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5909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docx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docx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

篇一:

戏曲鉴赏

浅谈《四郎探母》

摘要:

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一个小符号。

梨园有称“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指的是两出经典大戏,一出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文昭关》,另一出便是《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

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在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的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

四郎探母忠孝道义

正文

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

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

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

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

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

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

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

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

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

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

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

下面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刻画,忠义解析等方面介绍这部京剧名作。

一、艺术手法

“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

”,杨延辉(即杨四郎)甫一上台,便不由人眼眶一热,失落番邦一十五年,这是怎样的思乡之愁?

在艺术手法上,京剧《四郎探母》抓住感情这一侧重面,以佘太君与杨四郎的骨肉亲情为主要刻画对象,以铁镜公主与杨四郎的夫妻情分为次要方面,同时还掺杂了萧太后的与铁

镜公主的母女情,杨六郎与杨四郎的兄弟情,将众多亲情汇集在这一部戏中,情深意切,让人动容。

在这样浓厚的亲情中,家国天下,战争胜败已经被人搁置次要,取而代之的是人物流露出的最真挚的感情。

十五年未见的家人故土,失散的母亲发妻,杨四郎的抉择是痛苦的。

两国交战,作为宋国曾经的一名骁勇善战的杨家将,杨四郎抛却不下的不是国家大义,而是生育自己的母亲,而现在,身处曾经的敌国阵营,杨四郎已然无法抛下有情有义的铁镜公主和亲生骨肉。

这样的抉择时痛苦的,但杨四郎心中却已经有了选择。

两难的选择,拼死见母亲的孝,返回妻儿身边的义,浓厚的亲情彰显无余,人性之美也被人广为传颂。

在京剧中,《四郎探母》对杨四郎的结局做了最人性化的更改,杨四郎探母归来之后,萧太后大怒,欲处死杨四郎,但铁镜公主却用孩子亲情来打动母亲,为杨四郎求情。

萧太后左右为难之际,天平最终是倾向了女儿孙子,赦免杨四郎。

亲情在此处又一次彰显了他的力量,战争无情,亲情无价,这是人性伟大之处,也是京剧唱本作者改编的高明之处。

作品聪明的避战争之重,举人情之轻,将战争这一沉重的话题牵引到母子情、夫妇情、兄弟情等诸多感情之中,从亲情出发,又回到亲情之中。

一方面着重刻画杨四郎重情重义的动人,忠义难两全的遗憾,一方面暗暗指责战争的残酷无情,阻断了亲情,隔绝了骨肉,造成多少人的痛苦与磨难。

二、人物形象

完整叙述杨四郎阵前探母故事并人性改编的同时,《四郎探母》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鲜活生动。

剧中的萧太后是一个看似不重要,但却在关键时刻起着改变剧情走向作用的角色。

萧太后留下杨四郎,并将铁镜公主嫁给他,让他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异乡生活,有人说萧太后独断,但我认为,她实则也是一个可怜人,战火让她丧夫,不得不承担起责任。

她的内心纠结和挣扎,却无从表达。

十五年过后,战火逼近,她的女婿摇身一变成为敌营帅将之子,家国大义迫使她处死敌军“杨四郎”。

但,在这个老妇心中,亲情还是大过一切,为了不使女儿失去丈夫,孙子失去父亲,矛盾冲突已经尖锐到极致,思量中,萧太后的人性战胜了仇恨,最终做出了皆大欢喜的决策。

赦免了女婿,使女儿一家得以团聚。

也正是《四郎探母》在这个进退维谷的抉择中,让萧太后做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团圆选择,使人物的形象因此活了起来,变得可亲可敬。

战争的残酷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伤害和仇恨,但也是战争中的亲情,彰显了人性的伟大。

在这出戏中的杨四郎,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本应奉孝母膝前,妻儿绕身边的他,却成为战争的俘虏,去了不愿去的敌营,娶了从未见面的铁镜公主。

尽管如此,十五年的异乡生活也未曾泯灭他他的亲情。

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在这出戏中得以进行较好的塑造,忠义两不放的坚定,是对他道德上的肯定。

在戏剧中,我们不仅能够见到完美的英雄人物,也能见到如杨四郎这样稍显遗憾的忠义人物。

杨四郎是具有争议性的,但就是这样的争议性告诉我们,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用来歌颂英雄或者揭露罪恶,有时也用来描写杨四郎这样的“普通人”。

在《四郎探母》中,杨四郎探视母亲之后,最终还是回到铁镜公主身边,虽不是无情无义,但始终大节有亏,因为他抛弃了生养的母亲和培养的宋国。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里,杨四郎的选择关系到了两个家庭,甚至能上升至两个国家,这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选择,因为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意味着背叛。

