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5416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x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

篇】

篇一

1、能自学生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理解“恭恭敬敬、怒目圆睁、置之度外、屈指计算”等词。

2、尝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3、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1、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坚贞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板书课题:

苏武牧羊)

2、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那时汉朝和匈奴经常发生战争。

有一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苏武出使匈奴。

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

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满头白发,旌节脱光了毛)(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快速读课文思考。

(受了很多折磨)

3、在第一节里,我们了解到,苏武是代表汉朝的使者啊,怎么会受折磨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

课文第四、五小节。

指名读。

心坚如铁具体表现在哪里?

1、指名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匈奴王的“计”是什么?

2、匈奴王借这件事想告诉苏武什么?

(要么投降,要么就老死在异国他乡,无法回去)北海:

现在俄罗斯的贝尔加湖

3、苏武明白了一切,指的是苏武明白了,但是他。

积累词语:

和心坚如铁相似的词语:

挥金如土铁证如山身轻如燕恩重如山健步如飞坚硬如铁坚强如钢洁白如雪粉红如霞

4、读读课文第五小节,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苏武心坚如铁?

(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渴了、饿了、冷了„„)

5、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生理上的,精神上的)

6、面对种种磨难,苏武心坚如铁,顽强地忍受着种种折磨(配合读)

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1、“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置:

放;度外:

部放在心上。

“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2、是什么使苏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回归祖国)

3、师生配合读

4、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

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当匈奴王要苏武认罪的时候,苏武的表现是怎样的?

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

“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苏武当时是怎么想的?

(我是汉朝的使者,诬陷我,让我认罪就是对汉朝的侮辱,作为代表国家的使者,不能让国家蒙羞)师生配合齐读:

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

“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苏武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说完话就“抽刀自尽。

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

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

那苏武为什么还要接过旌节?

(避免战争,国家的安宁,义无反顾)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过渡:

一计不成,匈奴王又生一计,他派了已经投降的汉使卫律来劝降。

苏武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

“卫律!

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

“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过渡:

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

那便是——让苏武到北海牧羊,匈奴王明白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

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

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1、(师生配合读):

北海是一个“野草遍地,没有人烟”的地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陪伴苏武的,“就是那支旌节”。

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因为这个时候,旌节已经成为了他精神上的寄托,所以他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2、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苏武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所以他“屈指计算日子”:

真是归心似箭啊。

“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真是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3、小结:

在文章的字字句句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坚贞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

他的气节令人敬佩。

4、过渡:

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苏武那种坚强不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却没有变。

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旧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揣”是什么意思?

(塞、抱)表现出了苏武对旌节的重视,对能回到祖国的激动。

看到满头白发的苏武,听着他在匈奴年的艰辛历程,人们被苏武的精神所感动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相机板书)

5、小结: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

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

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辱。

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三、总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血战吴淞口的陈化成,还有誓死不投降的文天祥,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

附板书:

苏武牧羊

气节坚强不屈贫贱不移坚忍不拔

篇二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资料,进入课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

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

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

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

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

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

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二、指导自学,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翻脸宁死不受辱抽刀自尽派人翻脸怒目圆睁痛骂叛逆——提示:

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提示方法:

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

又生一计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忍受折磨生死置之度外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

(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三、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

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

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3、学生读课文:

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读,教师巡导)

四、小组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

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幻灯突出来(换色)——感情朗读——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

——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整体朗读第五节。

五、情景练笔,拓展知识。

1、过渡:

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

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篇三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

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

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自由读课文思考:

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

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

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

放;度:

所打算或所计较的。

“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u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

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u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

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

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

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

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

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u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

“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u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u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4、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u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

“义士!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

5、小结板书。

(1)教师引读板书。

(2)思考:

你有什么发现。

(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

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

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

1交流。

2想像:

苏武终于又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什么?

3想像:

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

媒体播放赞颂苏武的歌曲及出示词。

附板书:

整整19年匈奴苏武

心坚如铁、毫不动摇气节握抽刀自尽举旌节

痛斥卫律持忍受折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