果是再寻而不得,极为神秘。

(至少答出两点,2分)

【五】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

(8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

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

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

刚。

③洵:

确实。

④浣:

洗衣。

【参考译文】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

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

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

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

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

⑴ 阡陌交通(     )  ⑵屋舍俨然(    )

⑶偶舍骑步行(    )    ⑷方担粪灌园(     )

24.⑴田间小路⑵整齐的样子。

⑶放弃,舍弃。

⑷正,正在。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⑴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5.⑴(渔人)又走了几十步,(洞口)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⑵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⑵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幼都在田间耕耘种作。

(每小题1分,共2分)

26..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2分)

26.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

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

27.【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27.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每项1分,共2分

【六】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8-12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②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就之,幸而得息。

译文:

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

“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离烟囱。

不然的话,就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

”主人沉默不答应。

不久后,家中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③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

“乡④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主人乃寤⑤而请之。

 选自《汉书霍光传》)

(注释)①突:

烟囱。

②嘿然:

不说话的样子。

嘿,同“默”。

③录:

录用,这里指邀请。

④乡:

同“向”,从前。

⑤寤:

同“悟”,醒悟,觉悟。

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

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

有人对主人说:

“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

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

”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