杨四郎选择了十五年朝夕相处、帮他助他的铁镜公主,他虽算不上“忠臣孝子”,但还是有上了“仁义”的美名,所以在《四郎探母》问世至今,才再三被编排登台,为众人接受、喜爱,大抵也是因为他对“仁义”的坚守,体现了人性的价值。

三、忠义两难全

京剧《四郎探母》在近代命运坎坷,是一出备受争议的剧目。

因为杨家将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而杨四郎的做法等于投敌叛国,弃母不顾,忠孝上颇受诟病,并如英雄般那样完美。

但是,客观来看,我们普遍认为杨四郎的行为仍然符合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普通老百姓所认可的基本伦理道德框架,《四郎探母》的故事之所以成立以及感人,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原因,是大宋的杨四郎与番邦的铁镜公主相互之间通过十五年的婚姻建立起来的跨越文化习俗的信任。

双方都存在于对于对方遵守承诺的期待,以及能够遵守承诺着中国基本道德素质的信任。

因此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主要是对于人格戒律的以来,就是通常所说的“义”。

所以在这样的道德体系框架中评价杨四郎,就不能简单的看他是否投降了番邦,而更重要看他既然因其不得已而成为了番邦驸马和大将,那么他面对这个新的身份应该有怎样的操守?

就像身在曹营中的关云长可以心在汉,杨四郎可以思母探母,公主也可以为他盗取令牌,但是公主对他的承诺他和公主的承诺必须相互遵守。

因此才会有“哭堂”一场的感情高潮,经历“双龙会”这场昏天黑地的国家惨剧,流落番邦十五年的杨四郎好不容易与老母发妻兄弟相见,转瞬就要再度分离,生死离别之际的骨肉亲情,一时间迸发出来。

佘太君和杨四郎之间的情感冲突时入戏尖锐而令人心酸。

佘太君挽留儿子之时,杨四郎的回答是“哎呀母亲呐!

儿岂不知天地为大,忠孝当先,儿若不回去,可怜你那番邦媳妇、孙儿,俱要受那一刀之苦......”在这里,杨四郎说的是媳妇、孩子的性命攸关,背后的支撑则是他的诺言,当杨四郎忠义不能两全时,义成为了更为有限的选择。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孝,主要指敬奉父母、善

事父母。

在伦理观念中,“义与非义”“孝与非孝”的矛盾冲突比较好分辨,好取舍。

但是当“孝”与“义”之间发生矛盾时,怎样取舍,怎样抉择,就难得多。

杨四郎将义成为更优先的选择,于他来说可能是虽然无奈,但也无过失的选择。

但在京剧其他曲目里,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比如《四进士》里的故事,在第三讲中说过:

有四个新科进士毛,顾,田,刘在双塔寺前盟誓,约定要为官清正,这是“义”。

可是,田伦却把对母亲的“孝”字摆在了最前面,违心的写信贿络顾,犯下大错。

为官者,百姓为先,个人为后,肩负的使命,内心的操守,就是官家的“义”。

但是,有时候家人的影响,父母施压,妻子教唆,亲情孝道的暗中影响,也是有的。

若是取舍不当,忠义抉择盲目,便将一失足成千古恨。

忠义二字说也简单,做到却难,我认为人不论穷富,都应该有一颗正义之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富了,“达则兼济天下”,穷了,“穷则独善其身”,无论如何,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

杨四郎选了铁镜公主,是为义理,为十五年相敬如宾,为儿子周全,虽然抛弃了忠孝,但却坚守了对公主的承诺。

内心有了一份操守,做事就要讲一个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关键不在于是将他回放到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下,还是用所谓“今天的历史眼光”加以评价,而是在于无论将他放到原初的历史环境里,还是放在变化了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举止都必须经得起普世道德的苛求;因此,真正重要的是,给予一种行为以正面的或负面评价的那个道德的或者政治的标准,是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

京剧《四郎探母》中各派唱腔经过千锤百炼,的确都是精品。

无论是老生,青衣还是老旦,小生,俱都是声情并茂,别有韵味。

特别是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的对唱《坐宫》一场,则是精品中的精品,传唱广泛,久唱不衰。

同时,《四郎探母》标举了人性之美,写出了人性的胜利,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以人性之美来谴责战争的罪恶,突出并刻画了杨四郎、萧太后等人物在人性价值上的取向。

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对人性美的歌颂将是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

篇二:

戏曲鉴赏课后总结

戏曲鉴赏课后总结

戏曲,中国的国粹,应该说我小时候对戏曲是很抵触的。

但长大后,发现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个性都摈弃似乎很悲催,我极力的反对全盘西化,但对于戏曲,平时在现代音乐和戏曲之间做选择,我往往还是倾向于现代流行音乐。

我认为这是从小到大,接触戏曲的机会是少之甚少,可谓是极少导致的。

如果在小学开设戏曲的选修课,是不是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我很希望国家、学校能多多的重视这方面的熏陶。

至少要让国人明白我们有自己的音乐,自己的民族特色,我觉得我们完全不应该去排斥、厌恶她。

应该在心里留一块地方去接纳她,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这个学期的戏曲鉴赏课的学习,我倒是学会了几首自己蛮喜欢的戏曲唱段,例如:

《卖水》(之前我从来都没有听到过,而且我觉得像这种西皮流水形式的京剧,似乎更让我们能接受,唱着唱着也觉得很有意思,越唱越喜欢。

)《凤还巢》“母亲不可心太偏”(其中的尖音字也挺有意思的,另外特别是湖广音、中州韵的念白我甚是喜欢,我觉得特别有韵味。

如果是普通话的,就没有那种感觉了,就不是那个调调了。

)《沙家浜》的那个“今日同饮庆功酒”(感觉十分的熟悉,想必是小时候听过只是一直不知道曲名罢了。

)另外我还想说,京剧版的《苏三起解》比越剧版的好听得不知多少倍,越剧版的怎么听都觉得是怪腔怪调,难听死了,这就是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作怪。

以前我就蛮喜欢一首现代京戏《说唱脸谱》,其中的“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

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灰色的精灵笑哈哈?

?

”我一直以为真的有这么一段京剧,后来才知道这些歌词只是传统老唱段的曲名集合来的。

还有一个我相当喜欢的京剧唱段,赵群版的《红娘·佳期》红娘唱段,低沉婉转的反四平调,尤其是前面那一句“看他二人,**将门关闭,已称心愿,老夫人啊老夫人!

你是枉费了心机哟!

”声音特别的空灵,我是没想到京剧也能唱的这么美,别有一番缠绵悱恻的入骨情柔。

还有湖南的花鼓戏《补锅》我也很喜欢,特别是“刘大娘,我笑呵呵,笑呵呵”的唱段,真是太有喜感了。

今年过年我准备回家给爷爷奶奶唱上几段拿手的,逗他们开开心。

我以前可以说完全没有去留意戏曲这方面的学习,甚至认为她是可有可无的,毫无兴趣可言。

可现在我发现其中的乐趣韵味和她承载的民族文化,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

我希望像这种了解感受戏曲文化魅力的机会应该多一点,特别在小学、初中、高中。

可以说,我中小学生时代的音乐体育课往往都会被其它的(语数英)文化课剥夺。

似乎音乐对孩子一点都不重要,只是一味的强调文化课的成绩,可以说是很变态的。

但我比较庆幸的是,我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音乐的人,所以从小我就耳濡目染的,因此对音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我听音乐那叫相当的杂,不限国内国外,不限曲种、风格、形式。

只要是我觉得好听,我就会听。

对于戏曲,这种中国特有的演唱方式,今年才算是正正的涉足。

有时可能比起戏曲所唱的,我对戏曲演唱者的服饰、发饰、装扮更感兴趣,实在是太

精美了,美不胜收。

可能是学美术专业的缘故吧!

再讲个题外话,我特别支持汉服的复兴,怎么日本和韩国他们逢年过节的都有和服和韩服穿,美死了,我们中国人真的只能是羡慕嫉妒恨啊!

我觉得传统服饰、传统戏曲、传统文化都非常的吸引人。

我期待着国家能大力的倡导、重视和鼓励汉服的复兴,并付诸实践。

这种复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照搬照抄,必然要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我永远都认为传统的民族的才是最美的。

篇三:

戏剧鉴赏课心得

在戏剧舞台寻找青春

——戏剧鉴赏课心得

无法否认,戏剧鉴赏是一门极具艺术的课程。

是它,让喜欢文学的我真正领会到浩浩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它的魅力在于那生动淋漓,在于那雅俗共赏,更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能选择这门课程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奋斗”。

大一开始,对于文学的挚爱,使学理科的我义不容辞的选择这门课程,想要在这样一个文学的殿堂里找到自己的信仰。

可是,总是那么遗憾,每次的期盼最后都落空。

终于在大三选上了这门课程。

每次,看着和蔼的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的讲戏剧,讲他的看法,他的见解,讲他对戏剧的热爱,总是莫名的感动,年近古稀的老师,为了他对戏剧的追求,年迈却还是坚持自己不变的信仰。

都说,人生就像一场独一无二的戏剧,从出生到生命殁乎,就像在舞台上的倾情独舞一样,扮演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时期的角色。

故,人生就如同一场戏,演好了换取的是喝彩、掌声以及声名显赫,演不好,则观众稀少,场面冷落。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无形的舞台中,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就如同表演一般,演员的戏份很多时候在于你的争取,争取了,或许就此刻辉煌。

舞台上的主角配角何尝不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呢?

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概就如此。

戏剧鉴赏课,实话说,刚刚开始听时并不觉得是有多精彩。

可是,慢慢的,我发现,戏剧是用来品的,或许它没有像电影那般跌宕起伏,没有像偶像剧那般唯美梦幻。

但,我确定的是,它不像电影那样商业化,更不像偶像剧那样仿佛水面上的泡沫那般不堪一击。

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多种的形式。

它生动形象,避实就虚,很好的将人生搬到了舞台上,让人若有所思。

上了一个学期的戏剧鉴赏课,不管是听邱老师满怀热情的解说他对戏剧独到的见解,还是观看《雷雨》、《左岸》、《立秋》等戏剧名作,每

节课总是那么的充实,那么的有收获。

不可否认,邱老师介绍的这三部戏剧可以说是文学的经典。

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立秋》,它折射出了中国当代最经典最值得传承的“企业经营”之道——勤奋、敬业、谨慎、诚信!

丰德票号祖祖辈辈传承的祖训: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晋商的经营之道,让我叹为观止。

故事以两条线交叉并进展开,一条是发展事业与家族该如何应对时代的变革;另一条是几代人不同的生活与命运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

豪门恩怨,爱恨情仇,彷徨徘徊,锐意革新,生死关头,何去何从!

晋商票号跌宕惊魂!

看完《立秋》后,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或许这就是老师说的对戏剧的感触吧!

只有真正用心去体会戏剧,才能跟随故事走到最后。

不可否认,戏剧鉴赏这门课选的非常值得,感谢老师让我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

而戏剧的文化底蕴也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对文学的挚爱又加深了一个层次。

文学的道路还是很漫长,我想,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的脚步,只要自己不停歇,总有一天,星星也能长成太阳!

篇四:

云南大学《戏剧鉴赏》课堂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什么是戏剧艺术

1.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

2.戏剧的艺术特质在于剧场性

3.悲剧、喜剧与正剧

第二节戏剧的艺术结构

1.戏剧行动的构成方式

2.情节

3.人物与人物造型

4.思想

5.对话

6.景观

第三节中国戏曲的艺术品性

1.虚拟化的意境

2.程式化的表演

第二章

第一节中国戏剧的艺术演变经历

1.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2.戏曲发展的关键性阶段

3.戏曲的改良与话剧的诞生

4.从戏曲改造到革命样板戏

5.新时期的戏剧变革

第二节西方戏剧的艺术演变经历

1.古希腊古罗马戏剧

2.中世纪戏剧

3.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欧洲戏剧变迁

4.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欧美戏剧思潮

5.世界各地的戏剧发展景观

第三章

第一节昆剧的形式美

1.无声不“歌”

2.无动不“舞”

3.俞振飞与《振飞曲谱》

第二节典雅动人的《牡丹亭》

1.“唯情”的梦幻世界

2.唯美的“惊梦”与“寻梦”

第四章

第一节京剧的旦行戏

1.旦的角色

2.花衫的“新”行当

3.梅兰芳的表演艺术

第二节华丽雍容的《贵妃醉酒》

1.表现“醉酒”在视觉上的美感

2.表现“醉酒”在听觉上的品位

第五章

第一节越剧的新路子

1.越剧音乐的美感

2.越剧舞蹈的美感

3.王文娟与徐玉兰的珠联璧合

第二节空灵哀婉的《红楼梦》

1.终究成空的痴人与痴梦

2.情殇的“黛玉葬花”与“宝玉哭灵”

第六章

第一节莎士比亚与他的悲剧世界

1.四大悲剧的人生图景

2.穿越时空的悲剧艺术

第二节伟大非凡的《李尔王》

1.亲情在真诚与渴望之间的冲突

2.李尔王在荒野上的呼告与觉醒

第七章

第一节易卜生与现实主义戏剧

1.社会与道德问题的思考

2.“正剧”的发生与类型

第二节质疑理想的《野鸭》

1.“救命的谎言”与生命的尊严

2.自然写实的戏剧效果

第八章

第一节梅特林克与象征主义戏剧

1.精神命运的朦胧与神秘

2.隐喻暗示与双层结构

第二节忧伤迷人的《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

1.爱的力量与黑暗的力量的斗争

2.反写实主义的布景手法

第九章

第一节凯泽与表现主义戏剧

1.人性中的永恒真理

2.“叫喊的戏剧”

第二节激进绝望的《漫漫长日》

1.沦入机械式生存的人类

2.反映机械性的舞台美术

第十章

第一节布莱希特与叙事剧

1.“戏剧式”戏剧与“史诗式”戏剧

2.“间离”的戏剧效果

第二节童话风格的《四川好人》

1.汇集善与恶的两面人

2.呈现事件与时空的舞台变化

第十一章

第一节尤涅斯库与荒诞派戏剧

1.“存在”的意义与生存的荒谬

2.混乱的戏剧形式

第二节永远虚无的《椅子》

1.无人落坐的椅子与空芜的人生

2.反传统的人物表演与舞台布景第十二章

第一节阿瑟·密勒与新写实戏剧

1.注入表现主义的心理现实

2.灌输理念的主观性倾向

第二节反思社会的《推销员之死》

1.被爱与成功的欲望之间的张力

2.推进情节的布景与音乐第十三章

第一节百老汇与歌舞剧

1.融入时尚的戏剧样式

2.音乐歌舞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美丽曼妙的《窈窕淑女》

1.从原剧本到歌舞剧的出色转型

2.评价行动与渲染美感的歌舞

篇五: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

戏剧鉴赏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学到了好多关于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是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绍兴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

从小,妈妈就有教我唱越剧。

比如,《我家有个小九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

这些曲目,我都会唱,所以在选修课的考试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完时,老师和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我的肯定。

戏剧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简单明了的词句、动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戏剧通过演员们不同的脸谱告诉观看者他们扮演的是何种性格的角色,红脸表示这个人忠义,白脸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黑脸表示这人正直不阿,蓝黄脸谱更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粗豪鲁莽之人。

人们的身份地位则是通过他们不同的服饰来展现出来:

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凤冠的人是皇后、贵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将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

戏剧中更是通过须发区分年龄,通过脚色分形区分男女以及他们的特长。

动作在戏剧中更是不可忽视的,演员以扬鞭代骑马,不同马鞭代表不同的马,以旗画车轮代表坐车,以划桨代表坐船等。

通过这些简明的动作就可以让观众明白他们在干嘛,总之,戏剧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观看,去理解,去揣摩,才会慢慢的喜欢上看戏,也能够看懂戏。

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是他们可以看懂戏,可以从戏剧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们希望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他们喜欢上了看戏,这就是戏剧的奥妙之所在。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戏剧去体会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

我觉得戏剧鉴赏课上,老师应该多教我们学习一些短小容易的戏剧,像我家有个小九妹等,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戏剧的美,去感受戏剧中人的心理、情感等。

年轻人对戏剧这种艺术的热情远比不上对流行乐喜爱。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流行乐的社会中,认真的听一听传统的戏剧,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

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蕴是经过层层积淀,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保留下来的。

所以中国戏剧确实是很宝贵的文化精粹。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戏曲风格。

在这学期的课中,除了第一节主要笼统的介绍的中国戏剧的简史,以后的课中对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戏剧做了介绍,包括被称为国粹的京剧,辞藻优美华丽的昆剧,语言通俗直白的评剧,广为流传的黄梅戏,全由女子演绎的越剧。

此外还有对于戏曲人物所穿服饰的具体介绍。

这些都让观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领悟中国戏剧的博大精深。

其次,中国戏剧的虚拟性。

一般剧本的编写都不是局限在一个小场景里的,但表演时都是在狭小的舞台上,因此要求表演时一定要有虚拟的成分。

但这种虚

拟性并不是单单由于场地的局限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美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了叙事,给

人以想象的空间。

就戏剧的歌舞化倾向和虚拟性而言,从早期到现在已经有了变化,之所以用变化而不用发展,是因为它不一定都超着好的方向演化。

例如在白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现的花神形象,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个人观点)。

也许花神的出现营造了一种飘渺虚无的意境美,但实则不必,因为这样大家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走来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词本身的美感和功能。

传统的戏剧与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如何融合,成为现代戏剧表演的一大难题。

戏剧不可能停滞不前,但变化因遵循的是传统。

把传统戏剧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则不能称之为创新。

我认为中国戏剧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把艺术特点发挥到极致。

对于原先的经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对于其中被称之为“糟粕”的意识也应予以保留。

因为我认为它糟粕与否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总之不可简单的一盖过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